日本分年龄层差别式地震科普宣传研究

2020-12-21 00:04李晓丽
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灾害科普阶段

李 辉,赵 娟,李晓丽,黄 玫

(1. 防灾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北京 东燕郊 065201; 2.防灾科技学院 应急管理学院, 北京 东燕郊 065201)

0 引言

地震是造成我国人员死亡最多的自然灾害,据统计,20世纪全球死亡人数超过20万人的地震有7次,其中4次发生在我国[1]。每当人们谈起地震总会说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这种说法充分体现了在面临地震灾害时人们的束手无策和无能为力。在人们的脑海里,如果真的发生大地震,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就由上天决定了[2]。近年来随着我国地震灾害的频发,国内已经逐渐重视起了对于在校生的地震科普宣传工作。但是通过搜集调研发现,目前地震相关的科普宣传读物,尤其是中、小学生的地震科普读物往往是和其他自然灾害的科普宣传结合在一起的,鲜有专门针对地震灾害方面的科普宣传读物。此外,地震科普宣传的方式和内容是不能一刀切的,不同年龄层次的读者接受度和理解力的差异是巨大的,因此对于任何科普读物而言都应考虑到读者的接受和理解力,因此进行分年龄层差别化的地震科普宣传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传播方式也随之改变,所以要斟酌地震科普宣传的内容及其表达形式,即什么样的地震科普内容“配置”什么样的科普形式,才能产生更好的科普效果[3]。日本作为地震频发国家,在地震科普宣传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因此笔者对日本的地震科普宣传读物进行了搜集和整理,最终选定日本东京都教育委员会于2017年出版的最新版《地震和安全》手册系列,通过比较该系列科普读物中的小学1-3年级、小学4-6年级、初中和高中版本,研究手册中体现的科普宣传特点,并对其地震科普宣传中体现的差异性进行了总结,进而内化形成经验,以期为我国中、小学不同年龄层差别式的地震科普宣传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的经验。

1 日本东京都教育委员会《地震和安全》系列科普读物主要内容介绍

1.1 小学1-3年级阶段

该阶段读物第一部分首先讲解了对于1-3年级段的小朋友而言,遇到地震最重要的应该是“自己的生命安全要由自己守护”,并指导他们在地震发生时和地震摇晃结束以后分别应该如何行动以及如遇地震引发火灾等情况又应该如何应对。第二部分讲解了在学校发生地震该时该怎么办,分别教授学生在教室里、在楼道里以及在操场上应该如何正确避险。第三部分讲解了学生们在往返学校途中遇到地震发生时应该如何处理。第四部分讲解了在某些特殊地形区遇到地震发生时应该怎么办。第五部分讲解了为应对地震突发,应提前做的应急准备:如熟悉在家中常备的应急物品包,应配合父母检查家中家具是否正确固定,以及事先明确居住地附近的避难场所地点,了解在避难场所时可以做些什么,还要学会认识地震预报并且正确使用“171灾害用留言电话”。该部分内容都是针对1-3年级小学生认知范围而设计的,结合图片、生动直观、趣味性强,而且手册中还有需要和父母共同完成的部分,这创造了孩子和家长的亲子共读环节。

1.2 小学4-6年级阶段

到了小学4-6年级阶段,随着小朋友们认知能力和理解力的逐步提升,该阶段读物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开始涉及一些地震本身的相关知识,如讲解了地震都能带来何种灾害,在都市、山地、河道和海岸等地区所受的灾害有何不同。之后第二部分讲解了遇到地震时应该怎么办,这部分在1-3年级段有所涉及,但是在本阶段读物中进行了强化,也细化了在学校、家中和市区遇到地震发生和地震摇晃结束后分别应该怎么办。第三部分也是对1-3年级阶段所涉及内容的继续拓展,如包含应对地震应该准备哪些应急物品,如何固定家具,要牢记家人或老师的几个电话号码、熟悉临时避难地点和固定避难场所,在避难场所可以协助做些什么,认识地震预报和正确使用“171灾害用留言电话”等。

1.3 初中阶段

到了初中阶段,伴随着学生们的成长,该系列读物的内容又发生了相应变化。通过翻译整理发现,该阶段第一部分讲解了东京如果遇到大地震受到的灾害将会有哪些,如建筑物倒塌、公路桥梁崩塌、火灾次生灾害和海啸等。第二部分讲解了应及时关注地震预报尽早知晓将要发生的地震,掌握如何看懂地震信息,了解地震的震级和烈度有何区别。第三部分讲解了日本未来是否会发生大地震,该部分预测了大地震发生的概率,同时讲解了为何日本是地震频发国家,并补充了海沟型地震和内陆型地震的区别。第四部分讲解了发生不同类型的地震可能受到的不同程度的损失。第五部分再次重申了小学阶段所涉及的应对地震进行的应急物品准备问题,但是因小学生和初中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有很大差别,因此本部分先分析了初中生每天的基本活动轨迹,然后根据其活动轨迹准备相应的应急措施和应急物品。之后本部分还讲解了作为初中生应如何保护自己的生命并且力所能及的帮助身边的人,这包括了自助、共助和公助。对于如何帮助伤者,在本部分也设置了一些急救基本技能的科普内容。

1.4 高中阶段

学生们到了高中阶段,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基本上已经接近成人水平,因此在本阶段对地震机理介绍的内容大大增加。在本阶段读物的第一部分讲解了日本历次的大规模地震以及所造成的损失。第二部分讲解了为何东京未来很可能会有大地震发生,这包括了对关东大地震的回顾,讲解了东京和日本关东地区地震多发的原因,并预测了未来可能发生的地震类型,包括活断层地震、南海海沟型地震和东京直下型地震,且预测了每种地震所可能造成的受灾程度。第三部分讲解了地震发生的原因和因地震而引发海啸的机理。第四部分讲解了如何利用紧急地震速报,阐述了紧急地震速报的原理。第五部分讲解了高中生所能够做到的自助与共助及其包含的具体内容。

2 针对不同年龄层地震科普宣传内容差异性的分析

本部分重点在于,分析所选取的日本东京都教育委员会科普手册中如何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差异进行有差别式的宣传。通过总结差异性宣传的特点,形成了一些适用于我国中、小学地震科普宣传的经验。通过详细比较日本东京都教育委员会出版的《地震和安全》针对小学1-3年级、4-6年级、初中和高中的科普宣传手册,可将宣传内容的差异性和获得的经验归纳为如下四点:

2.1 识字能力的差异

地震科普宣传手册与学生课本不同,涉及的知识较专业,而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有限,因此需要根据低年龄段识字量的多少增减文字量,并配合图片和漫画进行介绍。如小学1-3年级阶段,宣传册内容是主要以图片和漫画形式展现的,使用了少量简单的文字,并部分使用了假名标注进行讲解。而在小学4-6年级的手册内容中,文字量适当有所增加。初中生相比小学生识字量明显增大,宣传册内容可以更多的使用文字。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识字量与成人差异不大,用词难度也可大幅提升。那么通过这一差异分析获得的经验如何运用到我国中、小学的地震科普宣传中呢?本文认为,针对我国汉字有文字和拼音标注的特性,针对小学1-3年级的地震科普读物,除了图文并茂以外还应将所有汉字都标注拼音。到了小学4-6年级阶段,学生们识字量有所增加,仅需将难字和重点词语进行拼音标注,而到了初、高中阶段显然是无需再标注拼音的。

2.2 认知能力的差异

各年龄阶段的学生由于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的不同存在较大的认知能力差异,因此地震相关知识的讲解必须要考虑到各年龄阶段的认知差异性。例如,尽管都是小学生,小学1-3年级学生无法像4-6年级学生那样理解不同地区(如:都市、山地、河道和海岸等)所受灾害有何不同,也无法记住数个紧急联络电话等。在本文所选取的针对日本初中生的地震科普手册中,详细介绍了如何看懂地震预警信息以及地震震级和烈度有何区别,这些内容超出了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此这些内容不适合出现在针对小学生的宣传手册中。此外,初中和高中生的宣传册中同样介绍了东京未来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但是针对高中的宣传手册中详细介绍了东京所处的地理位置是导致其地震频发的原因,还具体介绍了东京未来可能发生的三种地震类型,这些内容初中生理解起来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针对我国中、小学的地震科普宣传也需要根据各年龄段的认知能力的差异进行分年龄层差别式的讲解,这才能真正起到科普宣传的目的。

2.3 活动区域的差异

通过分析所选取的日本地震科普宣传手册发现,宣传中还需要认识到不同年龄段学生活动区域的差异。年龄小的小学生们活动区域基本是在家中、学校或者在上学和放学的途中。初中和高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活动的区域明显扩大,经常在街区活动,偶尔也会去山地、海边、河道等远离居住地的区域活动。因此针对年龄较大的初、高中生的地震科普宣传内容中不仅需要包括如何在家中、学校和街区应对地震突发进行紧急避险,还要教会他们在其他非居住地区遇到地震时的紧急应对措施。

2.4 行为能力的差异

通过分析发现各年龄段学生行为能力的差异对于地震科普宣传也是尤为重要的。针对年龄尚小的小学生的地震避险的要求仅仅是自助,这是因为小学1-3年级的学生并没有独立行动的能力,地震发生时身边往往会有大人陪伴,因此他们要做的就是保护自己的安全。而小学4-6年级学生有时可以在没有父母陪伴情况下独自在家中,使用电器,甚至使用煤气做简单的饭菜,因此他们不仅要保证自身安全,还要确保家中的煤气和电器的安全,防止地震带来的二次灾害的发生。到了初、高阶段,中学生们已有了较强行为能力,此阶段的地震避险中应不仅要求他们进行自助,还应当鼓励他们参与到共助和公助当中去,并且掌握初期灭火、急救、搬运伤者和搜救伤员等救险技能。学校是人口非常密集的公共场所,并且易于进行集中宣传和演练,提高学生的防震、减灾、避险和救助能力可以起到辐射家庭和社会的积极作用[5]。

3 造成中日两国中小学地震科普宣传差异性的成因剖析

针对日本中小学生的地震科普宣传经验我国不能照搬和套用,因为造成中、日两国地震科普宣传的差异是有其客观原因的。

(1) 中日两国所处地理位置有着很大的差异。日本是典型的海岛国家,全国都处于地震带附近,地震频发,其地震类型主要属于海沟型地震,地震震级往往较强,并且如遇较大震级的地震还可能会伴随有海啸的发生。而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内陆地区,地震较日本少发,且大部分属于内陆型地震,震级较海沟型地震较弱。

(2) 基于上述差异又造成了我国在地震灾害与安全知识科普和教育意识方面与日本存在有不小的差距,不能否认的是日本较中国而言作为地震频发的国家,对于地震的安全意识高也应该是必然的。比如在日本家庭中基本都会准备应急逃生用品袋,袋中包括有食物、水、医药箱甚至便携煤气炉等应急生活用品。为了防止地震造成的屋内砸伤,家中会使用金属固定工具和强力胶将室内的家具、家电和高处容易倾倒的物件固定住,高层建筑的窗户还会用特殊胶布粘牢,以免玻璃碎裂掉落伤人。学校会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地震避难演练,内容包括熟悉避难逃生路线、灭火器使用方法、AED使用方法、制作简易担架、伤员搬运等。一些学校还会组织学生进行住宿形式的避难演练,内容包括自己动手准备食物和准备临时床铺等。日本家庭和学校的这些措施都充分体现了该国对地震安全的重视程度。相比而言,我国2008年的汶川地震就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一些因学生甚至老师缺乏地震安全知识而造成了二次伤害更令人触目惊心。因此我国应该对地震安全教育提起充分的重视,借鉴和学习日本在科普宣传方面的优秀经验。

(3) 在应对地震的基础设施方面,中日两国也存在着差距,这也给我国的地震科普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日本建立了完善的地震速报系统,可以在极其短的时间里迅速判断地震的震级、震中区域,并预测出受影响区域的地震烈度,对具有较强破坏力地震波进行预警。此外日本还开发了针对各种不同用户需求的“紧急地震速报”的软件和用户终端, 鼓励电视广播、通讯服务运营商和地震安全厂商向用户提供多种多样的接收预警信息的设备和方法。该地震速报系统在2011年日本东北太平洋海域9.0级地震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系统分别在地震发生后5.4秒和8.6秒向使民众发布了地震预警[6],几乎是在地震波到达陆地的一瞬间,在警报地域覆盖范围内居住的民众都收到了警报,利用短暂的几秒钟时间,居民做好了防护准备,挽救了众多的宝贵生命。可喜的是,我国在2014年也初步建成了首都圈地震预警系统并于投入运行,此系统覆盖了北京、天津、河北(唐山、承德、张家口、保定、廊坊、沧州)及山西大同等约13万平方公里的范围[7]。当首都圈及周边区域发生地震时,预警系统可以在地震发生7秒内为民众和重大工程部门发出警报,以减少人员伤亡和次生灾害。但是,目前该系统的普及和应用方面还有待改善和提高。我们知道在地震发生时,通讯呼叫量在短时间内会剧增,极易造成通信障碍。为确保线路通畅,日本各通讯公司普遍实行通话限制。作为补救措施,东日本电信电话公司开设了专用于震区联络的“灾害留言电话171”。外地电话可以通过拨打171向地震发生地区的电话留言,也可以通过171收听震区亲友打给自己的电话留言,每条留言能保存48小时[8],这一措施也是值得借鉴的。因此,没有完善的地震避险基础设施和技术,我国在地震科普宣传的内容方面就会显得不够充分,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限制了我国的地震科普宣传。

4 结论

(1) 像日本这样地震频发的国家,人们对地震近乎习以为常。由于民众掌握了科学的避险知识,社会建立了健全的避险机制,日本人在遇到地震、火灾等灾害时并不惊慌,能从容应对,生存能力也明显提高。而在我国,公众普遍欠缺地震避险的科普知识,一旦遇到地震灾害就无法应对,那么中小学生的地震避险能力可想而知,所以分年龄层差别化的地震科普宣传需要迫切的、科学的进行推广。

(2) 由于突发事件的突发性及危害性,需要大规模的公共基础设施、一支装备精良且训练有素的应急队伍及各个职能部门的同力合作予以应对,而这一切都需要大量的财政资金投入。

(3) 我国的地震科普宣传任重而道远,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群体的地震科普宣传,如何落到实处,还有很多地方亟待改进。

(4) “5·12防灾减灾日”的建立已经体现出了我国对于防灾减灾重视程度的提高,应该以此为契机进行分年龄层差别式地震科普宣传的推广,编写出适宜的科普读物并且建立起长效的地震科普宣传机制。

猜你喜欢
灾害科普阶段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千年蝗虫灾害的暴发成因
蝗虫灾害的暴发与危害
科普达人养成记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科普漫画
地球变暖——最大的气象灾害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