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丝桥村走出发展新路子

2020-12-21 05:19曾凡荣
湖南农业 2020年12期
关键词:优质稻种养肉牛

一走进双峰县青树坪镇黄丝桥村,“绿草香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黄丝桥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的牌匾便映入笔者眼帘。近些年来,黄丝桥村几位村民同心协力,依托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模式,将水稻、牧草种植和黄牛养殖办得风生水起。

黄丝桥村全村有19个小组580余户2000多人,耕地面积113.33公顷。因大多数青壮年在外务工,土地抛荒随处可见。2017年,雷有凡、刘双寿、刘金田、曾长红和陈再辉看到村里的稻田荒得厉害,5人经商议,有了联合种田搞养殖的想法。

他们了解到蛋白桑作为高蛋白含量的优质饲料,不仅能提升畜禽的抗逆性,减少抗生素的使用,还可以提高畜禽产品安全性,提升畜禽产品适口感;而畜禽粪便发酵形成的沼液还能用于蛋白桑和优质稻种植,提升作物抗逆性,减少化肥、农药使用。他们商量决定创办种养结合为一体的公司和合作社。于是每人出资50万元,并明确分工:雷有凡与陈再辉负责水稻、油菜等作物的种植生产技术和管理;刘双寿负责公司的黄牛技术管理和养殖,刘金田负责机播、机插、机收、机运等技术管理工作,曾长红负责销售和项目引进事项。他们买回中型烘干机、大型拖拉机、大型收割机等农机农具,从河南泌县购进母牛和公牛,在黄丝桥长山岭的荒山上建牛场、稻谷加工厂、仓储和机械库等,创建了产供销一条龙和“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

合作社养牛场建成投产以后,吸纳了当地很多贫困户务工,刘怡新夫妇就是其中之一。刘怡新一家有5口人,一位89岁的老母亲,两个先天身体孱弱的儿子,3个人的生活起居都需要刘怡新夫妇俩照顾。夫妇两人都上了年纪,只能靠种植一些稻田勉强维持家庭基本生活。刘怡新夫妇加入合作社后,成为牛场的工人,每天从牧草基地割回野麦草,按时给牛喂料,每天有120元的工资,1年下来2人也有七八万元的收入,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而像刘怡新这样的贫困户在合作社长期工作的有20多人,农忙时节合作社还会吸纳更多的人务工,每人每年都能增加一笔可观的收入。

合作社还以寄养牛犊的方式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合作社与农户签订合同,在牛犊断奶后,将其寄养在农户家中,并按牛增加的体重发放工资。刘双寿介绍道:“1头小牛寄养给农户时150千克,收回时如果牛长到250千克,便按照10元每千克的价格付给农户1000元。这种形式四季都可采用,一个人一般可以养两三头牛,能够有效提高家庭的收入。”合作社还定期免费给养牛的农户上门提供技术服务,既保证了牛的品质,也减少了合作社养牛的成本,还可以帮助农户提高收入,是一举多得的好方式,得到了很多农户的称赞。

“良田种稻,荒地种草,不让一丘地荒废,带动村民脱贫致富”,这是5个人创业初期的目标。现在,公司和合作社实行蛋白桑—肉牛—牛粪—沼液—蛋白桑、优质稻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种养模式,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创收,流转土地200公顷,年产优质水稻1500吨,种植蛋白桑26.67公顷、农机服务333.33公顷、出栏肉牛500头,年总产值2000万元以上,解决了200户村民的就业问题,其中惠及贫困户70户158人。

提到未来公司和合作社发展的方向,曾长红说道:“公司和合作社会继续坚持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模式,实现优质稻、肉牛产品深加工,将‘绿草香’优质稻米和优质肉牛产品打造成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品牌,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方式,将公司打造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现代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猜你喜欢
优质稻种养肉牛
冬季肉牛咋喂精料
冬春如何提高肉牛采食量
达州市达川区优质稻生产现状与产业发展对策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肉牛口炎咋防治
湖南水稻品质育种主要进展
循环种养 带富乡邻
青贮饲料在肉牛养殖中的使用
四川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多点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