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帝汶语言生态及语言政策研究

2020-12-21 07:29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张治国
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东帝汶葡语母语

上海海事大学 外国语学院 张治国

提要:东帝汶是一个位于东南亚,并与印度尼西亚领土接壤的国家,曾经是葡萄牙和印度尼西亚的殖民地,2002年才独立,经济还比较落后。东帝汶的语言生态由土著语言、殖民语言和外语构成。土著语言有17种,其中以德顿语最强势;殖民语言是葡萄牙语和印度尼西亚语,外语以英语最为盛行。东帝汶为了解决国内本土语言保护和国际语言沟通的双重问题,而采取了双官方语言和基于母语的多语教育政策。研究表明,该国语言生态及语言政策特点显著,但也遇到一些挑战。

1 引言

根据我们通过中国知网CNKI搜索的结果以及在其他数据资源的浏览结果,我国对东帝汶语言生态和语言政策的研究还非常有限,目前仅有郑蔚康(2009)对该问题某些方面做过较详细的研究。此外,王亚蓝和王辉(2016)对这个主题进行过简单的介绍。因此,本文拟对东帝汶的语言生态和语言政策进行较全面的梳理,并予以适度的分析,以便丰富我国语言政策的国别研究,并可为那些在东帝汶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中国企业和个人提供一些有关东帝汶语言生态及语言政策方面的背景知识和分析数据。

2 东帝汶的语言生态

2.1 东帝汶简介

东帝汶民主共和国(Democratic Republic of Timor-Leste),简称东帝汶(East Timor/Timor-Leste)。可见,该国的国际表达有两种形式,其中Timor源自马来语timur,是“东”之意,Leste是葡萄牙语(简称葡语)单词,也是“东”之意。因此,不管是East Timor还是Timor-Leste,它们都是意义重复的地名,学术上称此为重言式地名(tautological toponym)。这种现象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名称当中是比较少见的。

东帝汶是位于东南亚的努沙登加拉群岛(Nusa Tenggara)或小巽他群岛(Lesser Sunda Islands)东端的一个岛国,西与印度尼西亚(简称印尼)的西帝汶(West Timor)接壤,南隔帝汶海(Timor Sea)与澳大利亚相望。东帝汶包括帝汶岛(Timor Island)东部和西部北海岸的欧库西(Oecusse)地区以及北部附近的阿陶罗岛(Atauro)和东端的雅库岛(Jaco)。东帝汶因位于印度尼西亚群岛帝汶岛的东部,故名。

东帝汶于2002年独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该国面积约1.48万平方公里,比新加坡和文莱稍大些。首都帝力(Dili)为该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东帝汶独立后加入了联合国和葡语国家共同体(Comunidade dos Países de Língua Portuguesa/Community of Portuguese Language Countries,简称CPLP),是21世纪第一个加入联合国组织的主权国家,也是葡语国家共同体的第8个成员国。2011年,该国还申请加入了东盟组织,将成为其第11个成员国(现为观察员国)。

东帝汶全国分为13个地区(Districts)或省,65个次区(Sub-Districts)或县,443个 乡(Sucos)和2,236个 村(Aldeias)(中 国 商 务 部,2018)4。东帝汶13个地区或省分别是(按照从左到右和从上到下的排序原则):欧库西省(Oecusse)(属飞地)、利基卡省(Liquica)、帝力省(Dili)、马纳图托省(Manatuto)、包考省(Baucau)、劳滕省(Lautem)、博博纳罗省(Bobonaro)、埃尔梅拉省(Ermera)、阿伊莱乌省(Aileu)、维克克省(Viqueque)、科瓦利马省(Cova-Lima)、阿伊纳罗省(Ainaro)和马努法伊省(Manufahi)。

2.2 历史、政治、经济与语言

东帝汶自16世纪一直到1975年曾被葡萄牙统治长达四个多世纪,但在此期间有些短暂的变化:1942年日本占领东帝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澳大利亚曾一度负责管理东帝汶。之后,葡萄牙恢复对东帝汶的殖民统治,并于1951年将东帝汶改为葡萄牙海外省。1975年,东帝汶结束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但爆发了内战,继而又被印尼吞并和占领。从此,东帝汶成为印尼的“第27个省”(the Republic’s 27th Province),长达24年。1999年,东帝汶公民投票决定脱离印尼,并于2002年5月20日正式独立。现在,东帝汶是一个实行多党制的民主国家。但东帝汶殖民的历史必然会给东帝汶留下殖民语言及殖民语言政策的痕迹和影响。

目前,东帝汶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它基础设施落后,经济结构单一。国民经济以农业为主,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不过,近年来东帝汶近海的石油天然气开发极大地补充了国家的收入。而且,东帝汶境内多山,沿海有平原和谷地,全年高温多雨,风景美丽,旅游资源丰富。此外,东帝汶每年都接受来自国际组织和外国的援助,这对于保持东帝汶的经济发展和政局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援助东帝汶的主要国际组织有联合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儿基组织、亚洲开发银行和欧盟等,主要国家则有澳大利亚、日本、美国、葡萄牙和中国等。国际组织的援助带动了英语在东帝汶的应用和推广(Caffery et al.,2016)564,世界大国的援助也促进了英语以及其他外语在东帝汶的教学与应用。

2.3 人口、民族、宗教、媒体与语言

根据Worldometers①Worldometers, 2018, World Population by Country [OL], http://www.worldometers.info/world-population/(accessed 12/26/2018).的统计数据,截至2018年,东帝汶有人口约132.25万,其中约30万人集中在首都帝力,约占其总人口的23%。据Countrymeters(2018)②Countrymeters, 2018. Information [OL], https://www.easycounter.com/report/countrymeters.info (accessed 7/26/2019).统计数据显示,东帝汶有78%的人为土著人(即巴布亚族与马来族或波利尼西亚族的混血人种),20%为印尼人,2%为华人(东帝汶华人是东南亚国家中最小的华人群体,他们主要聚集在首都帝力,家庭及社区使用华语及其方言客家话),东帝汶这些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在宗教方面,东帝汶有大约96.9%的人皈依罗马天主教,2.2%的人信仰新教,0.3%的人是穆斯林,0.5%的人属于其他宗教信徒或无神论者。③Wikipedia, 2019. East Timorese people [O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ast_ Timorese people (accessed 7/26/2019).东帝汶与菲律宾一起成为东南亚两个以罗马天主教为主的国家,而且,德顿语(Tetun)是罗马天主教教堂中使用的仪式语言(liturgical language)或宗教语言。东帝汶的主要报纸有《帝汶邮报》(Timor Post,用德顿语和英语发行),《东帝汶之声》(Suara Timor Lorosae,用德顿语、印尼语和英语发行)和《日报》(Diário,用德顿语、葡语和印尼语发行)。东帝汶的通信社有东帝汶通讯社(ANTIL)和葡萄牙卢萨社(LUSA,又名葡通社)。电台有东帝汶国家电台(RNTL,用葡语和德顿语播出)。电视台有东帝汶电视台(TVTL,用葡语和德顿语播出)和东帝汶之声电视台(STL TV,用德顿语播出)(中国商务部,2018)14。

2.4 语言概况

2.4.1 综述

东帝汶的社会语库由土著语言(indigenous language)、殖民语言(colonial language)和外语构成。土著语言也就是当地语言或本土语言,关于东帝汶土著语言的分类和准确数量尚无定论,但最可靠的数字是介于15至20之间(Hajek,2002)401。不过,目前学界普遍认为东帝汶共有17种本地语言,其中德顿语为全国的通用语,其他则为少数民族语言(Caffery et al.,2016)563。在当地语言中,在葡萄牙殖民前,东帝汶各民族就使用着各自的地方语言。但在葡萄牙殖民统治期间,东帝汶政府及社会精英都使用葡语,因为葡语是该国唯一的书面语言,不懂葡语的普通百姓则以德顿语为全国的通用语(Ferreira da Silva,1999)。根据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东帝汶有36.6%的人以德顿语为母语,是该国具有最多母语使用者的一门语言。其他主要语言作为母语使用者的情况如下:12.5%的人使用马姆巴伊语(Mambai/Mambae/Manbae),这是马姆巴伊人所使用的语言,也是东帝汶的第二大本土语言,使用者主要在帝利省、埃尔梅拉省、阿伊莱乌省、阿伊纳罗省和马努法伊省;9.7%的人使用马卡萨伊语(Makasai/Makasae),该语言主要用于东部的包考省和维克克省,该语言还有一些较大的方言,如马卡莱罗语(Makalero/Maklere);6.0%的说泰力克德顿语(Tetum Terik),这是德顿语的一种方言或变体;5.9%的人讲拜奇诺语(Baikenu/Baikeno),主要用于飞地欧库西省;5.9%的人说科马克语(Kemak/Ema),这是当地的科马克人所使用的语言,主要用于与印尼接壤的博博纳罗省;5.3%的人使用布纳克语(Bunak/Bunaq),这是当地布纳克人所使用的语言,该语言主要用于东帝汶和西帝汶的接壤地位,属于东帝汶和印尼的跨境语言;3.7%的人说托克德德语(Tokodede/Tukude/Tocodede),该语言与曼巴伊语和科马克语比较接近,主要用于北方的利基卡省;3.6%的人说法塔卢库语(Fataluku/Dagaga/Dagoda),这是居住在东帝汶东部的法塔卢库人所使用的语言;其他土著语言的使用者共占10.9%。此外,根据《民族语》(Ethnologue),东帝汶还有其他一些较小的土著语言:佳罗利语(Galoli)、爱达特语(Idaté)、拉卡雷语(Lakalei)、阿达贝语(Adabe)、哈布语(Habun/Habu)、凯鲁伊-米帝基语(Kairui-Midiki)、马库瓦语(Makuv’a)、瑙艾特语(Nauete/Naueti)和崴马阿语(Waima’a),其中最后六种语言属于濒危语言。①Wikipedia, 2019. Languages of East Timor [O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anguages_of_East_Timor(accessed 7/26/2019).东帝汶的少数民族语言使用者主要居住在农村地区,他们对葡语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东帝汶经济落后,交通和通讯不便。这倒有利于东帝汶弱小土著语言的维持(Taylor-Leech,2009)。

东帝汶的殖民语言有葡语和印尼语,而外语则有英语、西班牙语、汉语、日语等,但其中最主要和最重要的是英语。总之,东帝汶当地语言中的德顿语、殖民语言中的葡语和印尼语以及外语中的英语是该国最重要的四种语言,本文将对它们进行单列简述。

2.4.2 四大语言

东帝汶的四大强势语言可分为以下两类:一是本土语言(endogenous language)——德顿语;二是外来语言(exogenous languages)——葡语、印尼语和英语(Macalister,2012)25。

德顿语的国际表达形式较多:Tetum、Tetun、Tetum Prasa、Tetun Prasa和Tetun Dili,其中第一种最常用。德顿语属南岛语系(Austronesian)语言,是东帝汶的官方语言,也是该国的首都语言(capital language),还是东帝汶各民族的通用语,尤其是那些不懂葡语的各民族的通用语。其使用人口达到70多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60%—80%(Hajek,2002)185。德顿语有四种方言或变体:第一是帝力德顿语(Tetun-Dili, or Tetun-Prasa),主要在首都及其周边区域使用(即北部);第二种是泰力克德顿语(Tetun-Terik),主要用于东帝汶的南部及西南部的沿海地区;第三是贝鲁德顿语(Tetun-Belu),主要用于该国的中部地区;第四是纳纳埃克德顿语(The Nana’ek dialect),主要用于帝利省和马纳图托省之间的农村地带。①Wikipedia, 2019. Tetum Language [O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etum_language (accessed 7/26/2019).尽管东帝汶使用最广的语言是德顿语,但有关它的使用率或识字率众说纷纭。例如,Caffery et al.(2016)564说东帝汶有36.24%的人(五岁以上)把它作为母语来使用,而且这些人主要生活在城市。此外,东帝汶还有15.27%的人把德顿语作为二语、三语或四语来使用;Macalister(2012)41援引东帝汶2000年的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德顿语的识字率是50.1%;维基百科(Wikipedia:East Timor)指出东帝汶的成人识字率由2001年的37.6%上升到2010年的58.3%;东帝汶2010年人口普查②Government of Timor Leste, 2011. Highlights of the 2010 Census Main Results in Timor-Leste [OL], http://www.statistics.gov.tl/wp-content/uploads/2013/12/English_20Census_20Summary_202011.pdf (accessed 7/28/2019).则给出了更高比例的德顿语识字率(见表1)。

表1 东帝汶四大语言识字率比较表(单位:%)

葡语是东帝汶第二重要的语言。东帝汶独立后之所以把葡语作为官方语言,是出于两个因素的考虑:一是葡语在东帝汶有较大的影响;二是想通过葡语来加强与外界,尤其是与葡语国家(Lusophone nations)的联系。而且,在葡萄牙、巴西及葡语国家共同体的帮助下,东帝汶的葡语在国家独立后得到较大的推广。不过,根据东帝汶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该国以葡语为母语的人口不足600人。

印尼语(Bahasa Indonesia)是东帝汶的第三大语言,是该国主要的工作语言之一,也是与邻国印尼进行跨国交流的工作语言。而且,印尼语本身也是一门比较大的语言,而且它与马来语同属一对扩展语言(ausbau language),彼此之间有较大的互懂度(张治国,2016),因此,印尼语在印尼以及海岛东南亚国家都具有较大的使用领域和影响力。

东帝汶刚独立时,英语的普及率还比较低(如表1所示,2004年只有10%的识字率),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东帝汶人们对英语的意识形态还是比较正面和积极的,政府也比较注重英语的教育,如聘请葡萄牙米尼奧大学(Universidade do Minho)的M. A. Moreira帮助东帝汶开发英语教学大纲和教师指南。所以,东帝汶的英语普及率逐年上升。根据Macalister(2012)的调查结果,英语是东帝汶语言景观中用得最多的语言,说明英语在东帝汶商业及公共场所占据主要地位。此外,英语还是东帝汶在国际场合中使用最多的语言。

现将东帝汶四大语言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列表对比分析(见表1和表2)。

表2 东帝汶对媒体中四大语言选用的实际及偏好调查表(单位:%)

如表2所示,东帝汶在广播和电视媒体中对四大语言的实际选用(language choice)以及内心偏好(language preference)从高到低都一致,即德顿语排名第一,印尼语排名第二,第三和第四分别是葡语和英语。德顿语之所以第一是因为其语言政策的高地位以及国家民族身份的认同。印尼语为何排名第二呢?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印尼语是东帝汶独立前的官方语言,它对百姓的影响尚存;二是印尼语是东帝汶的邻国语言,两国在人员交流、地理空间、媒体信号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葡语位居第三是因为殖民历史以及官方语言地位的原因。英语能够挤入东帝汶前四大语言名单中则完全是由于英语在全球化时代的通用语功能。

根据表1,我们可发现东帝汶四大语言使用的特点:第一,从语言使用的人口比例来看,从高到低依次是德顿语、印尼语、葡语和英语;第二,从语言使用的发展变化来看,德顿语、葡语和英语的识字率都在上升,其中葡语的上升率最大,但由于全球化的发展,东帝汶未来上升率最大的语言可能是英语。另外,在四大语言中,唯有印尼语的识字率在下降。尽管如此,印尼语的识字率也只是低于德顿语的识字率,却高于葡语和英语的识字率,这说明印尼语在东帝汶的影响还是不可小视的。

3 东帝汶的语言政策

根据东帝汶的政治发展背景,其语言政策史可分为三个阶段:葡萄牙殖民阶段、印尼统治阶段和独立阶段(Hajek,2000)。本文根据这三个阶段从语言的地位规划、本体规划和习得规划三个方面来探讨东帝汶的语言政策。

3.1 地位规划

在葡萄牙殖民统治期间,葡语是唯一的官方语言,东帝汶的本土语言(包括德顿语)都遭到排斥和弱化,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地位。在印尼统治期间,印尼语是东帝汶唯一的官方语言,政府严禁百姓使用葡语,东帝汶的政府部门、学校及公共窗口单位都只能使用印尼语。但此时,德顿语和葡语已成了东帝汶百姓团结的纽带,他们通过德顿语和葡语加强联系,以便反对印尼的爪哇文化(Javanese culture),而且,德顿语成了东帝汶“国家身份的一种象征”(a symbol of national identity)(Taylor-Leech,2008)158。

东帝汶独立后,宪法便把德顿语列为国语,并把德顿语和葡语都规定为共同官方语言(co-official language),把印尼语和英语指定为工作语言(working language)。同时,国家要“保护和发展本国的少数民族语言或土著语言”(Macalister,2012)564。东帝汶刚独立时把德顿语立为国语和官方语言,这一点是天经地义的,没有任何值得怀疑的地方。但当初没有选择英语或印尼语,而是选择葡语为官方语言,这至少反应了“东帝汶刚独立时政治领袖们的一种偏好,因为他们主要是在葡萄牙殖民时期接受的教育”(Macpherson,2011)189,这些人对葡语还有一份感情。这一行为还曾经遭到过澳大利亚和印尼媒体的批评(Macalister,2012)。的确,政府当初选择葡语的行为是有点冒险的,那时,东帝汶只有5%左右的人懂得葡语。可见,葡语在东帝汶的“语言生态状况”(language’s ecological niche)并不理想。而且,学校要实施葡语为教学媒介语的政策,这需要大量的投资。幸亏葡语国家(尤其是葡萄牙和巴西)给了东帝汶很大的援助(Hill et al.,2001)。

3.2 本体规划

不管是在葡萄牙殖民阶段,还是在印尼统治期间,殖民者都只想发展自己的语言,它们对东帝汶本土语言(包括德顿语)的本体规划几乎是采取放任自由的政策。东帝汶只有独立自主后才可以重点发展本土语言的本体规划,但任重而道远。东帝汶的土著语言中只有德顿语具有书写体系,其他语言都仅能用于口头交际。即便如此,德顿语在词汇发展方面也“汇集了来自本国各土著语言及国际语言(尤其是葡语)的词汇”(Caffery et al.,2016)564,于是,德顿语成了东帝汶少数民族语言和葡语之间的“中介语”(interlanguage)。德顿语中的外来词主要有以下三类:葡萄牙的长期殖民统治使得德顿语中有相当多的葡语借词;由于历史及地理等原因,德顿语中也有不少印尼语借词;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以及英语在东帝汶的推广,现在德顿语中的英语借词也在逐渐增加。但德顿语还无法表达一些学术术语,它只能借助于葡语来进行。因此,德顿语的本体规划还比较薄弱,主要用于人际交流,尤其是口头交流,书面语言以及学术语言则用葡语进行(Cabral,2013)。

3.3 习得规划

在葡萄牙殖民时期,东帝汶强调的是葡语的推广和使用,学校的教学媒介语是葡语。在印尼殖民期间,殖民政府严禁人们使用葡语,并要求学校用印尼语为教学媒介语,当时有大约73.7%的中学生在印尼语为教学媒介语的学校读书,德顿语得不到重视(Hull,1999)。但是,东帝汶在抗击印尼的殖民统治期间,德顿语自然成了各民族的通用语,是国家民族的象征,是“团结的语言”(language of solidarity)(Cabral,2013)87。此外,东帝汶的天主教在德顿语的传播方面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因为德顿语是东帝汶最主要的宗教语言,即天主教的媒介语言,教堂教授和使用德顿语(Cabral,2013)88。

东帝汶独立后,以葡语为教学媒介语的学校越来越多,2001年仅有8.4%的小学生及6.8%的中学生在葡语为教学媒介语的学校学习。到了2005年,有81.6%的小学生及46.3%的中学生在葡语学校学习。但以印尼语为教学媒介语的学校却越来越少,到2005年仅在马纳图托省、包考省及首都区域的部分学校还把印尼语作为教学媒介语来使用。①Wikipedia, 2019. Languages of East Timor [O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anguages_of_East_Timor(accessed 7/26/2019).

如今,东帝汶有65.75%的人口居住在农村,他们往往都是少数民族语言(即上文提到的16种本土弱势语言)的使用者,而学校的教学媒介语都不是他们的母语(以前是葡语或印尼语,后来是德顿语),因此大大阻碍了东帝汶农村人口教育水平的提升。这是东帝汶教育部门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Caffery et al.,2016)。于是,2008年东帝汶通过了《基础教育法》(Basic Education Act),实行9年义务教育,并开始实行基于母语的多语教育政策(Mother Tongue-Based Multilingual Education program)。②Government of Timor Leste, 2008. Mother Tongue-Based Multilingual Education for Timor Leste National Policy [OL], http://www.scribd.com/doc/49147952/mother-tongue-based-multilingual-education-for-Timor-Leste-National-Policy#scribd (accessed 7/28/2019).自从2008年开始,东帝汶的语言教育政策开始更加关注学生的母语,并建议小学除了要学习和使用(即教学媒介语)德顿语和葡语外,还要学习和使用一些地区语言(regional languages)。幼儿园以及小学一年级尤其要重视儿童的母语教育和母语使用。2012年东帝汶开始在一些幼儿园和小学进行试点教学学生的母语(如拜奇诺语、法塔卢库语和佳罗利语)(Cabral,2013)。小学一、二年级开始开设德顿语课;小学三、四年级开始葡语课程,之后,葡语则随着年级的上升而逐渐在课时数和使用量方面胜过德顿语,从而占据学校的霸主地位;六、七年级时学校开始教授英语,并把英语设立为必修课;十年级开始提供印尼语课程,但仅作为选修课开设(Cabral,2013)94。东帝汶的基础教育阶段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幼儿园(preprimary education)、小 学(primary education)、初 中(presecondary education)和 高 中(secondary education)。每个阶段教学媒介语的使用情况见表3。

表3 基础教育阶段教学媒介语使用情况表

如表3所示,东帝汶的学生在基础阶段需要先后学习和接触母语(即少数民族语言或土著语)、德顿语、葡语、英语和印尼语五种语言。而且,自二年级开始一直到十二年级,每个年级都有两种教学媒介语(即表3中有下划线的部分)。这些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是一个挑战(因为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应付语言的学习),这是真正的双语或多语教育。这也体现了东帝汶的“基于母语的多语教育政策”——双教学媒介语政策和双官方语言政策。这也体现了东帝汶教学媒介语政策制定的两种理念:语言教育需要符合全球话语(globalized discourse)的要求,语言教育还需要解决地方语言的问题(localized struggle)(Taylor-Leech,2013)119。但表3只是一般现象,各地学校可能存在一些具体的差异。

4 东帝汶语言生态及语言政策的特点

4.1 语言生态及语言政策深受外部力量的影响

东帝汶的社会语言生活一直受到三股外界力量的影响:葡萄牙殖民力量、印尼殖民力量和全球化力量(Caffery et al.,2016)563。与这三股力量相匹配的语言分别是葡语、印尼语和英语。东帝汶政府面对这三股力量在语言政策的制定时必须逐一分析,慎重考虑。首先,葡萄牙殖民力量对东帝汶的影响是深远的,葡语及葡萄牙殖民文化已成了东帝汶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另外,葡语国家共同体(由葡萄牙、巴西、安哥拉、莫桑比克、几内亚比绍、佛得角、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东帝汶和赤道几内亚9个官方语言为葡语的国家组成)由于经常给予东帝汶一些经济援助和葡语指导,而成了东帝汶语言政策制定的又一外部影响因素。因此,尽管东帝汶的葡语作为母语的使用者不多,但政府仍将葡语作为国家的官方语言,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其独有的葡语文化特性,并保持与前殖民宗主国以及其他葡语国家的特殊关系和友谊。其次,印尼对东帝汶的影响是永远存在的。东帝汶在经历了血腥的独立战争以后,想要疏远印尼,然而,从地理位置和地缘政治的现实来说,东帝汶都不能摆脱与印尼的关系。印尼是东南亚最大的国家,又是东帝汶唯一的领土接壤国家。东帝汶有很多的政府官员和学界精英都毕业于印尼的大学和技术学院。据估计,东帝汶大概每年有5,000名学生就读于印尼的各类学校(Caffery et al.,2016)。而且,印尼目前也是一个崛起的经济大国。东帝汶不但不能够忽视它,而且应该与之加强交流,因此印尼语的教育在东帝汶会继续发展。最后,全球化的力量给东帝汶的语言政策也带来巨大的影响。例如,一些国际组织(包括联合国派出的维和部队)经常在经济上和安全上援助东帝汶,同时也把一些语言观念灌输给东帝汶——重视学生的母语教育和保护,提高英语的教育水平和使用能力。除了上述三个影响因素外,东帝汶还时常受到亚太一些周边国家的影响。澳大利亚是东帝汶的海上邻国,它们之间只隔帝汶海,作为一个西方大国的澳大利亚对东帝汶的影响(尤其是英语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例如,当初不少澳大利亚的语言学家还参与了东帝汶语言政策的制定,其中包括葡语和英语的推广问题。此外,亚洲一些国家(如中国和日本)在东帝汶的投资和建设必然刺激东帝汶社会对汉语及日语的市场需求。总之,鉴于上述如此众多外来影响因素的存在,东帝汶在语言政策的制定上既要重视英语的教育,也要采取儿童母语为本的多语教育政策,还要适当加强其他外语(如汉语、日语)的教育。东帝汶“奉行务实平衡、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既重视联合国机构等国际组织的作用,也十分重视发展与印尼、葡萄牙、澳大利亚、美国以及亚洲国家的关系,广泛寻求国际支持,积极发挥国际影响”(中国商务部,2018)8,东帝汶的语言政策制定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4.2 语言生态及语言政策都具有多语性

东帝汶当前的语言状况是多语化,这体现在东帝汶的语言政策制定、社会语言生活和个人语言使用三个层面上。通常,东帝汶人要接触五种语言:母语(即少数民族语言)、德顿语、葡语、印尼语和英语。有些人若要学习汉语或日语,个人语库则更大。下面以东帝汶占人口多数的少数民族语言使用者为例来说明他们是如何面对多语的。东帝汶的少数民族儿童自小使用自己的母语(L1),小学低年级接受自己的母语教学,然后要逐渐学习和使用国语德顿语(L2),从而形成自己的国家语言体(national language sphere)。此外,他们还要学习葡语(L3)、印尼语(L4)和英语(L5),进而形成自己的国际语言体(global language sphere)。最后,形成各自“分层的”(stratified)国家和国际语言总体(Caffery et al.,2016)。可见,就大多数东帝汶的少数民族儿童而言,他们自小就需要学习至少五种语言,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给他们带来了一些负担。按照学校要求,L1是基本目标,用于学生教育初级阶段(即小学)的家庭及社区领域的交流,L2和L3是中级目标,用于学生国内的族际交流,L4和L5则是高级目标,用于学生的国际交流(Caffery et al.,2016)575。

4.3 有些民众对于本国的某些语言政策存在一些分歧

第一,对于葡语作为官方语言之一的决定表示不满。尽管葡语在东帝汶的历史悠久,地位较高,但目前也遇到一些挑战,原因在于葡语及葡语国家自身力量不强。葡语并非世界顶级的国际通用语,而且,在葡语国家中,除了葡萄牙和巴西经济稍好些外,其余的葡语国家都是经济较为落后的非洲国家。因此,东帝汶有人认为,这阻碍了东帝汶与世界其他国家在贸易、旅游等方面的往来。而且,东帝汶还有人抱怨说,来自葡萄牙及巴西的葡语老师不懂东帝汶当地的语言及文化,他们的葡语教学不怎么样(Caffery et al.,2016)。在语言意识形态上,许多东帝汶的年轻人对葡语持有负面观点,他们认为葡语是东帝汶的殖民语言(colonial language),这种感觉如印尼人对荷兰语以及菲律宾人对西班牙语和英语的感觉和态度一样。①Wikipedia, 2019. Languages of East Timor [O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anguages_of_East_Timor(accessed 7/26/2019).另外,一些来自澳大利亚及东南亚的观察者也对东帝汶的“葡语恢复”(reinstatement of Portuguese)决定持批评态度。

第二,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媒介语政策争论不休。东帝汶共有1,275所小学、81所初中和17所大专院校(其中唯一的公立大学是东帝汶国立大学(UNTL),于2000年重新开办,在校生500人)。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2016年,东帝汶小学入学率为80.21%,中学入学率55.8%,成人(15岁及以上人口)识字率64.1%。但是,东帝汶有一些人认为学校不应该把德顿语作为学校的第一语言来使用,从而忽视了葡语和印尼语;还有人对学校开始教授葡语和印尼语的时间也有疑问(Caffery et al.,2016)264。

第三,本国的语言政策存在“重外轻内”的现象。有人认为,东帝汶的语言政策历来(尤其是在殖民时代)都是重视外来语言(如葡语、印尼语、英语等),忽视了本土语言,从而导致东帝汶本土语言地位不高,本体不强,使用不广,发展不快。尽管东帝汶独立后本土语言得到了较多的重视(如基于母语的多语教育政策),但它们或多或少地与世界强势语言或大语言(即葡语、印尼语、英语)存在竞争。面对这种竞争,本土语言不堪一击。于是,目前作为本土语言中最强大的德顿语也难以适应现代学术的发展,其书面表达受限,只能用于口头交际。所以,有识之士不能不为东帝汶本土语言的未来感到担忧。

5 与中国的关系

东帝汶与中国的交往有悠久的历史。约500多年以前,中国的客家人就来到了东帝汶,经营白檀、红木等珍贵木材生意,并逐渐形成了当地的华人社区。于是,东帝汶自古就成了我国檀香木的主要来源地之一,它还曾经是清王朝的“附属国”(因为葡萄牙殖民统治者给当地土王还保留一定的自主权,土王便投靠清政府)。东帝汶独立后,中国是东帝汶第一个建交的国家。中国给予了东帝汶很多援助,帮助该国大搞建设,培训公务员。东帝汶首都到处都可看到中文标识(这些汉语语言景观主要是中资企业及华人商铺所使用的),还有一座孔庙,其纸币上还印有汉字。东帝汶也已经对中国实行免签证政策。如今,对于中国来说,东帝汶在东南亚的战略位置较为重要。2017年,中国是东帝汶第二大贸易伙伴,列印尼之后。目前在东帝汶正式注册的中国大中型国有企业有20余家,还有大量国内民营企业在东帝汶开展工程、房地产、贸易、农业开发等业务(中国商务部,2018)。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了解和研究东帝汶的语言生态和语言政策,从而为两国的互联互通发展提供语言服务。

6 结语

东帝汶社会语言生活丰富多彩,强势语言有德顿语、葡语、印尼语和英语四门。国家制定了多语政策,学校采取多语的教育政策。这些语言政策较好地划分了东帝汶各种本土语言及外来语言的使用空间,从而使得各语言之间能和谐相处,服务国家。但东帝汶也存在本土语言(尤其是少数民族语言)与外来语言(如葡语、印尼语与英语)之间选择竞争与处理的问题,并且面临多语教育给国家及个人所带来的诸多挑战(如经费不足、精力有限等)。

猜你喜欢
东帝汶葡语母语
东帝汶总统:若有必要,就去中国
母语
母语
全球有多少国家说葡语(答读者问)
论《远大前程》的语言特色及其母语迁移翻译
东帝汶“开国总统”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