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给出答案

2020-12-21 11:54杨洋
科学导报 2020年80期
关键词:小院农民科技

杨洋

“你种地能种得过我吗?”入驻河北省曲周县科技小院的首位研究生曹国鑫,在初到曲周时总被当地的农民这样问道。农民们对这位高材生的质疑,也让这位年轻人开始暗自较劲。

曲周县曾是有名的盐碱滩,要想实现绿色增产和农民增收面临着巨大挑战。选定曲周作为科技小院的首站,是寄托了中国农大科技兴农的决心。曹国鑫能在农村里写出毕业论文吗?他能给当地的农民带来福音吗?

1、打通技术应用“最后一公里”

2020年6月,一篇题为《科技小院让中国农民实现增产增效》的研究论文在《自然》上发表。这一成果是由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的14名研究人员经过8年合作研究完成的。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张卫峰和曹国鑫为共同第一作者,教授张福锁为通讯作者。

曹国鑫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不但顺利完成了研究生学业,还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出现在世界顶级期刊上。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曹国鑫的成功不是速成的,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

“科技小院”是中國农技协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团队探索建立的。这个模式让研究生扎在农村和生产第一线,与农民、企业和政府“零距离”开展科技创新、技术服务和培养的新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加大应用基础研究力度,以推动重大科技项目为抓手,打通“最后一公里”,拆除阻碍产业化的“篱笆墙”,疏通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连接的快车道,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

“科技小院”把实验室建在乡下田间,研究生长期驻守在农村和生产第一线,服务地方和乡村发展,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科技小院解决了科技到生产‘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曲周县政协主席胡耀东说。

道理人人都懂,可是靠天吃饭的农民们却不想深究这些大道理。2019年6月,福建省平和琯溪蜜柚“科技小院”正式挂牌成立。初来乍到的“科技小院”提出“减肥增效”的理念,话音未落就遭到了果农们的质疑。“柚子挂果那么多,你们一来就要减少一半以上的化肥投入,柚子树要被‘饿死了。”有20余年蜜柚种植经验的果农林新民质疑道。

平和县被誉为“世界柚乡、中国柚都”,平和琯溪蜜柚“科技小院”指导专家、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国际镁研究所党支部书记吴良全博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受到高投入高产出观念的影响,蜜柚种植户生产中盲目过量施肥问题非常突出,土壤健康状况下降、果实品质降低、水气环境压力加剧、品牌形象受到严重影响,老百姓的经济收益和居住环境也双双受到不利影响。为此,“科技小院”成立专家组,他们针对平和县资源、环境与土壤特点展开调查研究。“科技小院”实现了科研与农技推广两不误,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把农民遇到的实际困难解决在田间地头。

面对果农的质疑,吴良全团队在综合考虑后,与准备进行示范试验的合作农户林新民等人作出保证,化肥用量减半,如果柚子减产,后果他们承担。签了协议有了保障,果农们悬着的心放下了,“科技小院”也就此开启了试验示范的漫漫长路。

今年,受长期定位试验地的影响,果农积极参与到肥料减量行动中,每户平均肥料投入减少75%以上。吴良全表示,仅“减肥”一项技术,如果全县范围内实现化肥用量减少50%,一年可减少化肥投入成本约10亿元人民币。

而如今,林新民已经成为“科技小院”绿色种植理念的代言推广人,他表示,“只有学习科学的方法,才能种出更好的蜜柚,这样既能减少农民成本,还能提升蜜柚品质”。

2、推进新时代的“上山下乡”

今年,中国农技协在中国科协定点扶贫县山西省岚县、临县分别建立马铃薯科技小院、食用菌科技小院。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为农村和农业生产安上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两翼,通过科技小院这个桥梁纽带,将农业专家与农民紧密联系在一起,针对当地生产实际问题一起开展田间研究,继承创新高产高效技术,形成绿色增产模式,直接服务农业产业发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和农民增收。目前,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联盟已在四川、福建、江苏、云南、山西等14个省份设立112个科技小院。

在晋中市榆次区北田镇朱村,每到初春时节,“80后”朱志新就会背着电动修枝剪刀,在他的“百枣园”里忙碌。几十个优良红枣品种来自全国各地,有早脆王、冷白玉、芒果枣等,它们在园区里分区种植着,所以这里也被称为“百枣园”。

“‘冷白玉去年可是立大功了,今年春耕增派了技术员给它们修枝。”朱志新指着面前的一排枣树说。去年,联合电商平台打造的“枣中贵族——冷白玉”大受欢迎,一天就有近3000元的销售收入。

据朱志新介绍,缺水是这里制约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他学习了先进地区的科技成果,在枣园营养带铺设了地布,为枣树抗旱、防草打下了基础。如今,30多岁的朱志新已经有了10年的种植经验,这位“种枣能人”带动了一批农户的农业产业转型和提质增效。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科技小院的这把“火”在全国各地相继燃烧起来,让农民们看到了希望。中国农技协四川布拖科技小院聚焦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马铃薯产业,创新调控种薯活力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创建适宜四川及周边特困山区马铃薯产业的“良种、良繁、良法、良品、良模”五良联动新模式,指导建设5000平方米智能雾培大棚,一季生产土豆原种超200万粒。2019年产值比去年114万粒增产75%以上,直接增收36万元以上,同时带动提高后续马铃薯亩产量300kg以上,累积增值近500万元以上。此外,还协助创办农民夜校,依托“技能培训”开展志智双扶。

3、架科技“供应与需求”桥梁

据统计,每年中国农业科技成果有6000多项。其中在农业上使用的只有40%,能够产生效益的仅有16%,而国外至少有50%~60%。那么,有何新途径才能使这些科技成果发挥其特有的价值呢?对此,张福锁表示,要想让这些技术成果真正落实到生产中,在农业发展中发挥作用,“科技小院”无疑是最好的方式之一。

谈及科技小院的作用,张福锁表示,首先,科技小院提供了科技人员与农民“零距离”交流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农民可以随时随地不断学习各种农业生产先进技术,从而提升整个村子的生产技术水平和产量水平;其次,科技小院架起了一座连通农民与政府政策的桥梁,帮助农民了解并充分利用政策红利,真正将好的政策落实到实际生产和农民生活中去;再次,科技小院架起来一条连接农业企业与农民之间的桥梁,特别是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企业,小院为企业提出建议,企业就可以生产农民所需求的农资产品,这样不仅提高了产品的针对性和利用效率,还实现了增产增收,同时降低了农民生产成本,减少了资源浪费。这样一来,企业、政府、科技小院通过“科技小院”这一平台密切合作,共同服务于农民,形成了“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零费用”的服务平台。

但科技小院的推广和普及并非一帆风顺,张福锁团队最初希望老师、学生从实验站到农村去,给农民做培训讲解有关技术,以此来提升农民的科技素质和自身能力,从而推动技术的应用。然而,因驻扎在实验站里的师生离农户和农民田地是有距离的,在向农民推广技术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双方作息时间不合拍,师生到地里时,农民已经干完活回家了。再有,师生并没有真正了解生产实际情况和农民真正的技术需求,与农民也不太熟悉,所以农民也不肯接受及认可。如此这般,想要推广技术难度是非常大的。

近年来,科技小院模式在村、镇、甚至县域范围内取得了绿色增产增效的好效果。这不仅证明了,小农户完全可以掌握先进技术,并利用好这些技术,还使科技人员和政府及企业拧成一股绳,为现代农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张福锁感慨道:“扎根农村多年,我发现其实小农户对知识和技术的渴望非常强烈,只是一直没有那么多人去帮助他们。”

科技小院联盟作为服务三农的重要窗口,2009年~2019年间,全国科技小院网络累计开展农民培训1470场,培训农民68762人次;开展田间观摩120场,累计参观农民7114人次。开办农民田间学校10所,培养农民技术骨干2400多人。示范推广各类农业新技术1000多万亩以上。编辑各类技术手册和技术宣传材料20余份,建立各类科技长廊和科技胡同16处,制作宣传展板400多幅,协助建立26个各类合作社,推动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为地方和企业农业发展作出贡献。

创新的科技小院模式不仅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以及推进中国农业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小农户为主的其他发展中国家都有广泛的借鉴作用。张福锁介绍,目前,东南亚地区如老挝已经建立了科技小院,成效很好。此外,科技小院还在缅甸、泰国等地做过介绍,当地政府和企业都表示要将科技小院模式引进并进行推广。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开展,对沿线国家农业技术培训力度的加强,科技小院的经验也将随之走向世界。

《自然》杂志审稿人、国际小农户研究专家K.GILLER评价说:“‘科技小院这种扎根农村助推小农户增产增效的创新模式,是全球最成功的典型案例之一。”

4、“增智聚能”助力产才融合

“这季玉米倒伏的多,多亏小院的教授、大学生的技术指导,我家地里才没有倒伏的,今年玉米肯定增产。”9月3日,在河南禹州市顺店镇小麦、玉米高产高效竞赛启动仪式上,顺店镇康城村村民说。

在康城村有一个特别的农家小院,院外停放着写有“技术服务车”的三轮车,院里住着几名来自河南农业大学的老师和学生,屋里摆放着实验设备、计算机、远程视频客户端。这个特别的农家小院,就是当地农民熟知并朝夕相处的“科技小院”。

在负责指导科技小院的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叶优良看来,建立科技小院,更多地要面对生产,要解决作物生产中的问题,要为肥料企业、政府部门、种子企业提供建议等,老师们的科学研究需要和生产实践结合。

推广“科技小院”模式,依托“院地共建”项目平台,着力提升融合辐射、助农服务、引才聚智、党建引领能力,走出一条“人才助力、产才融合”的新路子。

科技小院师生先后在河北曲周、吉林通榆、陕西洛川等地建立了“一对一精准扶贫”“1+10+3互助扶贫”“全产业链扶贫”等精准扶贫新模式,创建了科学家与农民深度融合、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输血”与“造血”有机结合的长效扶贫机制,谱写了脱贫攻坚的新篇章。

据了解,截至2019年12月,全国已建立了127个科技小院,培训农民10多万人次,科技小院师生通过驻村,与全国1000余名科研人员、6.5万名农技推广人员及13万农业企业技术人员和452个县的2090万农民一起,增加粮食生产3300万吨,减少氮肥用量 120万吨,增收节支793亿元,为脱贫攻坚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征程中,交出了一份科技扶贫的亮丽答卷。

“科技小院”培养模式充分利用了校内与校外多种教学资源,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鼓励研究生在开展研究的同时参与社会服务,促使其全面接受认识关、生活关、感情关、科技关的考验和训练,解决了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的突出难题,先后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013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14年)、教育部第八屆高校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15年)、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2018年)等奖励,成为全国研究生培养的典范。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科技小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校地合作新路径、青年成长成才新载体、农业技术推广新范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和务实创新,很好地诠释了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的关系,为涉农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乡村振兴探索出了一条有效路径,并在全国高校产生了积极影响,得到了教育部、科技部和农业农村部的高度重视和肯定,以及国内外学术界和农民的广泛认可。随着全国科技小院网络、队伍和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加入到科技小院行列中来;相信科技小院必将在助力精准扶贫、保障国家粮食和环境安全、推动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中发挥越来越大的引领作用,作出应有的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小院农民科技
耕牛和农民
热闹的小院
久别夜归
农民
科技助我来看云
方方正正的“小院”
科技在线
春到小院来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