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脂肪瘤及血管脂肪瘤的CT及MRI表现:9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2020-12-23 07:17马永刚陈利军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脂肪瘤颅骨肱骨

万 涛,马永刚,刘 海,陈利军

1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三二〇一医院影像科,陕西 汉中 723000;2西安高新医院放射科,陕西 西安 710075

脂肪瘤或血管脂肪瘤是间叶组织来源的较常见的软组织良性肿瘤,按部位分骨内脂肪瘤或骨旁脂肪瘤[1]。由于骨脂肪瘤或血管脂肪瘤临床少见,本文收集手术病理证实的骨脂肪瘤6例和血管脂肪瘤3例,分析其CT及MRI表现,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7年3月~2020年4月术后病理证实的骨脂肪瘤及血管脂肪瘤9例,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31~61岁,中位年龄48岁。9例中2例临床表现为跟骨疼痛,1例表现为头闷胀,1例表现为胸部胀疼,1例为腰部疼痛,病程2~6月;余4例无相应的临床表现,均因外伤检查发现。

1.2 检查方法

9例患者中8例使用采用Optima 660 64排螺旋CT扫描仪(GE)。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300mAs,足、眼眶、腰椎、头颅、股骨、肱骨层厚、层间距5 mm,胸部层厚、层间距10 mm,重建层厚2.0 mm,足、眼眶、腰椎重建层厚1.25 mm,足、眼眶、胸部、腰椎、股骨、肱骨窗宽350 Hu,窗位50 Hu,头颅骨窗窗宽1500 Hu,窗位500 Hu,脑窗窗宽100 Hu,窗位35 Hu。3例使用美国GE signa 1.5T磁共振扫描仪,扫描序列:矢状位T1WI采用FSE序列,TR 545 ms,TE 12 ms,矢状位质子密度加权脂肪抑制序列PDWI采用FRFSE序列,TR 2350 ms,TE 44.1 ms,横断面T2WI脂肪抑制序列,激励次数2次,层厚3.5 mm,层间距0.5 mm;矩阵256×256,视野180mm×180mm。

1.3 CT及MRI表现

9例中骨脂肪瘤6例,骨血管脂肪瘤3例。6例骨脂肪瘤发生于骨内4例,骨旁2例。骨内脂肪瘤跟骨1例,距骨1例,眶骨1例,肱骨1例。骨旁脂肪瘤颅骨1例,股骨1例。骨血管脂肪瘤发生于肋骨1例,颅骨1例,椎骨1例。4例骨内脂肪瘤骨质呈轻度膨胀性改变,骨破坏区轮廓光滑,边缘见轻度硬化环,CT表现为环形稍高密度。跟骨病灶内CT见脂肪密度及片絮状软组织密度,CT值约-22~-94 Hu,其内见条弧形钙化(图1);距骨病灶T1WI呈高信号,PDWI及T2WI抑脂序列呈低信号;眶骨病灶CT呈脂肪密度及结节状软组织密度,CT值约-28~-92 Hu,其内未见钙化。股骨及肱骨病灶CT呈脂肪密度及结节状软组织密度,肱骨病灶内见结节状钙化。2例骨旁脂肪瘤CT表现为骨旁不均匀高密度团块,MRI显示T1WI呈高信号,T1WI及T2WI抑制序列呈低信号(图2)。3例骨血管脂肪瘤骨质呈显著膨胀性改变,病灶内均以脂肪密度为主,CT值约-70~-110 Hu。肋骨CT可见完整骨壳,骨破坏边缘见多发骨嵴,其内粗大骨小梁相互交错呈辐射状,并形成间隔(图3);颅骨CT表现为以板障为中心的骨膨胀改变,其内见粗大骨小梁及高密度骨针呈簇状排列(图4);腰椎CT显示膨胀性骨破坏边缘多发骨嵴,内见多发粗大骨针不规则排列。

图1 男性,45岁,跟骨骨内脂肪瘤Fig.1 Male patient, forty-five years old, with an lipoma of calcaneus.

图2 女性,44岁,颅骨骨旁脂肪瘤Fig.2 Female patient, forty-four years old, with an paraosseous lipoma of skull.

2 讨论

图3 男性,49岁,肋骨血管脂肪瘤Fig.3 Male patient, forty-nine years old, with an angiolipoma of rib.

图4 男性,55岁,颅骨血管脂肪瘤Fig.4 Male patient, fifty-five years old, with an angiolipoma of skull.

骨脂肪瘤是罕见的良性骨肿瘤,占原发骨肿瘤的0.1%以下[2],骨血管脂肪瘤是骨脂肪瘤的一个组织学亚型,病理上由成熟脂肪组织和大量增生的血管组成,其中显微镜下特征性纤维蛋白血栓和大量肥大基质中的细胞,是区分脂肪瘤的关键[3]。目前尚不清楚其发生机理,可能源于胚胎的多能性间充质细胞或血管瘤中脂肪变性和先天性脂肪瘤中血管增生[3-4]。由于本病是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多数患者缺乏相应的临床症状,膨胀较显著的病变除扪及包块外,最常出现的临床症状就是疼痛[5]。根据既往报道[6-8],结合本组病例,本病好发年龄主要在30~60岁,男女之间无明显差异。

骨脂肪瘤常发生于下肢,尤其是跟骨,其发生率约为15%[5],常见部位还包括股骨、胫腓骨,距骨发生罕见[9],发生于眶骨尚未见报道。Milgram等[10]根据病理和放射学表现将骨内脂肪瘤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即早期,仅见病灶区骨小梁吸收,病灶内无异常脂肪增生;第二阶段即中期,病灶内见成熟脂肪组织,中央或外周可出现部分脂肪坏死,伴有或不伴有营养不良性钙化;第三阶段病灶即后期,病灶内脂肪组织广泛坏死及钙化、囊变,囊壁反应骨形成。本组病例跟骨CT表现符合第三阶段,而距骨、眶骨均属于第二阶段。骨脂肪瘤的放射学以界线清晰的溶骨破坏,中央脂肪及软组织密度混合及钙化,边缘硬化为特征[11]。常见的放射学特征还包括约50%的病例骨质呈膨胀性改变,其钙化发生率约35%[12]。本组病例均符合其放射学特征。其MRI典型表现为T1WI和T2WI病灶内脂肪信号,质子密度加权脂肪抑制序列PDWI及T2WI脂肪抑制序列均呈低信号,病灶边缘硬化环表现为长T1、短T2信号,病灶周围无骨髓水肿。骨旁脂肪瘤除MRI以脂肪信号为主外,其X线及CT均以高密度骨化影为特征[13]。

既往报道显示,颅骨和肋骨是骨血管脂肪瘤较多发生的部位,颅骨好发于额骨和顶骨,且均起于板障;而肋骨均发生于背肋,尤其靠近椎肋关节处,均起于髓腔内[3,7-8,14-15]。与骨脂肪瘤相比,骨血管脂肪瘤骨质的膨胀性改变更为显著,可形成较完整骨壳。骨血管脂肪瘤病灶内均以脂肪密度为主,其脂肪密度所占比例高于软组织密度。病灶边缘反应性骨硬化不及骨脂肪瘤显著,但其骨破坏边缘骨嵴形成较骨脂肪瘤明显,病灶内粗大骨小梁可表现为高密度骨针,呈放射状、簇状、不规则排列,骨针相互交错形成间隔,是与骨脂肪瘤影像学表现最大的区别。颅骨内脂肪密度伴有骨针被认为是骨血管脂肪瘤的CT特征[7-8,15]。

骨脂肪瘤及血管脂肪瘤均有其各自的影像学特征,当脂肪坏死囊变时需与骨囊肿、动脉瘤样骨囊肿、骨巨细胞瘤等鉴别。骨囊肿好发于儿童,多见于长骨骨干中央,其内为均匀的液性密度或信号,缺乏脂肪成分。动脉瘤样骨囊肿好发于青少年,多见于长骨干骺端,骨质膨胀呈多房囊状改变,囊内常见液-液平面。骨巨细胞瘤好发于20~40岁青壮年,主要发生于长骨干骺端,影像学常表现为偏心性膨胀性溶骨性破坏,其骨壳完整或不完整,边缘硬化,内无钙化及骨膜反应。当影像学鉴别困难时,须密切结合病理。

总之,骨脂肪瘤及血管脂肪瘤虽然少见,但其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充分认识其影像学特征,对术前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脂肪瘤颅骨肱骨
钢板内固定与半肩关节置换治疗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效果的meta分析
右肱骨巨大骨囊肿1例
双钢板与锁定钢板在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治疗中的疗效比较
关于小儿颅骨缺损修补的认识
When weird weather strikes 当怪天气来临时
脂肪瘤,留还是不留
脂肪瘤多为良性但长这里要谨慎
More gum disease today than 2,000 years ago
打仗是件残酷事
经皮穿针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治疗肱骨干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