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肥胖的研究进展

2020-12-23 14:16张飔宇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70期
关键词:肥胖型单纯性脾虚

张飔宇

(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0 引言

近二十年来,我国肥胖患者数量日益增长。中国健康营养调查(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CHNS)的数据显示,从 1993 年至2009年的17年间,成年人超重/肥胖的患病率从13.4%增加至26.4%,总体呈线性增长;成年人腹 型肥胖的患病率从18.6%增长至37.4%,平均年增 长1.1%,显著高于超重/肥胖的增长速度[1]。肥胖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于肥胖的定义是可能导致健康损害的异常或过多的脂肪堆积,并在2014年8月的报道中指出,超重与肥胖是全球第六大死亡风险。肥胖是2型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的危险因素,造成巨大的疾病负担,已成为国际上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目前对于肥胖最有效、最安全的基础治疗是科学合理的营养治疗联合运动干预[1]。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的研究不断深入和推广,如中药汤剂、针灸、穴位埋线疗法等方法,均有一定减重效果。本文就近年中医药对于肥胖的减重效果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中医对肥胖的认识

《黄帝内经》中把肥胖分为肥、膏、肉三种类型,《灵枢·卫气失常》中说:“人有肥、有膏、有肉......腘肉坚,皮满者肥;腘肉不坚,皮缓者膏;皮肉不相离者肉。”原文指出:肉坚实,皮肤完满健好的,属肥型;肉不坚实,皮肤松弛的,属膏型;皮肉紧连,不相分离的,属肉型。可以看出,是以皮下脂肪的多少来对肥胖进行的分类。并且在《黄帝内经》中也记载了许多与肥胖相关的疾病,比如中风、消渴、偏枯等,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提到:“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后世医家在《内经》的基础上,不断丰富了对肥胖的认识。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中说:“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发现了肥胖的人容易发生骨的病变。元代朱彦修《丹溪心法》和清代喻昌《医门法律》中提及肥人多痰湿。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杂证谟》中提到肥人多气虚。清代吴道源《女科切要》中说:“肥白妇人,经闭而不通者,必是痰湿与脂膜壅塞之故也。”

2 肥胖的病因病机

2.1 病因

肥胖的形成与多种因素相关。首先是环境因素。王康馨等[2]认为环境中存在着“环境诱胖剂”,“环境诱胖剂”是一种由双酚A、己烯雌酚、全氟烷基酸(PFOA)、有机氯、有机锡、邻苯二甲酸酯等二十多种(类)化学物或药物,其诱胖机制主要为改变脂质稳态平衡和脂肪储量,代谢机制的调定点,促进脂肪的积聚。环境诱胖剂普遍存在于食物、饮水、空气等生活、生产和娱乐环境中。

其次是饮食不节。任海燕等[3]认为肥胖的病因与饮食习惯密切相关,三种不良的饮食习惯包括饮食结构不合理、饮食不规律、饮食无度。减少动物性食物、高热量食物的摄入,规范进餐,干预饮食习惯,可有效预防肥胖症的形成,对进一步积极预防因肥胖导致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素问奇病论》中“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的论述,也表明了饮食失于节制是导致肥胖的关键因素。

缺乏运动,也是造成肥胖的原因之一。朱晓庚等[4]对运动和静坐的行为进行了研究,其中提到下降的运动水平和增加的静坐行为可以导致儿童青少年肥胖。中医讲动则生阳,静则生阴。喜好坐卧懒动的人,阴盛而阳弱,阳气的气化功能不足,则可导致津液停滞不能运化,进而化为脂膏而致肥胖。

肥胖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家族多发性,现代研究发现肥胖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张雪等[5]研究了近年来国内外发现的肥胖相关基因,分析得出基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肥胖的发生。葛少钦等[6]通过对父代肥胖在跨代遗传中的表观遗传作用进行阐述,进一步明确父代肥胖可通过表观遗传因子实现表观遗传跨代遗传,进而影响后代健康。

2.2 病机

《素问·奇病论》曰:“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中满”的意思就是痰湿、气郁。《灵枢·逆顺肥瘦》云:“广肩腋项,肉薄厚皮而黑色,唇临临然,其血黑以浊,其气涩以迟。”是指肥胖是在痰湿的基础上,发生血瘀和气滞。

杜涵哲等[7]从三焦理论出发,认为气的升降出入、津液的生成输布都依赖于三焦的作用,所以三焦的阻遏是引起肥胖的关键,三焦为元气之所在,元气虚衰导致三焦失司而水谷运化失调,痰浊内生,形成肥胖。

3 辨证论治

殷茵等[8]收集了1528例肥胖病发高脂血症患者资料,按照患者症状、体征分为胃肠腑热型、脾虚湿阻型、脾肾阳虚型、肝郁脾虚型、痰湿内阻型、阴虚夹瘀型六组不同证型病人。文中提到脾虚湿阻型患者占比(49.89%±19.05%)与痰湿内阻型患者占比(51.22%±17.29%)。

杨芳[9]对北京市朝阳区团结湖社区超重、肥胖患者的中医证型进行归纳分析得出脾虚湿阻型86例(32.33%),肝郁气滞型86例(32.33%),脾肾阳虚型60例(22.56%),阴虚内热型22例(8.27%),胃热湿阻型12例(4.51%)。

李雅楠等[10]分别从古代医家对肥胖的分型、现代中医学者对肥胖的分型、西医角度的体重指数和代谢特征阐述。《黄帝内经》中有云:“黄帝曰:何以度知其肥瘦?伯高曰:人有脂、有膏、有肉”。《中医内科学》将肥胖分为4型:胃热滞脾、痰湿内盛、脾虚湿盛、脾肾阳虚。也有根据体质分型,痰湿型、气虚型、痰湿夹瘀型。认为虽然肥胖者体型相似,但治疗上不可一概而论,个体化治疗方案是未来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综合多人的研究结果,可以发现肥胖的证型以痰湿为主,其他的证型都是以痰湿为基础,发生变证而得。

4 单方验方

4.1 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

肥胖是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主要症状之一,过多的脂肪沉积不仅对患者的代谢产生影响,还会大大增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所以减肥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杨正望教授运用健脾化痰方联合泰白治疗肥胖型PCOSIR,研究结果表明本方改善PCOS-IR的临床症状及指标效果显著,更重要的是可提高排卵率恢复正常月经周期[11]。刘亚绒等[12]采用苍附导痰汤加减方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100例,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BMI有明显降低。张文峰等[13]运用温肾健脾化痰祛瘀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95例,通过观察发现与西药对照组相比,经过治疗后治疗组的体重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李海霞等[14]采用益肾化痰方和枸橼酸氯米芬胶囊分别治疗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104例,对照结果表明益肾化痰方降低BMI和WHR的作用优于西药。

4.2 肥胖型糖尿病

肥胖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也是治疗糖尿病的目标之一。熊兴江[15]运用葛根芩连汤治疗一例糖尿病、脑梗死、肥胖症,伴头晕、便溏患者时发现,患者服药后,在诸症改善的同时,体质量下降3.5kg。张会君[16]用健脾利湿方联合利拉鲁肽治疗42例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发现相较于单纯使用利拉鲁肽,健脾利湿方联合利拉鲁肽治疗的患者降低BMI效果更理想。

4.3 肥胖型心血管疾病

王雪等[17]对疏肝运脾方治疗肥胖相关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进行了观察,发现治疗后两组间肥胖指标 (BMI、WHR和WC)比较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但试验组数值低于对照组。龙敏等[18]采用活血潜阳方联合西医治疗腹型肥胖性高血压35例,通过与单纯西医治疗的对照组相比较,发现活血潜阳方联合西医治疗腹型肥胖性高血压可有效控制血压、体重指数,延缓腹型肥胖性高血压病人的心脏损害。

4.4 单纯性肥胖

程鹏等[19]运用化痰祛浊活血汤结合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痰湿型68例,能显著降低患者体重。王苑等[20]使用苓桂术甘汤配合艾灸治疗单纯型肥胖的中年女性37例,得出结论治疗组BMI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赵倩等[21]人观察了运用轻身消脂汤、穴位埋线治疗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患者共240例,认为内外同治联合疗法或者单纯一种疗法对脾虚湿阻型单纯性肥胖患者体重、腰围、BMI均有很好的疗效,但综合治疗优于单一治疗。梁炳君等[22]认为俞募配穴法穴位埋线联合加味苓桂术甘汤治疗脾虚痰浊型单纯性肥胖时的减重效果,优于单纯使用中药治疗。

在治疗单纯性肥胖方面,单一中药方和单纯针灸等外治治疗均有明显的减重效果,但综合治疗效果普遍优于单一治疗。

5 针灸疗法

单纯的针灸治疗多针对单纯性肥胖,对于非单纯性肥胖者多联合治疗原发疾病药物使用。林如意等[23]运用温阳益气针灸方和常规针灸分别治疗单纯性肥胖症各53例,对照后得出结论温阳益气针灸方治疗单纯性肥胖症具有更好的减重效果,并能改善患者的气虚症状。潘龙[24]观察了50例采用温阳益气灸法的单纯性肥胖患者,与对照组针刺法相比,得出温阳益气针灸方治疗对于减轻体质量指数和腰围的效果更好。闫剑坤[25]等观察了针灸治疗的95例不同程度的肥胖伴高脂血症患者,发现轻度肥胖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中度肥胖组、重度肥胖组,肥胖程度与疗效呈负相关,说明随着肥胖患者的肥胖程度提高,其减重难度增大。

穴位埋线是基于针灸发展而来的治疗手段,适应了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治疗时间和次数都比针灸少,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陈宜恬等[26]观察了35例运用穴位埋线的肥胖型高脂血症患者,与运用针灸疗法的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随访3个月后其复发率低于对照组。说明穴位埋线具有平稳减重、减脂的特点。

6 结论

黄帝内经原文《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体现了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思想。而肥胖作为多种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近年来对它越来越多的关注,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对于单纯性肥胖,或是尚未达到疾病诊断标准伴有肥胖的患者,减肥是对于延缓疾病发生的必要手段。但除了饮食、运动外,西医不会予以药物干预,对于部分患者来说难以耐受,此时中医治疗可以辅助患者进行减重,不仅能增加减重效果,也能改善患者体质,延缓疾病的发生。

猜你喜欢
肥胖型单纯性脾虚
非肥胖型与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代谢特征和肝脂肪变程度比较*
补中益气汤体内外对脾虚证两种特征菌数量的影响
90锶-90钇敷贴器治疗单纯性毛细血管瘤的护理体会
微创小切口术在单纯性阑尾炎患者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当归芍药散合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单纯性卵巢囊肿的临床研究
非肥胖型与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进展性肝纤维化临床特点分析
中医观点:脾为什么重要 脾虚症状的自查与调理方法
脾虚表现的五大症状不可不知
肾络安方治疗肥胖型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
脾虚多吃这5种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