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神论治头颤振案

2020-12-23 14:16李蓓蓓王伟志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70期
关键词:癔症风池夹脊

李蓓蓓,王伟志

(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18级研究生,天津;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国家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

1 病例

患者,女,50岁,主因“头部渐进性不自主前后颤动半年余”于2019年2月12日就诊于针灸科门诊。病史:患者自诉半年前因练气功后出现头部不自主前后颤动,注意力集中时可自控,放松时症状出现频繁,且自觉后颈至巅顶部有气上冲感。近半年来呈渐进性加重,逐渐出现失眠多梦,曾就诊于当地医院查头颅CT无明显异常。考虑“癔症”,予中西药物治疗后疗效不佳。现症:神清,语言清晰,对答切题。头部呈自主前后颤动,无肢体震颤,无头晕头痛,纳可,夜寐欠安,饮食口味无异常。舌红苔薄白,脉弦。查体:慢性病容,五官端正。伸舌居中,无眼震,无舌体震颤,无面具脸,行走自如,步态正常。四肢肌力V级,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对指试验(-),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既往体健。否认手术、外伤史。无吸烟饮酒史。无家族遗传病史。诊断:颤振(肝风内动证)。治则:息风调神。针灸取穴:百会、上星、印堂、四神聪、太冲、风府、风池、完骨、天柱、颈夹脊穴。操作:患者取坐位,穴位常规消毒。选用0.25mm×40mm毫针。百会、上星、印堂、四神聪平刺0.3~0.5寸,采用捻转补法,上星向百会方向平刺,使产生局部胀重针感往头顶部放射,刺印堂穴时,提捏穴位局部皮肤,采用与皮肤成15°角方向向下平刺;朝下颌方向刺入风府穴0.5~1寸,风池穴向鼻尖方向斜刺0.5~0.8寸,提插捻转平补平泻1min;双侧完骨、天柱捻转补法;双侧太冲穴直刺0.5~0.8寸,捻转泻法1min;颈夹脊穴直刺1寸,得气后提出0.5寸留针。第一次针刺治疗留针过程中,头颤振幅度即有减轻,后又连续3次针刺治疗,每次治疗后,其颤振幅度及频率均有减轻,且患者自诉睡眠明显改善,头颤振幅度时轻时重,但均较前好转。针刺治疗5次后,不自主颤振频率明显减少。治疗8次后患者不自主前后颤振症状基本缓解,仅偶见轻微头颤,后患者因个人原因不能坚持后续治疗而中断。1月后电话随访,症状未加重。

2 按语

患者症状由练气功而起,究气功之实质是神与形合[1],通过凝神运气达到强身健体或治疗疾病的目的,但若操作不当或不适合的人群练习即有可能导致气功偏差[2],神不归位,火热之气逆行乱窜而造成内气不止、外动不已,引起思维情绪,行为举止失常,即“走火”之现象。神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如《灵枢·本神》中“两精相搏谓之神”,神机确立,再有形,后有气,然后才有整个生命周期,又如《灵枢·天年》说:“得神者生”,神机泰然,五脏机能方可协调,精气血津液才能正常输布贮藏,人体才有生机,神之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神发挥功能是有物质基础的,李时珍说:“脑为元神之腑”,神在其位方可发挥功能,如《素问·举痛论》载:“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神不在位,脑失所主,故头颤振而不能。故治疗须得调神为主,阳气者,精则养神,而督脉为阳脉之海,主一身之阳,取百会、上星、印堂穴以通督调神为主。此外神不在位,精气代谢失常,气不能化精则难以生髓养神,则寐欠安。《灵枢》中:“脑为髓之海,其腧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风府作为髓海转输之处,与风池、完骨、天柱穴合用可起补髓益脑养神之功。《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清代张璐《张氏医通·诸风门·颤振》曰:“颤振则但振动而不屈也。亦有头动而手不动者,盖木盛则生风生火,上冲于头,故头为颤振”,从症状来看,患者头不自主颤振为风之病,肝风内动,上冲于头,筋脉失约不能任持而为头颤振。肝风主病,治取息风,一则息风以止颤,二则息风神明安,取风邪聚集之处风池、风府穴与肝之原穴太冲合用,可平息肝风以安神明。夹脊穴作为局部穴,活血通络,约束筋脉以止颤。

本病在西医属癔症范畴,是由精神因素或不良暗示引起的一类精神神经障碍,具有高度情感性、高度暗示性、丰富的幻想性及自我中心性[3]。仝小林院士认为“诸扑抽哑,查无实变,皆属于癔”[4],癔症本身表现形式多样,而且早在《金匮要略》中已有奔豚气、脏躁、梅核气等癔症表现的记载,其本质属于神志病范畴,现代医学主要以对症治疗及心理暗示治疗为主,无其他特殊治疗手段,而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针刺治疗癔症,见效明显,简单易行,总以调神为主,神明则病可愈。

猜你喜欢
癔症风池夹脊
基于适应证与解剖相关研究颈夹脊穴定位研究
中药熏蒸联合夹脊、督脉电针治疗脊髓损伤51例临床观察
心理干预在癔症患者急诊治疗中的应用及对不良情绪的影响
一场聚会引发的癔症
三种经典题型带你玩转勾股定理
图解常见病刮痧疗法(十八)
图解常见病刮痧疗法(十五)
诗癔症
墨风池诗词选
健身气功与“夹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