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下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治理

2020-12-23 06:53王兰韩衍金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共建共治共享民族团结中华民族

王兰 韩衍金

Governance of National Minority Traditional Sports Games under the Concept of “Co-construction, Co-governance, Sharing”

WANG Lan 1,HAN Yan-jin 2

摘 要: 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展现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场域,也是加强民族团结的盛会。但目前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社会关注度不高,需要探索出一条治理路径。采用田野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通过引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进行分析后,研究认为:全国民运会的治理需改变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模式,应将政府、社会组织、学者、民众等多元主体纳入治理体制中,共建民运会的各种制度;各级政府、政府各部门应充分联动,在积极吸收民众参与的基础上,对民运会进行治理;民运会产生的民族文化的发展、民族团结的情谊和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等成果也需要全国各民族,乃至全球华人共享。总之,全国民运会应调动中华民族全体成员的积极性,将“共建”“共治”“共享”三者有机结合,“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使其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参与全球体育治理的利器。

关键词: “共建共治共享”;民运会;民族团结;中华民族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20)06-0013-06

Abstract:

The National Minority Traditional Sports Games is an important venue for demonstrating the exchanges and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various ethnic groups in our country, as well as a grand event to strengthen national unity. However, the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social values have not been fully tapped, and there have little attention, so we should explore a path to government the sports games. Based on field investigations and literature collection, the analysis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ncept of “co-construction, co-governance, and sharing” suggests that the governance of the games need to change the top-down model led by the government. Instead, governments, social organizations, scholars, and the public should be included in the governance system to build the various systems of the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and various departments should fully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to govern the Games on the basis of actively absorbing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people; the resul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the friendship of national unity, and the ideal of the great national rejuvenation produced by the National Games also need to be shared by all nationalities and even the Chinese in the world. In short, the National Peoples games should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of all members of the Chinese nation, organically combine “co construction”, “co governance” and “sharing” to “find the greatest common divisor and draw the largest concentric circle”, so as to make it a powerful tool to cast a strong sense of the Chinese nations community and participate in the global sports governance.

Key words:

“Co-construction, co-governance, sharing”; National Minority Traditional Sports Games; National unity; Chinese Nation

自1953年“全國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后被定为第一届全国民运会)伊始,目前,我国已成功举办了11届全国民运会。回顾其发展历程,喜忧参半。民运会的开展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展示,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也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但由于赛会主要由政府主办、组织者不是固定的团队、群众主体性不高、宣传力度不强、锦标主义等因素的影响,全国民运会未能将其“利器”的功用发挥到位。因此,需要由粗放型、经验型的治理模式转向集约型、科学型的模式,提高民运会治理的有效性,实现其健康有序、可持续的发展。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1] “共建共治共享”不仅是一种理论,还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发展姿态和发展策略。在全国民运会的治理中应引入这一理论,对充分发挥民运会的各种价值,以及良好的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CNKI关键词“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搜索看到,目前有637篇论文,其中核心期刊126篇,内容涉及民运会价值观、民运会发展历程、民运会各种赛事研究,也有指出民运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的,但大多数研究关注的问题是民运会的“锦标主义”等问题,很少有将社会治理理论纳入民运会进行研究的。为此,本文将引入“共建共治共享”理念,试图提出一条民运会治理路径,将其作用发挥出来,为全国各民族服务。

1 全国民运会的价值遮蔽

民族传统体育可以强身健体、愉悦身心,其赛会开发具有多重价值。以往学者研究民运会更多提及的是民族团结的政治价值,其实民运会还有经济、文化、社会等多重价值,但目前看来这些价值并未被充分发挥。

1.1 身体文化表征力薄弱

作为身体文化表征的民族传统体育,产生于特定的社会环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自我教化的重要文化活动,其文化价值不容小觑。民族传统体育中包含着“德者居之、以体会友”和“天人合一,兼容并包,以和为贵”  [2] 等文化内涵和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等体育思想,有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体育观,成为具有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3] 的德才兼备的人。从目前全国民运会发展看,民族传统體育只被当成比赛项目,甚至融入了西方锦标主义思想,对于其传统的文化价值并未展现。另外,还可以看到民运会中的诸多项目只是在台上展演,民众很少参与,民族传统体育的生态环境不断被破坏。因此,整体来看目前民族传统体育没有因民运会的举办,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传播的媒介,未能将其文化的精神内核和价值观念注入民众生活中,产生精神共鸣与情感亲和的心理基础、文化认同  [4] ,对于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不利。

1.2 民族团结功能亟待扩增

体育具有振奋民族精神、滋养民族文化、提高民族自信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所表现出的政治意义甚至超过其运动本身。全国民运会不是纯粹的体育竞赛,而是我国民族团结政策的体现,“是中华各民族加强文化交流、增进民族情谊、促进民族团结的和谐聚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机组成部分。”  [5] 所以不能仅限于我国大陆的少数民族参加。即便从第十届开始允许一定数量的汉族加入,但从运动会的全称看,仍带有偏见和保守的成分。另外,虽然从第四届起有台湾代表队的加入,但全国民运会仍未能将全世界中华儿女囊括其中,画出“最大同心圆”,其民族团结的功能仍有待提升。

1.3 体育赛会引领功能表浅

“人的身体是由物质身体与精神身体构成的整体。身体不仅是生理学意义上的肉体或躯体,也不仅是由自我意识、德性、理性、情感性、创造性和实践性构成的精神身体,而是由两者构成的整体。”  [6] 体育自诞生伊始,就担当了教化的功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逐渐被人们遗忘,“以体育人”功能逐渐消失。即便有民运会的存在,也没有改变民族传统体育的日渐式微。相比之下,奥运会在育人方面呈现出巨大的引领作用。在“更高、更快、更强”的现代体育格言激励下,运动者勇敢拼搏,一次次突破自我、战胜自我,身心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卓越运动员成为青少年的偶像,运动家精神则积淀为社会典范品格。反观全国民运会,在“以体育人”方面的驱动力不足,赛会主体精神无以凝聚,只是成了活着的“博物馆”。

1.4 节会经济潜力隐而不显

全国民运会是一场跨地区、跨民族、跨文化的多民族参与的体育节会活动,本应具有普遍的经济价值,但是这种经济价值一直被隐藏在政治价值之下,未能充分彰显。虽然历届全国民运会的举办能够吸引诸多观众,还能促进举办地旅游业的发展,带动餐饮、住宿、文化等产业的协同发展,拉动当地GDP增长,但是运动会举办同样也会增加政府预算、阻碍交通、环境污染等问题,而且赛后场馆的维修运营费每年仍很高,但利用率较低。例如第十届全国民运会的主场地鄂尔多斯体育中心当时投资70亿元人民币建设,每年仍要耗资进行维修,为吸引更多人前来,很多场馆只能免费开放。因此,全国民运会对于拉动举办城市经济增长的贡献仍有待提高。

全国民运会除了文化、政治、社会、经济等价值遮蔽外,还存在着金牌至上、关注度低等困境,这些都不利于大会日后的发展壮大,也不能充分发挥其各种良性效益。有必要通过政策法规、媒介宣传、社会评价、物质回报等方式引导全体中华儿女参与进来,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全国民运会的治理主体,是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共同体”,在“共建共治”基础上实现共享。

2 从“自上而下”到立体协作:全国民运会的制度共建

“共建”是“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理论的基础和前提。全国民运会的“共建”主要指全部中华民族成员,无论是各级相关政府、机构、社会团体,还是广大民众都是建设的主体,共同参与到建设全国民运会的实体和制度中。

2.1 赛会举办制度的共建

2.1.1 办会空间延展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是主要居住特点。新时代民族团结和社会治理不能仅限于传统的民族省份,还应包括全国其他省份。因此,对于全国民运会的举办地而言,不应仅是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而应由西部民族省份向东南沿海、中部内陆等进行扩展,使办会空间扩展到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调动全国力量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在办会申报时,不仅要考察承办地满足赛事组织要求的各种软硬件,而且要重点考察当地的体育发展状况,将当地全民健身的成效与承办运动会能力纳入考察范围内。

2.1.2 参会身份多样

全國民运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片面强调少数民族的参与,不许汉族参加,这种做法不能将其真正打造成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盛会,不能真正做到民族团结。经过努力,第十届民运会开始允许一定比例汉族运动员参加集体项目,这是一大进步。但还应吸纳更多的群众加入进来,例如呼吁广大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人华侨共同参与建设全国民运会。在参会身份方面,除了民族身份外,还应关注一般民众和职业运动员的比例,限制专业运动员的人数,否则会出现职业化倾向,不利于民众的参与共建。

2.2 赛会开发制度的共建

2.2.1 赛会开发制度社会化

目前,全国民运会的开发主要是政府主办、政府管理的模式。这种模式下社会和市场被忽视,民众参与度和满意度较低,不利于赛会的健康发展。一场体育赛事的举办,不仅要关注政府的力量,更要关注社会、民众的力量;需要治理主体广泛参与,共同协商,共同治理,不能缺席。政府要由以往的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引入市场参与,将赛事推向市场,由各协会合作开发;将民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参与到赛会之中。特别强调在协会中应发展党组织,把好思想关。故在全国民运会的价值挖掘中必须将党委、政府、社会、市场、公众有机结合,共同协商、合理博弈、共同建设。

2.2.2 赛会举办制度多元式

全国民运会要想成为民众广泛参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盛会,就需要进行多元式开发建设。要考虑除了省民运会外,各市、县、社区或单位是否需要开展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运动会;考虑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民族运动会是否不能仅限于国内,还应该引向亚洲,走向世界。而这种构想的实施,不仅需要国家顶层设计,更需要学者的广泛调查和民众的热情参与。

3 从单一管制到多元参与:全国民运会的合作共治

“共治”是社会治理理论的关键,也是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的基础。通过民众参与,将北京奥运会变成所有中国人的事情,并重视与国际奥委会等其他组织的合作,最大限度的利用各方的知识和发挥各方的积极性  [7] 。在全国民运会的治理过程中,应借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经验,采取“共治”方式,民主协商,充分整合和利用国内外各种资源,形成多元参与的局面。

3.1 政府部门的联动共治

3.1.1 各级政府纵向协同

全国民运会是在各省民运会基础上开展起来的,其项目来源也多从各省民运会的优秀项目中选拔而来。因此,全国民运会的治理,必须形成上下联动式发展。一方面,基层社区要广泛开展一系列的传统体育活动,形成“体育生活化”的态势,将民族传统体育“活态化”;然后推荐成绩突出者参加全市或省级民运会的比赛,再组织成绩优异者参加全国的比赛。这是一条自下而上的层层推荐之路。另一方面,省民运会组委会要以参加全国民运会为目标,将本省优势项目固牢,同时积极学习和参与其他地区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在这种目标引领下,各市县注重培养基层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员和爱好者。这是一条自上而下的积极引导主体参与民运会的路径。上下互动才能激活全省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和传承,为全国民运会输送民族优秀健儿,形成纵向共治。

3.1.2 政府各部门横向联动

目前,全国民运会的主要负责部门为国家民委,体育总局为协同机构。在举办地也是由民(宗)委(厅、局)负责,体育部门协同,其他部门也只是协助而已,并没有形成各部门的横向联动、共同治理的格局。全国民运会是关系民族团结、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社会和谐的盛会,其举办必然会涉及到政府诸多部门,如民族、宗教、体育、文化和旅游、交通、公安、民政、商务等部门。若单靠国家民委和地方民宗委势必力不从心,必须各部门互相配合。在承办地成立专门组委会,负责协调各部门工作,并将各部门资源优势充分发挥,为全国民运会的顺利举办奠定基础,形成各部门共治局面。

3.2 民众的参与发展

3.2.1 民众的直接参与

民众直接参与全国民运会的“共治”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为了更好的挖掘、整理和分析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深入探索民族传统体育的出路以及全国民运会相关的诸多问题,需要充分调动广大学者的积极性,举办相关学术会议,进行学术探讨。其二,通过商业活动参与其中。不仅可以通过招标形式参与民运会赛场、吉祥物、会徽、开幕式等的设计,还可以通过民运会进行商贸洽谈和文创产品的开发。其三,志愿服务是民众参与全国民运会治理较为直接的途径。其四,应给承办城市的民众留有一定数量的席位,要考虑到举办运动会给当地民众带来的不利影响,进行适当的补偿。其五,通过微信等多种形式进行火炬传递,并将民族传统体育相关知识传递给民众,从而对民众进行一次民族知识大普及。其六,进行多种媒体的联合报道,建立起一种“拟态环境”,以便培养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2.2 民众的间接参与

除此之外,为了确保运动会顺利进行,环保、交通、安保等人员的间接参与也不容忽视。间接参与还包括借助民运会传播民族文化,普及民族知识的行为,如通过民运会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等方式进行民运会知识的普及,让群众最大限度的了解该运动会的理念,构建民情基础。通过各种途径,将不参加运动比赛项目的各方民众组织起来,间接参与到全国民运会的治理中来,为最大化实现民运会的社会文化效应做出贡献。

4 从身体濡化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分享:全国民运会的全民共享

“共享”是“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理论的目标,是指在满足参与建设和治理主体基本权利的基础上,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全国民运会的“共享”不仅要通过身体濡化来共享体育乐趣,还应全民参与,共享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仅国内各民族共享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成果,还要扩展到全世界的华人、华侨中,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内的全民共享。

4.1 身体濡化与传统文化的共享

4.1.1 身体濡化共享体育文化

濡化也称“文化传承”或“文化熏染”,即一个人一生获得文化教养而学习的过程和传递文化的过程。体育作为身体运动的集合体和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濡化的一种方式和重要内容。“其终极目的便在于通过身体诗学的训练,在野蛮的身体上生成德性。”  [8] 但是受现代消费社会的影响,使得父母用物质礼物取代了和孩子在一起玩游戏,也不再将传统游戏传给他们的孩子  [9] 。这对身体濡化不利,也不利于文化的代际传承。作为民族文化的符号,民族传统体育需内化成一个民族或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以人为核心,以生活为载体,进行活态传承。每个主体都能够分享传统体育活动带给人们的乐趣和承载的文化。

4.1.2 全民健身共享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1953年,第一届全国民运会的大会主席吴德强调大会的目的就在于“为广大人民所爱好的体育项目,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  [10] 在第五届全国民运会后,国家民委副主任李晋有接受访问时强调:“把开展民族体育活动与贯彻《体育法》结合起来,融于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之中。”  [11] 在政府的倡导下,全民健身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通过在全国民运会上的展演,众多的民族传统体育被人们熟知,加之大多数项目不受场地和年龄限制,所以可以因地制宜的采纳和创造性发展,并纳入全民健身之中,“共享”传统体育成果。

4.2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部分享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继承“中华民族”既有认知和“多元一体”理论之上形成的,它强调尊重差异、缩小差距,用“一体”来规范多元,“一体”是“多元”得以获得生命的源泉  [12] 。在新时期应通过各种符号的运作,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在包括港澳台同胞在内的中国境内各民族和全世界华人华侨中“画出最大同心圆”,实现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情谊的内部分享。

4.2.1 国内各民族大团结

全国民运会的“共建、共治”中各民族都应囊括进来,形成国内民族大团结。在大陆各民族融合的基础上,还应重视港澳台地区的参与,实现更大范围内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近年来,台湾、香港等地存在着一些分裂势力和破坏国家统一的活动,可以借助全国民运会的召开,通过会徽、吉祥物、主题词等各种象征符号的展演,将中国各族人民拧成一股绳,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

4.2.2 全球华人的大联合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应包括全世界20亿华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  [13] 。我国华侨、华人为中国体育发展做出重大贡献,“海外华侨、华人始终关心、支持祖国的体育事业,特别是在筹体育资金、建设体育设施方面。”  [14] 全国民运会不能缺少全球华侨、华人这一治理主体。要充分利用华人华侨的力量,在国外进行传统体育项目如赛龙舟、太极拳等的展演,积极主动的在国际舞台上宣介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画出最大的同心圆”。

5 结 语

全国民运会治理应追寻“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将相关主体纳入治理体系中,切实处理好“共建”“共治”“共享”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它们之间联系密切,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又相互影响。“共建”是“共治”“共享”的基础,是制度和体系的建设,在全国民运会治理格局中处于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是人民主体感的重要来源。“共治”是“共建”“共享”的关键,要求各政府部门联动、民众参与、国际互动,共同治理全国民运会,在治理格局中处于中心性和关键性地位,是人民获得感的重要来源。“共享”是“共建”“共治”的目标,是各利益主体能够参与全国民运会的建设和治理的可持续动力,共同分享民族文化的发展成果、民族团结的情谊和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在治理格局中处于目标性、核心性地位,是人民幸福感的主要来源。“共建”“共治”“共享”三者之间是互相蕴含的关系,缺一不可,共同构成全国民运会在新时代的治理理念。

全国民运会是培养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盛会,也是进行濡化和强调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盛会。应将全国民运会当成一把“利器”,在党的领导下,遵循“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理念,“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发挥其在促进民族团结、经济增收、文化传播、全民健康、社会和谐方面的价值,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贡献力量。

总之,全国民运会在“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的指导下,不仅能够弘扬、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能够实现全世界人民共享“团结”成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于实现我国赛会善治和体育治理现代化也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议》[EB/OL]. https://china.huanqiu.com/article/9CaKrnKnC4J, 2019-11-05.

[2] 杜鸿,祝捷.当代东西方文化融合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核心价值觀的影响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6,34(2):49-54.

[3] 佟显峰.文化生态学视野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保护视域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9,37(5):61-64,69.

[4] 花家涛,余涛,孙继龙.“非遗”保护视域下农村民族民间体育的文化再生产[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5):124-130.

[5] 胡小明.体育人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219.

[6] 李忠,尹春玲.论身体教育——教育人学视域的身体及身体教育[J].当代教育科学,2018(10):3-7,16.

[7]  李文钊.奥运治理反思:设计原则、遗产及制度意蕴——北京奥运与伦敦奥运的比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38(12):7-12.

[8] 胡科.体育:文化世界的身体建构[J].体育学刊,2018,25(1):17-21.

[9] Rashmi  Pramamik, Shreyasi Bhattacharya. Play and Indigenous Games of Children: A Cultural Heritage of Western Odisha, India [J]. Knowledge Cultures, 2018,6(2):96-110.

[10]  新华社. 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在天津开幕[N].人民日报,1953-11-10(3).

[11] 黄振中. 团结进步共繁荣——访国家民委副主任李晋有[N].人民日报,1995-11-07(8).

[12] 郝亚明,赵俊淇. “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转变视角下的理论价值与内涵探析[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5-11.

[13] 王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及其构建路径[J].中国民族教育,2018(4):17-20.

[14] 关文明.华侨、华人对中国体育发展的贡献[J].体育文史,1995(6):13-15.

[15] 候海燕,张健.文化自信视角下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8(1):77-80.

[16] 闫艺,李雪军.“一带一路”视域下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8(5):15-23.

[17] 秦立凯.人类学视域下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8(2):76-80.

猜你喜欢
共建共治共享民族团结中华民族
童心绘团结 各族一家亲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做人美德
季札挂剑
打造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农村社会治理格局
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新格局
民族团结的内蒙古样板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