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和增强文化自信

2020-12-23 11:25刘朝成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0年43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精神思想

刘朝成

关于文化自信,习近平曾指出:“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培养目标中则要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这些论述,为在历史课程教学中培养文化自信提供了理论指导。

一、什么是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二、为什么要有文化自信

因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习近平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几千年来,虽有起落转折,但文明之根一直未断,文化之魂一直未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今国家建设的有益借鉴和启示,在传承中发展和创新,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从而实现伟大中国梦。

三、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和增强文化自信

(1)以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和增强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之所在,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国古代典籍《周易·易传》有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的运行刚健有力,与之相应地,君子的品格也应像天的刚毅奋进一般,奋发图强、阳光健康,自我求新、永不止步。自中华文明诞生之日起,自强不息的精神就一直伴随和激励着人们不惧困难,坚毅勇敢,努力追求,推动着中华民族不断创造,不断前进,不断刷新文明的新高度。《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老子》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清代康有为的名句“自强为天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诸如此类,皆是中国古代贤人留给我们关于自强奋发的宝贵精神财富。

《礼记》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奠定了儒家关于家、国、天下的基本理念。战国时期的屈原,忧国忧民,忠贞不渝,时时“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虽蒙冤受屈但至死不忘家国,至今受人追慕景仰。西汉名将霍去病一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言,其先小家后大家,一心为国的精神流传千古。北宋名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与他尽忠国事勤恳一生的实绩一同光耀史册。其他诸如岳飞“精忠报国”的思想与行为,顾炎武所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等,无不激励和发展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爱家爱国心系百姓心怀天下的爱国主义情怀。

儒家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仁”与“和”,至今仍有积极意义并且继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也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比如我们现在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奉献”的精神,与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观念是一脉相承的。又如中国古代关于“和”的论述“和则利,战则损”,“凡事以和为贵”,“利凖则久,和则安”,“家和万事兴”等等,其思想流传,也体现在今天关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中。

其他如“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扶危济困”的公德意识,“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价值理念等,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止戈为武”的和平思想,则是中华民族治国理政的思想渊源。这些千百年传承的理念,已浸润于每个国人心中,成为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构成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

(2)以革命历史文化培养和增强文化自信。我们有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再到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这些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宝贵财富,脱胎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同时又在新形势下不断进行着再生再造、凝聚升华,从而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经历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表现出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创造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們革命和建设事业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好伟大的长征精神。有了这样的精神,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我们现在正为之奋斗的‘两个一百年目标,好比新的长征,这是接续进行的,我们这一代人要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1949年3月,在全国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西柏坡精神。西柏坡精神是党和人民精神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中的最重要的思想“两个务必”(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一直给予前进中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提醒和启示。

(3)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和增强文化自信。我们还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所进行的文化创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明显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短短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我们创造了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奇迹,这已充分说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是一种体现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方向的文化。

早在1940年,毛泽东就提出了新中国的文化纲领,即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也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新民主主义文化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立,离不开对旧有文化的改革创新,这不仅使许多原本濒临消失的文化得以保留,还赋予了新的生命活力,使其焕发出新的光彩。比如,新中国社会经济的巨大变化,为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提供了丰富题材,激发了新的创作热情,涌现了大批反映生活广度和深度的新作品,对文化普及与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通过改革创新不断深化、完善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识,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事业的空前繁荣,文化自信进一步增强,文化对外影响力逐渐扩大。在欧美,“中国文化年”“中国文化周”等的举办已经成为其文化生活的一项内容。不难看出,我们的文化自信正是在不断的改革创新中树立与增强,这种自信反过来又促进和推动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通过改革创新不断完善、向前发展。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精神思想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做人美德
季札挂剑
拿出精神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阿吾(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