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机制探析

2020-12-23 04:25陈心见张英黄晨旭
艺术科技 2020年22期
关键词:艺术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陈心见 张英 黄晨旭

摘要: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时代趋势,是切实落实“三全育人”的重要途径,是高校教育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是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重要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马克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的价值目标,意识形态属性为二者融合提供基础,课程思政建设为二者融合创造条件。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要遵循方式创新为基础、学科融合为核心、实践创新为关键的主要原则,大力构建课程机制、实践机制、介体机制、保障机制与评价机制。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教育;融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22-00-02

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高校全面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承担着塑造人、培养人、引领人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加强与改进教育工作作出重要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知识教育同价值观教育、能力教育结合起来,把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融入每一门课的教学之中。”[1]高校艺术教育同样存在“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艺术与人的情感世界密切相关,给予人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情趣,培养人逐步往理想完善的人格发展。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不仅可以有效弥合二者实践中存在的不足,也符合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时而新的时代要求。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的重要意义

1.1 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时代趋势

新时代背景下,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升,同时也使人陷入空前的迷茫与空虚。尤其在我国高校中,人文素质课程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普遍呈现出重知识、技能,轻德育、审美的现象,易导致大学生德美分离。而人的发展应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全面发展人才的综合素质结构应涵盖思想素質、道德素质、人文素质、文化素质等。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顺应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时代趋势,为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搭建了更广阔和全面的平台,有助于学生走出重物质生活、轻精神世界的“单面人”模式。

1.2 是落实“三全育人”的有效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为培育时代新人、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薪火相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有力推进高校教育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合理衔接,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恰能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搭建起合理衔接的平台,促使学生在艺术实践中不断进行自我教育,潜移默化地提高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此外,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也在这种融合中不断拓宽和提升,进而有效推动“三全育人”[2]。

1.3 是助推高校教育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

艺术课程蕴含着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其开设的根本宗旨在于实现文艺价值追求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内在统一。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与教育性,是艺术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内核,它所发挥的道德感召力是任何艺术作品价值充分发挥不可缺少的重要因子;艺术教育反过来能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使学生喜闻乐见,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也会得到有效发挥。思政教育和艺术教育两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是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人才的有效方式,是加快推进高校教育现代化和促进高校教育改革协同创新的必然要求。

1.4 是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重要方式

形式多样的艺术活动能够极大地丰富广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校园艺术作品不仅传播高雅艺术经典和民族艺术精髓,更能从校园生活中挖掘创意,歌颂永恒主题传递正能量。注入思想政治教育内核的主题艺术活动将有更强的理想信念和时代感召力,为当代大学生带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刻洗礼,进而扩大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覆盖面和受益面,提升校园整体文化水平[3]。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的基础和条件

2.1 人的全面发展是二者融合的价值目标

马克思认为:“人通过全面的方式存在,成为一名完整的人,并使自己全部本质得到解释,实现所有人和谐、完整、平等的发展。”[4]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完整的人”的教育,其根本宗旨是通过全面的教育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一致性为二者融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支撑。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结合,使二者在丰富的教学实践中融合,从而进一步提升新时代高校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

2.2 意识形态属性是二者融合的基础

意识形态属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艺术形式共有的基本属性。在思想政治教育学视域中,意识形态属性通常被理解为某一特定的阶级基于本阶级历史地位、围绕本阶级利益进行的价值观表达。在艺术形式中,艺术作品作为精神生活的时代表现,体现着某一时代的意识形态,承担引领社会意识与价值观的重任,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意识形态属性方面的互通性。在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中,抓住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中共有的意识形态属性,可以为二者融合提供坚实的基础。

2.3 课程思政建设为二者融合创造条件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整体性的课程观和创新的教育理念,旨在打破学科、课程之间的功能壁垒,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和德育功能。切实强化课程建设管理,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基础。在课程教学中,只有充分发挥好思政教育功能,课程教学才会有灵魂和方向,才能弥合课程教学中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割裂甚至冲突,使各门课程之间形成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合力。艺术教育是一门培养学生审美知识、审美能力的教育,具有较强的美育与德育功能,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拓展艺术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为二者融合提供现实条件。

3 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相融合的原则要求

3.1 以方式创新为基础

当前的高校思政课堂注重说教,理论性较强,讲授内容过于抽象,缺少实际案例和趣味性,无法感染学生,进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艺术是一种充满热忱和活力的精神创造活动,具有无限的发展空间和门类众多的表现形式,包括音乐、戏剧、诗歌、绘画等诸多内容。将艺术等其他学科的知识和示例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结合新媒体平台,比如可以用一首反映时代的脍炙人口的歌曲,传达出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感情;用一部描绘国家改革发展的影视作品,使学生深切感受到祖国砥砺奋进进入新篇章的生机与活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学生一旦感受到直观的兴趣,就会产生融入课堂、探究理论的动力,最终使自身的思想道德得到升华。

3.2 以学科融合为核心

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不仅是基于传统思政教育的一种创新模式,也是艺术教育创新的产物。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繁杂且丰富,而艺术教育理论体系作为系统的学科,内容同样涵盖广泛,因此将两者结合能够形成多样的教育形式,其创新空间极大。为提升课程感染力与吸引力,推进二者学科融合,需通过教师队伍的教研与备课来加强内容融合和课程设计。

3.3 以实践创新为关键

推进教学实践创新,要因材施教。在艺术资源中融入红色文化,同时结合思政教育思想性的特点,提升实践创新的有效性。课程教育可从教室延伸到户外,如开展红色文化景观考察与社会调研,以实现实践成果作品化。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功能,将创新理论、正能量新闻等分享至网络平台,将价值观教育渗入学生生活的每一个地方,这样能够丰富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提升其专业能力,增强高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5]。

4 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相融合的机制

4.1 形成艺术教育与思政课程教学互补的课程机制

艺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一种独具特色的教育形式,担负着推进教育发展的使命。在推进学生德智体美多项发展中,艺术教育是引领学生形成感受真善美的桥梁。艺术教育课程在高等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是我国高校实现美育的重要渠道。在课程教学中研究教学价值,将艺术教育的隐性渗透性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性特点融合到课程教学中,实现二者充分结合、有机交融。

4.2 形成良好育人环境的介体机制

推进高校育人环境建设,必须抓住校园文化这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公共艺术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保证环境水平的基本介体,也是推进学科融合的重要渠道。高校公共艺术中宏伟的建筑物以及美感与创新的自然景观体现着独特的艺术文化,使高校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抓住艺术文化的隐性渗透与以美育人的特点,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由第一课堂走向第二课堂,使思想政治理论以内隐的形式和趣味的内容融入高校校园生活环境,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与思想层次,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6]。

4.3 形成丰富文化活动的实践机制

丰富的文化实践活动既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也能增强学生的思想认同感。形成文化实践机制,把握形式与思想的统一,探索形式创新与思想坚守的结合点,要深挖活动内容的本质特点,使其校园特色、地方特色和社会主义特色相统一。在具体实践中,推进学生积极性、活动品质和活动的开展形式相结合,达到实践育人的效果。例如,邀请专家学者到校讲学,举办艺术文化与红色文化结合的校园文化节等。通过艺术形式解析优秀经典红色革命作品,达到提高审美和增强认同的效果,也可以利用网络媒体资源和当地的文化资源,开展多彩的文化实践活动[7]。

4.4 完善教师队伍的保障机制

教师队伍是高校重要的师资力量。结合高校的具体情况,把校内教师资源统一起来,并提供坚实保障,才能有效发挥出其优势和力量。教师作为大学生言行举止的模范,高校应对其做好把关,严格提升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同时,各学院教师应加强交流互鉴,既要在教授课程时注重时事,也要与思政教师研讨课程创新。研讨专业课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可推进高校教育有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也可达到使学生树立坚实的理想信念与职业道德的目的。高校教师应关心学生的思想状况与学习情况,注重专业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两手抓,使思想教育生活化。

4.5 完善多重指标的评价机制

科学的评价机制是为了判断教学科学性与推进教学评估机制建设,从高校师生思想道德修养、坚定信念理想等方面进行质量评判的架构。以目标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评价指标,就是以受教育者三观的树立、信念理想的牢筑、思想道德的提升和专业研学与身心发展为最高目标,并化整为零,形成可行性指标。推进量化与质性评价方式创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的价值推断和评价判断[8]。

5 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发展对高校的教育水平与学生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和学生都应尽快适应,不断提升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有机融合也应当加快进程,为学生的培养教育与全面发展提供有效助力。同时,我国应大力扶持高校教育,为高校提供有效政策以推动高校发展进入快车道,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 程晓光.艺术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艺术教育,2017(Z4):274-275.

[3] 孙国娇,张宪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融合研究[J].文化学刊,2016(02):88-89.

[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2.

[5] 王棋.以活动为载体“活化”思想政治教育[J].西部素质教育,2016(13):130.

[6] 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7] 裴晓霞,张美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5(4):68-69.

[8] 曹勃.高校课程隐性隐形思政元素的生成路径研究[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01):47-50.

作者簡介:陈心见(1992—),男,湖北荆门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张英(1967—),女,湖南常宁人,硕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艺术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构建中的作用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