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探析观察类真人秀热播原因

2020-12-23 04:46彭钰
声屏世界 2020年12期
关键词:受众心理

彭钰

摘要:近年来,观察类真人秀在综艺市场持续走俏,其热播原因除了节目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外,也与节目对受众心理的准确把握密切相关。文章以《我要这样生活》为例,从心理学角度探析观察类真人秀的热播原因。

关键词:观察类真人秀 受众心理 《我要这样生活》

2019年,观察类真人秀凭借新颖的“真人秀+演播室”的节目形式获得高度关注,如探讨职场问题的《令人心动的offer》、展现价值观碰撞的代际情感类节目《我家那闺女》、素人恋爱社交实验《心动的信号》等,都获得可观的评价和热度。观察类真人秀节目形式通常为两部分:首先是展现嘉宾日常生活,力求真实,避免镜头前“演”的痕迹;其次由演播室中的观察员进行发散性讨论,进一步探讨嘉宾言行背后的社会问题和现象。其热播原因在于,节目充分利用受众心理,在选角、内容策划、后期剪辑、线上互动和宣傳等流程充分迎合受众的认知需求和情感需求。今年,爱奇艺推出的《我要这样生活》聚焦都市青年独居生活,传递“一个人,也灿烂”的生活理念,引导大众体会生活中的小美好。本文以《我要这样生活》为例,从心理学角度探析观察类真人秀的热播原因。

观察类真人秀内容设置对受众心理的运用

满足受众窥私欲。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认为,人和动物都有积极探索环境的需求,向往未知事物,由猎奇心理引发的窥私欲会使人们想要窥探他人不为人知的一面。在如今流量经济、偶像崇拜盛行的时代,观众渴望得知明星镜头外的生活。因此,观察类真人秀将明星日常生活最大限度地呈现给受众,满足受众的好奇心。在《我要这样生活》中,节目全面展现嘉宾起床、洗漱、吃饭、工作、娱乐时的状态,不仅公开嘉宾的房间样貌、私人用品、日常打扮等,还让观众从中了解嘉宾的个人习惯、社交方式、性格特点、价值观念等。例如,《我要这样生活》第一期节目首次展现嘉宾房间时,观众通过弹幕对装潢、家具等进行评价,发出“一看就知道范丞丞懒得收拾”“笔笔确实有洁癖”等对嘉宾个人特点的评论。节目播出后,嘉宾使用的家电、衣物等被网民迅速找出同款。可见,节目将明星家里的私密场景公开化,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窥私欲。

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观察他人的过程也会影响自我认知,如节目在展示周笔畅每天按时给自己做早餐时,镜头特写摆盘;看到她在超市边采购边计算卡路里时,观察员讨论她饮食的自律等。这些细节引起许多弹幕评论“我在家过得也太糙了”“我连饭都懒得做”等,通过潜意识的对比,观众对自己的生活状态进行了重新定义。另外,还有一些弹幕评论“我也要早睡早起”“生活还是需要一点仪式感”,可见,人们积极探索未知环境的需求是促进个体进步的动力。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自我实现处于顶端位置,其代表人们在不断的成长过程中发挥自身潜力的最大值,实现自我追求。观众在观察他人,一方面是为了满足求知心理,了解社会中不同身份的人的生活;另一方面是为了与自己进行对比,不断调整自我目标和期望,实现自我激励机制的重启。

综上所述,观察类真人秀既在内容设置上满足了受众的窥私欲,又突出代表性细节,使受众进行自我反思,从而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

观察类真人秀情节安排与话题选择对受众心理的运用

引发共情。在满足生存需求后,人们便会渴望产生情感交流。当观众看到嘉宾与自己相似的行为或经历时,会自然地感知对方的心理状态,并将自己曾经经历的生活情感代入到对方的情境里,由此产生共情。因此,节目在选角时会先捕捉代表性的社会现象和潮流,了解题材内容在社会中的普遍形态,再由此进行差异化的嘉宾安排,把嘉宾标签化,引发多元化的观众获得共鸣。在《我要这样生活》中,周笔畅的标签是“健康精致” ,颜如晶的则是“不拘小节”, 而范丞丞代表着“缺少生活经验的新手”,通过设置不同性别、不同性格、不同职业的嘉宾,让更多观众产生代入感。例如,节目中囤货、“葛优躺”、点外卖时的纠结、边吃饭边追剧等生活画面,让有同样习惯的观众迅速感受到嘉宾的内心活动,获得沉浸式体验,拉近了明星与观众的距离。而当嘉宾们在演播室讨论社会热点问题时,在不同生活理念的碰撞过程中,观众不仅有参与感,还会在某种情绪或价值观念上产生认同。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是社会性动物,需要群居生活,独居会让人产生孤独感。节目中范丞丞谈及自己刚独居的感受时,提到了自由和孤单的共存的矛盾感,使许多年轻观众在社交媒体上感触“大一的时候很想家”“不想被人管,又难免孤独”“独居后才感觉自己长大了”等自身经历。

给予认同和归属感。在节目中,颜如晶的生活与大众想象的明星生活有巨大反差,在沙发上放空犹如静止画面,直接喝桶装水的“硬核喝水”,一边感叹别人身材一边大口吃肉等画面,都引起满屏的“人间真实”“简直就是我本人”“原来这么多人都这样”等弹幕。在社交媒体上,许多女生表示其实自己很喜欢这种大大咧咧、随性舒服的生活,但也难免被社会上存在的一些刻板印象困扰,如“女生就要过得精致”“必须要注重身材管理”“这么懒以后嫁不出去”等带有偏见色彩的声音。在节目结尾颜如晶的个人采访和演播室集体的讨论中,嘉宾对这种生活方式表示尊重和赞赏,认为颜如晶把自己照顾得很好,而且过得很舒坦开心,并向观众传达出“不用管太多,自己快乐就好”的观点,让受众更积极地看待自己的生活方式、对自己更加肯定,给予受众认同感。同时,通过弹幕和社交媒体,受众能找到很多与自己在行为、观点上一致的用户,在彼此产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满足了个体对归属感的需求。人们要想摆脱自我怀疑和焦虑,需要用认同和归属感来建立内心的平和,而观察类真人秀正是向受众提供了这种安全感,通过展示多元的生活样态,使个体社会认知得到拓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个体之间的联结。

可见,观察类真人秀在情节安排上能够调动受众情绪,引发共情;在话题选择上抓住受众“痛点”,通过纵向讨论,帮助受众寻求认同感和归属感。

观察类真人秀宣传与选角对心理学的运用

从众效应的利用。从众效应是指当个体受到群体影响时,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行为。人们在同类节目中做选择时,会不由自主地跟随大多数人的选择,综艺节目利用人们不愿错过热点而被群体孤立的心理,在进行宣传时常用微博热搜和话题来增加热度。《我要这样生活》播出后,“颜如晶硬核喝水”的短视频和话题让许多人惊叹,吸引更多人去观看完整节目,“范丞丞王琳凯正骨太好笑”的热搜也为节目增加了关注度。用户看到热门微博下上千条的评论、相关话题的百万阅读量和高参与度或是朋友圈好友的推荐时,会认为这是当下大家都在看的热点节目,为了与群体保持一致,会倾向于选择观看热度较高的节目。

曝光效应与第一印象效应的运用。社会心理学认为,态度与行为是密不可分的,其中,情感成分占据态度形成的关键,包括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肯定或否定以及相关情绪。心理学家扎荣茨(Zajonc)提出的曝光效应指出,人们会偏好自己熟悉的人和事物,一定条件下,喜爱程度与接触次数呈正比。因此,观察类真人秀往往选择近期出镜率高、大众较熟悉的嘉宾,如《我要这样生活》中的鞠婧祎、范丞丞在同季度参加了《快乐大本营》《朋友请听好》等热播综艺,秦霄贤、邓紫棋分别在相声、音乐领域有较高知名度和良好口碑。同时,嘉宾们日常在各类社交媒体上也保持一定活跃度,这些因素都有利于受众对嘉宾产生熟悉感和更积极的态度。

心理学家洛钦斯提出的第一印象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即先入为主的效果。雖然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却是最鲜明牢固的。因此,观察类真人秀在飞行嘉宾的安排上,也需要有所考量。通过微博网民对《我要这样生活》的反馈评价来看,王琳凯和范丞丞的“合体”出现以及颜如晶的部分是热度最高的,前者是因为两人曾为偶像团体队员,本身具有极高的人气,后者是因为内容新鲜有趣和接地气的真实性。因此节目将这两部分都放在了第一期,有利于节目获得更多固定观众,让其产生“追下去”的动力。而在后面几期节目中,其他飞行嘉宾的呈现部分在可观性和娱乐性上要逊于第一期,所以不少观众都向节目组表示“希望如晶和王琳凯再参加几期”。如果调换了顺序,那么第一期节目就无法收获大批忠实观众,后面的精彩内容也无法取得高热度。

可见,观察类真人秀在宣传方面利用从众心理来获取潜在受众;在选角和嘉宾顺序安排上运用曝光效应和第一印象效应考虑受众对嘉宾的喜爱和认可度,扩大观众量。

结语

综上,观察类真人秀因准确把握受众心理和多层次需求而持续热播,同时观察类真人秀也需要考虑题材同质化、边际效应递减带来的负面问题。因此,节目要扩展选题视角,挖掘多领域社会议题,并发挥多维视角、交叉叙事的节目形式优势,深耕节目内涵,结合本土特色,打造具有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的优质节目。(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参考文献:[1]徐敏.从受众心理角度探析情感观察类真人秀节目受欢迎的原因——以《女儿们的恋爱》为例[J].东南传播,2019,(07):119-120.

[2]王君然.从观察类真人秀节目看用户社会心理[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20):76-78.

[3]吉平,李雪娇.情感观察类综艺节目的审美特征与发展路径[J].当代电视,2019,(05):39-42.

[4]丁靓琦,吴桐.观察类综艺节目受众的心理诉求与意义生产分析——以综艺节目《心动的信号》为例[J].今传媒,2020,28(04):123-126.

猜你喜欢
受众心理
从受众心理略论提高我国科普读物质量的策略
广告中陌生化手法的使用效果
关于影视“翻拍热”的受众心理分析
移动媒体背景下城市电视台发展研究
电视交友真人秀节目导向与受众心理探究
网络媒体受众心理研究
基于观众心理的环保记录片的高潮点设置
韩剧《太阳的后裔》“典型”理论研究
微信公众平台信息推送中图像的运用
论受众心理对微电影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