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整本书课外阅读中的应用分析

2020-12-23 04:43杨梁
新课程·上旬 2020年40期
关键词:整本书应用分析思维导图

杨梁

摘 要: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中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逐渐增强,知识需求量增大。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课外阅读显得尤为重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强调学生课外阅读量以及课外阅读的效率,这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语文;整本书;课外阅读;应用分析

思维导图是符合新教育时代要求的思维辅助工具,也是一种思维可视化的形式,它使得阅读思维更具层次性、更有针对性、更具直观性,能够帮助学生在整本书的课外阅读中理清思路,理解阅读材料,将篇幅较大的阅读材料具体化,促使学生更容易掌握阅读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对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何为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一种新型的思维工具,以某一主题为主干,相关的知识元素为支干,建立知识树,从而在人的大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整本书课外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其实就是将课外阅读题目作为主干,以课外阅读材料的情节内容等元素为枝干,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形成完整的阅读知识网络,是学生阅读思维过程的一种直观演示。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整本书课外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1.降低阅读难度

当学生面临一本本课外阅读时,从头到尾一字一句地了解整篇文章,并学习文章中的段落大意、主旨意思、中心思想,这种传统的阅读过程对小学生而言难度很大,有可能打击学生的阅读信心。但是随着思维导图的运用,学生将课外阅读材料的题目作为主干,将其他的文章元素作为枝干,使得整篇文章在思维导图中直观地展示出来,将文章的关键词、关键意思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的阅读难度就降低了,并且学生一边绘制思维导图,一边全身心地参与到阅读教学中,发挥了他们的课外阅读主体性,有利于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增强他们的阅读信心。

2.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主体性

思维导图是以阅读题目为主干,以其他元素为枝干,由线段、箭头、方框等组合而成的。当小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时,他们的自主性就可以得到发挥。学生可以基于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对文章的理解绘制符合自己思路的思维导图,自由发挥,使思维得到转变,主体性得到尊重,有助于学生个性成长及多元发展。

3.增强阅读能力

在传统的整本书课外阅读中,学生只是从头到尾一次阅读,这样的阅读使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当把一本书从头到尾阅读完时,或许学生并不知道这本书的主旨,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得不到提升。但是,在思维导图的引领下,学生绘制了自己的思维导图,掌握了文章的核心思想,也在阅读时发挥个人的想象,细心求索,仔细琢磨文章中自己并不能完全理解的东西,发挥了个人的主体性和个性,有利于培养阅读思维,真正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三、课外阅读中运用思维导图的原则

1.主体性

新的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思维导图是立足学生的知识水平、思考能力而出现的一种直观式的思维模式,它是一种思维工具,是顺应学生思考能力和思维发展的思维辅助。因此,思维导图的运用必须顺应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在思维导图的运用中,教师应该积极响应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当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老师应该鼓励学生构建知识网络,让学生获取阅读知识点,以思维树的形式表示出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构建适合自己的思维导图,从而提高每一位学生的阅读能力。

2.完整性

小学生年纪小,知识接受能力较差,很难完整、全面地掌握语文知识。因此,在思维导图的运用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讲究思维导图绘制的完整性、全面性,将阅读材料中所提练出的重点知识以知识分解的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促使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和理解理论知识,让学生从整体感知阅读材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了解文章结构、作者的中心思想、材料的朗读基调、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学习一篇阅读的完整过程。思维导图应该立足于阅读的完整过程,将思维导图的运用立足于学生对材料的整体把握上,用思维导图涵盖文章的所有内容,促进学生课外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

3.灵活性

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的课外阅读材料具有差异性,涉及面较广。因此,阅读材料不同,阅读重点的差异会造成绘制思维导图侧重点的差异,所以在思维导图的绘制和应用中,应该把握灵活性的原则。立足阅读材料的特点和学生发展的实际,绘制能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思维导图。另外,因为学生在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阅读材料的剖析能力上存在差异,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思维导图灵活多变的特点,构建适合每一位学生的思维导图,并通过这种灵活性的思维导图,让学生感受到自身备受关注,提升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积极性、主动性,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每一次的课外阅读中,扩展知识面,陶冶情操。

四、思維导图在小学语文整本书课外阅读中的运用策略

1.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文本内容

在整本书的课外阅读中,师生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是如何把握大篇幅的文本内容,从文本内容中提取整本书的中心思想,并将大篇幅的阅读材料缩减为中篇或小篇内容,使文章结构更加清晰,文章脉络更加清晰,文章思路更加清晰。当思维导图在整本书的课外阅读中被运用时,就能够以课外阅读题目为主干,阅读材料为枝干,将作品的全貌清晰明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例如:在《红楼梦》的阅读过程中,《红楼梦》阅读篇幅较大,故事情节较多,而且人物关系复杂。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梳理阅读内容,清晰了解作品的全貌,教师应让学生自主绘制思维导图,先将总体框架进行完美布局,接着对文章的细节进行勾勒,最后从框架和细节中总结出本篇文章的故事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经历、思想感情。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避免了学生阅读时的走马观花,便于学生记忆信息以及归纳阅读材料,促进学生更好地积累知识,将整本书的情节内容进行重现,挖掘人物特点和作品主题。

2.利用思维导图分析人物形象

小学高年级的整本书课外阅读包括很多小说类阅读。在小说类的课外阅读中,人物形象的把握是关键,更是重点。只有将人物形象进行合理分析,才能了解小说类阅读材料的本质。因此,为了促进学生从人物出发,了解事件,了解故事情节,应该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体会和把握人物事件,促进学生的理解。例如:在《西游记》的课外阅读中,以四个关键人物形象为主,展开思维导图。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唐僧四个人的突出特点作为思维导图的中心,从这个主干出发,逐渐细化,逐渐深入,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把握四个人物的特点。通过思维导图,将每一个人物的形象立体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既能实现学生对四个人物的形象分析,又能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将四个人物形象进行比较,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西游记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再如《红楼梦》,文章中人物很多,为了促进学生能够将《红楼梦》这一名著了解透彻,并且将人物关系梳理清楚,必定需要思维导图的绘制来描述人物关系,使学生用思维导图分析红楼梦中众多的人物形象,将人物的特点、身份、性格以及关系绘制在思维导图中,使学生了解四大家族,从人物关系中分析四大家族的兴衰,了解红楼梦整本书的故事情节和全部内容。

3.利用思维导图收集作品相关资料

在整本书的课外阅读中,文章篇幅较长,信息量大,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必须使学生完整地吸收和接纳整本书的内容,而不是片面地碎片化阅读。因此,教师不但要促进学生了解阅读材料,还要通过收集与作品相关的材料,全方位认识阅读内容,从产生背景、作者生平等各个方面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因此,老师在促进學生收集作品相关资料中,应该重视思维导图的运用,利用思维导图来指导收集资料,促使学生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整合,更加有条理地把握相关资料内容,促使学生在整篇阅读材料中能够整体把握,深入思考,找到相关资料与作品的关系,深化作品理解,提升阅读质量。

总之,语文教师应该重视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并且将思维导图运用在整本书课外阅读教学中,深入挖掘阅读内容,通过思维导图形象直观地展示语文阅读知识点,帮助学生理清阅读脉络,促使学生理解阅读材料,学习更多的阅读知识,并能够在思维导图的引领下简化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量,提升语言运用能力,真正实现思维导图助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及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袁衍萍,何建波.运用思维导图,提升初中学生语文素养[J].学周刊,2016(4).

[2]刘濯源.思维可视化与教育教学的有效整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21).

[3]李法兵.利用思维导图学习法构建学生立体阅读网络[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5(8).

[4]吴晶川.关于语文教学与思维导图有效结合的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5(4).

[5]王初薇,王琳琳.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8(12).

[6]曾茜茜.思维导图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28).

[7]傅登顺.部编教材“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计划”的教学新对策[J].教育科学论坛,2017(19).

[8]梁健.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J].文学教育(下),2016(9).

编辑 冯志强

猜你喜欢
整本书应用分析思维导图
《论语》整本书阅读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高中英语阅读文本中融入思维导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