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契机改变形式整合融通

2020-12-23 04:45保金丽
小学时代·中旬刊 2020年8期

保金丽

【摘  要】  习作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编版教材在统整性原则下,将习作与阅读之间的关联编排得更加紧密,很多教师常常是教到习作板块才进行专门的习作训练。鉴于此,教师可以借助于微习作形式的训练,在把握契机、丰富形式、整合融通的基础上,将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落到实处。

【关键词】  把握契机;改变形式;整合融通;微习作训练

习作资源无处不在,教师需要树立微习作意识,以切口小、篇幅短的片段练习,将习作教学渗透进学生的生活中,将微习作训练内化为学生内在的认知需求。

一、把握适切时机,捕捉微习作训练的端口

古人曾指出:文章合为时而著。生活中的语文资源丰富,值得学生写进习作中的素材不胜枚举。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经说过:“语文的外延即生活。”因此,教师要保持一颗敏锐的心,能够根据学生内在的习作诉求,把握好时机,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善于从一些司空见惯的经历中捕捉微习作的素材,挖掘最适切的微习作资源。

比如一次语文课堂上,师生正学得入神,总务处的老师却闯进教室说新校服到了,孩子们一阵兴奋,完全打破了原本课堂的节奏。这时候,教师如果强拉生拽,其效果可想而知。不如顺势而为,让学生好好看看这套新校服,满足孩子好奇心,于是教师分别拿出男女生新校服各一套,引导他们一起观察新校服,从样式到颜色,从花纹到图案……随后,教师还邀请两位学生试穿新校服,孩子脸上的笑容甭提有多灿烂了……不一会,课堂时间已过半,教师敏锐地意识到这不正是一份非常有价值的微习作训练素材吗?此时,教师鼓励学生回忆课堂中的经历,选择其中一部分作为素材,写一个小片段,由于学生刚亲身经历,内心的激动和兴奋仍未散去。为此,他们纷纷拿出纸笔,洋洋洒洒写下了自己的内容。有的学生写出了自己的观察,用文字介绍了新校服的样子;有的学生写出了自己的体验,描述了两位学生穿新校服的过程;有的学生展开了想象,憧憬着自己穿着新校服参加活动的经过。

新校服的到来打破了原本的课堂预设,但教师见缝插针,及时引导学生观察、体验和想象,获取了适切的习作素材,让学生在亲身经历后进行练笔,提升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积极创新形式,开辟微习作训练的路径

很多时候,教师都会将微习作训练与阅读教学的随文练笔结合起来。诚然,这是落实微习作训练的一个重要方式,但由于这种形式基本都停留在模仿、迁移和套用的尴尬之中,学生思维受限,不利于表达。因此,教师就需要不断创新微习作训练的形式,激活学生的表达兴趣,丰富学生内在的认知体验。

比如统编版教材中《观潮》一文语言生动、气势磅礴,教师在指导学生感知了文本内容、洞察了写作方法之后,都会设置传统的仿写性活动。这些活动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显得过于老套,很多学生兴趣不高。此时,教师可以转换视角、迁移角色,转变微习作训练的形式,比如设置这样的情境:又到了一年一度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最佳时机了,今年中央电视台也准备现场直播观潮,假如你是本台外景主持人,需要随着直播镜头,对钱塘江大潮的盛况进行介绍,请你写一段文字。很显然,这样的形式就有了创新,角色的转变让学生有了更加强烈的体验感,很多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但究竟该怎么写呢?这一微习作的训练不能脱离两个内容:其一是这篇课文的语言和内容;其二是往年钱塘江大潮的视频。为此,教师再次引导学生嵌入到文本中进行感知,品味文本的语言,学习作者的写法;随后,播放了往年钱塘江大潮盛况的视频集锦,让学生有更直观的体验。

三、积极整合融通,彰显微习作训练的价值

倡导微习作训练,并不是要摒弃综合性的习作指导。任何一种形式都有着内生的价值,都能推动学生习作表达能力的不断发展,但如果教师仅仅局限某一种形式,或者將多种形式的习作训练处于割裂的状态,会使学生短板显露。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先分解后融合的方式,积极整合多种训练形式,形成教学合力,推动学生的表达能力提升。

以统编版四下习作六“我学会了(   )”为例,这篇习作编者提出了这样的训练要求:1.你是怎样一步步学会了做这件事情的?2.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你是怎样克服的?3.在克服的过程中,你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想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都可以写进作文中。纵观这三条建议,都有着非常鲜明的指向性:首先,第一条指向于选择素材,并对素材中的事件经过进行梳理,明确习作的板块——针对这条建议,教师在习作之前,就可以通过微习作的方式,指导学生选择典型事例,并通过练笔设置事情的来龙去脉,规划习作的整体板块;其次,第二条旨在丰富习作表达的内容——教师可以针对这一要求,组织学生在微习作训练中,对经历的障碍进行描写,并关注自己是如何想方设法克服障碍的;再次,第三条则是鼓励学生对自己的言行进行描写——教师就可以在正式习作之前,鼓励学生进行微习作训练,学会运用人物的细节来展现自己克服困难的过程。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就将一篇完整习作的教学要求,分解为不同的维度,并利用微习作将这些维度的要求分别进行富有针对性的训练,然后通过习作教学进行相机组织,更好地推动学生言语实践能力发展。

大雨固然酣畅淋漓,但小雨也可以润物无声。微习作作为一种重要的习作训练形式,需要教师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巧妙搭建,灵活运用,并与常规性的语文教学活动进行统整,更好地推动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