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粮食储备文化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2020-12-24 15:49肖春阳
中国粮食经济 2020年2期
关键词:储备粮食

文/肖春阳

栏目主持/李雯雯

粮食,人人必需,天天必需,人类生存与发展必需品,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粮食生产是基石,粮食储备是保障。认真研究中国粮食储备文化,对做好新时代国家粮食储备工作,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粮食概念

粮、食在中国古代字义是有区别的两个字。东汉学者郑玄(公元127-200 年)注解:“行道曰粮,谓粮也;止居曰食,谓米也。”这里的“粮”是指行人携带的干粮,行军作战用的军粮;“食”是指长居家中所吃的米饭。后来这两个字逐渐复合成“粮食”,在先秦史籍《左传·鲁襄公八年》中就有“楚师辽远,粮食将尽”的记载。中国古代粮食的代称也叫谷、五谷、八谷、九谷、百谷等,但以五谷为最多。五谷这个词,初见于《论语·微子》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五谷的种类古代说法不一,《周礼·夏官职方氏》“其谷宜五种”注指:黍、稷、菽、麦、稻,这是很普遍的一种解释。后统称谷物为五谷,但不一定限于五种谷物。古代,人们很迷信自然,称社为地神,稷为谷神,故将二者结合在一起称为社稷。由于古代以农立国,“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因而社稷成了国家的代名词。

根据考古发掘研究,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农作物起源中心之一。中国最早出现的粮食作物,南方以水田作物稻为代表,起源于中国,距今有1 万多年的历史;北方以旱地作物粟为代表,起源于中国,距今有6000 多年的历史。糜子有粳糯两种类型,粳性的称稷,糯性的称黍,起源中国,距今至少有5000 多年的历史。大豆又称菽,起源于中国,距今至少有5000 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古代曾作为主食的黍、稷、粱等粮食品种,现已退居次要的地位。

中国粮食的解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粮食是指谷物类,即禾本科作物。包括稻谷、小麦、玉米、大麦、高粱、燕麦、黑麦等,习惯上还包括蓼科作物中的荞麦。广义的粮食是指谷物、豆类、薯类的集合,包括农业生产的各种粮食作物。这与国家统计局每年公布的粮食产量概念基本一致。豆类,主要包括大豆、绿豆等。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大豆,中国将其归类为粮食;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将其归类为油料。薯类主要包括甘薯、马铃薯等。2016 年9 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7 版)对粮食的解释是,供食用的谷物、豆类和薯类的统称。

二、粮食储备历史

粮食储备文化是指人类从事粮食库存及其相关活动的统称。

主要参考刘坚《中国粮食储备制度的历史沿革》一文(《中国粮食储备改革与创新》,白美清编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年12 月版),中国的粮食储备,起源距今约6000 年以前。开始兴起的原始农业,先民们逐渐摆脱居无定所的生活,获取的食物有了相对可靠的保障。当年生产的粮食,除了保证一年需要外,还要满足次年收获新粮食前的需要,人们于是将一定数量的粮食储存起来,以常年供应和应对灾年。

(一)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的历史时期,铁制农具与耕牛的运用,实行田税制等,促进了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带动了商业的发展。同时,诸侯相互征战,自然灾害频发,加之粮食贸易活跃,以营利为目的粮食囤积很普遍。因此,重农积谷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战略地位日显突出,粮食储备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

1.提出粮食储备思想。孔子认为,足食、足兵,民信之。墨子认为,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管子认为,民以食为天。

2.形成粮食储备制度雏形。公元前21 世纪,中国出现了第一个王朝夏朝,粮食仓储制度正式成为国家一项重要财政制度,国家粮食储备有了一定规模。

3.实施粮食“平籴”调节制度。战国时期魏文侯丞相李悝(公元前455-公元前395 年)提出“平籴法”,就是国家在丰年以平价购买余粮,荒年以平价售出,以平粮价,取得了很好效果。

(二)秦汉时期。秦朝是指公元前221 年秦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秦代基本上是沿用先秦时期的粮食仓储管理制度,但是,有所发展。

1.秦制定了完整的粮食仓储制度。《秦律》是国家大法,共有108 条律,其中26 条律是粮食储藏和粮食加工,制定的粮食入库、发放的登记管理规定,为后世沿用。

2.秦统一了度量衡,粮食有了统一的计量标准。

3.汉朝的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创建常平仓。耿寿昌于五凤四年(公元前54 年)奏请在边郡普遍设置粮仓,“以谷贱时增其贾尔籴,以利民,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民便之。”至此常平仓逐渐作为一项制度推行,对古代粮食储备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频繁更替,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受到严重破坏,粮食储备在艰难中发展。

1.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军事需要,南北政权均采用“和籴”方式,即由官府出资向百姓购买粮食,充实军粮库存。

2.时断时续的常平仓制度。丰年,在粮食价格低时,政府出资收购(和籴);歉年,粮食价格高时,政府低价出售(平粜)。实行比较好的是西晋和北魏。

(四)隋朝时期。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结束长期战争分裂局面后,快速发展的时期。隋统一后,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经济,颁均田令,将土地分配给大批战后返乡的农民耕种,鼓励垦荒。随着耕地面积扩大和有效利用,农业生产出现了恢复性发展,粮食产量不断提高。隋朝中心重点城市均在北方,粮食主产区在南方,为防止黄河泛滥和自然灾害给农业带来不利影响,隋政府开始着力充实粮食库存,建设粮食仓储设施。

1.在黄河沿岸修建四座大型中转粮仓。黄河以北各州征收的粮食先集中存放在这里,后沿黄河或永济渠运往洛阳、长安。

2.民间储粮设义仓。隋文帝采纳度支尚书长孙平的建议而设置义仓,即民间每秋成时,按贫富为差户出粟一石以下,储之闾里(乡里)以备凶年赈给,名为义仓(民间储备)。

3.开通大运河运粮。隋朝时,长江中下游地区稻谷快速发展,超过了北方的小麦。为加强国家粮食储备,南粮北运成为长期稳定的粮源保证。公元605 年,隋炀帝下令修建运河工程,人工运河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系,总长2000 多公里,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贯通南北的水路运输网络。此后,一直到清朝晚年近千年中,成为粮食运输的命脉,为粮食储备合理布局发挥了巨大作用。

(五)唐朝时期。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强盛的历史时期之一,从王朝建立以后的290 年间,政治开明,经济发展,史称太平盛世。仓储丰盈是国力强盛的重要标志,唐代粮食储备数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平。《通典》记载,天宝八年(公元750 年),粮食储备计1.966 亿石。为了有效控制粮食,保证在存储中不受损失,形成了制度化管理。

1.建立了功能完善的国家、地方、社会粮食储备体系。唐代粮食储备仓库分为六种:正仓、太仓、转运仓、军仓、常平仓、义仓。正仓是州县粮仓的统称,主要受纳本地区的正租、两税、官府规定的通过和籴购买的粮食,是国家粮食储备的主体。太仓是专为皇室、国家机构百官提供俸禄的粮仓,主要受纳各州县正仓征纳的粮食、经转运仓调运各地上供的正租、两税。转运仓是沿漕路建设的周转调度仓。军仓,主要受纳由政府通过和籴就近购买的粮食、从正仓拨发的粮食、军队屯田自产粮食。常平仓,唐代的常平仓有了进一步发展。唐玄宗于公元714 年修常平法,下令除地下湿不能贮粮的南方地区外,其他各州都要建立常平仓。后又规定常平仓仓本、贷粮定额,允许常平仓赊粜,新粮收获时再由农民按原价折钱归还。至此,形成了完整的常平仓粮食籴粜价格体系。义仓,唐代的义仓与隋代设立的义仓不同。公元628 年,唐太宗将义仓受纳的粮源,重新恢复到强制性的纳税制。义仓功能是“备岁不足”,性质是“救饥馑”的专项储备。一直延续到唐代晚期。

2.建立了自上而下的粮食储备垂直管理体系。粮食储备的正仓等六种仓库,正仓、义仓由州县长吏和仓司管理。常平仓由中央责成道、州管理。军仓由支度使负责,军将、仓司管理。转运仓、太仓由中央直接管理监督。

3.建立了粮食储备仓储保管制度。在建仓后立铭砖,标明仓的名号、储粮来源、数量、入仓日期、受纳官员姓名等。粮食出入库由原出入人员负责。

4.建立了完善的灾情报送制度。灾害发生时,地方先由里正向县里申报,后由县、州逐级上报,直到朝廷。

唐朝时期是中国粮食储备辉煌发展的时期,粮食储备系统和相关制度比较完整,对后世产生了示范作用。此后,宋、元、明、清的粮食储备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发展。

(六)宋朝时期。宋太祖号召农耕,鼓励垦荒,实行土地自由买卖和租佃契约化,促进了农业经济繁荣。公元1021 年,宋真宗时期,耕地面积最高达5.2 亿亩,中等年份粮食产量保持在1500 亿斤左右。但是,宋朝粮食储备规模不及唐朝。主要因为粮食商品率达到17%左右,常年约有258亿斤左右粮食进入市场,远距离的粮食贸易不断扩大,大规模的商品粮食市场逐步形成。这样,大大缓解了政府粮食储备的压力。

1.宋代京仓与唐代的太仓功能相同,设在现在的开封,共有25 座粮仓。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民营储备社仓。公元1181 年,宋孝宗“诏行社仓法于诸郡”,由此成为常规化的粮食储备制度。社仓是官督民办的粮食仓储,主要来源:从常平仓借入、富户自愿出借、民户自筹。实行后,取得了“一乡四五十里间,虽遇凶年,人不缺食”的好效果。

2.宋代的主要仓型有京仓、军仓、转运仓、常平仓、义仓、社仓等,仓型种类多达30 多种,仓的功能相对单一,不同的仓有不同作用。这是粮食仓储理论和功能的突破,对宋朝时期应对自然灾害,促进农业稳定发展,防止农民因灾致贫发挥了重要作用。

(七)元朝时期。公元1260年,忽必烈登基后,在“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的思想指导下,设立司农司,贯彻重农桑的国策。

1.《农书》对粮仓的推广。公元1313 年,王祯出版《农书》,其中在《农器图谱》专门安排章节对仓、京等仓储设施进行图文详解,是中国历史上粮食仓储的传世专著。主要仓型有义仓、常平仓等。

2.义仓与常平仓的发展。元代初期,北方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为恢复农业生产,将一些地区农户为生产互相而自发成“锄社”进行推广。规定,民户50 家为一社,社中众人合力相助。每社设义仓一处,社长主持,每年按丁纳粟,以防饥年。这样,一些边远地区得到开发,北方地区逐步恢复,南方恢复到宋代水平,社会粮食储备得到了发展。公元1288 年,义仓粮食储备量31.55万石,对局部地区赈灾救荒发挥了一定积极作用。

同时,元代常平仓始建于公元1269 年,后于公元1272 年由官府出资扩建。为充实常平仓粜本,朝廷又以铁课(税)籴粮,还将各地没收官员财产等拨作粜本。从此以后,常平仓逐步推广。公元1289 年,南方各地基本都有常平仓粮食储备。

3.发展粮食漕运和海运。元代实行两都制,除现在北京的大都外,还有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的上都。两都粮食均需外输。由于宋代的运河不能满足漕运的需要,从公元1276 年始,元世祖忽必烈决定改造和延长大运河,先后修通了济州河、会通河、通惠河,至公元1293 年,大运河全线通航,漕船可由杭州直达北京。与此同时,公元1287 年,设立行泉府司,专管海运。次年,又设两个漕运司,负责接运南方来的粮食物资,将直沽的粮食运往北京。公元1293年,逐步形成了大小近3000 粮船的规模。公元1328 年,海运粮食最高达350 多万石。

(八)明朝时期。为增加粮食产量,南方大力发展双季稻,部分地区出现了三季稻。在16 世纪,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原产于东南亚的甘薯,并大面积推广。这些作物的引进,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增强了农民生存能力,增加了粮食储备品种和资源。

1.建立预备仓。明初,由于长期战乱,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为了稳定政权和抵御自然灾害,明太祖朱元璋于公元1368 年下令设立预备仓,官府财政直接籴购粮食储存,以备赈济,预备即预防灾荒有所准备,在赈贷灾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预备仓为明代独有。

2.中央粮食储备有南京仓和京通仓(即太仓)、水次仓(沿运河设置的漕粮转运仓)、卫仓(军仓)。明朝的太仓称南京仓和京通仓,公元1371 年、1396 年,明太祖朱元璋两次投资,先后建成41 座卫仓和南京城内4 个大型粮库。南京仓主要受纳粮源为南京和应天所隶属各府的税粮,供发放南京官员俸禄和卫所的军饷之用。贮米129 万石、麦4.6 万石。公元1409 年,明迁都北京后,明成祖下令在北京兴建粮仓,共建仓库68 座,其中在19 座仓库中设置了卫仓(军仓),统称京通仓。储粮400 万石。南京仓和京通仓的管理由多个部门官员组成,职责明确,各司其职,互相监督。这样,形成了明代的太仓储备体系。

3.地方粮食储备有常平仓、社仓(义仓)。明代实行预备仓,通过赈贷直接救荒,同时也兼有常平仓籴粜平抑粮食价格功能。因此,明代虽有常平仓、社仓,但是,常平仓、社仓的功能和作用低于其他朝代。

(九)清朝时期。清朝粮食储备制度是借鉴前世经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开始就比较完备。清代主要仓型有京通仓(中央储备皇家粮仓)、常平仓、社仓、义仓、旗仓和营仓(沿边沿海等地方的军仓)等。

1.京通仓。清代京通仓是在明代基础上进行改建和扩建,有大型仓库15 个,廒间1362 座,主要储存各地缴纳的税赋漕粮,保证官俸、京城军粮供应、平粜、赈济之用。常年储粮400 万石,最多年份高达700 万石。

2.常平仓。顺治十年(公元1653 年),顺治通令各省修葺常平仓。清代常平仓要优于前代,主要特点:谷本充足,除官绅富民捐输、按亩摊征等外,主要是国家出资;调节粮价,一般春粜秋籴,粜三存七;赈济大灾,截止到清光绪时期,全国动用常平仓赈济的大灾在22 次以上;品种多样,储存粮食品种有米、谷、麦、大麦、高粱等10 多种。

3.社仓和义仓。清代社仓、义仓始于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雍正时期,议定社仓之法,对社谷的筹集、管理形式作出了明确规定。义仓设于市镇,民办民管,支放手续、核查等与社仓相同。

4.旗仓和营仓。旗仓是清代特有的粮仓,是清东北三省军仓的统称,为镇守和戍边部队提供饷粮,管理中还效仿常平仓。营仓是各省设置于沿海或距省会遥远之偏僻地方的军仓,始于康熙二十二年,一般按“每兵一名,储谷一石”标准储粮。

(十)民国时期。1911 年至1949 年,国家处于内忧外患、战事不断和自然灾害频发时期,农业生产受到了极大破坏,粮食供应紧张,是中国历史上粮食储备最薄弱的时期。民国初年,部分地方建立了单行的积谷制度,全国没有储粮。1928 年后,国民政府逐步恢复和建立了粮食储备和粮仓,储粮备荒。从1936 年开始,粮食储备增加了可以辅助农村生产发展的用途,以仓库的存谷作为抵押向金融机构借款,可以办理农村贷款。粮仓的类型有积谷仓、公粮收支仓、农仓(农业仓库)等。

1.积谷仓。种类又分为县仓、市仓、区仓、乡仓、镇仓、义仓六种。县仓、市仓为官立,区仓、乡仓、镇仓为公立,义仓为私立。仓本来源,除义仓为私人捐助款,官督民办外,其他公款建立。仓谷处理,县、市仓分平粜、散放两种办法,区、乡、镇仓和义仓则增加一项贷放,准许贫户青黄不接时告贷,新谷登场时偿还,照章加利息一分。1945 年,各省市积谷储粮,稻谷286 万石,小麦1.25 万石,杂粮6.8 万石,积谷款153.9 万元。

2.公粮收支仓。1941 年,为配合粮食征实和征借的需要,建立了一些新的储粮设施。主要有收纳仓库,对征收征购农民的粮食,开始分散暂存在各县的乡区。1942 年,规定各县可设征收处8处,每处平均4 仓。据统计,收纳仓库的粮食占征实和征购(借)粮食总量的五成以上。还有集中仓库和聚点仓库。政府除接收征收征购的农民粮食外,还有一部分采购的粮食,先集中在就近仓库,即集中仓库。并在主要粮食集散地建立了一批具有粮食集并和中转功能的仓库,称为聚点仓库。先把集中仓库粮食转运到聚点仓库,再将聚点仓库粮食运送到需要的地方去。

三、历代粮食储备的主要文化和经验

历代粮食储备的主要文化:一是防灾减灾、备战备荒、平抑粮价的传统粮食储备文化思想。这一思想,主导了中国2000 多年粮食储备的发展。孔子认为,足食、足兵,民信之。墨子认为,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管子认为,民以食为天。二是健全的粮食储备制度。历代都保持合理的粮食储备数量,备战备荒,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1 世纪,夏朝粮食仓储制度正式成为国家一项重要财政制度,粮食储备有了一定规模。此后,各代不断完善。唐代粮食储备仓库分为正仓、太仓、转运仓、军仓、常平仓、义仓等六种,正仓、太仓、转运仓、军仓是国家粮食储备,常平仓是地方粮食储备,义仓是民间社会粮食储备。从而建立了功能完善的国家、地方、社会粮食储备体系,一直沿用至今。同时,实施粮食“平籴”调节制度。战国时期李悝(公元前455-公元前395 年)提出“平籴法”,国家在丰年以平价购买余粮,荒年以平价售出,以平粮价。公元前54 年,汉朝的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创建常平仓,“以谷贱时增其贾尔籴,以利民,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此后常平仓作为一项制度推行,对粮食储备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是完善的粮食储备管理法规。秦制定了《秦律》,共有108条律,其中26 条律是粮食储藏和粮食加工的规定。唐建立了粮食储备仓储保管制度,建仓后立铭砖,标明仓的名号、储粮来源、数量、入仓日期、受纳官员姓名等,为后世沿用。这些优秀的粮食储备文化,历经2000 多年的检验,维护了国家粮食安全,是我们坚定粮食储备文化自信的基础,要传承和发扬。

历代粮食储备的主要经验:

(一)粮食储备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是足粮则治、乏食则乱。历朝历代重大的社会政治动荡,绝大多数与农业受灾和粮食储备有直接关系。因此,重粮厚积逐步成为历代统治者的共识和文化传统,粮食安全是各朝各代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

(二)不断完善粮食储备制度。

1.粮食储备机构。汉武帝于公元前150年实施均输平准政策,在中央主管国家财政的大司农之下设立均输官,由均输官到各郡国收购粮食等物资,把中央所需要的粮食等货物运回长安储备。以后,从上到下,历代国家都有专门粮食储备机构,委派专门官员管理。

2.粮食储备体系。在夏商时期,出现了国家粮食储备体系的雏形。唐朝时期,建立了功能完善的国家、地方、社会粮食储备体系。此后,各代统治者重视和完善国家粮食储备体系,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3.粮食储备法规。秦代《秦律》将粮食储备和管理纳入法规管理。西汉设置常平仓专项粮食储备制度,通过国家收购和抛售粮食,调节粮食市场供求,从而实现稳定粮食市场价格和保障粮食供应,粮食市场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互补作用。这一粮食储备制度,不仅为以后的社仓、义仓等社会粮食储备所借鉴,而且随着自身不断发展,对后世粮食储备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粮食储备功能明确和作用互补的仓型。宋代的仓型种类多达30 多种,仓的功能相对单一,不同的仓型有不同作用,对促进政治、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后,各代不断完善,至清代,粮食储备仓型相对稳定。

另外,各朝各代国家粮食储备数量都有一定规模,但是,由于没有统计资料,不能进行比较研究。

(三)健全积谷防饥和以丰补歉预警机制。中国历代自然灾害频发,据《中国救荒史》初步统计,公元前1766 元(商汤18年)至公元1937 年的3703 年间,历史上发生的水、旱、风、雪等灾害共达5258 次,平均6 个月发生一次。从唐代开始,国家建立了灾情报告制度。所以,历代一直高度重视天文、气象观测,在积储备荒、积储安民文化影响下,创立了中国原始的信息预警制度和措施,代代传承,不断发展。

(四)长期的南粮北运保证了地区间粮食总量平衡。中国地域辽阔,粮食地区间产销差别大,粮食的调控,不仅运用粮食储备的进出对价格进行调整,而且从南方调运大量粮食到北方实现地区间余缺调剂。从春秋战国开始,水路运粮成为最有效方式。此后至清代,历代南粮北运主要通过大运河来进行。大运河工程之巨,运粮之多,使用之久,效率之高,都是举世无双。

四、新中国70 年粮食储备实践

借鉴历代粮食储备制度的主要经验,新中国70 年来建立起了完整的国家粮食储备制度。

(一)确定了不同时期粮食储备数量。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粮食储备,并逐步建立了一定规模的粮食储备。1955 年,设立甲字粮储备制度。这部分用来应对灾荒的粮食被称为“甲字粮”,构成新中国粮食储备的重要部分。粮权属于中央,国有粮食企业承担储备任务。1960 年,中央认为,在粮食分配上,必须瞻前顾后,以丰补歉,逐步粮食储备。要做到国家有储备,公社和基本核算单位有储备。从1961 年第一季度开始,建立了由粮食部直接控制的少量储备粮,全部摆放在京、津、沪三大城市,粮权属于中央和国务院。1962 年,中央决定建立备战目的的军用“506”战略储备粮,即储备足够50 万人6 个月食用的粮食以作备战之需,实行军政共管。1963 年,建立农村集体储备。做到“逐渐增加国家、集体和个人的粮食储备,达到国有余粮、队有余粮、户有余粮的要求。”

(二)建立了国家专项粮食储备制度。1990 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国家专项粮食储备制度的决定》。在建立专项粮食储备制度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中央、省级、地县三级储备体系。2000年,成立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506粮”“甲字粮”划入中央储备粮。此后,各地相应建立了地方储备粮管理公司,管理地方储备粮。至此,新中国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国家、地方(省、市、县)、社会粮食(粮食企业、农民)储备制度。

(三)粮食安全系数逐年提高。新中国成立70 年来,粮食储备数量基本保证了国家粮食安全。粮食库存量的多少是衡量一个国家粮食安全与否的一项重要指标。一般以一个粮食年度结束时,粮食结转库存量占下年预计粮食消费量的比例作为粮食库存安全系数。由于没有全国年度粮食结转库存总量、全国年度粮食消费总量统计资料,我们通过按照月人均18 公斤(20 公斤、22.5 公斤、25 公斤)粮食消费量(含口粮、种籽、饲料用粮、工业用粮等)测算出全国年度粮食消费总量。用当年全国粮食生产总量减去当年全国粮食消费总量后,即为当年全国年底粮食结转库存总量。采用此办法测算,粮食库存安全系数20世纪50年代年均15.4%(含1949 年,假定1949 年年底粮食库存量为0);60 年代年均12.7%;70 年代年均15.2%;80 年代年均19.7%;90 年代年均33.5%;21 世纪10 年代年均35.6%;2010 年至2018 年年均67.8%。

2010 年至2018 年,世界谷物库存安全系数年均18.5%。近30年来,中国粮食库存安全系数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说明中国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高。2019 年初,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发布2018 年《全球粮食安全报告》,报告利用联合国相关统计资料及数据,通过粮食购买力、供应力、品质与安全、自然资源与韧性四个指标来综合计算各国粮食安全指数,以衡量一国的粮食安全状态。在全球113个国家中,中国排名第46 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领先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印度(第76 位),世界第四人口大国印度尼西亚(第65 位)。中国在亚太地区排名第7位,前6位是: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全球粮食安全排名前10 位是:新加坡、爱尔兰、英国、美国、荷兰、澳大利亚、瑞士、芬兰、加拿大、法国,多数为富裕发达的欧美国家。然而,倒数5 位:布隆迪、刚果民主共和国、马达加斯加、也门、塞拉利昂,全部是贫穷落后的非洲国家。所以,粮食安全显示的是国家经济实力。

猜你喜欢
储备粮食
珍惜粮食
释放钾肥储备正当时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2021年3月国有粮食企业粮食购销量初步统计
2021年6月国有粮食企业粮食购销量初步统计
2021年4月国有粮食企业粮食购销量初步统计
国家储备林:为未来储备绿色宝藏
外汇储备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