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有机”茶文化的内涵和乡村社会治理功能探赜

2020-12-24 20:50李坤梁
贵州农机化 2020年4期
关键词:凤冈县茶文化有机

李坤梁

(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委党校,贵州 遵义 564200)

0 引言

贵州省凤冈县自20 世纪西部大开发开始,一直在探索绿色发展之路。 凤冈人民历来尊崇自然爱护生态,也得到大自然丰厚的馈赠,有中国富锌富硒有机茶之乡、全国造林绿化工程百佳县、中国长寿之乡、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等诸多国家级的荣誉。 凤冈始终坚守绿色就是底色,全力实施“四绿工程”、切实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建设,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结合县域实际,在县域发展上提出“全域有机”,在产业融合发展上提出“全产业链有机”,经历届县委不断提炼总结,形成“双有机”发展理念。凤冈茶产业的发展秉承该理念,经济社会得到持续健康发展。 以有机品质加“锌硒”元素,不断做大做强“凤冈锌硒茶”这个公共品牌,成为贵州三大名茶之一,已出口欧盟、美国等地。 并形成凤冈独有的“双有机”茶文化,且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乡村社会治理具有重大作用。

1 “双有机”茶文化的内涵

凤冈县茶产业的发展在“双有机”发展理念的支撑下,依据凤冈特有的锌硒优势和生态优势,形成了独有的“双有机”茶文化。

1.1 “双有机”茶文化形成的因素

(1)历史因素

凤冈县茶叶生产以及饮(食)茶方面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及汉朝和唐朝时期。 据《史记》载有汉使臣唐蒙出使夜郎,发现了夜郎之特产蒟酱、茶叶。 据考证,凤冈所在地在秦汉时期,位于夜郎方国的东北部边沿。 唐时期茶圣陆羽所著《茶经》有“茶之出,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东晋常璩在其《华阳国志》中有“平夷产茶蜜”,除此之外,北宋时乐史所撰《太平寰宇记》中有“夷州、播州、思州以茶为贡”等记载。 隋代大业年间,在今之绥阳镇……等地置明阳郡……宁夷县,唐初在县境内置义州、夷州,由此可推断凤冈属古夷州,其治所在今凤冈县绥阳镇[1]。 民国30年(1941)全县产茶15 担……,到1949 年解放时全县茶叶产量为170 担[2]。 21 世纪初,凤冈县确立了“建立生态家园、开发绿色产业”的发展战略,随后的几年内,茶产业迅猛发展[1],到2017 年全县茶园总面积50 万亩[3]。 凤冈依据其特有的土壤资源,自2003 年开始着力打造有机茶品牌,从茶叶生产、加工、市场营销、品牌打造等方面推进茶叶标准化、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凤冈茶产业和茶文化正是在这延绵不断的历史进程中,坚定着“绿色”和“有机”的路子不断发展和不断壮大[1]。

(2)地理因素

凤冈县具有较好的利于茶树生长的地理优势,有着大娄山南麓的天然屏障和污染较少的乌江水源,以及适合茶叶生长的720 米海拔的丘陵地带和年均气温15.2 ℃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县域内土壤富含锌硒,天气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生态优美,气候宜人。 凤冈县在纬度上,处于产茶黄金纬度带即北纬27°至30°之间,有“高山”也有“云雾”,是出好茶的优越地理环境[4]。产茶区分布率高,县域内多达90%以上。 此外,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辖区内水资源、土壤资源以及空气未受到重工业等污染,特别是因为季风气候,温度和光照都适宜茶树的生长。 县域内土壤资源富含锌硒,生长和种植的茶叶中同时含这两种元素。 锌作为人体内多种酶的重要构件,锌的多少影响着人的生育、发育相关的酶的数量以及活性,因此有把锌作为“生命的火花”和“夫妻和谐素”的美称[1]。 而作为人体内必不可缺的微量硒,以保护细胞和心、肝、肾、肺等器官著称,医学界称硒为“月亮元素”“抗癌之王”“长寿之星”,可以防止DNA 损伤,延缓人体机能衰退,有抗击衰老功能。 2011 年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对凤冈县11 个重点产茶乡镇的茶叶锌硒含量进行了检测,茶叶中平均含锌量为40-80 mg/kg,平均含硒量为0.05-0.5 mg/kg,这个量完全是土壤“富含”的标准[5],这样富含的锌硒量在县域内土壤中任由茶树天然吸附,使得凤冈茶叶在外形上色泽绿润,在香味上香高馥郁,在口味上鲜爽醇厚,在色度上,汤色绿亮,在造型上,叶底嫩绿鲜活等独特品质,而且,目前凤冈在土壤富含元素上在世界范围内唯一锌硒同聚。

(3)社会因素

从凤冈人的生活习俗来看,许多方面都与茶联系在一起,如待客以茶为敬,礼佛以茶为供,婚娶以茶为聘,……以茶传递情感,以茶结交友谊,以茶清心,以茶养德等。 从产业发展的社会因素来看,政策宏观把握上,以“以茶兴县、以茶扬县、以茶富民”的政策目标,把茶产业作为重要抓手来调整落后的农业产业化结构[6]。 从2003 年开始,在产业发展规模上,按照每年3-5 万亩的量推进茶园基地建设,10 余年时间内,茶园种植规模从发展茶业时不足3 万亩增加到50 万亩,而且基地规模覆盖面积广,遍布辖区内的14 个镇(乡)。 在茶树品种选择上,由最初单一的福鼎大白茶、浙江中小叶种等,结合县域茶树生长实际先后添加了含龙井长叶、黄观音、金观音以及黔湄601 等23 个无性系良种。 在茶产业和和其他融合发展上,打造并形成了具有生态的田坝生态有机茶生产示范园区,具有传统文化的太极生态养生园以及具有民族文化的玛瑙山茶旅景区,这三大茶旅景区又形成从茶叶的采摘到叶加工再到饮茶时的茶艺表演和旅游为一体的“茶旅一体化”,以特色茶庄旅游、生态观光游和休闲体验游带动茶业发展,形成一二三产业的良性互动。 从文化发展的社会因素来看,2008 年开展茶叶种植技术以及茶农培训350 场(次)和2.6 万人次。 2009年编写《凤冈茶业》、有机茶管理资料1 000 余册,放映茶叶生产技术电影54 场。 2018 年凤冈编印了《龙凤茶缘》和《龙凤茶苑》等基于凤冈本土的茶文化系列著作[7],并在一些乡镇成功举办了春茶开采节,以及在县城举办了中秋品茗联谊会,积极开展了五一、国庆、中秋旅游景区品茗和茶文化“六进”活动。 积极发挥社会资源做好古茶树的普查和保护,取得丰硕进展,先后在永安、绥阳、龙泉、蜂岩4个乡镇发现古茶树群落[2],这一系列社会因素成为凤冈“双有机”茶文化形成的良好社会氛围和环境。

1.2 “双有机”茶文化的内涵

1.2.1 生态发展的辩证哲学

凤冈县“双有机”发展理念,着重于解决生态和发展的矛盾,以生态来促发展,以发展来保生态,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县域实践。 有机茶生产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关系。 “双有机”茶文化是在这条路子上形成的独有的凤冈茶文化[1],同样也蕴涵着这种辩证哲学。 首先,“双有机”茶文化是基于“双有机”茶产业基础形成的。 茶文化的形成是以茶产业为载体的,凤冈着力于“有机”上依据县域实际来发展茶产业,形成其独有的茶文化。 因此,“双有机”茶文化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 其次,“双有机”茶文化助推和影响“双有机”茶产业的发展。 基于茶文化的宣教作用和文化内涵的渲染,可以助推茶产业发展,“双有机”茶文化一方面丰富“双有机”茶产业的发展,一方面指引着“双有机”茶产业的未来走向。 因此。 可持续发展观的生态辩证哲学是“双有机”茶文化体现的。 也正是这种以生态保护的自然观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形成了“双有机”茶文化的生态发展辩证哲学。

1.2.2 民族认同的延伸发展

自20 世纪以来,凤冈茶产业的发展从1979 年茶叶种植面积只有2 920 公顷,到2019 年全县现有茶园总面积50 万亩,再到凤冈特有的“中国富锌富硒有机茶之乡”,这一历程体现的是凤冈人民对茶产业的选择和认同,只有被人民认同的产业才是长远的产业。 人民躬耕于茶土茶田之上,形成以茶为中心的耕作文化,他们转变传统的农耕种植模式,来源于他们对茶产业的认同。 从时间阈上来看,这是对凤冈土地资源利用的经验总结,走绿色的路,产业以茶为核心,要形成独有的茶文化;从空间阈来看,是大多数凤冈人民致富的选择,以茶促旅、以茶促农。 此外,在认同茶产业并形成独有的茶文化同时,还形成了以“有机”为理念的自治文化。 比如在茶种植上,严禁农药的涉入,以生态为核心,在制茶工艺上,以绿茶为基准辐射,在茶品牌上,形成“东有龙井·西有凤冈”。 在茶文化推广上,以茶来命名道路或茶馆的开设,先后有茶海大道、茶园路以及静怡轩、岚翠堂、不夜之侯茶馆等。 这是“双有机”茶文化带来的产品趋同、文化趋同和品牌趋同,实质上,就是民族认同的一种延伸发展。

1.2.3 养生茶道的文化信仰

“双有机”茶产业注重的是绿色生活方式,注重的是人与自然有机结合的发展,这种方式的关键就在于养生之道。 由此可见,基于“双有机”茶产业的茶道就是养生茶道。 “双有机”茶文化的养生茶道一是从以生态理念来促进茶旅游业发展,探寻生命与生态的契合,实现全域有机;二是以健身为目的来推动茶与瑜伽相结合,形成了“禅茶瑜伽·养生凤冈”的凤冈名片,实现全产业链有机;三是以饮食安全为要领,以茶丰食品文化,在饮食样式上以“有机品质”为要,在饮食内涵上上以“锌硒特色”为领,开发出具有凤冈特色的凤茶八式,具有凤冈土家族特色的油茶茶艺和军心如茶茶艺,以及汲取传统文化中“花好月圆”美好向往的三道茶,即在凤冈县域内广泛流传的茶乡十道菜。 从茶的生产、加工、营销以及品牌打造等,都有“有机”为核心贯穿始终,这高度契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食品安全战略,也就是让人民在饮食上吃得放心,倡导健康文明以及绿色发展的生活方式。 正式在这样的文化信仰下,成功招商引资,并举办了题为“东有龙井·西有凤冈”浙黔茶业大会[7],以及以“禅茶合一”为核心概念的中国瑜伽大会和中国有机大会,实现了禅、茶、瑜伽和养生的有效融合。

2 “双有机”茶文化的乡村社会治理功能

茶产业作为第一产业,是农业,茶文化形成的初始在于农村,因此茶文化具有乡村社会治理的功能。 “双有机”茶文化内涵的三个方面,实质上体现的就是茶文化的乡村社会治理功能,生态发展的辩证哲学就是“法治”的要求;民族认同的延伸发展就是“自治”的体现;养生茶道的文化信仰就是“德治”的践行。

2.1 “双有机”茶文化的“法治”功能

法治是保障,以良法促善治,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协调利益关系[8]。 凤冈县在保障“双有机”茶产业的发展中,坚持法治思维,确保全域有机,坚持以法治方式协调利益关系,确保全产业链有机。 “双有机”茶文化基于“双有机”茶产业,“双有机”的实现,就需要以法治作为保障。 由此,“双有机”茶文化生态发展的辩证哲学在乡村社会治理中体现的是“法治”的要求,发展中如何保护生态,要以最严格的法律制度为保障;保护生态中如何促进发展,要以最严格的法治为前提。 这两者的有效协调是以“法”为介质,凤冈县先后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确保茶产业的有机,并在具体执行严格按照要求落实。 如围绕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以及县域内政策法规《凤冈锌硒茶标准》《凤冈锌硒茶生产技术规程》等和“茶园绿色防控技术”内容开展培训和做好宣传。 建立凤冈县“九制”(培训上岗制、守法保证制、连锁加盟制、执照管理制、市场准入制、购销台账制、强化服务制、定期检测制、农药经营管理考核制)农药管理办法,对全县的农药经营网点,按照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服务以及跟踪监管服务。 联合市管、农牧等职能部门,不定期开展茶叶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及综合执法行动,围绕茶叶在生产过程、加工过程以及具体销售中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依法查处,以确保茶产业依法、健康、有序地发展。 在这样的法治环境下,有效提高了群众的法治意识,为乡村社会治理提供了“法治”氛围和保障。

2.2 “双有机”茶文化的“自治”功能

“双有机”茶产业的发展来自于群众的自主选择和政府的宏观调控,基于“双有机”茶产业而形成的“双有机”茶文化则是产业发展的规律使然和群众的内在要求以及潜意识里的共同目标建构。 这使其慢慢地形成传统习俗,传统习俗主要用于调节人际关系,这种影响力渗透村民自治运作过程之中[9]。 这种习俗的形成,逐渐发展并不断完善,形成凤冈特有的“双有机”茶文化民族认同。 比如在凤冈县某乡镇茶园内,一户茶农悄悄地施用“草甘膦”农药,随后便有群众举报,最后该户所施农药茶园全部清除,确保了凤冈茶叶的“双有机”品质。 长此以往,“双有机”的耕作习惯和思维深入乡村,形成共同遵守的标准,群众主动参与,自觉监督,共同履行。

2.3 “双有机”茶文化的“德治”功能

“有机”不仅是一种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的理念,也是人们的一种对健康追求的生活方式。 加工和生产以及人们日常消费富含绿色的,带有有机验证的产品,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在人们意识中的升级,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观念的更新带来现实中符合自身条件选择的行为方式改变。 凤冈县以打造“良心产业·有机凤冈”的公共名片,推广有机文化,彰显用产品从生产到成型过程的无公害,以此来奠定“双有机”产业的伦理基础。 把“绿色”观念融合到产业道德素质,提升生活品质,用有机文化引领人们生活向更高层次发展,用良心做产业,用有机做文化。 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这种格局不同于西方的“团体格局”,其社会关系是一个个私人联系的增加,因此,传统社会的道德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10]。 所以,凤冈在这种有机良心的规制下,形成的是“同心圆”碰撞而交互形成的“有机”道德体系。 在人际交往以及茶叶市场营销中,形成不以“有机”为目的就感觉备受“指责”一样,“有机”文化成为凤冈人的一种道德体系。 故而,“双有机”茶文化的养生茶道的文化信仰就是“德治”的践行。

综上,凤冈“双有机”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丰富了乡村社会治理内容,并形成一个正向的助推器,有效融合“三治”,利于推进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现。

3 结语

显然,凤冈“双有机”茶文化在其“双有机”茶产业基础上发展起来,并形成具有凤冈地域特色的“锌硒”茶品质和具有凤冈独特的“双有机”文化形式,且不断地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和不断丰富。 尤其是其蕴涵着的“三治”功能,利于“三治”融合,推进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现。 但“双有机”茶文化的形成还缺乏系统性建构,这需要作进一步的专业研究。

猜你喜欢
凤冈县茶文化有机
有机旱作,倚“特”而立 向“高”而行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纯净天然有机 为您献上一杯道地药茶
茶文化的“办案经”
凤冈县关工委的“桑业”情怀
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有机农业,“机”在何处?
“一带一路”与茶文化传播
凤冈县召开2016年老干部暨关心下一代工作全委会
有机心不如无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