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运用思维导图提高小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2020-12-24 07:55罗铭沣许红梅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0年9期
关键词:语文学科语文能力思维导图

罗铭沣 许红梅

摘  要 阐述思维导图、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等相关概念,分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的必要性,提出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路径,以期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思维导图;核心素养;语文学科;小学生;语文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0)09-0078-03

1 前言

当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我国教育研究的焦点问题,这一理念的提出,为教育改革和教师的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目标方向。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地,必须落实到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之中。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切实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因此,教师应准确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转变教学观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摒弃枯燥的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乐趣。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新颖的辅助教学工具,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诸多优势:图文结合的表达方式更容易帮助小学生理解和总结;针对不同的学习板块,可引导小学生自主梳理、完善导图,更好地把握课文的内在联系,养成系统学习的好习惯,提高其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1]。

2 相关概念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一种知识表征的认知工具,也是一种新颖的学习模式和思维方式,是指以某种关键因素作为思考核心,由核心向四周在类别、层次和次序等方面展开分支,进行发散性、结构性的拓展,把相关的内容采用联想、延伸的方式,分别填入对应的分支体系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直观的知识网。思维导图通过这种文字与各种图形多维度结合的方式,系统地进行信息归纳,具有发散性、丰满性、整体性、结构性的特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可以将语文课本中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具体化,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丰富和完善思维导图,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发展创造性思维,大大提升学习效率,优化教学效果。

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语言能力和语言知识,思维品质和思维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具有综合性、深度性、发展性的特征。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四个方面[2]。

目前,语文课程强调以核心素养为本,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也要以此为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语文,积累丰富的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了解更多的历史文化,增强感受、创造、表达美的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动态发展,为个体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的必要性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小学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体系的开端,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第一个阶段,是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发展、道德品质形成的起步时期。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小学生主要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逻辑运算能力,逻辑推理思维开始发展,这一阶段的特征是他们在思维运算过程中还需要借助具体形象的教具辅助。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积极运用思维导图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  2017年,教育部发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和内涵,这为各个学段的语文学科教学指明了方向。在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要求下,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积累,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人文修养,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可以说,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变革让语文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载体,而思维导图则是有效促进小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

思维导图的特点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新颖的辅助教学工具,因其自身所具有的形象性与结构性相结合的特点,使其更有助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形象性是指以直观的图形展示事物间的关系,结构性是指它能够反映事物间的逻辑关系与内在联系。正是思维导图的这种特点,使其能够促进小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针对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运用思维导图,可以打破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开放性的教与学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在阅读、写作等方面的学习过程中形成自己个性化的逻辑思维方式。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绘制和完善教师所提供的思维导图,构建完整的语文知识体系,进而逐渐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4 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路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科学运用思维导图,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翁”,通过对学生语言素养、思维素养、阅读素养以及文化素养四个方面的培养,使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具体落实。

思维导图促进语言构建与运用,培养语言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通过写作来锻炼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在传统的写作教学中,通常以一种情境化的方式展开,忽略学生各自的想法,导致学生创作出统一的“流水线作品”,很难把自己的想法清晰完整地通过写作表达出来,难以写出优秀的文章。习作教学应引导学生主动地梳理与整合,内化为自身经验,再进行写作,在整个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语言建构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思维导图形象、直观、可拓展的优势,先引导学生绘制清晰的思维导图,寻找写作的“关键”,与主題相关的内容都可以成为主题的关键因素;学生由此关键点再进行有条理的思维发散,将素材有条理地整理成写作思维导图,既防止偏离主题,又能将一件事讲得清晰、有条理,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比如写一篇记叙文,教师可把记叙文六要素整理成思维导图,清晰地展示给学生(如图1所示)。学生在构思时,将所涉及的内容关联起来,把新的词汇和表达手法应用进来,突出所要表达的中心。

比如写一篇以“我的校园”为题目的文章,从选材、结构、修辞手法、情感方面展开思维导图框架(如图2所示),丰富这篇作文的写作素材,也为以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将思维导图运用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建构和运用语言,提高语言素养。

思维导图促进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阅读素养  小学语文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精读教材中的内容,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体会与感受语文之美。目前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种种与学生语文素养要求相脱节的现象,基于语文核心素养改革小学阅读教学变得刻不容缓。高建华指出,将思维导图应用到阅读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方便组织和分析文章内容,进一步把握文章主题。因此,把思维导图运用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将文本中隐性的、分散的信息以清晰的视觉形象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感受作品中的思想感情,感知文学作品中的美,得到情感美的熏陶,获得审美体验[3]。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积累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最大限度地享受图解语文的乐趣。如《谈礼貌》是小学五年级的课文,教学重难点在于让学生初步感知说理性文章的表达方法。小学生的自身特点导致学习这种说理文有些困难,不仅要清晰地掌握课文中明确的观点、清晰的结构以及鲜明的事例内容,更要学会表达的途径。在该课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可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作者所说的道理,感受“说理智慧”之美;让学生学会选取不同角度的事例,强化论证深度,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说理性文章的结构和特点;帮助学生抓住重要问题:文章说了怎样的道理?举出了哪些例子?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围绕“有礼貌”和“没礼貌”,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分别列举文章实例,并将其画成不同的思维导图框架与同学分享,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感受阅读情境中带来的美感,激发学生追求美与创造美的意识。

思维导图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思维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通常是以优秀的文章为载体,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阅读文章,对其进行深入理解与分析。这个过程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等,进而提升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创造性。将思维导图运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围绕课文画出导图的大体框架,逐步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反思课文中的情境,让学生围绕主要线索准确地找到相对应的问题答案,并完善各自的思维导图。课文内容以一种简明且具有逻辑性的图文展现出来,学生积极思考和想象,从而达到逻辑思维训练的目的。

通过这种思维训练,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如在学习《观潮》这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时,学生仅凭想象无法深刻理解和感受大自然的壮观,需要教师提供更直观的教学,才能够理解语句的深层次含义,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此时,教师可以在导入教学过程中运用思维导图框架,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奇在哪(如图3所示)?帮助学生通过这一框架抓住主线,层层感悟。

在品读课文过程中,采用三问题对三情境的清晰框架,分别为潮来前、潮来时、大潮过后课文中江面的变化(如图4所示),通过积极思考,将对应的框架补充完整,绘制成具有逻辑性的思维导图。学生通过开动脑筋,绘制出自己的思维导图,真正地参与到分析课文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和思维的缜密性。

思维导图促进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文化素养  小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小学语文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体会中华优秀文化的魅力所在,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富性,以此来深化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教师应重视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感悟语文课文中名篇的文学魅力,在图文并茂中再次呈现文学之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心,将“客观文化”融入小学生的心灵之中,使之成为“主观文化”。

文学名著中所呈现的人物形象是价值观的传递,也是中华文化精髓的传承。将传统文化之美融入小学生的心灵,使其接受正确的价值观的熏陶,方能更好地促进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如《大禹治水》是小学语文二年级的一篇课文,低龄段的学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主旨时需要教師引导。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以大禹治水的精神作为中心点,以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构建思维导图,以“了解洪水”“大禹精神”作为分支点,这样构建的思维导图便可清晰地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与大禹身上所蕴含的“大禹精神”。学生在思维导图构建中可以认识治理洪水的艰难以及大禹当时付出的努力,学习到大禹的治水精神。教师再进一步因势利导进行思维拓展,让学生说说课本之外的故事并尝试说说故事所折射的人物精神,这样便能使大禹的形象更为丰满,从文字层面的理解转化为自身的实际行动;让学生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锲而不舍、不屈不挠、无私奉献的精神,进而通过自己的思考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5 结语

思维导图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先吸收再创作的工具,也是将自己零散的知识集中起来再构建逻辑体系的过程,在阅读、写作等方面运用其辅助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在语言、审美、逻辑和文化等方面的能力。思维导图是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可帮助学生建立新的思维方式,真正让教育回归育人功能,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杨海燕.借力思维导图,提高小学生语文写作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9(51):93-94.

[2]张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11):85,87.

[3]梁丽锦.运用思维导图提升初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应用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19.

猜你喜欢
语文学科语文能力思维导图
国学积累:语文写作教学路径的多元探寻
从“听说读写”到“语思审文”——从周丽蓉老师《开学第一课》实录看语文能力的培养
在“闲书”阅读中培养语文能力——儿童“闲书”阅读指导例谈
如何在语文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论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开发幼师语文校本教材的原则探析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概念课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软件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落实多元语文实践,提高学生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