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协同育人的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2020-12-24 07:55梁斌王桂卿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0年9期
关键词:应用型校企协同

梁斌 王桂卿

摘  要 以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机械工程专业为例,结合徐州市的区域企业优势,在人才培养方面与企业深度合作,建立相关制度,确保校企协同育人落到实处,培养服务于地区经济发展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 地方高校;应用型高校;机械工程专业;校企协同育人;实践教学体系;应用型人才;实验室;实训室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0)09-0134-03

1 引言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體系的主体,经过近几年的高速发展,出现同质化严重、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契合度不足等问题。为此,教育部在2015年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地方高校应主动对接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具有现场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最终向应用型高校转型[1]。

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以下简称徐海学院)成立于2000年,坐落于江苏省徐州市。作为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徐州市承担着工程机械、矿山机械等重工装备制造任务。为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与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围绕“将徐州打造成为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目标,徐州市政府于2016年7月颁布《中国制造2025徐州行动纲要》,明确指出推进工程机械、矿山机械等重工装备制造业向智能化方向发展。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徐海学院主动对接本区域智能制造企业,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建机械工程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2 校企协作,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为了准确定位应用型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笔者所在团队走访了山东矿机集团、无锡煤矿机械有限公司、徐工施维英机械有限公司、卡特彼勒(徐州)有限公司、东宇重工机械有限公司、苏州博众精工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重工装备制造企业,以及泰州科技学院、南京紫金学院、南京工程学院、江苏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在机械制造人才培养领域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校。通过对调研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后发现,制造行业的企业将应用型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定位为现场工程师,在设计师与一线操作人员之间承担桥梁角色,能够解决生产和工程现场的技术问题。现场工程师经过锻炼可以从事产品设计工作,也可以向生产管理方向发展,具有广阔的职业前景。

针对调查结论,结合企业的用人标准和智能制造行业的发展趋势,徐海学院制定了机械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先进的机械设计、制造及机电一体化的基本原理、方法、工艺和设备的专业知识,具备从事机械工程领域内的工程设计、机械制造、产品开发、生产运行、技术管理及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3 构建校企协同育人的实践教学体系

应用型人才应具备合理的知识体系,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特别是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2]。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合理构建校企协同育人的实践教学体系,将企业积累的现场案例融会到整个体系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和现场分析能力。

徐海学院机械工程专业结合学校优势,紧跟重工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将校企协同育人作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依据,对实践教学的每一要素进行统一规划、整体设计,构建“一条主线、三种能力、三大模块、一项技能”的递进式、全程化、多维度的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其中,“一条主线”是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线;“三种能力”是指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和现场分析能力;“三大模块”是指将实践教学课程划分为课程实验、综合设计、企业实习等三大模块,对应三种能力的培养;“一种技能”是指通过实践教学培养,让学生至少获得一项“专业技能证书”。

在设置三大模块的教学内容,构建相关实验、实训场所时,处处体现校企协作要素,支撑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和现场分析能力培养的目标。

课程实验模块:校企共建实验室  课程实验模块内容包括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积极与国内外知名企业联合共建专业实验室,包括与昆山宝复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共建汽车拆装实训室、与海尔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共建创新与应用联合实验室,推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与教学改革。

综合设计模块:企业实际工程项目  综合设计模块包含课程设计、专业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三个方面,相关课程有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在教学内容的制定过程中,以矿山机械、工程机械等重工制造领域企业的实际工程项目为案例。如在毕业设计环节,针对企业希望与其签约的毕业生能够结合企业实际需求进行毕业设计的要求,学院大力支持,并把它作为校企协同育人的一条重要途径,出台校企合作联合指导毕业设计的相关政策。2018年,共有17名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取自企业现场问题,通过校企教师、专家联合指导完成,取得良好效果。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企业问题,也使得学生就业与企业无缝对接,实现校企双赢。

企业实习模块:企业专家现场讲解  实习实践环节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三个方面。在实习过程中,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实地进入企业生产场地体验和学习,企业专家现场讲解各个生产环节,并将专业知识分解,重点介绍本单位主要应用的技术及产品设计生产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现场分析能力。

4 校企协作,建立学分置换制度

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的教学体系在适应行业和学科发展的同时,还应具有灵活性和可调整性。目前,教学体系的调整是以四年为周期,相对于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及人才需求变化来讲,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但是整个体系的调整是一项涉及面广泛的系统性工程,而且市场对人才的基础知识要求鲜有变化,因此,缩短调整周期没有必要。

学分置换制度的建立,可将企业技能培训引入教学体系与相关课程进行置换,让学生在企业内完成部分学业任务,提高学生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契合度,增加教学体系的灵活性。为此,学院制定相应的学分置换流程:企业根据培养方案中对学生的相关要求,制订技能培训计划和大纲;专业负责人对技能培训计划和大纲进行审核把关;审核通过后,报系主任批准;交至徐海学院教研室,请专家进行论证;符合置换条件,成功进行学分置换;学生参加企业技能培训,无须参加学校课程学习及考试;实训结束后,由企业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反馈给学院教务处;经过学院审核后,给予该学生课程成绩。

5 校企协作,进行课堂教学

校内教师理论知识扎实,授课技巧娴熟,而校外专家实践经验丰富,积累工程案例数不胜数,如何将两者结合,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校企协同育人的作用,成为关键问题。为此,学院在专业课程教学环节尝试采用校内教师、校外专家共同授课,对学生进行分时段教学的模式。

在共同备课过程中,校内教师、校外专家结合自身的特点,将理论环节和现场实际进行有效结合,丰富了课程的内涵。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利用部分學时在企业现场进行授课。如在矿山机械课程中,分别安排一名校内教师和一名校外专家负责教学。在备课过程中,两位教师通力合作;在教学过程中,两位教师分工明确。先由校内教师利用20学时时间,讲解矿山机械作用及工作原理;而后由校外专家将课堂搬到工厂,进行12个学时的现场教学。这种理实结合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深受学生欢迎。

6 校企协作,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在一般意义上是指教师既拥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能得到行业专家的认可;既具备相应的理论教学能力,又具备充分的实践教学能力[3]。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校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坚实保障,而校企合作是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途径[4]。学院通过校企合作,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企业培训、挂职锻炼、企业技术攻关项目等活动,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逐步完成“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目前,机械工程专业主讲教师中,共有19人先后与徐州顺达钢轮制造有限公司、江苏凯途液压传动机械科技有限公司、中信重工股份有限公司、邯矿集团、淮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朱仙庄煤矿等公司进行合作,取得行业认可,初步具备“双师型”教师素质。

7 校企协同育人保障措施

培育人才是高校的重要职能,而盈利却是企业运营的主旨,因此,企业缺乏与高校协同合作培养人才的意愿。如果缺乏相应的动力机制和激励措施来保障企业对协同育人的参与度,则难免会出现协同育人模式形式大于内容的情况[5]。为此,徐海学院从校企共同发展的角度出发,进行了一系列尝试:教师定期入厂对员工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员工专业素养,为企业育人;教师参与企业项目攻关,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促进企业技术发展;在校企协同育人过程中表现优异的学生,教师可优先推荐,为企业选拔人才;根据签约情况,结合企业生产和人才需求,联合指导毕业设计,为企业培养人才;学校定期举办企业年会,助力企业间合作。

8 结语

地方高校人才的培养应结合区域企业优势,与企业开展深度的校企合作,建立制度,确保校企协同育人落到实处,培养服务于地区经济发展的应用型技术性人才。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机械工程专业经过多年探索,结合徐州市重工装备制造企业优势,构建了一套基于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社会广泛认可。

参考文献

[1]樊燕飞.应用型高校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研究[J].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9,22(4):84-88.

[2]胡志慧,唐海.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讨[J].软件导刊,2020(2):192-194.

[3]冷雪艳.应用型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8(20):148-150.

[4]李学清,杨亚琴,张祖斌.应用型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内部激励机制研究[J].中国商论,2019(22):253-256.

[5]周叶林.校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为例[J].湖北农机化,2019(21):98.

猜你喜欢
应用型校企协同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