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现状问题及对策

2020-12-24 08:04范德清唐维超苟茂海赵春雁张礼骏
南方农业·上旬 2020年8期
关键词:重庆市转化对策建议

范德清 唐维超 苟茂海 赵春雁 张礼骏

摘   要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申了乡村振兴战略,聚焦“三农”硬任务,强调加快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先进实用技术集成创新与推广应用,建立健全农业科研成果产权制度、激励机制、分配政策等。紧扣乡村振兴战略,在国家宏观政策驱动和经济发展趋势的大背景下,着眼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体系,探索加快重庆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机制、模式、队伍、平台、载体等工作体系创建路径,从专项基金、对接机制、转化力度、考核评价、整合资源等方面提出推进重庆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问题;对策建议;重庆市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22.004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处于农业創新链的中端,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向“生产车间”转移的关键一环,这一环节面临需要多方参与、转化周期长、转化经费投入高、转化成功与失败并存等诸多困难,属于农业创新链的薄弱环节。近几年,我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取得长足进展,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不断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在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驱动下,部分先进省市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科研单位、技术人员、新型经营业主、农户形成了互利的局面。结合重庆市农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体系,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工作的重心和关键。

1 现状

近年来,在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市科技局等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由农业科研院校、农技推广机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构成的集研发、推广、生产于一体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已基本形成,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初见成效,农业科研项目承担、农业科技产出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益等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重庆市现有农业研发和推广人员约2.5万人(其中研发人员4 000余人),现有各类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平台164个(不包括农技推广机构)。在促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行动中,重庆主推的100项农业技术和主导的100个农业品种,大部分来自市农科院、畜科院。各研究单位和技术推广机构开展了大量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的转化应用,有力助推了重庆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2018年重庆市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8.6%,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6.5%,全市主推技术到位率达到100%,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42%。

为强化科技支撑,助力乡村振兴,2019年重庆市修订了《重庆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重庆市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等。修订后的《重庆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下放了科技成果的处置权和使用权,转化收益归单位所有且可自主安排,大幅度提高转化收益分配奖励比例,强调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机制,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等。修订后的《重庆市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加大了农机化发展的扶持力度和政策优惠力度。相关条例的实施,将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重庆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 存在的问题

重庆属典型的丘陵山区地形,耕地总面积有245万公顷。农业科技创新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特色产业发展势头较好,但重庆市农业综合发展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资金投入不足,经费保障长效机制尚未形成

在点与面、重点与一般的投入权重把握上,没有形成“拳头”优势,导致重庆市的农业科技成果大多“少、小、软”,只有极少“专、精、深”的大成果。同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持续性投入不足,没有建立长效稳定的资金支持专项,使得一些农业科研项目很难纵深开展,难以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形成实际推力。

市农科院、畜科院是重庆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力军,在推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存在科研项目经费不足等问题。2018年,市农科院、畜科院分别在市科技局申报了科研项目35项、18项,争取到项目经费602万元、283万元,单个项目经费平均不足20万元;科研机构绩效激励引导专项资金中,农科院争取到396万元,畜科院争取到270万元。农科院现有科研人员约700人,畜科院约有300人,折算下来,两院人均获得稳定支持的项目经费不足1万元/年。重庆三峡农科院、渝东南农科院等规模较小的科研院所基本没有稳定的科研经费投入。

初步调研浙江、广东、山东等省市农科院的科研项目经费投入情况,发现这些农科院每人年均科研项目经费在50万~80万元,所属的部分研究所(中心)人均科研项目经费已超过100万元。重庆市高校每人年均项目经费在20万元左右,其他涉农科研院所的人均项目经费不足10万元。

市农科院、畜科院虽为公益一类科研事业单位,但人员工资和绩效财政预算仍存在较大的经费缺口,在研发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科研人员还要背负创收弥补绩效工资缺口的压力,自筹设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更无从谈起。

2.2 政策执行不到位,激励措施未惠及广大农业科技人员

近几年,国家、省、市等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在经济发达的省市,政策措施落实到位,激励了科技成果转化动力,促进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重庆市调研结果表明,近年所有农业科研院校都陆续制订了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但仅有部分院校、部分成果执行了人才评价、收益分配等激励措施,未充分调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人员的积极性。

重庆工商大学、重庆理工大学、文理学院等高校的高素质人才较多,承担的科研项目也多,但其偏重于基础性、前瞻性科研项目,可转化科技成果的相对较少。市农科院、畜科院等院所因经费不足导致人才流失严重,高素质人才缺乏,关键性技术攻克难,高层次创新成果较少。尽管实施了成果联合开发、成果转让、成果作价入股等多种转移转化方式,也按照相关政策对科技成果转化做出贡献的团队和科技人员兑现了收益分配,但成果转化效果仍不理想。重庆市药物研究所、重庆市中药研究院等体量较小的单位仅将成果转化纳入年度绩效考核范畴。在人才评价方面,市农科院2019年首次对成果转化岗进行了空岗投放,多年来在成果转化岗上做出贡献的2名高级人才成功晋升为正高级职称。

2.3 科研与成果脱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下

科技成果与现实农业生产结合不够紧密。据调研,“十二五”以来重庆市取得各类农业科技成果

5 300余项,只有474项实现了成果转化,转化率9%,产生的经济效益低。大量科技成果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成果變成了“陈果”。

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不健全,供给端、需求端结合不紧密。由于科研方向与市场需求衔接不紧,许多成果停留在研究阶段,难以用于生产实践。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广上,尚未建立一个统筹协调机制来指导成果转化规范化运作,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人员也相对缺少,成果转化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还有许多问题未解决。

企业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导作用发挥不明显,成果转化未取得实质的进展。调研发现,河南秋乐种业公司、山东种业集团等涉农企业均在公司内设创新研发部门,承担或委托研发机构开展应用型农业科技研究,这些创新研发工作给公司带来长期的经济效益。重庆市大部分农业企业存在忽视科技创新、工作对接不畅、追求短期利益等问题,加之财政创新研发资金支持目标对象主要是高校、科研院所等,导致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缺乏支撑,转化效率低下。

2.4 科技资源分散,协同创新合力不足

市级科研机构横向协同较少,研究同质化现象严重,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人力、物力、财力浪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参与各方的纵向协同机制单一,农业科研机构、农业推广机构、农业经营主体缺乏有效对接,没有形成科技成果战略联盟,其资源整合程度整体较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作用难以发挥。

3 优化重庆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建议

为了全面提升重庆市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供给、转移转化能力,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科研院校、推广机构、农业经营主体在推动成果转移转化中的有效作用,构建符合科技创新规律、技术转移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体系,结合重庆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3.1 建立稳定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投入专项基金

加强财政资金引导,逐步形成集科研机构、协会组织、农业企业等多元化投入的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项资金。为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在重庆市农业发展、科技研发等财政重大项目资金中,对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类项目给予倾斜,推动科技创新,提高成果转移转化效率,增强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促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3.2 探索有利于成果转化的产研对接机制

构建需求信息收集网络和农业科研成果发布机制。为推动科研理念、科研项目与产业发展、市场需求接轨,组建以农业生产新型经营者、农技推广工作者、科技特派员、驻点第一书记为主体的分产业、分地区、分行业的农业科技需求信息员队伍。围绕地方政府、企业需求,调动各方科研力量协同攻关,采用举办、承办、联办的形式,开展科技成果示范推广活动,建立农业科研成果发布机制,推动科研成果加速转化。

发挥网络信息平台功能,强化农业科技成果宣传推介和需求对接。引入和集聚成果交易、项目孵化的市场资源,传导市场需求,引导科研创新,改善成果供给,开展农业科技成果推介、技术供需对接、科技成果交易等服务,强化网上服务功能,实施专业化运营,加强对平台的宣传,增强用户吸引力。

3.3 加大科技成果培育和转化力度,提高成果应用示范效益

建立成果转化项目库管理机制,专项基金稳定支持在库项目的转移转化。着眼于科研成果转向产业成果的过程,针对成果形成、成果壮大、孵化熟化、转移转化等关键环节,开展分阶段、有计划、连续性、递进式的支持。明确项目入库标准、在库培育期限,建立项目退库机制,强化成果培育、转化管理。

强化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提升重庆市农业科技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立足地方优势产业发展需求,引导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市级龙头企业和区县开展合作,学习借鉴先进省市在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管理经验,加强交流合作,打造具有重庆特色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加强示范基地对科技项目产业化的孵化服务和产研融合能力,使之成为农业科技项目孵化、农业科技人员和“农创客”创新创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平台。

建立以农业技术为核心的全产业链培训、学习交流机制。结合农业特色产业,组建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的创新创业服务团队。在强化成果技术培训的同时,逐步引入物联网技术、电商管理、农业经理人、农业金融等方面的人才,打通全产业链的培训和交流。

3.4 建立和完善政策引导、市场主导的激励考核评价机制,强化政策落地

落实农业科技成果收益分配政策,按贡献大小,设置合理的收益分配权重,营造大家共同参与、共享成果的氛围,逐步激发科研人员、农技人员、管理人员的农业研发和技术推广动力。恢复农业丰收奖等类似激励机制,奖励基层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人员在生产第一线做出的贡献。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情况纳入单位和个人绩效考核评价。完善优化科研人员分类评价机制,成果转化收益到位资金按省部级项目计分,“四技合同”收益到位资金按横向项目计分,把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做出的贡献,作为职称晋升、人才引进、岗位聘用的重要依据。

3.5 建立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整合优势资源促进协同创新

完善科研院所、高校、社会力量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整合资源,建立由涉农高校、农业科研机构、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农业企业参加的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坚持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导向,针对乡村振兴行动计划中的重大科技攻关问题,统一对重大问题、重点学科、主研方向的认识,加大对农业科研机构、农技推广机构、农业经营主体的有效对接,加强创新主体联盟互动,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建设。

4 结语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创新链上各种资源的融合和共同参与。在国家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应细化对农业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和统筹推进,健全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机制,强化资源要素配置,加大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宣传和舆论引导,建立成果转移转化工作考评督查机制,推动形成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易  婧)

猜你喜欢
重庆市转化对策建议
重庆市人大常委会 2020年立法计划
重庆新一届地方国家机构领导名单
浅谈学困生的转化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重庆市首届市民健康知识有奖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