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2020-12-24 07:54朱长彦
商情 2020年43期
关键词:传承与创新乡村振兴战略

【摘要】传承与发展农村传统文化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容,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选择,是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迫切需要,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政策支持、提供经济保障、提供人才保证。农村传统文化目前存在人才短缺、乡村文化发展缺乏“生命力”、农民主体地位弱化、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要从加强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群众文明素质,助推乡风文明;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大资金投入,增强基础设施等方面予以努力解决。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  农村传统文化  传承与创新

乡村振兴战略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美丽乡村目标的总体深化和提升,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战略部署,如何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成为这一战略的重要目标。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文化的力量不容小觑。传承与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容,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

一、实施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选择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广大的农村蕴含着丰富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发挥文化的功能和作用,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乡土文化基础上孕育出来的,乡村文化是整个民族文化的土壤和源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核。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乡村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同时也助于广大农民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精华,激发乡村文化活力,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选择。

(二)满足农民美好生活需求的迫切需要

乡村振兴战略,顺应了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会日益增长。当前,农民的需要已经远远超过乡村文化发展的程度,人们追求更丰富、更高质量的文化,以满足精神文化的需求。因此,通过开展多种文化活动,改变落后的乡村文化面貌,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和需求。

(三)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

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既是乡村社会重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乡村社会转型和社会重构的重要力量和精神支撑,也是实现我国农村社会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共同要求,更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需要的有效途径。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同时抓,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既是实现乡风文明的重要途径,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使乡村振兴战略真正落地生根的必然要求。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传承农村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

乡村振兴战略,顺应了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仅给农村地区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而且为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政策支持

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政策支撑,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过程中必然会转化成具体的利于农村发展的大好政策,为美丽农村建设提供保障。农村传统文化的蓬勃发展是农村社会良性发展的重要一环,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战略区别于单纯的城镇化,其实施需要更加强化农村文化特性,用以凸显农村作为优秀传统文化源头、农耕文明载体的文化识别性,农村传统文化正是这样一种极具文化识别性的文化形式,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一个时代契机,为其传承提供了政策支持。

(二)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经济保障

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保证。乡村振兴战略强调的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内容,推动和促进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这种改变不是简单的生产技术的改变,农民增收,农村集體经济发展有了更多平台,经济效益也将进一步彰显。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需要专门的工作队伍,也需要专向的政策资金来扶持,而农村集体经济的壮大,农村经济总量大幅增加,从而有条件使财政对农村文化资金投入比例加大,能为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一定的经济保障。

(三)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人才保证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传承需要大量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才。目前农村传统文化出现了传承人力不足的情况,究其原因在于农村外流人口的加剧,大量农村优秀人才的外流,造成农村优秀文化传承人才的严重流失。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从战略高度出发,为弥补农村发展人才不足的短板,一方面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懂两爱”人才,另一方面吸引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向农村回流,让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人员参与,有代际传承的可能,而且缓解了农村文化发展“后继无人”的压力。回流的人员中,很多人经过培训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专门人才,他们可以为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智力支持。这些人才的培养与回流,为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人才保证。

三、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分析

(一)人才短缺。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大批知识丰富、工作经验丰富、有热情有干劲的人才支撑,但现实情况是,多数乡村地区文化人才十分缺乏。主要表现在:第一,乡村现有文化工作队伍人员老化、文化程度偏低,很多镇、村文化工作人员都由其他岗位人员兼职,专业素养低,难以有效开展工作。第二,在基层政府部门中,文化部门和人员基本处于次要地位,人员少、地位低,社会存在感的缺失直接影响其工作责任感和热情。第三,人才储备不够,后继乏人。特别是作为乡村文化振兴主体的农民,一方面主体意识淡薄,觉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另一方面受自身素质制约,难当大任。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乡村文化振兴的瓶颈。

(二)乡村文化发展缺乏“生命力”。一是农民群体素质现状堪忧。农民是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也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快速城镇化和人口非农化,在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的同时,也使得乡村空心化问题日趋严峻。随着大批青壮年劳动力到城里务工、接受教育,甚至在城里安家,乡村日渐空心化、老龄化,守护它的主要是妇女、儿童和老人等弱势群体,乡村精英大量外流使得乡村留守群体整体素质低下。二是乡村传统文化出现凋敝。在现代商业文明的同化和溶解下,乡村传统文化一再受到冲击。同时受经济状况、自身素质的影响,农民文化消费水平和能力有限,再加上不良低俗文化的侵蚀,传统文化习俗逐渐被忽视和遗忘,乡村文化市场呈现出萎缩的现象。

(三)农民主体地位弱化。农民应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但在现实中,却存在农民被边缘化的现象。一是基层政府文化建设决策往往是出于“政绩”和“利益”需要,而非农民的现实需求,从而影响农民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二是很多文化产品的制造往往以城市为视角,“缺乏乡土气息,距离农民生活太遥远,难以引起农民的共鸣”。三是文化下乡是当前繁荣乡村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现在无论送电影、送科技还是送演出、送书籍,多数时候农民只能被动接受,可供选择的余地不大,送的东西也不一定是农民最需要的,针对性不强。主体地位的弱化,造成了农民主动参与文化建设热情的下降和责任意识的淡化。

(四)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文化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做支撑。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大多设施陈旧、功能缺失,一些公益文化活动场所由于无人看管年久失修,已破败不堪,真正被利用起来的很少,文化活动场地被闲置、挤占的现象十分严重。不仅群众性体育、文艺活动极少,就连农村传统的舞龙、舞狮子、扭秧歌等活动也日渐衰落。资金投入总量不够,乡村文化建设支出占比偏少,不能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资金来源单一,当前乡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投入,民间组织捐款和社会资本的投入极少。投入的不足,必然导致乡村文化设施和产品供给总量不足、水平低下,也带来部分已建成的公共文化设施如村图书室、农家书屋、文化中心等场地监管、维护不力,其文化功能得不到正常发挥,利用率低下,从而影响了农村文化的深入发展。

四、创新农村传统文化传承方式

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要树立系统思维、全局观念,在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方面聚焦发力,真正让乡村美起来,让农民富起来,让乡愁留下来,推动乡村振兴。

(一)要加强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一要留住农村青壮年人才。通过大力宣传、落实惠农政策,提高农村人才从事三农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也要大力发展经济,为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生活条件、更大的发展空间,解决好人才外流的问题。二要做好对现有人才的培育。通过完善农村教育,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培育更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创新的新型职业农民。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完善乡村文化人才的培训机制,切实加强对乡村文化人才培训力度。要与大中专院校联系,对乡村文化工作人员、基层文化骨干定期开展培训,提高业务水平、管理水平和政治素质,要与知名的文化公司进行交流合作,委托培训等。三要充分挖掘本土人才资源,不让其“闲”下来。可以组建一支由退休党员干部、身边好人、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企业家等构成的本土人才队伍,鼓励并支持其回乡任职、任教、创业,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四要多途径引进乡风文明建设专业人才。可以引进乡土专家、种养能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骨干等,为乡风文明建设注入活力和动力。同时,也要注重提高其待遇,建立良好的人才管理和激励制度,使其愿意扎根在农村。从大中专院校,把一些热爱乡村文化事业、具有专业特长、甘于奉献的优秀人才吸纳到乡村文化建设的战线上来,建设一支专业化的文化工作队伍。

(二)重视农村教育,提高群众文明素质。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是培育文明乡风、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政府必须转变观念,对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予以重视。一要加强科学文化教育。通过提供足够的教育经费、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引进师资以建设农村优秀教师队伍等措施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切实提高群众受教育水平;也要注重使教育内容、方法贴近农民生产、生活,服务于民。地方学校可以在乡土专家的指导下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设并讲授“三农”特色课程,培养其乡土情怀,促使其自觉保护、传承、开发优秀乡土文化等。同时,也要搞好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做好对农民的培训等。二要大力开展思想道德教育。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大力推进移风易俗,把乡风文明建设与之统一起来,使群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传承优秀乡土文化,引导群众向上向善、尊老爱幼、遵纪守法、爱护环境等;做好宣传教育,实现“文化墙”、广播、电视、微信等宣传载体全覆盖,营造良好氛围引导群众积极参与乡风文明建设。

(三)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坚持党政主导与农民主体相结合,加强党对乡村文化振兴的领导,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强有力政治保障。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其中,让广大农民拥有获得一切文化信息的机会,使其能够掌握并运用文化权利为自身文化建设的生存与发展服务。最大限度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升农民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

(四)加大资金投入,增强基础设施。首先,应加大“文化資金”的投入。设立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群众文化生活的专项资金,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列入该项资金,并进行专人专管,确保这项公共财政资金用到实处;同时,还可以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乡村文化建设中来,政府要积极通过减免税收、财政贴息、降低准入门槛等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各类文化创意投资公司投资乡村发展乡村文化事业,引导和鼓励各类返乡创业人员积极进行文化创业,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兴建农村公益文化设施和提供文化服务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利益驱动功能,为农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其次,要为群众提供更好的活动场地,我们要建设一批满足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图书室、文体活动中心等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电影放映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并增加村级文化生活的活动器材,改善当前农民生活单一枯燥的情况。同时,还要通过规范运行机制、考核机制来管理好已投入使用的场所和设施。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5(01).

[2]覃锋.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文化建设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9(22):4-5.

[3]郝国强,周玮杰.乡村振兴视野下农村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4):78-84.

[4]林大燕.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究[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1(3):43-45.

[5]胡银银,许静.乡村振兴战略下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9(3):78-81.

[6]王艳云,白亚锋.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9,42(3):73-76.

[7]王星闽.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探讨[J].理论建设,2018(5):40-44.

基金项目:山东省2019年度“传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专项课题,项目名称《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CT201911251

作者简介:朱长彦(1980-),女,汉族,山东德州人,硕士研究生,烟台南山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传承与创新乡村振兴战略
新时代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大理论与实践创新
他山之石,来自日本的“乡村振兴战略”
“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层治理创新
论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底蕴
创新探索农村家政职业教育的有效模式
浅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思考
赣州市创建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的现状和对策
试论英语专业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探析电视综艺节目的“传承与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