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是作家永远的写作底色
——“从鸳鸯江出发·黄咏梅作品研讨会”专家学者发言摘登

2020-12-25 03:32
西江月 2020年4期
关键词:梧州咏梅故乡

编者的话:

9月28日,由梧州市委宣传部、《南方文坛》杂志、梧州市文联联合主办的“从鸳鸯江出发——黄咏梅作品研讨会”在广西梧州市成功举办。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吴义勤;广西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吕洁,梧州市委书记全桂寿出席研讨会并致辞。研讨会由广西文联二级巡视员、副主席、《南方文坛》主编张燕玲主持。梧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恩出席会议。10多位区内外专家学者和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文学爱好者约100人参加研讨会。现摘登此次研讨会部分专家学者发言内容,以飨读者。

黄咏梅,广西梧州人。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现任浙江文学院副院长。2002年开始小说创作,是中国70后代表性作家,也是广西“独秀作家群”的重要代表。在《人民文学》《花城》《钟山》《收获》《十月》等杂志发表小说近百万字。多篇被《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小说选刊》等转载,并收入多种年度小说选本,部分获奖。她14岁出版第一本诗集《少女的憧憬》,此后陆续出版小说《一本正经》《把梦想喂肥》《隐身登录》《少爷威威》。2018年3月,黄咏梅的作品《病鱼》获得第五届汪曾祺文学奖。2018年8月,黄咏梅的短篇小说《父亲的后视镜》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

吴义勤(著名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梧州市能够为远在外地的梧州籍作家召开这样隆重的研讨会,充分体现了梧州深厚的文脉,对梧州儿女的博大胸怀,体现了梧州对文化人的关怀,也体现梧州市大力发展文化文学事业的战略眼光,这必将对梧州市文化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以及对我们本土作家的成长发挥极大的鼓舞和促进作用。

黄咏梅是中国当代成就突出、极为重要的青年作家,她可以说是梧州的骄傲,是广西的骄傲,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骄傲。她的小说始终保持稳定的节奏、稳定的创作数量和质量,体现了作者的创造力和耐力,并且以对宽阔的生活面和复杂的芸芸众生有温度的描写,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

黄咏梅是一个真正热爱生活、拥抱生活、扎根生活的作家,她的小说始终关注平凡世界里的小人物,总是平静的叙述着他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愁、生老病死,她始终以一种温暖的目光注视着笔下的人,在生活中挣扎的、奔波的人生。无论是父亲、母亲、小姨,还是保安、退休老人、底层人家的孩子,黄咏梅的小说表现一种人物的内心可以说是全覆盖的,生活中所有的人物都是她的影像,她笔下的所有人物也都有着“我”的影子、“我”的投射,“我”与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可以说都是贴心贴肺的、感同身受的。黄咏梅的小说语言总是贴着人物,贴着生活,充满世俗的烟火气,有生活的温度。她的小说沉重中透着希望,寒冷中散发出温暖,在灰暗里也能看到人性的亮光和诗意的想象。黄咏梅以一种中性、随和、温暖的个人表达,体现了对人性、对社会、对世界的信心。

梁鸿鹰(著名评论家,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文艺报》总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养育一方文化。鸳鸯江作为黄咏梅的精神田园、文化土壤,追溯她的精神成长历程,回望一个作家成长过程,当地文化教育、人文环境,对于我们认识文学规律非常有价值。

黄咏梅的创作从梧州的山山水水出发,从梧州的家庭氛围出发。我们从她的创作历程可以看到,她的父亲在报纸副刊从事编辑工作,因此家里形成了一种浓烈的文化氛围,她从小就看到父亲招待八方文友,文友们对她文学细胞促成了一种原始催生。而且她从小喜欢阅读,大量的文学阅读起到了启蒙和积累的作用。她从梧州到广州生活,不同的地域对她创作题材的积累和文风影响也起到很大作用,培养出敏感、求知、求真的创作态度。她的作品着重描写保安、安装工、推销员等普通人,他们有自己的小生意、小买卖,她写出了他们的梦想、挣扎。同时在她的作品当中可以明显看到有一种宽容的、包容的情怀,反映出小人物的平凡生活。

作为一个女性作家,黄咏梅对女性有着极为深刻的洞察力,她笔下的女性有时哪怕只是寥寥几句,都让人印象深刻,比如《走甜》中描写胆小的小女孩心惊肉跳的过程。黄咏梅对人物的观察是非常冷静清醒的,一方面看到他们的挣扎、弱点,同时又与他们保持距离,她不与自己笔下的人物混为一谈或打成一片。她有一种向前看的意识,创作给人惊喜,始终保持定力,写作扎实沉稳。

黄咏梅离开了广西、广东,进入浙江另一个大都市之后,新的生活对她构成新的挑战,但她没有迷失,而是试着继续努力迎接挑战,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现象。

刘琼(著名评论家,《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

有人说作家是天生的,需要天赋,一个作家也是需要故乡的。“从鸳鸯江出发”,鸳鸯江的水土养育了黄咏梅。故乡的文化决定了作者故乡文学的镜像,在咏梅的散文集里说到,像她这样在外乡的写作者,一生的写作是在寻找一种原初的记忆,她的生活轨迹决定了她作品的深度。从梧州到广州到杭州,从西江到珠江再到钱塘江,她用故乡的元素写出超越故乡的经验。

黄咏梅用新现实主义的写作,聚焦广阔的时代空间,她超越了女性写作自我。有三个方面我想和大家分享。一是她对纪实性写作的敏锐,二是她对特异性的写作发现,三是她对经验性的重新把握能力。

黄咏梅是特别聪慧、真诚、善良的作家,还有些小调皮。她的聪慧和调皮表现在写作当中,对日常生活的洞察力,通过她细致精准的理解和描写,写出了生活的本质。咏梅另外一个特点就是真诚和善良,她的生活方式和为人处世的态度表现在写作里,她用一种深情的、柔软的写法,文字浑然天成,这就是她作为一个作家的世界观、价值观的表达。黄咏梅的写作是非常难得的有天赋性的,我一直认为作家故乡的背景和天赋性是两个必不可少的元素,一个优秀作家的养成大概有后天的努力,但一定有天生对文字的把握能力。比如咏梅写保安的女儿的故事,是以这个女孩的视角,写出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其实每一个人都有一种不安于现状的态度。这个经验是独特的,保安的孩子也是经验性的。咏梅的聪明之处在于她给女孩一个开放式的写作,她顺着人物自身写出来,让大家信服了。这种写法,是咏梅小说最大的特点。

蒋述卓(著名评论家,广东作家协会主席、暨南大学原党委书记、教授):

从咏梅的作品,我主要谈两点,一个是她的创作视角,另一个是她的岭南文化色彩。她创作的作品《父亲的后视镜》,她从后视镜影射出来的各种人生,不是按照一般人的生活逻辑去写,而是按照人物自身的逻辑去写,按照一个作家的理解和生活体验去写人物的命运。在她的小说作品里,有时写到一半突然出现剧情转折,给人一种猝不及防的感觉,让整个小说呈现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的效果。

关于岭南文化色彩,她的灵感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岭南的文化环境,即第一故乡梧州和第二故乡广州的原生环境,她的作品里写到西江水、中山公园、白马批发市场,甚至写到暨南大学的石牌村,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环境反映思想。比如广东原来比较严重的飞车抢劫,保安破解的方法是拿个钩子把摩托车勾住了。这个情节在小说里写得非常逼真。二是粤语方言是其作品的语言特色,比如“巴闭”等,把粤语方言的特色在作品里体现出来,是她创作的一个特点。

洪治纲(著名评论家,杭州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我开始看咏梅小说的时候,不是特别理解她的作品,因为她的作品情节比较松散、比较平淡,只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突然会有一个戏剧性情节,或者是人物的转折。她的小说《草暖》里面有一个词用得特别多,就是粤语“是但”,我问咏梅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她说是“随便”的意思。当时我不是特别理解这个词,后来我慢慢了解到,其实这就是梧州、岭南地区人民日常生活中的精髓——从容、平淡、随意。

故乡是作家永远的写作底色,这个底色一定不是表现在故事的内容上,比如说《父亲的后视镜》,写的是运河,有杭州的底色,很多作品可能都有广州的底色,但是我个人觉得始终还是有故乡的底色、故乡的神韵、故乡的“是但”。故乡的神韵、精神的神韵,那种平凡生活的生存底色,给了咏梅一个强大的铺垫,使她能够在不断地回望故乡的过程当中,以异域的眼光看出更多更有意味的身边的人物及特征。我们会在家乡的历史上继续进行书写,讲好梧州故事,把梧州故事讲得更深。

梁豪(梧州籍青年作家、《人民文学》编辑):

很多人都在写都市题材,但只有黄咏梅写出了那种水泥质感的冰冷,但她没有忘记水泥之上的那种人情味,而这个人情味其实就是来自我们似有若无、依然残存的泥土气息。她的小说写的是新时代的“新世情”,写的是城市非常具象的一个个小人物,故事直接切入都市现场,这就是现代都市特征。她写广州、杭州那些真正属于百姓的故事,她把故事和故事里的人跟读者生活拉得很近,让故事人物与读者有迎面而来的感觉,人物的气息、人物脸上的皱纹和呼吸,都能感受到。

都市题材很容易雷同,但她笔下的那个人、那个故事,让读者感到一种熟悉的、从内心萌发出来的陌生感。

黄咏梅切入故事的方式非常自如,她在故事发展当中酝酿情绪,她能抓住我们时代的痛点和热点,把一个讲故事的人跟小说家捏合在一起,把人性的无奈、喜悦和悲伤都融入作品里面,这是黄咏梅叙事的习惯,也是黄咏梅的作品打动我的地方。

曾攀(青年评论家、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南方文坛》编辑部主任):

中国文学应该扎根现实、扎根人民,在我看来,黄咏梅的小说就是这样的典范。她在写现实、写人生、写生活方面在中国文坛是独步的。我们写当代文学要写出很多抽象的东西,喜欢以小见大,但是我觉得黄咏梅的小说是“以小见小”。正是这样的“以小见小”,让她在梧州、广州、杭州等不同的地域之间转场,在不同的生活场景、情景、情感中顺畅地转场,完成一个意义换喻的过程。

黄咏梅在写作方面喜欢生活化叙事,就是把无数的细节神奇地融合,把小说在故事与形式之间进行较量,仿佛在形式上这个短篇小说要结束了,但是里面的情感生活故事仍然不绝于耳,这就让故事突破了形式的拘囿。

研讨会现场

猜你喜欢
梧州咏梅故乡
故乡的牵挂
赏梅时节品咏梅诗联
中共梧州城工委
坐上这趟车去“云的南方、花的故乡”
张咏梅锦鸡坪就义
月之故乡
《故乡》同步练习
一城一舰 心心相印
咏梅诗
梧州工人运动的急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