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漫画形式再现出来的德国思辨”
——重读《神圣家族》对布鲁诺·鲍威尔的批判

2020-12-25 01:34李彬彬
山东社会科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文集人民出版社鲍威尔

李彬彬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91)

《神圣家族》是一部直接以围绕在布鲁诺·鲍威尔周围的青年黑格尔派为批判对象的著作,这是马克思在唯物史观创立前夜对德国思辨唯心主义的一次全面清算,为“唯物史观”的创立打下了重要的基础。在该著作中,马克思把布鲁诺·鲍威尔的哲学称为“以漫画形式再现出来的德国思辨”,深入思考这一判断有助于澄清马克思对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的不同态度,进而深入理解马克思哲学与黑格尔哲学和青年黑格尔派哲学的思想关系。

一、鲍威尔哲学是“以漫画形式再现出来的德国思辨”

在《神圣家族》的序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在鲍威尔的批判中,我们所反对的正是以漫画形式再现出来的德国思辨。”(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53页。这就不能不引发我们进一步追问,“德国思辨”有什么特点?鲍威尔的批判何以是其“漫画形式”?

思辨哲学关注的是知识自己组织为整体的运动。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曾经指出:“正是这些知识因素自己组织为整体的那种运动,就是逻辑学或思辨哲学。”(2)[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4页。邓晓芒的句读译本为:“它们在这种元素中自组织(sich organisiert)为一个整体的运动,就是逻辑学,或思辨(speculative)哲学。”(参见:黑格尔:《精神现象学》,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4页。)贺王译本和邓译本都突出强调了“思辨哲学”是知识因素“自我组织”为整体的运动,这也是“思辨哲学”最重要的特征。不难发现,黑格尔所谓的思辨是一种“知识因素自己组织为整体”的运动。要想理解黑格尔所说的“自己组织为整体的运动”,就必须回到黑格尔的方法论那里去。在黑格尔的方法论中,存在着这样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逻辑思想就形式而论有三方面:(a)抽象的或知性的方面,(b) 辩证的或否定的理性的方面,(c) 思辨的或肯定理性的方面。”(3)[德]黑格尔:《逻辑学》,梁志学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1-152页。知性是黑格尔方法的起点,知性的功能在于下判断,所有的判断都是关于某一方面性质特点的判断,它总是对具有丰富属性的对象的一种抽象,而无法穷尽对象的全部属性,因此它总是会受到理性思维的怀疑和挑战。在黑格尔的语境中,对知性做出的判断提出怀疑论的挑战,这是理性的辩证的或否定的方面。理性的另一方面是思辨或肯定的方面,它把上述对立作为知识自身的运动的一个环节包容在自身之内。如黑格尔所言:“抽象知性思维很少是固定的、终极的东西,以致它倒证明自己是它自身的不断扬弃,是它向它的对立面的转化,与此相反,理性东西本身恰恰在于把对立双方作为观念性环节包含到自身之内。”(4)[德]黑格尔:《逻辑学》,梁志学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62页。黑格尔哲学的思辨方法,就是一个由“知性”、“辩证的否定的理性”和“思辨的肯定的理性”构成的三一体。按照思辨的方法,知性给出一定的知识断言;理性由于其超越性的本性总是试图超出特定的知识断言,使其陷入“二律背反”;最后,“思辨的肯定的理性”把前两个环节的对立“作为观念性环节”包含在自身之内,由此得出一个新的知识断言,它会再次受到“辩证的或否定的理性”的挑战。如此往复,概念经历一系列的自我否定的辩证环节,最终在思辨的肯定性环节中经历自身的整个生命历程,达到“绝对知识”。在这整个过程中,“知识因素”把自己组织为整体,它所关注的是知识因素的自我组织。也就是说,黑格尔的思辨哲学仅仅关注概念自身的发展历程,现实历史的发展进程在黑格尔看来只是概念发展历程的脚注,处于次要的地位。思辨哲学所揭示的概念运动过程与现实的生活过程是脱离的。正如“思辨”这个词本身就具有脱离实际的含义一样,思辨哲学关注的仅仅是概念的自我运动,而非现实的生活过程。

鲍威尔哲学片面夸大黑格尔哲学的一个方面,把它扭曲为没有内容的漫画。《神圣家族》中的“漫画”一词来源于埃德加尔·鲍威尔对帕尔佐夫女士的评价:“每当《歌德薇城堡》的作者想要刻画完全自然或完全坏的人物时,她此时所完成的只是漫画。”(5)Edgar Bauer. Die Romane der Verfasserin von Godwie Castle. Allgemeine Literatur-Zeitung:Heft 2, hrsg.v. Bruno Bauer, Berlin: Egbert Bauer, 1844, S.35.埃德加尔用“漫画”这个词来说明帕尔佐夫女士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这无疑是一种批评,批评帕尔佐夫女士创作的都是一些“完全自然或完全坏的人物”,这样的人是不真实的人。其实,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手法,“漫画”正是通过夸张一个事物的独有特点而达到滑稽的效果,以一种荒唐可笑的方式歪曲一个事物的某些部分和特征而达到创作的意图。在埃德加尔·鲍威尔看来,帕尔佐夫女士没有刻画出一个真实饱满的人物形象,都是在夸张人物某一个特征,要么是完全的好人,要么是完全的坏人,这样创作出来的人物是一些脸谱化的、干瘪的、不真实的人物。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是在这一含义上谈论鲍威尔哲学与德国思辨之间的关系的。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哲学之所以是德国思辨哲学的一幅漫画,原因也正在于他仅仅抓住了黑格尔体系中的一个方面并无限夸大,最终把黑格尔哲学扭曲到滑稽可笑的地步。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指出:“施特劳斯和鲍威尔之间关于实体和自我意识的论争,是一场在黑格尔的思辨范围之内进行的论争。在黑格尔的体系中有三个要素:斯宾诺莎的实体,费希特的自我意识以及前两个要素在黑格尔那里的必然的充满矛盾的统一,即绝对精神。第一个要素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同人分离的自然。第二个要素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同自然分离的精神。第三个要素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以上两个要素的统一,即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1-342页。马克思在这里点明了,布鲁诺·鲍威尔哲学之所以是以漫画形式再现出来的黑格尔思辨,这一切根源于他只是抓住了黑格尔体系中的“自我意识”这一个方面,并把“自我意识”夸大为一种超验的、创造历史的力量。如《神圣家族》的序言中所说的:“我们认为这种思辨是基督教日耳曼原则的最完备的表现,这种原则通过把‘批判’本身变为某种超验的力量来作自己的最后一次尝试。”(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53页。

二、自我意识是同自然相分离的人的漫画

鲍威尔哲学是德国思辨的漫画,首先表现在他的“自我意识”概念是同自然相分离的人的漫画,不是现实的个人。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指出:“在鲍威尔那里,自我意识也是提高到自我意识水平的实体,或者说,是作为实体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从人的属性变成了独立的主体。这是一幅讽刺人同自然分离的形而上学的神学漫画(原文为“Es ist die metaphysisch-theologische Karikatur des Menschen in seiner Trennung von der Natur”,应译为“它是同自然相分离的人的形而上学的—神学的漫画”——本文作者注)。”(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0页。马克思在这里指出,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哲学所描述的并不是现实的个人,而只是关于人的一副形而上学的—神学的漫画,在这幅漫画中,人与自然是脱离的。

黑格尔思辨哲学最大的问题在于,把人抽象为一定的思想和范畴,认为思想观念是人的生存状况的全部。“黑格尔在《现象学》中用自我意识来代替人,因此,最纷繁复杂的人的现实在这里只表现为自我意识的一种特定形式,只表现为自我意识的一种规定性。……《现象学》最后完全合乎逻辑地用‘绝对知识’来代替全部人的现实,——它之所以用知识来代替,是因为知识是自我意识的唯一存在方式,因为自我意识被看作人的唯一存在方式;它之所以用绝对知识来代替,是因为自我意识只知道它自己,并且不再受任何对象世界的约束。”(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第357页。思辨哲学以辩证法这种革命的方法建立起的哲学是一个保守的体系,只是头脑中的狂风暴雨,对现实的生活世界没有任何影响。马克思指出:“在黑格尔的《现象学》中,人的自我意识的各种异化形式所具有的物质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基础被置之不理,而全部破坏性工作的结果就是最保守的哲学,因为这种破坏性工作一旦把对象世界、感性现实的世界变成‘思想的东西’,变成自我意识的单纯规定性,一旦有可能把那变成了以太般的东西的敌人消融于‘纯粹思维的以太’之中,它就自以为征服了这个世界了。”(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第357页。对于《精神现象学》来说,在“绝对知识”的形成历程中,唯一重要的就是旧意识形式的瓦解和新意识形式的确立,所有的一切都发生在意识、思维和精神的范围内,纷繁复杂的历史事实只是各种意识形式的注释,被黑格尔用来证明某种意识形式所具有的内涵和界限。

鲍威尔的哲学是自我意识哲学。黑格尔把人抽象为一定的思想观念,鲍威尔同样学到了这一技巧,把人抽象为自我意识。安德烈亚斯·阿恩特教授指出:“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哲学是黑格尔哲学的一种激进化,因为自我意识——它在黑格尔那里总是被表述为反思性的,即被表述为与他者相关的——一方面被解释为纯粹的自我相关,另一方面被解释为有限精神的一种自我相关。这一观点是在1841年出版的《末日审判的号角》中提出的,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只有在有限的意识中才能达到自我意识。”黑格尔的自我意识是一种反思性关系,它必须通过他物返回自身。与黑格尔不同,鲍威尔的自我意识是一种纯粹的自我关系。一切外在的东西都被思考为自我的限制,自我要在批判中否定一切外在的东西,确证自身的普遍性,即自身的自由,“自我意识也必须在批判实体的过程中不停地否定实体,即证明它是由自我意识设定的”(11)Andreas Arndt, “Jenseits der Philosophie: Die Kritik an Bruno Bauer und Hegel (S.78-100)”, in Klassiker Auslegen : Karl Marx/ Friedrich Engels: Die deutsche Iedeologie, hrsg. Von Harald Bluhm, Berlin: Akademie Verlag, 2010, S.160.。为了推动普遍自我意识的形成,鲍威尔诉诸于批判,并且是对自我意识之外的一切进行批判。“批判是他手中的工具,他用这个工具把在无限的自我意识之外还维持着有限的物质存在的一切,都归入单纯的假象和纯粹的思想。他所反对的实体不是形而上学的幻觉,而是世俗的内核——自然,它既反对存在于人之外的自然,也反对人本身这个自然。”(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5页。鲍威尔本意是要借助于自我意识的发展描述真实的人类历史,但是他描述的只是自己头脑中的人,“人的一切特性就这样秘密地变成了想象的‘无限的自我意识’的特性”(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0页。。正如马克思所言:“批判的批判的秘密之一,就是‘观点’和用观点来评判观点。在它的眼中,每一个人跟每一种精神产品一样,都变成了观点。”(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6页。鲍威尔片面地发展了黑格尔哲学中自我意识的方面,最终他所描述的人是脱离自然的人,这种人不是真实的人,而是一种漫画化的人。“鲍威尔先生在一切领域中贯彻自己同实体的对立,贯彻他的自我意识哲学或精神的哲学,因此他在一切领域就不得不只同他自己头脑中的幻想打交道。”(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5页。

三、精神和群众的关系是黑格尔历史观的漫画式的完成

鲍威尔哲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坚持精神与群众的对立关系。马克思指出,这种关系是黑格尔历史观的漫画式的完成。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指出:“布鲁诺先生所发现的‘精神’和‘群众’的关系,事实上不过是黑格尔历史观的批判的漫画式的完成,而黑格尔的历史观又不过是关于精神和物质、上帝和世界相对立的基督教日耳曼教条的思辨表现。”(1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1页。总体而言,黑格尔思辨哲学的历史观把历史理解为一个抽象人格的发展史,与具体的历史过程是脱离的。“黑格尔历史观以抽象的或绝对的精神为前提,这种精神是这样发展的:人类只是这种精神的无意识或有意识的承担者,即群众。可见,黑格尔是在经验的、公开的历史内部让思辨的、隐秘的历史发生的。人类的历史变成了抽象精神的历史,因而也就变成了同现实的人相脱离的人类彼岸精神的历史。”(1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1-292页。黑格尔的历史是概念的辩证的思辨的发展历程,概念的发展史是不以人的活动为转移的,因此我们能够看到,人的历史只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历史的验证,甚至于为了证明绝对精神的发展史,人类历史的具体进程也是可以前后调换的。真实的历史过程只是概念发展史的脚注。精神为了达到更高级的形态仅仅在思想的范围内冲破较低级的形态就可以了,精神不同形态之间的演变发展过程在头脑之内就能完成。马克思指出,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把精神、自我意识作为主体,现实的有血有肉的人只不过是自我意识的载体。“黑格尔把人变成自我意识的人,而不是把自我意识变成人的自我意识,变成现实的、因而是生活在现实的对象世界中并受这一世界制约的人的自我意识。”(1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7页。意识本是人的一种属性,在黑格尔的思辨哲学中,它成了主体和主语,现实的人及其实践活动的结果是其谓语和脚注。由于把整个历史理解为精神的教养历史,精神的发展就是历史发展的唯一决定因素和衡量尺度,人类只是在完成精神的事业。

与黑格尔类似,布鲁诺· 鲍威尔也是在试图把人类历史理解为自我意识自我发展的历史。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哲学反对一切固定的、既成的东西,有限的精神通过批判从一切规定中解放出来,这就是自由。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哲学把历史理解为自我意识的发展史,他把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描述为有限精神达到普遍自我意识的历程。他反对一切超越于有限精神之上的实体,本意是要反对宗教对有限精神的压制实现人的解放,在当时的德国有深刻的现实考量和人文关怀。但是,由于布鲁诺·鲍威尔仅仅抓住了黑格尔哲学中的自我意识这个要素,“在一切领域中都贯彻自己同实体的对立,贯彻他的自我意识的哲学或精神的哲学”,因此“鲍威尔先生把整个其余世界都当做顽固不化的群众和物质加以摒弃”(1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5页。。如此一来,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就不是现实的个体的人,而是一定的思想观念。历史的发展成了一个与人相脱离的过程。在鲍威尔看来,普遍的自我意识是历史发展的最终真理,历史是这个真理不断自我实现的历史。真理是主体,人类个体只是真理的追随者。在《文学总汇报》第一期中,鲍威尔提出:“只有当人们依靠真理的论据始终追随真理的时候,……人们才完全地掌握了真理。”(2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3页。不是人推动真理发展,而是真理引导着人前进。真理不再是被人发现、证明的,它是“一台自己证明自己的自动机器。人应该追随真理”(2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3页。。与黑格尔精神哲学所具有的丰富历史内容相比,布鲁诺·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哲学只是自我意识反对“整个其余世界”的斗争,把历史的真实过程理解为精神和群众斗争的过程,认为精神决定历史的发展,这一观点否定了现实的个人的人格,历史和真理成了有人格者,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颠倒:“历史也和真理一样变成了特殊的人物(原文为‘aparte Person’,应译为‘独立的有人格者’——本文作者注),即形而上学的主体,而现实的人类个体倒仅仅是这一形而上学主体的体现者。”(2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4页。

马克思指出,这是一种很庸俗的思辨哲学。“正像在从前的目的论者看来,植物所以存在,是为了给动物充饥的;动物所以存在,是为了给人类充饥的;同样,历史所以存在,也是为了给理论充饥(即证明)这种消费行为服务的。人为了历史能存在而存在,历史则为了真理的论据能存在而存在。在这种批判的庸俗化形式中重复着思辨的英明:人所以存在,历史所以存在,是为了使真理达到自我意识。”(2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4页。思辨唯心主义把真理和历史设想为主体,从而不再关注历史活动中的真实主体:“因为‘真理’和历史一样,是超凡脱俗的、脱离物质群众的主体,所以,它不是面向经验的人,而是面向‘心灵的深处’,为了‘真正被认识’,真理不去接触住在英国地下室深层或法国高高的屋顶阁楼里的人的粗糙的躯体,而是‘完完全全’在人的唯心主义的肠道中‘蠕动’ 。”(2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5-286页。思辨哲学最终退回到人的心灵内部,不关注外在世界的如何发展变化,陷入了一种“犬儒主义”。马克思所理解的历史主体是群众:“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2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7页。既然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那么哲学就应该面向群众所遭遇的现实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推动历史发展。

四、鲍威尔把德国的思辨哲学变成毫无内容的漫画

马克思指出:“如果说黑格尔的《现象学》尽管有其思辨的原罪,但还是在许多方面提供了真实地评述人的关系的要素,那么布鲁诺·鲍威尔先生及其伙伴却相反,他们只是提供了一幅毫无内容的漫画,这幅漫画只是满足于从某种精神产物中或从现实的关系中撷取一种规定性,把这种规定性变为思想规定性,变为范畴,并用这个范畴充当产物、关系或运动的观点,以便能够以老成练达的姿态,扬扬得意的神气从抽象概念、普遍范畴、普遍自我意识的观点,傲然睨视这种规定性。”(2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8-359页。关于黑格尔的思辨哲学“在许多方面提供了真实地评述了人的关系的要素”,马克思和恩格斯又把黑格尔哲学的这一特征称为“实证唯心主义”,黑格尔虽然描绘的是精神的发展史,但是这个发展史是有实际的历史过程作支撑的。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黑格尔哲学完成了实证唯心主义。在他看来,不仅整个物质世界变成了思想世界,而且整个历史变成了思想的历史。它并不满足于记述思想中的东西,他还试图描绘它们的生产活动。”(2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0页。与黑格尔相反,鲍威尔则仅仅满足于从某种精神产物或现实关系中提取出一种规定性,然后把它变为“范畴”,以便自己能够从“普遍自我意识”的高度俯视和批判这种规定性。

把现实的规定性抽象为范畴,再从一个更高的范畴审视这些范畴,这正是“思辨结构”的基本做法。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揭示了“思辨结构的秘密”,他借助苹果、梨子、草莓和果实之间的个别和一般的关系展示了这种运用思辨结构把握现实问题的思维绝技:苹果、梨子、草莓被统称为果实,相对于形形色色的有核有肉的果实,果实是一个抽象概念,思辨哲学家把从具体的果实中抽象出来的概念作为具体的果实的实体,他们把具体的果实视为果实这个概念存在的样态。这样一来,感性的差别就成了无关紧要的,共同的本质才是它们存在的根据。马克思指出,这种思维的绝技对于认识世界没有任何意义,“用这种方法是得不到内容特别丰富的规定的”(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72页。。马克思以矿物学家的例子(“如果一位矿物学家的全部学问仅限于说一切矿物实际上都是矿物,那么,这位矿物学家不过是他自己想象中的矿物学家而已”(2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72页。)表明,这种思辨的抽象过程只是“哲学家”自娱自乐的产物,它对于知识的积累没有任何推动意义。除了从个别到一般的抽象过程,在思辨的结构中还有从一般到个别的具体化过程。不过这个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只是用神秘主义的手法完成的:果实这个概念作为实体“并不是僵死的、无差别的、静止的本质,而是活生生的、自相区别的、能动的本质” 。也就是说,“果实”这个实体把自己确定为苹果、梨子、扁桃等水果。这个过程即是黑格尔所确立起来的思维方式:把“实体”理解为“主体”,理解为“绝对的人格”。果实不再是从物质的土地里成长出来的,而是果品这个“绝对主体的化身”,果实不再是自然的生产物,而是思辨的大脑的创作物。

《文学总汇报》就是黑格尔的弟子们运用“思辨的结构”来讨论社会历史问题和文学理论文献而完成的。马克思指出,施里加先生“对《巴黎的秘密》所做的批判性叙述的秘密,就是思辨结构即黑格尔结构的秘密”(3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6页。。施里加在研究《巴黎的秘密》时,先是从这部小说中所揭露的各种秘密中抽象出一个“秘密”概念,然后把这个概念变成实体,变成小说中所有秘密存在的根据,“伯爵夫人、侯爵夫人、浪漫女子、看门人、公证人、江湖医生、桃色事件、舞会、木门等等就成了这一主体的生命表现。他先从现实世界造出‘秘密’这一范畴,然后又从这一范畴造出现实世界”(3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0页。。在施里加笔下,各种各样的现实的秘密被整齐地排列在“秘密”这个概念自我活动的不同层级上,它们构成了“秘密”这个概念的生命过程中的有机环节。鲍威尔也是一样,他研究宗教故事时发现所有的故事都是创作者自我意识的表达,因此,他从这些故事中抽象出“自我意识”这个概念。古希腊的宗教、古罗马的宗教、犹太教、基督教的约翰福音以及符类福音都是“自我意识”的产物,它们代表了“自我意识”发展的不同等级,构成了“自我意识”生命过程的有机环节。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批判的总秘密就是重弹思辨的老调。”(3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6页。他们的做法都是在模仿黑格尔的“思辨的结构”。

鲍威尔的批判是一种否定性的批判,它不提供关于自由的任何肯定性答案。在鲍威尔这里,自我意识为了成为真正普遍的自我意识,实现自由,必须冲破一切既有事物和观念的局限。鲍威尔把一切现存的东西都归为群众性的,把自我意识与它们相对立,批判它们反对它们。“在一切领域中都贯彻自己同实体的对立”。鲍威尔的哲学充满了斗争性,在当时的德国具有反对专制和宗教禁锢的进步作用。但是,对于鲍威尔而言,整个历史都是自我意识批判群众性事物的历史。在批判一切反对一切的斗争中,只有打倒破坏一切固定的东西,才能确立起自我意识的普遍性,历史才能向前发展并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历史和自由的历程就是批判一切的历程。批判本身已不再仅仅是手段,更多地成为了目的本身。正如马克思所言,鲍威尔的“绝对批判”或“纯粹批判”是“批判的批判”,同义反复的批判、为了批判而批判,这是一种“按原则和本性‘不能提供任何东西’的批判”(1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1页。。 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哲学来源于黑格尔的思辨哲学,又片面地发展了黑格尔思辨哲学的一个方面。无限夸大它的作用,以致遗漏了历史的丰富内容。鲍威尔的“漫画化了的”思辨是一种“毫无内容的漫画”,与黑格尔的思辨有血有肉、有丰富的历史作支撑不同,鲍威尔的批判是从真实的人类历史中彻底抽象出来的,是没有任何现实内容的。

结论

对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的思辨唯心主义的批判是唯物史观创立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神圣家族》对黑格尔和对青年黑格尔派的评价有很大的不同。对于马克思而言,虽然他们的哲学都属于思辨唯心主义,但是黑格尔的哲学有着丰富的现实内容,鲍威尔等青年黑格尔派的成员则只是在运用黑格尔的方法,片面夸大其一个方面,最终成为了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漫画,丧失了黑格尔哲学本身的丰富内容。当然,仍然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虽然在建构新哲学的过程中批判了思辨哲学,但是他也充分肯定并吸收了思辨哲学的积极成果,他强调黑格尔的思辨形而上学“将永远屈服于现在为思辨本身的活动所完善化并和人道主义相吻合的唯物主义”(1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7页。。这提醒我们,既要看到马克思的新哲学对思辨哲学的批判和超越,又不能斩断二者之间的联系。

猜你喜欢
文集人民出版社鲍威尔
中国民协在京召开《白胜文集》出版座谈会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迎“春”冰心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郭汉城文集》简介
只画圣诞老人的人
抉择
只画圣诞老人的人
人民出版社
民主与科学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