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动静脉血管畸形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内镜治疗的疗效观察

2020-12-25 21:58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511400王圣博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0年13期
关键词:控制率动静脉畸形

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511400)王圣博

对于原因不清的上消化道反复出血,临床发现胃动静脉血管畸形是一类重要原因,选择局部用药方法进行止血无法获得满意效果,当前内镜下止血已经成为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方法,内镜下金属钛夹方法止血经临床证实有良好效果[1][2]。本研究以我院2017年4月~2018年10月接收的78例胃动静脉血管畸形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内镜方法用于患者治疗中的效果。

1 资料及方法

1.1 基础资料 选择我院2017年4月~2018年10月收治的78例胃动静脉血管畸形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分析,按照患者接受治疗的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39例,包括21例男性患者以及18例女性患者,年龄平均(53.28±9.36)岁,年龄在38~71岁之间;对照组包括22例男性患者以及17例女性患者,年龄平均(53.59±9.14)岁,年龄在38~71岁之间。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经患者知情同意。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全部患者都在出现黑便以及呕血1~2天时间内接受胃镜检查,对于血容量不足的患者,也就是脉搏在每分钟109次以上,收缩压在12kPa以下的患者,实施止血、补液、输血治疗,在生命体征稳定后实施进一步治疗。

对照组接受药物止血治疗,药物为泮托拉唑(进口)静脉滴注制剂,每次用1瓶(40mg)与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溶解后实施静脉滴注,1小时内滴完,每日治疗1~2次。

观察组接受内镜下钛夹止血,选择Olympus HX610-135 型、HX-201UR-135L型金属钛夹,Olympus HX-110LR型、HX-110UP型可旋式钛夹夹闭器为治疗仪器,先利用含有去甲肾上腺素的0.9%氯化钠溶液进行充分冲洗,保证视野清晰,确定血管畸形病变位置后,观察是否存在活动性出血灶,对于有活动性出血的患者,先借助内镜局部喷洒含去甲肾腺素的09%氯化钠溶液,然后实施电凝止血处理。接着通过活检通道将钛夹推送器插入,同时将钛夹伸出,保持和病灶呈垂直性接触,与出血位置的两侧对准,收紧后将钛夹离断,钳夹病灶以及邻近的组织,必要时应用多枚钛夹,保证彻底完成止血。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出血即时控制率、治疗后72h内再出血率,其中出血即时控制标准为治疗后24小时之内出血完全停止。比较两组血压恢复稳定时间、胃管引流量、成功止血用时。

1.4 疗效标准 显效:治疗后24小时内出血停止,呕血停止,黑便消失;有效:治疗后24~48小时出血停止,呕血、黑便基本消失,但有少许出血;无效:治疗后超过48小时仍未停止出血,仍有呕血以及黑便。总有效率=显效率+好转率。

1.5 统计方法 通过SPSS22.0软件对结果实施分析,()表示计量资料包括血压恢复稳定时间、胃管引流量、成功止血用时,t检验,[n(%)]表示计数资料包括治疗效果、出血即时控制率及72h内再出血率,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87%(37/39),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9.23%(27/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出血即时控制及再出血 观察组出血即时控制率51.2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8.21%,72h内再出血率5.13%明显低于对照组2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效果相关指标 观察组成功止血平均用时(18.63±5.49)h明显短于对照组(31.52±8.46)h,胃管引流量(236.89±34.11)ml少于对照组(328.18±42.95)ml,血压恢复时间(7.25±1.22)h短于对照组(9.86±2.42)h,P<0.05。

3 讨论

胃动静脉血管畸形是引起急性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因素,患者会有呕血、黑便表现,且容易反复发作,部分患者甚至会出现急性大出血,分析是由于黏膜下静脉血流出现间断性受阻表现,导致黏膜毛细血管出现扩张,小动静脉之间可以直接沟通,对黏膜形成侵犯,最终导致破溃出血[3][4]。胃镜是临床检查消化道出血的重要方法,经胃镜能够对病变的具体位置以及特征直接观察,根据患者临床具体表现,有助于准确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并评估患者预后情况[5]。以往针对胃动静脉血管畸形上消化道出血多利用手术方法进行治疗,不过手术实施存在比较大的风险[6]。内镜治疗是当前临床治疗胃动静脉血管畸形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方法,具体有微波、激光、热极、注射硬化剂、电凝等方式可以选择,临床证实内镜治疗具有良好效果[7]。

内镜下金属钛夹止血是当前治疗消化道出血的一种新方法,这一方法经临床证实能够有效治疗多种疾病,包括直径<2mm的动脉性出血、局限性血管畸形、血管畸形出血经内镜局部止血或电凝等治疗后仍有出血、有活动性出血、病灶表面能够发现血痂或血凝块附着的血管畸形的患者[8][9]。从本研究结果可以得知,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4.87%,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69.23%,P<0.05;观察组出血即时控制率、72h内再出血率分别为51.28%、5.13%,均明显优于对照组28.21%、23.08%,P<0.05。表明内镜治疗对于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止血效果更好,且能够更明显降低治疗结束后的在再次出血。本研究观察组成功止血平均用时明显短于对照组,胃管引流量少于对照组,血压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表明内镜治疗能够更迅速发挥止血效果,在更短时间内稳定患者体征,加快患者恢复。为了保证最大程度发挥内镜下钛夹止血治疗的效果,必须在治疗前做好基础干预,给予血容量补充。对于贫血、低蛋白血症患者,治疗前应该给予红细胞输注,应用人工胶体以帮助患者血容量得到补充[10]。此外在治疗期间及治疗后也要对患者生命体征水平进行严密监测。

综上所述,胃动静脉血管畸形上消化道出血在临床接受内镜治疗能够获得满意止血效果,且能降低再出血率,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控制率动静脉畸形
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物理评估与实施建议
平山病合并Chiari畸形1例报道
中药泡手结合按摩用于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后护理中的效果与并发症分析
实时动态四维超声产前诊断胎儿畸形的临床意义
远红外线治疗仪联合预见性护理对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无锡茶园不同修剪模式对茶小绿叶蝉发生量的影响
家庭医生式服务对社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及控制率的影响
河南省35~74岁居民糖尿病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分析
东北农村糖尿病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