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时期的中国钢铁工业
——民族资本的艰难探索和日资侵入

2020-12-25 10:03何太平
冶金经济与管理 2020年6期
关键词:生铁扬子本溪

□ 何太平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1913年袁世凯接替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总统,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北洋时期,中国大地战乱频频。一方面,北洋政府虽然是名义上的合法政府,但国民革命政府控制着南方,南北分治,南北先后爆发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护国战争(1915年)、反对张勋复辟的护法战争(1917年);另一方面,1916年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北洋军阀政府内皖系、直系、奉系军阀轮流坐庄,地方豪强纷起。北洋军阀内部先后爆发了直皖战争(1920年)、第一次直奉战争(1922年)、第二次直奉战争(1924年)。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国民党形式上统一中国。北洋时期,在战争的夹缝中,绅商资本开始了对钢铁工业的艰难探索。日资也加大了对中国钢铁的渗透,先后在东北兴办了本溪湖制铁所、鞍山制钢所。

一、民族资本新办的炼铁厂

1908年汉阳铁厂完全商办后,通过实施技术改造,生产日渐顺畅,加之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钢价飞涨,汉阳铁厂经营日渐好转。1916年,汉阳铁厂开始盈余,1916—1919年汉阳铁厂盈余分别为银元1 878 496.83元、2 801 872.20元、3 779 904.47元、2 918 463.63元。汉阳铁厂良好的经营业绩不仅激发了自身扩大产能的热情,也刺激了商业资本对钢铁业的投资。北洋时期,汉阳铁厂修建了4号高炉,投资兴建了大冶铁厂,协助兴建了扬子铁厂。上海、山西、河南的商业资本先后开办了和兴化铁厂、保晋铁厂、宏豫铁厂,北洋军阀官僚资本开办了石景山铁厂。

1.和兴化铁厂

1913年11月,民族资本家陆伯鸿集资招股在浦东周家渡创建和兴化铁厂,注册资本12.5万规元(又称规银元,1933年以前上海通行的一种记账货币,始于清代道光年间豆商交易;一百两规元等于九十八两标准银,一千两规元含纯银九百一十六又三分之二两),向德国购进10 t炼铁炉1座,于1918年8月18日建成投产,投产当年售铁1 048 t,盈利80 123规元。1919年将注册资本增至16.55万规元,1920年又从德国购进25 t炼铁炉1座,月产达到生铁1 000 t左右。但从1920年开始,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外国钢铁产品大量来华倾销,国内生铁价格大跌。和兴化铁厂经营亏损,被迫于1921年7月7日停工。停产后陆伯鸿四处奔走筹资,1922年4月,和兴化铁厂改名为上海和兴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和兴钢铁厂”)并追加资本金,从德国购进10 t酸性炼钢平炉2座、直径500mm轧钢机1套;到1924年底,扩建成集炼铁炉炼铁、平炉炼钢和轧钢于一体的钢铁生产企业,重新经营。虽然增加了资本金,但苦于钢价持续下跌,经营依然没有改观,1927年2月和兴钢铁厂又被迫歇业。直到1935年,中兴煤矿公司承租该厂,改组为新和兴钢铁厂,再度恢复生产。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新和兴钢铁厂被迫停产。抗战期间,为日本人征用,改名为中山钢业厂。

2.保晋铁厂

1906年,在山西省的保矿运动中,山西绅商筹建保晋矿务公司。1917年11月,保晋矿务公司筹资70万元开始兴建保晋铁厂(阳泉钢铁厂的前身),1918年从日本购进旧设备,1921年底高炉建成,建有高炉1座(58m3)、热风炉3座,日产生铁20 t。保晋铁厂建成之际适逢国内钢铁市场萧条,高炉建成但没有投产。1925年9月,阎锡山出于地方割据发展军火工业的需要筹建育才炼钢厂,1926年秋投产。当时,由于汉阳铁厂、大冶铁厂相继停产,国内生铁缺乏,育才炼钢厂缺乏生铁供应,保晋铁厂开始启动高炉生产,1926年8月1日产出第一炉铁水。1930年,保晋铁厂为阎锡山所控制。1932年,保晋铁厂和育才炼钢厂相继并入西北实业公司。1937年10月30日阳泉陷落,日本侵略军强行接收铁厂,保晋铁厂被改称为“山西第三工场”。

3.扬子铁厂

1907年,汉阳铁厂总办李维格等人在汉口成立扬子机器厂。扬子机器厂设化铁炉、机加工、电机、翻砂、桥梁、造船六大部。1918年,扬子机器厂加入汉冶萍公司,改名扬子机器公司。1919年,增加资金100万元,建设高炉1座,高炉容积248m3,1920年6月出铁,日产铁100 t。投产之际,国内铁价暴跌,扬子机器公司经营陷入困境,扬子铁厂被迫于1921年停工,出租给河南六河沟煤矿公司经营。1922年改为六河沟铁厂。由于国内军阀连年混战,造成交通梗阻,高炉时开时停,工厂日渐亏本,以至于要靠抵押资产借款维持经营。1938年,国民政府经济部资源委员会出资购买六河沟铁厂高炉,随汉阳铁厂一同内迁重庆。

4.宏豫铁厂

1910年,在河南省的保矿运动中,河南绅商成立宏豫铁矿公司,并在新乡建立炼铁炉,从山西引进工人进行土法炼铁。1919年,购买美国新式炼铁装备,日产铁250 t,成为近代河南省第一家新式炼铁厂。直奉战争期间,由于交通运输受阻,燃料运输经常中断,导致熔化炉炼结报废,后无力修复,1924年7月停办。

5.石景山铁厂

1918年3月,北洋政府成立了龙关铁矿公司,开发龙关地区铁矿。同年7月,北洋政府将烟筒山铁矿划入,公司更名为龙烟铁矿股份有限公司。1919年,龙烟铁矿筹建石景山铁厂,从美国订购炼铁炉、热风机、锅炉等设备。1号高炉总容积397.8m3,设计日产量250 t,年产生铁9万吨。1921年1号高炉开工建设,1922年因直奉战争停建。直到1938年被日军改名为石景山制铁所,第一炼铁炉才开始点火生产。

6.其他

除上述几家炼铁厂外,1919年,四川督军熊克武发起创办炼钢厂,因为种种原因被搁置。1923年,东北兵工厂建电炉1座,这是中国早期的炼钢电炉之一。上海地区除和兴铁厂、上海炼钢厂外,钢材轧制业也得到发展。

二、日资开办的铁厂

甲午战争后,日资开始加大对中国的渗透。在钢铁领域,除了通过借款逐步控制了汉阳铁厂和大冶铁矿外,北洋时期加大了对东北地区的铁矿开采,并在本溪、鞍山建设钢厂。

1.本溪湖制铁所

1905年12月18日,日本大仓财阀成立“本溪湖大仓煤矿”,开始开采本溪湖煤矿。1911年10月,奉天交涉司、大仓财阀、日本驻奉天总领事签订《中日合办本溪湖煤矿有限公司合同附加条款》,着手建设炼铁厂。1914年,本溪湖制铁所1号炼铁炉落成,1915年1月本溪湖1号高炉投产,炉容291m3,生产能力日产生铁130 t。接着又建设2号高炉,1917年12月本溪湖2号高炉举行点火仪式,炉容为301m3,生产能力日产生铁130 t。此外,1918—1919年本溪湖铁所曾在太子湖建设2座日产20 t的小高炉,后因生铁需求量下降而停产。本溪湖制铁所一直保持2座高炉生产,1928年,生铁产量超过8万吨。

2.鞍山制铁所

1905年,日本战胜沙皇俄国,两国签订《朴茨茅斯条约》,条约规定宽城子(今长春)至旅顺、大连的铁路及附属权利、财产包括铁路、煤矿等俄国全部转让给日本。1906年,日本成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开始利用满铁对中国东北地区进行侵略掠夺。1916年,通过与中方合办的振兴铁矿无限公司获得了鞍山地区8个矿区的铁矿开采权。1916年8月满铁向日本政府提出经营制铁业申请,10月日本政府颁发许可证,12月满铁成立“制铁所创立委员会”。1917年4月,举行开工“地镇祭”。1918年5月,满铁正式成立“鞍山制铁所”。鞍山制铁所一期建设计划建造容积为525m3的高炉2座,以及附带的炼焦炉、副产品工厂和其他附属设备。1919年4月29日,1号高炉点火,炉容531m3。1919年11月,2号高炉开工,1921年12月16日开炉生产,炉容530m3。1930年,3号高炉投产,炉容693m3,鞍山制铁所生产能力达到28万吨,是当时中国最大的钢铁厂。1933年6月1日,鞍山制铁所与昭和制钢所合并,后经过4期增产计划,到1944年,累计有9座高炉。

三、民族资本的探索与失败

汉阳铁厂不仅开启了中国钢铁工业的先河,其官办、官督商办、商办的发展历程,尤其是汉冶萍厂矿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更是为北洋时期民间资本进入钢铁业提供了借鉴。扬子铁厂、和兴铁厂、保晋铁厂、宏豫铁厂的开办均采取了地方绅商集资入股的方式。扬子机器厂建厂之初,资金和设备主要来源于华商侨商集资和汉阳铁厂的支持,其中汉阳铁厂提供旧机器和白银5万两作为投资股份,并由铁厂总办李维格出面承办。1919年增资100万元开办铁厂,也主要来源于原股东和汉阳铁厂出资。保晋矿务公司和宏豫矿公司本来就是在山西、河南两省保矿运动中由当地绅商发起成立,其中保晋矿务公司全称商办全省保晋矿务公司,由渠本翘等人倡议筹集公私股本白银286.36万两成立,铁厂开办费70万元来自于内部经营资金。宏豫铁矿由河南绅商杜严等集资成立。和兴铁厂由陆伯鸿筹集民间资本创立,1924年又公开发行股票融资,计划股份总数为上海规银100万元,每股50元,共计2万股,实收资本908 350元,并建立了与汉冶萍厂矿股份有限公司类似的公司治理结构。

龙关铁矿采取了官商合办的形式。官股由北洋政府交通部、农商部分别出资122万元和128万元。商股由中华汇业银行筹集,个人出资的有黎元洪、徐世昌、冯国璋、段祺瑞、曹锟等,其中段祺瑞个人投资35万元,拥有商股最大股权。北洋期间,各地军阀、政府官员出资办厂矿,官、商、军“三位一体”的现象很普遍,最著名的当属时任总统、总理均有出资的中华汇业银行、龙烟铁矿。中华汇业银行为中日合资,政府总理段祺瑞等9人占该行中方个人投资的53.95%。官商合办为龙烟铁矿的矿石开采及石景山铁厂提供了相较商办钢厂更雄厚的开办资本,但也使得钢厂利益关系更为复杂。

由于民间资本筹集有限,规模都比较小,保晋铁厂开办费70万元,扬子铁厂100万元,和兴铁厂初期集资12.5万元,1924年和兴铁厂发行股票集资90万元,都远远低于洋务运动时期户部下拨的汉阳铁厂开办费200万两。由于资本不足,经营捉襟见肘,面对市场价格剧降和军阀混战的外部环境,要么惨淡经营,如六河沟铁厂、和兴铁厂;要么关闭,如汉阳铁厂、大冶铁厂、宏豫铁厂;要么为军阀控制,如保晋铁厂。1926年8月—1937年10月保晋铁厂累计生产生铁48 980 t,其中80%被阎锡山购买。保晋矿务公司本身就有官股,保晋铁厂并入西北实业公司后实际上变成了地方官办企业,客观上保护了保晋铁厂免受市场波动和外国钢材的竞争。石景山铁厂虽然也是官商合办,由于直接受到皖直、直奉战争的影响,加之官、商、军之间利益交织和派系之争,导致其迟迟不能开工。北洋时期高炉投产、关停时间见表1。

表1 北洋时期高炉投产、关停时间

北洋期间商办钢铁厂的经营困境、石景山铁厂停顿的现实直接影响到后续中国钢铁厂的经营模式选择,官办成为主要的经营模式。1928年,国民党统一中国后,放弃了鼓励商办铁厂的政策,转向采取官办形式,着手筹办中央铁厂。抗战爆发后,出资购买汉阳铁厂、大冶铁厂、上海钢铁厂在重庆组建重庆钢铁,这也是重庆钢铁自称“三朝国企”的由来。回溯历史,北洋时期后,钢铁工业作为资金密集型产业,国家资本投入成为中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形式,直到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民营资本才开始大规模进入钢铁业。这也是历史的路径依赖。

四、东北成为中国钢铁区域中心和日本的生铁基地

在辛亥革命前,汉阳铁厂是中国唯一的现代化炼铁厂。在1920年以前,汉冶萍是国内钢铁的主要来源,湖北是中国钢铁工业的中心。随着汉阳铁厂、大冶铁厂、宏豫铁厂在1924年、1925年相继停产,六和沟铁厂(扬子铁厂)、和兴铁厂惨淡经营,保晋铁厂日产铁仅20 t,石景山铁厂迟迟不能开工,东北成为中国钢铁工业的中心。如表2所示,1925年鞍山制铁所生铁产量已达89 676 165 054 t,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钢铁厂,本溪湖制铁所生铁产量也达到50 000 t。

遗憾的是,本溪湖制铁所、鞍山制铁所本身就为日资控制,成立之初是作为日本本土的生铁基地而设计的。在昭和制钢所成立之前,鞍山制铁所、本溪湖制铁所的生铁主要满足日本本土需要(见表3),事实上成为日本的生铁供应基地。不仅本溪湖制铁所、鞍山制铁所如此,在鞍山制铁所成立之前,日资已通过贷款逐渐控制了汉冶萍公司,汉阳铁厂、大冶铁厂也逐步成为日本本土的生铁和矿石供应基地,直至停产。

表3 1926—1930年鞍山、本溪湖生铁产量及对日输出量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方加大了对中国东北地区日资工厂的控制,昭和制钢所、本溪湖制铁所开始按日军要求组织生产,完全成为日本侵占中国的工具。

猜你喜欢
生铁扬子本溪
2021年12月世界高炉生铁产量表
2022年1月世界高炉生铁产量表
江苏扬子电缆集团有限公司
使用含钒生铁降低炼钢成本的应用与实践
2019南京扬子当代艺术博览会
2019年8月世界高炉生铁产量表
岔路失羊
本溪博物馆藏金代铜镜再认识
本溪红叶
红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