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青白江区退耕还林工程生态价值转化的实践与探索

2020-12-25 02:53张丽君
绿色天府 2020年11期
关键词:银山绿水青山森林

○文/ 张丽君

山区生态林

福洪杏喜获丰收

1998年发生在长江流域和东北地区的两次特大洪灾,至今仍让许多人记忆犹新。正是那场大水,让人们尝到了生态破坏的恶果。洪水退去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将“封山植树、退耕还林”放在了灾后重建“三十二字”方针的首位,全面启动了退耕还林工程,迄今已走过了二十载建设之路。通过一“退”一“还”,全国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了4个多百分点,林草植被大幅增加,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状况显著改善。

青白江区位于成都市东北部,幅员面积378.94平方公里,是成都中心城区之一,现有退耕还林地1万亩,其中退耕还生态林0.86万亩,退耕还经济林0.14万亩。自2002、2003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森林资源总面积由4012公顷增长至9359公顷,增长133.3%;活立木总蓄积由20.1万立方米增长至51.5万立方米,增长153.7%;森林覆盖率由8.47%提高至33.1%,增长288.4%,动植物品种达300多个。

退耕还林的生态价值

森林资源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在2019年9月10日召开的退耕还林还草20周年工作总结会上,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刘宏葆指出,我省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每年在蓄水固土、固碳释氧、净化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生态效益价值超过1700亿元,位居全国第一位,相当于中央总投资的3.2倍。据权威分析,2010年,四川省森林生态系统总服务价值为3933.3×109元,预计到2025年,该数值将上升到2062.05×1010元。《成都市青白江区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报告》指出,退耕还林二十年来,青白江区林地质量明显提高,森林覆盖率稳步提升,森林生态价值突出表现为涵养水源和改善环境,其价值量占到全区森林生态价值总量的60.6%。由此可见,森林资源蕴藏着巨大的生态价值,对于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维护区域生态安全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退耕还林生态价值转化的必要性

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创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应该追求绿色发展繁荣。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事实上,随着生态文明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态价值观逐步从“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价值判断,到“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价值选择,转变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创造。要处理好国家要生态、地方要发展、农民要增收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必须同步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退耕还林作为国家实施的重大生态工程,理应发挥支点作用,撬动生态与经济统筹发展,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样板。

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赋予退耕还林工程新的使命。但目前青白江区退耕还林产业融合程度低,存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缺乏、生态产品价值开发利用不充分等问题。如青白江福洪镇,通过退耕还林,优质杏种植面积由666.3亩发展到1.8万亩,成为了中国南方最大的杏产业及旅游基地,初步实现了富农增收的目标。但现有的产业以赏花、采摘等为主,生态价值转化粗放、同质化现象严重。且区域内退耕还林1万亩余下93%的林地并未实现其生态价值转化,离走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乡村振兴道路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因此,高质量推进退耕还林生态价值转化是助推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和战略选择。

退耕杏林花正艳

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目标。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一座座钢筋水泥的森林于城市间拔地而起,局促的土地空间与相互遮挡的采光,让越来越多的现代都市人开始厌倦都市的喧嚣嘈杂,渴望回归绿水青山,到乡野自然之中去追寻自然的生活方式和生命状态。对生态产品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多样化,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越来越成为人们的追求目标,“旅游热”现象的背后其实是现代都市人对于绿水青山美好生存环境的渴望和追寻。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退耕还林工程营造的林草植被有力改善了生态状况,厚植了绿色发展本底,塑造了大量亟待开发的优质生态产品。推进退耕还林生态价值转化,将全面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退耕还林的生态价值转化路径

重塑产业空间,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换。要使原本“沉睡”的退耕还林资源活跃起来,林业产业发展需改变传统发展模式,拓宽思路,积极转变经营方式,走出新的发展路径。做大一产,以增加优质退耕还林产品的有效供给为核心,鼓励有实力的业主集中连片发展优势经济林,如杏、油桃、李子等,强化专业合作组织培育、技术保障、基础配套。做强二产,对接国际标准,在种植、流通及加工等环节实施国际认可的标准,推进林产品精深加工,借助青白江国际铁路港蓉欧快铁的东风,促进如福洪杏、人和油桃等一大批优质退耕还林产品走出国门。做优三产,依托优质的山水林湖自然资源,推进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充分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大力发展森林康养、度假养身、运动休闲等新兴产业,扶持资源禀赋良好的退耕户建设森林人家、康养基地。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将产业发展作为巩固和扩大成果的最佳手段,实现一产拉,二产促,三产带,促进退耕还林工程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换。

筑强绿色支撑,实现生态价值向社会价值转换。以“产业景观化、景观生态化、生态效益化”的发展理念,结合新一轮的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全域增绿”和“增绿增景”,启动国土绿化造林、困难立地造林、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包山头”植树履责等绿化造林工程,狠抓植被恢复,优化树种结构,突出色系搭配,推进全域绿化、彩化、美化、香化。对于前一轮长势衰弱的退耕生态林,通过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措施,加大退耕还林森林抚育修复力度,力争形成多色彩、多层次的森林景观,推进工程区变园区、景区。将退耕还林工程与公园城市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打造及大地景观再造等工程深度融合,切实优化改善人居环境,构建服务城市和乡村的绿色基础设施。满足城市居民回归绿水青山的自然渴望,增强农村居民日常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整体提升生态价值的社会性表达,实现退耕还林工程生态价值向社会价值转换。

促进人文融合,实现生态价值向文化价值转换。加大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与利用传承,以退耕还林特色产业为媒介,注重与青白江人文风情、特色民俗、地域文化的有机融合,高效推进工程区建设与历史文化等的协同统一,重点打造留得住乡愁的人文环境,推进生态价值向文化价值转换。如,福洪镇杏花村依托退耕还林发展的优质杏基地,充分挖掘区域内客家文化的原生价值,围绕古村落、客家文化、精品村寨的修复与保护工作,通过客家文化长廊、文杏馆、杏花湖等景点展示客家人崇文重教、崇尚节俭的独特民俗,以杏为媒,发展以杏花(果)生态旅游节会为载体,客家文化展示为核心的乡村特色旅游。生态、文化与产业相互融合促进,对全域生态旅游及文化传播带来了极大的推动力,实现文化让退耕还林工程“新而美”、退耕还林让文化“聚而合”。

猜你喜欢
银山绿水青山森林
从“天人合一”到“绿水青山”
既要GEP也要GDP 普洱的绿水青山正成为金山银山
国外是如何保护“金山银山”的
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哈Q森林
哈Q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