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源与青少年校外教育结合的几点思考

2020-12-25 02:55韩伟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20年11期
关键词:校外教育文化资源青少年

韩伟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青少年教育若想紧跟时代要求与教育趋势,需要重视文化资源的优势,积极推动文化资源与校外教育相融合。从青少年教育出发,从社会与人才效益、机构场所、文化遗产、管理机制以及育人环境等方面总结融合策略,以期为推进青少年教育建设、培养其综合素养做出贡献。

【关键词】校外教育 青少年 文化资源 策略

中华民族复兴以青少年为基础,为了确保青少年健康成长,社会各界需要重视校外教育相关场所的构建,支持多样化教育活动的开展。现阶段,素质教育很难契合青少年相应的文化需要,涉及教育机制尚不完善、理念未能得到切实转变、师资力量相对欠缺等方面。因此,青少年教育需要积极推动文化资源、校外教育融合,从多层面考虑融合策略,为推动青少年发展夯实基础。

一、校外教育需要同社会、人才效益相融合

校外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秉持“社会公益性”的原则,积极构建契合学生成长的育人环境。校外教育切忌以营利为导向,需要将教育思想置于文化繁荣发展层面,积极同社会、人才效益相融合。首先,校外教育需要关注思想道德建设。文化是对艺术性、思想性的高度融合,涉及真善美等诸多内涵。推动文化资源、校外教育深入融合,需要将文化内在审美、道德情感进行融合。其次,校外教育还应关注学生特长。基于校外教育平台,教育活动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体格、开发其潜能。此外,校外教育也需要重视对于文化遗产等的保护,并将其作为教育的关键环节。第三,校外教育还应重视培养储备人才。文化繁荣需要以高素养人才为基础,青少年校外教育需要关注人才效益,以培养高素养人才为导向组织教育活动。

二、提升校外教育、文化资源相关场所的阵地作用

校外教育发展历经较长时间,诸多教育机构、培训学校等均组织了基于盈利目标的培训活动。当前校外教育未能同学校教育实现深层次融合,二者欠缺足够的协调性。其中,校外教育显得过于松散,系统性相对欠缺,很难形成较大规模。因此,相关文化部门应重视自身相应的公益性职能,借助文化资源优势积极推进群众文化发展,强化相关场所的阵地作用。

现阶段,社会各界对于素质教育有了更为深层的认知,校外教育也得到密切关注。不管是公益性单位还是校外机构均得到不断发展,对于推动青少年教育建设有着积极意义。此外,推动文化资源、校外教育深度融合还能够切实培养其思想道德,在提升青少年自身文化艺术水平的同时,高效地向社会输送人才。例如,对于学校可以将德育课程设在革命旧址或者是纪念馆当中,通过参观与讲解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同时,教师还以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等时间到纪念馆当中进行义务讲解,从而加深其对于历史文化的直观认知。

三、校外教育应重视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

不论是自然还是人文环境都需要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外教育同样如此。民族、民间文化作为国家民俗风情的重要结晶,是世代相传且极为宝贵的财富,有着极为显著的民族与地域特点。校外教育需要重视对相关文化遗产地保护,例如,文化部门组织艺术教育时,便可以在设计音乐、舞蹈等课程的同时,重视对于其他特点的文化课程开设。相关机构还可结合青少年兴趣与地区实际设计具备特色的教育内容,可以涉及民族服饰、民族音乐以及武术等多个方面。教育形式除了借助图片、视频或者实物加以介绍外,还可通过聘请专家、传承人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为青少年了解并介绍相关文化遗产夯实基础。而这种模式还可以从思想层面给予他们启迪,积极推进青少年对于文化艺术的吸收,避免文化遗产出现后继无人等问题。例如,对于延安等西北地域来说,可以将黄土文化融入到校外教育当中,让这种地域特色渗入课堂,切实激发青少年相应的家乡情怀。其中,教育活动可以将文化资源纳入课程表当中,可以利用某个下午带领学生学习腰鼓或者是剪纸等技艺,还可定期加以评比。同时,教育活动还可积极邀请民间艺人或者学者开设讲堂,可以包括书法、舞蹈等多样化形式,基于现场展示等渠道激发学生兴趣。另外,校外教育还应鼓励优秀文化资源融入课堂之中。例如,路遥是延安文化界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路遥纪念馆”,对其作品进行诵读,为培养其写作水平奠定基础。

四、结合教育实际完善管理机制

随着经济、科技持续发展,教育事业也因科技进步而日新月异。当前,校外集教育活动发展较为蓬勃,社会各界众多力量纷纷办学,并积极投入校外教育当中,从而实现了对于师资薄弱、经费较少或者空间不足等缺陷的弥补。但此类机构多是基于盈利的目标,虽然能够提升校外互动水准,但其教育规模、培养方式欠缺系统性,并且教育理念也相对滞后。部分机构甚至为了控制教育成本,“掛羊头卖狗肉”,打着名师的噱头聘请部分教学经验欠缺的老师。这种情况使得校外教育呈现出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并未构建起较为完善的体系。因此,文化部门、教育部门需要积极合作,基于校外教育情况构建起针对性管理机制。

首先,相关部门需要结合校外教育情况构建起培训机构准入机制,可以制定完善且合理的机构培训规程。对于部分校外培训机构或者教师需要对其技术资格、技能等进行考核,经过严格审批后才可准入。其次,相关部门还应基于校外教育构建档案管理机制,对于所有可能的培训人员开展信息化管理,应包括办学规模、人员数量、形式以及技术等级等方面,并将审核情况及时记入档案,为后续审核夯实基础。

五、为推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构建理想的育人环境

文化、教育部门应结合校外教育情况构建起长效机制,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夯实环境基础。相关部门需要积极推进培训基地等地建设,借助长效机制对其加以引导与鼓励,推动社会力量融于办学当中。此外,校外教育人员也应积极改善管理、教学等模式,结合教育内容、学生实际制定相契合的运行体系。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校外教育都需要从教育内容、层次以及渠道层面相融合,构建起统一的网络架构。此外,社会各界还应加大对于校外场所的投入力度,切实完善教育环境,紧跟教育趋势合理更新教学器材。同时,教育活动机构还应积极创新教育形式,适当拓展培训范围与培训项目,从多层面积极组织校外教育活动。如此一来,才能切实推进文化资源、校外教育的深入融合,有效地将校内外教育结合起来。

六、结束语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进程不断加深,积极推动文化资源、校外教育深入融合是紧跟时代和教育趋势的重要举措。二者融合可以从社会与人才效益、机构场所、文化遗产、管理机制以及育人环境等方面总结融合策略,秉持“以生为主”相关理念,结合学生认知、兴趣以及课程内容组织校外教育活动,为强化学生综合素养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彩霞.校外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延安的红色文化资源和黄土文化资源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9,(12):243.

[2]梁建民.文化资源与青少年校外教育结合的几点思考[J].价值工程,2016,(29):154.

[3]汪淼.湖北省博物馆文化资源在高中美术教育中的开发和利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4.

[4]张超.日照地区民俗文化资源在校外美术课程中的开发与利用[D].曲阜师范大学,2014.

[5]于瑾.红色文化资源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2013.

[6]范文静.蒙古族民俗文化在校外美术教育课程资源中的开发与利用[D].四川师范大学,2010.

猜你喜欢
校外教育文化资源青少年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校外教育管理的几点体会和思考
武当山道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
校外教育中关于生命教育的探讨
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转化
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中美比较视角下的美国校外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研究生教育校外创新实践基地运行机制
青少年打篮球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