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态囤积”应就医

2020-12-25 02:54吕雪萱
家庭医学·下半月 2020年11期
关键词:惜物病态强迫症

吕雪萱

“这东西根本用不着,早就可以丢了!”“这是我的东西,你凭什么丢!”

一场又一场的家庭纷争不断重演,为的都是一堆又一堆丢不掉的杂物。当孩子发现父母家中堆满杂物,通常已无力回天,面对不整理也无力整理的年迈父母,断舍离的煎熬过程,许多人都有过。

这是一场孩子与年迈双亲的价值观、人生观大战,牵涉到许多心理情感因素,不只是“丢”与“不丢”那么简单。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些东西舍不得丢,到什么状态就要怀疑是病态囤积?

每个人兴趣不同,有的人可能为了收藏,花很多钱或浪费很多时间,这都不能说是病态。但当收藏影响到自己、家人或邻居的生活时,就该纠正了。很多人有“收集”特定物品的习惯,从超市赠品、公仔、偶像照片到古董,东西愈来愈多,有人还另租仓库或买房子堆“战利品”。不过,当这些被收集的东西换成用过的“宝特瓶、塑料袋、纸箱、报纸”,且堆到孳生蚊蝇、老鼠,甚至连睡觉地方都没有或掉下来打到人,很可能就是病态囤积了。

囤积杂物:强迫症的一种

“囤积症”在《精神疾病诊断准则手册》第5版(DSM-5)中,被归类为强迫症的一种,患者会过度收集不值钱、有危险性或不卫生的物品,并对自己及旁人生活造成干扰。

囤积症发病初期,因生活功能还没退化,患者会适时掩饰;等病征行为明显时,需持续以强迫症药物治疗,才能逐渐改善,但不易根治。曾经有一名囤物者,原本床上堆满纸箱和宝特瓶,宁愿睡在地上也不清理,经强迫症药物治疗后,已愿意在床上整理出一块地方睡觉。

囤积症有可能是因失智症、中风或脑部受伤引起的并发症,诊断上须排除相关可能性。研究指出,囤积症可能是因脑部前额叶基底部或前扣带回皮质等功能失调,导致判断力或情绪调节发生问题。

年轻惜物,老后更严重

回溯囤积症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许多人在成年早期就有些许征兆,只是会巧妙掩盖,会被以为是“个性节俭、惜物”。但等到年纪渐长,生活自理功能退化,症状就会逐渐外显而被发现或确诊。欧美文献统计,囤积症社区发生率为2%~6%,其中年龄55~94岁的患者是34~44岁的3倍。

其实,囤积症好发族群与是否退休或独居并无必然关系。如果患者本身个性就比较封闭,或生活空间限制压缩,生活重心当然会放在收集物品上。也有文献指出,犹豫不决的个性特点,以及曾经历过重大压力事件者,也可能是好发族群。

不过,当收集物品到越过“界限”成为囤积,如狂囤塑料袋、资源回收物或到处捡塑料瓶,甚至有人收集厕所用过的卫生纸,造成环境卫生及公共危险可能,就属于病态行为。

节俭心态,以后用得到

许多出现囤积症的父母被子女带来就医时,会反映父母年轻时就比较节俭、惜物,喜爱囤积的物品也以不用花钱就能买到为主。不过,这与患者家中经济状况并没有必然关联。

大部分老人家囤物的心态,也都是“以后用得到、丢掉可惜”为理由。有的则因本身个性就是固执、没弹性,但并不会搜集某种物品到狂热地步,遑论对收集物品如数家珍,或对自己的行为感到自豪。有的则只是单纯地收集而对收集的物品不闻不问,子女趁其外出将物品丢弃,虽然会感到收集的物品不足,也不一定会发现。

失智、抑郁症也会囤物

囤积症在精神科门诊上所占比例并不高,大多是失智症合并的症状之一,主要是子女带父母来就诊时,经叙述后才得知。患者很少会有不正常囤物的自觉。此外,包括老年抑郁、焦虑、睡眠问题、行为问题,甚至出现妄想、幻觉,囤物也会是初期行为表现之一,须经精神科医师确诊,才能对症下药。

找出压力源,协助就医

如何协助囤积症患者?最好的方式就是找出他们囤积的压力来源。一般而言,患有囤积症者几乎没有病识感,但往往因为囤积物品过多,造成家人困扰,因为受不了出现抑郁症状才来就医。调查发现,家人就医的比率远高于囤积当事者。

若家人自行丢弃患者的物品,会使得患者感到东西少了而更疯狂地去囤物,有可能加重囤积病情;有些失智症患者在失智初期也会有囤积物品的状况。因此协助囤积症患者的最好方式,是带他就医,求助专业协助或咨询。有些老人家抗拒去身心科或精神科就诊,可以利用其他病症带他先去就医,例如先去其他科室然后再转诊,最主要是要找出其囤物压力来源,再予以协助。

内心有创伤,别跟他吵

用就医来取代责备及争吵!有些囤积症的患者内心是有创伤的,例如过去的生活经验中,曾在一夜之间失去所有财物,造成日后每样东西都不能放掉,对于失去物资的恐惧感变成每样东西都要囤。许多创伤后压力症候群没有治疗,很容易在晚年爆发,囤积症可能是创伤压力症候群的表现之一。

然而,许多家人也没有意识到“囤积”这个行为其实是病态的,因此家人要细心观察,在有囤积症状初期时就必须协助就医,而不是等家里塞满垃圾时再去协助他。

家有囤积,3招缓和关系

1.避免正面冲突。若家人出现严重囤积症,一定要避免正面冲突,例如把他的物品强制丢掉、偷偷丢弃,都可能會产生额外的问题。应该要从潜在的疾病层面进行治疗,透过认知行为的治疗策略,让患者知道“搜集”跟“囤积”是两种不同的层次。例如搜集名画、古董都是适量、干净、整齐,也不会造成家人间或环境的问题。此外,也必须随时提醒患者,东西积到了一定的量就是太多了,要懂得适当的整理,而不是一直堆积。

2.协助自我管理。研究发现,囤积症也会遗传,也会透过潜移默化学习行为,因此临床上可看见一家人或多或少都有囤积症。在治疗方面,必须教导病人学会自我管控,例如数量上的管控,容积量、囤放量的管控,或是订出时间目标来管控,例如囤放一定时间却没用到的物品就需要丢弃。这里强调指出,治疗囤积症需要一定的时间,不是短时间内就强迫患者丢掉,协助患者“自我管理”相当重要。

3.沟通找出共识。至于哪些物品该丢,哪些物品不该丢,家人可以坐下来一起商量、沟通,达成共识,朝着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方向去努力。针对囤积症患者,要先评估他的身心状况,和家人一起努力面对这个问题,让患者慢慢地认知“囤积”并不是随心所欲,要能同理别人的困扰,才能让他们愿意做出改变。

猜你喜欢
惜物病态强迫症
惜物
病态肥胖对门诊全关节置换术一夜留院和早期并发症的影响
病态肥胖对门诊关节置换术留夜观察和早期并发症的影响
惜物
惜物
惜物
君子之道:能移而相天——王夫之《庄子解》对“社会病态”的气论诊疗
为什么我们乐于逼死强迫症?
为什么我们乐于逼死强迫症?
两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