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患者急性发热期与恢复期实验室指标的动态变化研究

2020-12-28 04:45梁乐光张七二卢慧兵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0年24期
关键词:登革热血常规肝功能

梁乐光,张七二,卢慧兵

广东省东莞市寮步医院检验科,广东东莞 523000

登革热属于急性传染病,由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登革病毒而引发,发病后患者多表现为发热、乏力、肌肉酸痛、关节疼痛、皮疹等临床症状,同时伴有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水平降低,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进一步造成多器官衰竭、出血、休克,甚至死亡[1-3]。目前,关于登革热急性发热期患者治疗期间相关实验室指标(如血常规、生化指标等)的动态变化报道较少,且随着临床检验设备和技术的更新,有必要对登革热急性发热期患者相关实验室指标进行分析。本研究以2019年1-12月本院收治的65例登革热急性发热期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在急性发热期、恢复期对患者进行实验室指标检测,观察其动态变化,以期为该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有效的数据参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12月本院收治的登革热患者65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8例,女27例;年龄14~81岁,平均(41.2±15.8)岁;住院日2~16 d,平均(7.07±2.97)d;住院时间集中在2019年8-11月。纳入标准:(1)患者有发热、皮疹等疑似登革热的临床表现,且发热时间<3 d;(2)患者急性发热期时单份血清登革病毒IgM抗体、NS1抗原和核酸检测结果中任意1项呈阳性;(3)患者符合《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第2版)》中对登革热的相关诊断标准[4];(4)临床资料完整;(5)患者依从性高,能配合临床治疗及相关检查。排除标准:(1)合并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脏病、高脂血症等的患者;(2)合并严重意识障碍的患者;(3)肝肾功能不全患者;(4)中途退出本研究的患者。

1.2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在急性发热期及恢复期时采集空腹静脉血,所有检测项目均在2 h内完成检测。采用西门子公司生产的ADVIA 2120I血细胞分析仪检测WBC、PLT、血细胞比容(HCT)、淋巴细胞百分比(LYM%)、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采用贝克曼库尔特公司生产的AU5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严格按照仪器操作规程和实验室操作规范进行操作[5]。

2 结 果

2.1登革热患者急性发热期、恢复期血常规指标检测结果比较 与急性发热期比较,登革热患者恢复期WBC、PLT水平升高,HCT、NEUT%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YM%水平在登革热患者急性发热期与恢复期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登革热患者恢复期WBC、PLT、LYM%异常结果所占比例低于急性发热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发热期与恢复期HCT、NEUT%异常结果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登革热患者急性发热期、恢复期肝功能指标及心肌酶检测结果比较 与急性发热期比较,登革热患者恢复期ALT、AST、CK、CK-MB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登革热患者恢复期CK、CK-MB异常结果所占比例低于急性发热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发热期与恢复期ALT、AST异常结果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1 登革热患者急性发热期、恢复期血常规指标检测结果比较

表2 登革热患者急性发热期、恢复期血常规指标异常结果所占比例比较[n(%)]

表3 登革热患者急性发热期、恢复期肝功能指标及心肌酶检测结果比较

表4 登革热患者急性发热期、恢复期肝功能指标及心肌酶异常结果所占比例比较[n(%)]

3 讨 论

登革热广泛流行于热带、亚热带的100多个国家及地区,并且随着全球气候改变、环境恶化、蚊虫控制难度大,以及人口流动性增加等原因,该病的发病率逐年攀升[6]。由于登革热可以引起发热、皮疹、出血、休克等,并且可累及患者心脏、肝脏、骨髓、黏膜等组织、器官,因此,对患者进行实验室指标检测并指导临床治疗至关重要。按照疾病的严重程度可将登革热分为重症登革热和非重症登革热,重症登革热患者心功能、肝功能损伤更为严重[7]。有学者研究指出,严重的PLT水平降低、急性肝损伤、腹泻是重症登革热的典型表现,非重症登革热患者和重症登革热患者的中性粒细胞计数、CK水平也存在明显差异[8]。此外,邓灿友等[9]研究发现,登革热患者临床症状越严重,PLT水平降低就越明显,炎性反应也越严重,更容易导致一系列的组织、器官损伤。

在不同的发病阶段,登革热患者生理、病理状态不一,实验室指标检测结果也不尽相同。有研究报道,感染登革病毒对机体血常规、肝功能、心功能等具有较大的影响,对部分实验室指标的检测不仅能有效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同时对登革热患者的治疗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0-11]。本研究结果显示,登革热患者恢复期WBC、PLT水平升高,HCT、NEUT%水平降低;登革热患者恢复期WBC、PLT、LYM%异常结果所占比例低于急性发热期。这是因为患者感染登革病毒后,病毒在机体内进行了大量复制,复制过程可显著抑制骨髓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再生,同时随着病情恢复,骨髓造血功能明显改善。有研究指出,肝功能损伤与血小板减少存在相关性,当机体肝细胞受损后,肝脏合成的促血小板生成素(TPO)减少,而TPO是通过与骨髓巨核细胞系的TPO受体结合促进血小板生成的重要物质[12]。本研究中,部分登革热患者在急性发热期、恢复期时均存在ALT、AST水平异常,提示登革热可导致患者不同程度的肝损伤,这与曾令恒等[13]的研究结果相符。与急性发热期比较,登革热患者恢复期ALT、AST水平均明显降低,提示登革热患者急性发热期时的肝损伤更严重,恢复期时有所改善。有学者指出,登革病毒及其代谢产物可直接损伤心肌细胞,也可与机体血液中特异性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损伤血管[14]。CK、CK-MB与心肌损伤的发生、发展有关。登革热患者心肌酶升高,容易出现肌肉酸痛、骨痛及出血倾向,因此在南方地区每年7-11月就诊患者出现CK、CK-MB水平升高时,要考虑进行登革热的相关检测。登革热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主要采取在支持及对症治疗基础上,对登革热患者加强CK、CK-MB水平的监测,及时诊断、治疗,避免心肌损伤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与急性发热期比较,登革热患者恢复期CK、CK-MB水平均明显降低;登革热患者恢复期CK、CK-MB异常结果所占比例低于急性发热期,说明登革热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肌损伤,但随着病情的恢复心肌损伤可逐渐改善。

综上所述,登革热患者存在血常规部分指标异常及肝损伤、心肌损伤,且急性发热期的损伤较为严重,在恢复期时有所改善。血常规、肝功能指标及心肌酶检测对登革热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登革热血常规肝功能
肝功能报告单解读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一类具变系数交错扩散的登革热模型
登革热流行现状及诊疗进展
血常规解读
2018—2019年昆明市191例登革热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慢性乙肝患者HBV-DNA、HBeAg及肝功能的关系分析
探讨在血常规检验中运用不同采血方法对于检验结果的影响
B[a]P和DDT亚急性联合暴露对小鼠肝功能酶ALT、AST和γ-GT的影响及作用形式
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