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比赛情景教学法对发展小学生感觉统合能力的实验研究

2020-12-28 02:07陈家洛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133期
关键词:实验研究

陈家洛

【摘要】本文对东莞市南城中心小学的在校学生进行感觉统合能力的测量评定后发现,有将近35%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失调症状,也存在着一项或四项感觉统合失调症状。基于此,本实践研究通过以足球比赛情景教学法为手段,融入感觉统合理论对实验对象进行为期两学期的教学实验。实践证明,该教学模式不仅可行,也十分必要。它既拓宽了传统教学内容和教师视野,又能针对性地发展和提高小学生感觉统合能力。同时,它也能解决当前教学中练习密度不够、练习负荷偏弱等问题。

【关键词】感觉统合;足球比赛情景教学法;实验研究

1.前言

足球比赛情景教学法指在足球教学中,利用不同的足球情景来让学生掌握足球技能,提高学习的兴趣。足球比赛情景主要分为对抗与非对抗两种。

城市飞速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学龄儿童的思想、行为与空间都随之改变,加上电脑、手机的出现,都大大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与习惯。这些变化导致学龄儿童在大脑神经系统可塑性极高的阶段发生感觉统合失调,具体表现有:学习障碍、心理障碍、社会适应障碍、日常行为和活动能力障碍等五个方面。一旦患有感觉统合失调症,少年儿童的高级认知和行为能力,如感知、注意、控制、协调、判断等能力都会受到影响。孙艾学者的研究还表明:感觉统合失调症在现代城市中的发病率高达10%~30%,尤其是小学阶段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症较为常见。

感觉统合能力差,掌握动作技术的能力就差;感觉统合能力提高了,会加快动作技能的形成,运用技术动作锻炼,又会促进感觉统合能力的提高,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两者关系密切,呈螺旋式关系提高。东莞市南城中心小学是第一批全国足球特色学校,学校不仅开足开齐体育课,而且还另外开设了足球课。针对学生所存在的不同程度失调症状,利用足球比赛情景教学法进行干预,确定解决问题的方向,也给广大体育教师们提供新的教学方向与思路。

2.实验设计

本研究利用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规律,把实验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制定相应的设计模型,为本次实验提供理论支持,见图1。

3.实验过程

3.1 实验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是东莞市南城中心小学的一、四和六年级在校学生。首先,给三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专门的感觉统合能力测量评定,近35%存在不同程度失调。然后,再从失调的学生群体里面随机抽取,每个年级各20人,共60人。一年级处于6-7岁,四年级均处于9—10岁,六年级均处于11—12岁。

3.2 实验方法

3.2.1实验法

首先,本研究把随机抽取出来的60人均分为两组,人数各30名,每组均为三个年级各10人。一组为实验组,采用足球比赛情景教学法进行干预,即A组;另一组为参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手段(学习与复习-练习-纠错-再练习-展示-再练习-放松小结)进行干预,即B-放松小结。事先不告诉学生正在进行实验,避免学生有主观暗示导致影响实验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然后,对实验学生测量数据后,再对实验学生进行运动项目测试、课中观察和科任教师了解进行验证,避免实验的偏差。

3.2.2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查阅有关体育教学法、训练法、心理学、运动生理学等相关文献资料,其研究成果为本文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依据。

3.2.3数理统计法

对所抽取的60名学生用Excel对实验前后的所有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两种教学效果差异的显著性。

3.3 实验时间

实验时间为两学期。每周每班一节足球课,时间为40分钟,一个学期有18节课,两个学期共36节课。实验时间从2018年2月第一周开始至2019年1月,大约11个月。

3.4 实验步骤

实践过程把两个学期的训练分成三个阶段:

3.4.1在实验前,笔者专门向学校申请把本研究的两组学生编入平时两个教学自然班中,实验组由笔者任任教,按照足球比赛情景教学法进行;对照组则由另一足球教师负责,按照传统教学手段进行。

3.4.2 第一阶段,评定学情;首先,在实验前,体育科组教师给学生下发儿童感觉统合能力测量评定表进行测量评定。然后,再收集回来进行统计与分析。最后,为了避免实验的偏差,会对实验学生进行运动项目测试(见表1)、课中观察与科任教师了解来确保学生的真实情况。最后,所得的结果与数据相一致。

根据测量评定的结果来掌握具体的学情和失调的板块,这样便于安排适宜的、有针对性的练习内容。这一步的是整个研究的重中之重,让教师充分了解到学生的前庭、触觉、本体和视听觉四方面的具体情况。从而更好地提升感觉统合能力,扎实发展其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

3.4.3 第二阶段,制定计划,有序训练;实验学校的足球教学内容体系主要分为四大块,分别为:控球能力、传接球能力、射门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足球比赛情景教学法与该教学内容体系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足球比赛情景教学法的训练内容体系”(见下表2)。

实验的组织;两组所教授内容都是按照学校的足球教学内容体系进行的,区别在于教学手段。实验组采取的是足球比赛情景教学法,任课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必须按照内容体系所提供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授课,教学流程是比賽情景导入-学习与复习技术-比赛情景教学:非对抗-比赛情景教学:对抗-比赛:对抗-放松小结;参照组则按照传统教学手段,教学流程是学习与复习技术-再练习-纠错-再练习-展示-再练习-放松小结。足球比赛情景教学法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技术动作的时候,通过不同的足球比赛情景对技术进行强化和巩固,让学生能够真正接近比赛实战进行技术的学习,也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技术,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运用技能的能力。

实验的时间;实验组的真正训练为30周,也就是30节课的时间。无论教授哪个内容,教师都是严格遵循着足球比赛情景教学法的教学流程进行,新授课和复习课都是按照同样的教学流程。即比赛情景导入-学习与复习技术-比赛情景教学:非对抗-比赛情景教学:对抗-比赛:对抗-放松小结六部分。六部分的时间分配依次是:⑴2分钟-⑵3分钟-⑶10分钟-⑷10分钟-⑸10分钟-⑹5分钟,该教学法的主要训练时间为30分钟。

实验的场地器材与布置;因实验学校学生是人手一球一标志碟,班级学生人数一般在50-60人间,那么一个班级就有50-60个球和标志碟,器材是绝对充裕的。在布置场地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摆放,只需在旁说明指导即可,让学生动手也是一个锻炼的机会。场地布置一般以方形小场地为主,其具体大小根据训练的内容来决定,如非对抗性的接力团队赛或PK赛,就可布置较大的方形小场地来进行,可10米×15米左右,也可更大些。如对抗性的1V1、1V2、2V1或3V2,可布置较小的方形小场地来进行,可7米×7米左右,也可更小些。任课教师也可根据学生掌握技术的情况来决定场地的大小,技术高则场地可小些,相反,技術弱则场地可大些。方形小场地就是足球场地的缩小版,也可多个场地同时进行,这种做法可以大大减少以往经常等待、队伍调动等无效时间,可以让学生多点时间去练习,同时,也能提高课的密度与负荷。在布置与选择场地的时候,教师要摆脱传统观念,足球教学不一定就得在足球场上进行,可选择在架空层、篮球场、跑道或空地等地方,结合学校场地的实际情况,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充分挖掘。

3.4.4 第三阶段,数据对比分析;任课教师针对任教的实验学生进行数据测量评定,与实验前的数据、两组的数据、组内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4.结果与分析

4.1 课程实施前后的两组数据比较

从表3得出,前庭觉、触觉、本体觉和学习等四方面都是T< T(29)0.05,P>0.05;说明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平均成绩无明显差 异,属同一训练水平。

从表4得出,实验两学期后,两组的前庭觉、触觉、本体觉和学习四方面都是T=>T(29)0.01,P<0.01,两组的平均成绩都有极其显著的差异。统计数据反映了融合感觉理论后的足球教学训练效果是显著的,即教学训练具有显著意义,并具有有效性和实用性,其效果优于传统训练手段。

从表5得出,前庭觉、触觉、本体觉和学习等四方面都是T=> T(29)0.01 ,P<0.01。实验前后的平均成绩均有极其显著的差异,表明感觉统合能力在这种训练法的指导下有明显的提高。

从表6得出,前庭觉、本体觉和学习三方面都是T(29)0.01=> T=> T(29)0.05,P<0.05,实验前后的平均成绩均有显著的差异。触觉方面是T=> T(29)0.01 ,P<0.01,实验前后的平均成绩均有极其显著的差异。说明采用传统教学手段,经过两学期的训练,学生的感觉统合能力提高了。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5.1.1 数据分析表明,足球比赛情景教学法较传统教学更有效,教学效果更明显。

5.1.2 足球比赛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学习技术的时候,能够真正接近比赛情景进行练习。哪怕达不到比赛水平也是没问题,可以通过没有防守或消极防守的简单对抗或非对抗性的接力赛、比快、比次数来强化技术,提高技能的运用。脱离以前的单纯技术性教学。

5.1.3足球比赛情景教学法大大地减少了以前课堂中无效的集合、讲解、队列队形调动与变化、学生排队等候等问题,把时间真正还给学生,让他们可以多点进行练习,提高课的密度和负荷。

5.2建议

5.2.1 足球比赛情景教学法虽比传统教学手段能更好发展和提高感觉统合能力,但是,体育与健康课程还有非常多的项目教学,如篮球、排球、田径等其他方面,建议同行们在该研究的基础上,多往这些方面加大研究。

5.2.2 现今社会,儿童感觉统合失调愈发增多,其诱发因素非常多。感觉统合失调所带来的影响是直接的、直观的。但是,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不仅感觉统合方面,还有认知、情感方面等方面也需要关注的,建议同行们在以后要加大这方面的研究。

5.2.3 小学是身心发育的黄金时期,但是,在现今社会,小学生感觉统合失调已经愈发普遍了。建议在小学生入学阶段,学校或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把儿童感觉统合能力状况列入入学的参考资料之一,把该方面重视起来。这样才能做到尽早地干预,使有失调症状的学生真正健康起来。

【本文系东莞市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基于感觉统合理论的水平二足球教学实践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9GH527)】

【参考文献】

[1]肖建忠,许丽.感觉统合训练对小学体育教学的启示 [J].体育学刊,2012,72(8):19-22.

[2] 孙艾.儿童感觉统合失调[J].人人健康,2006(4):40.

[3]张晓亮.论感觉统合训练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J].课程教学研究,2014,32(5):34-36.

[4]何亚辉.小学体育课课堂教学游戏化实验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5.

[5]陈血梅.30例儿童感觉统合失调运动训练治疗的对比研究[J].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06(9):74.

[6]张炼.感觉统合失调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2005(12):25-32.

[7]段娅莉,尹金根,仲炜.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对学习和行为影响的研究[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2,14(1):17-18.

猜你喜欢
实验研究
考试成绩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考试焦虑影响的实验研究
振动力量训练对技巧啦啦操运动员核心稳定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高校英语写作体验式教学法初探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体育课堂教学
论转化医学的当代成果和未来前景
足球选项课采用发展性评价实验
高中英语习题分层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