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问题本质,促进问题解决

2020-12-28 02:07张淑莉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133期
关键词:工业生产题干本质

张淑莉

【摘要】教学中经常会有这样的困惑,学生解决问题时要么想的太少,解决不充分,要么想的太多,答偏,面对陌生情境不能有效调动所学的知识与原理。抓住问题的本质,能够提高学生在不同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地理;问题本质;解决问题;工业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经常与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面对陌生情境下的问题时会表现出要么想得不全,要么想得过多,导致问题解决不充分或思路偏离正确的方向,因此,有些学生希望得到问题解决的模板,而这恰恰与新的课程理念背道而驰。上述问题产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只有抓住问题的本质才能拓宽思维,延长思维链,保障问题解决精准、充分。笔者将以人教版必修二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教学为例,详细阐述为什么抓住问题本质的问题解决是充分全面的。

一、基于问题本质的工业问题分析

地理学是关于空间的科学,正如所有事物都因时间存在而有其历史一样,所有现象也因其在空间中存在而有其地理。所以地理学科研究产业活动也是基于空间视角,因此,工业这一部分的学习主要探讨工业的空间布局及其变化,诸如工厂建在哪里是合理的?为什么有些工业生产会在空间上集聚,有些又在空间上分散?为什么同一种产业活动在不同时期的空间布局会发生变化?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就要回到问题的根源,即到底什么是“工业生产”?

人教版必修二教材对工业生产的解释如下“工业生产一般在工厂里进行,在工厂里,劳动力(工人、技术人员)利用动力(燃料)和机械设备将原料制成产品”,并把文字转换成了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图。这一叙述包含了两层信息,一般工业生产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工业产品基本上都是商品。笔者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角色代入,假设自己是普通服装加工厂的厂长,投产前要做哪些准备,目的在于使学生理解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提炼出工业生产所需的一般条件。那么投产后如何使企业做大做强?意在使学生明确企业能否存在与发展取决于利润的高低,为进一步引出工业布局的基本原则做好铺垫。如何才能获得丰厚的利润呢?学生可以得出降低成本、扩大市场这样的结论。空间上如何布局才能实现成本降低,市场扩大呢?依据工业生产的过程学生可以说出很多,如选择在地租便宜、劳动力价格低、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的地方等等。抓住“什么是工业生产”可以得出经济因素是影响工业生产布局的重要因素,是否能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市场是分析工业空间布局及其变化的基本思路,由问题本质衍生的逻辑思维如下图所示。

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是解决地理学科中与工业相关问题的基本出发点,不同类型的导向型工业的确定、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产业(工业部分)的转移、工业布局空间上的集聚与分散、传统工业区的兴衰等问题都可以基于工业企业要降低成本、扩大市场、提高利润这一基本原则去分析。教学中笔者不断引领学生回到这个出发点,强化学生回归问题本质的意识。如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主要是因为某一生产要素的变化导致工业生产成本发生变化,使工业区位选择更加的灵活。产业(工业部分)转移中最容易发生转移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也是缘于劳动力价格随时间变化及空间上的差异。再如鲁尔区的衰落,也是因为新技术革命的冲击导致鲁尔区原有工业生产成本上升,市场萎缩所致。

二、抓住问题本质展开教学的优势

地理现象纷繁复杂,抓住问题本质就能理清其中脉络,教学中围绕问题本质展开教学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1.学生解决问题更精准,更充分

目前高考试题精选社会生活中的地理素材,设置贴近生活的情境与问题,引导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并收集信息,利用地理知识分析信息,最终处理与解决地理问题。但材料中哪些信息对解决问题是必要的,又应该如何去解读?只有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形成思维链,再收集情境中的信息去佐证,就能够充分获取、解读信息并且利用它们精准地解决问题。

例:澳大利亚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发达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本土汽车生产主要由美日几家大型汽车品牌公司控制,整车和零部件工厂主要布局在墨尔本、阿德莱德和吉朗等地(位置见图)。说明澳大利亚汽车生产存续期间整车和零部件工厂布局在东南沿海地区的有利条件。

这是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地理第36题的第一问,一道8分的题目,就是考查工业的空间布局。工业部门有很多,师生也不可能对每一种工业生产需要的具体条件都非常清楚,但基于对工业生产过程的认知,工厂在一个地方的布局一定是基于这里具备工业生产的一般条件,便于组织生产,能降低生产成本或是能扩大销售市场或兼而有之。试题材料中有关澳大利亚汽车工业空间布局的文字信息有限,图上给出澳大利亚汽车生产基地、铁路、公路以及城市的分布。汽车生产基地位于路网稠密,城市密集的东南沿海,按照上述思路一一与材料信息对接,显而易见路网为工业生产提供了便利的交通,城市作为非农产业人口集聚的地方,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劳动力和广阔市场,基本上能拿到6分。学习程度稍高一点的学生可以从澳大利亚的历史背景或城市区位的角度进一步分析得到这里发展历史悠久,基础设施完善,利于组织生产的结论。由此可见,基于问题本质拓展思维,问题解决将会更加精准和充分。

2.有利于整合教材,形成教学大单元

華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说:“课程教学的设计不是一个孤立的知识点,而是围绕主题将知识结构化,组成一个有意义的单元。”笔者在工业这部分教学中整合了人教版必修三中产业转移、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工业对区域发展影响。产业(工业部分)转移本身就是借助工业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差异,在更大范围内选择能降低其成本,扩大其市场的地方。谈及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学生都知道是改革开放的结果,为什么把改革开放的政策首先给了这里,也能答出毗临港澳,为什么毗邻港澳是当地工业发展的区位优势,归根结底是凭借当地工业生产成本低的优势承接港澳的产业转移。工业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可以依据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反推工业生产的布局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影响以及环境的影响。如,劳动力、土地、基础设施是工业生产所需要的一般条件,工业除产出产品外还有可能产生污染物,因此能够反推,工业的布局能够提供就业的机会,提高居民收入;改变土地利用方式,促进城市化;能完善当地基础设施;也有可能带来环境污染。总之抓住问题本质,有利于整合教材内容,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知识脉络,延长思维链。

3.有助于提高學生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是指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而概念本身就属于问题本质的范畴,抓住问题本质有助于学生有条理、有依据解决问题。如2019年高考全国卷1地理37题第2问和第3问“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对此做出合理解释。”“分析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里海演化为咸水湖的原因。”题干中淡水湖和咸水湖的概念就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梳理概念,理清湖水咸淡的逻辑(如下图所示),结合本题所给情境材料就能找到问题的答案。抓住问题本质,以此为突破口展开逻辑推理是可以通过训练不断提升的学习能力。

三、把握问题本质的策略

从哲学上讲,事物的本质就是关于该事物质的规定,是决定此事物区别他事物的根本原因。问题的本质是思考和解决问题的逻辑起点,教学中要抓住哪些本质,又该如何抓呢?

1.地理学科的本质

心理学上认为概念反映了事物的本质特征,所以可以从地理学的定义去探寻学科的本质。近年来出版的《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成就概览》引言中对地理学的定义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相互关系与作用的科学,是融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于一体的综合科学。这就决定地理学内容和思想方法上的本质属性,“它的使命是解决资源、环境、发展面临的复杂问题。地理学面对的是纷繁复杂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因此地理学的思想与方法独具一格,表现在其看待世界具有综合的、区域的、动态的眼光以及多样的方法把握。” 地理学的思想方法是缘于学科研究内容的本质属性之一,是统领性的,教学中要始终把握和贯彻的,力求使学生从感悟到逐步学会运用学科思想方法去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2.教材中问题本质的把握

教材提供了本学科学习的具体内容,如何借助教材落实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与规律、训练学生的地理思维,最终落实学科的核心素养,需要教学中认真研读教材,梳理教材逻辑,抓住问题的本质。人教版必修教材是按专题来划分,必修一是自然专题,必修二是人文专题,必修三是区域专题,每一个专题又分成若干子专题,即教材中的章。每一章都有若干个基本概念或专有名词,它们就是章节学习的本质内容,能串起一节、一章、甚至可能更多的内容。如水土流失,从概念可以推出水土流失发生的条件,危害和措施;农业的概念是《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一章学习的前提,依据农业的概念及分类能分析出农业区位因素,正是因为区位因素及其组合在空间上的差异,才在各地形成不同的农业地域。《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在新教材内容解读上,首先提出的就是每一节的基本概念,在教学中务必给与学生清楚的解读。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学只讲抽象的概念,而是要通过具体情境帮助学生去理解概念,学会运用概念。

3.试题情境中问题本质的把握

笔者在指导学生解题过程中发现学生面对陌生情境下的问题有仅凭经验答题的习惯,而不是去剖析题干,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答不全面。只有抓住问题的本质,明确解题的逻辑,才能有效解题。面对不同的设问方式,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挖掘出问题的本质,明确思路。(1)题干中的专有名词或基本概念是解题的突破口,即问题本质。如2019年高考全国卷1地理37题第4问“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题干中什么是湖泊,湖和海的区别就是解题的关键。再如2018年高考全国卷1地理36题第2问“说明采用模块化施工方式对该项目建设的益处。”题干中的模块化施工是个专有名词,结合试题情境对该地为什么要实行模块化施工,以及什么是模块化施工都给了解释,通过对信息的解读就能找到答案。(2)抓住题干中核心词即抓住问题本质。题干中一般会有若干个关键词,但一般会有一个核心词和其它关键词构成了题干的主旨。如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中第36题第3问“简述澳大利亚汽车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简述是行为动词,澳大利亚是地点,主要原因是答题方向,在其他设问中也会出现,而成本居高不下才是该题的主旨,是解决问题的思维起点,成本高有哪些方面的原因,哪些措施能降下来?结合试题情境确定答案。(3)删繁就简,概括题干大意,提炼问题本质。即删除句子的修饰成分,保留核心成分再进行解读。如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中第36题第4问“指出汽车生产的退出对当地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可概括为汽车生产退出对当地经济影响,实际考察的就是工业生产对经济影响这个学生非常熟悉的知识点,只不过反向来答。再如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第36题第1问“简述俄罗斯配建港口对项目及周边区域发展的经济价值。”可概括为港口对项目及区域发展影响,抓住港口是水运货物进出的地方就打开了分析的思路。

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能让学生学会思考,加强他们对问题的理解,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是学生通过学习能过够习得的方法,并且适用于终身学习。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工业生产题干本质
数字算式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提纲挈领 拨云见日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放缩
掌握方法 有效答题
破解诗歌鉴赏题五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