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的新农科建设

2020-12-28 02:29郑红梅
安徽农业科学 2020年23期
关键词:新农科高等教育

摘要 新时代推动新农科建设已成为我国高等农业院校改革和发展的新任务和新要求。新农科建设顺应新科技革命和新时代的社会发展要求,肩负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生态文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使命。把立德树人作为新农科人才培养的根本,扎根中国大地,服务全球农业,以学生为本,回归本科教育,注重利用新科技革命和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升级传统农科,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重要贡献。

关键词 高等教育;新农科;交叉融合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20)23-0265-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0.23.070

O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in Chinas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ZHENG Hong-mei

(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ianjin 300384)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has become a new task and requirement for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in 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conforms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new era, and shoulders the new mission of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We should take achieving virtue as the foundation of cultivating talents in new agriculture to take root in China so as to serve global agriculture to return to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based on students. We should also focus on upgrading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with new technology revolution and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ak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human life community.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New agricultural science;Integration

当前,我国传统学科往往把一个整体学科划分为若干狹窄的专业,各专业彼此独立,互不交涉,难以融合发展,往往导致传统学科注重深度建设而忽视广度发展,从而造成人们对所研究对象缺乏综合性和整体性认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社会的发展,当今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趋走高,2019年4月,教育部、科技部等13部门联合启动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的“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新农科、新文科、新工科、新医科等概念应运而生。在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提高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能力,各高等农业院校开始探讨新农科建设,把做好新农科建设作为新时代我国高等农业院校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1 新农科概述

“新农科”是一个与传统农科相比较的概念,是新时代背景下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而提出的。“新农科”是建立在新经济、新兴产业的基础之上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载体,多学科交叉融合是“新农科”的本质特征。

第一,内涵新。“新农科”是高等教育主动适应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逐步进入信息文明对人才需求的转变,顺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与区域协调发展为使命,培养符合未来“三农”发展需求,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全球农业服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科体系。

第二,内容新。随着新科技革命的深入开展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农科的研究内容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原有的传统农业知识体系已不能适应未来“三农”发展的需要,而涉及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生物技术等交叉融合的一些知识将会进入“新农科”的知识范畴,从而使得传统农业学科的研究问题发生转移,从单一面向农业特定阶段的支持向为全产业链、全服务链提供科技支撑转变,从传统的单一学科支撑向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转变[1-2] 。

第三,培养方式新。新农科人才需要掌握更多智能化时代的知识和新型技术,其培养方式也将要求应用更多的电子化、信息化技术,同时由于人工智能也会涉及伦理问题,也应该注重科技伦理方面的培养。

2 新农科建设的时代背景

从《安吉共识》到“北大仓行动”,我国新农科建设时代正在开启。新时代的特征和新型产业发展都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全面深入认识、理解和把握新农科建设的时代背景[3]、时代要求与时代使命,对于推动我国新农科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1 新农科建设是新科技革命和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从世界范围来看,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完成了三次产业革命,第一次产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机械化”时代,第二次产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电气化”时代,第三次产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自动化”时代。当前,人们正处在从数字革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四次产业革命开端时期,第四次产业革命将使人类跨入“智能化”时代。由于基因测序技术、纳米技术、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生命科学技术、量子计算技术等各领域技术的突飞猛进、互动融合创新,决定了第四次产业革命,无论从深度、广度,还是影响力都会与前三次革命有着本质不同。

但是,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农业教育发展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短板。区域、结构和领域的不平衡,发展程度和发展质量的不充分等都成为高等教育深入发展的桎梏。

第一,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与专业存在明显倒挂现象。与非农林类专业相比,农林类专业毕业生社会需求量不大,毕业生专业契合或匹配度不高,毕业生待遇低,社会对高等农业院校的整体认可度相对较差。

第二,高考招生改革给传统农科带来严峻挑战。2014 年高考招生政策进行改革,坚持学校优先策略,进入“专业为王”时代。高考招生时,考生和高校双向互动,专业优先,成绩匹配,极易造成高等农业院校很多专业优质生源匮乏,部分专业面临无人报考的困境。

第三,傳统农科发展面临严重的瓶颈制约。新时代高等农业院校在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建设质量、提高创新科技水平、强化社会服务能力方面还是有些力不从心,尤其是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能力,经营管理能力,风险预警与管控能力等方面相对较弱,严重影响和制约着高等农业院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力的提升。

2.2 新农科建设是新时代赋予高等农业院校的新使命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七大国家战略”,除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之外,其余六大国家战略都与高等农业院校有着密的联系,特别是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方面,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的责任重大,肩负着重要使命。

2.2.1 高等农业院校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桥头堡。粮食安全问题是关系到社会安定的战略问题。一方面,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大量农民离开农村成为市民和农民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严重不足,国内粮食生产面临严峻挑战。另一方面,由于国内粮食结构性短缺和优质粮食供给不足,导致我国粮食进口逐年增加。作为我国目前最贴近农民,最熟悉农业,最掌握农业技术的核心科教力量的高等农业院校,肩负着培养和造就大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队伍的时代使命和历史责任。

2.2.2 高等农业院校是破解我国当前面临重大生态问题的主力军。调查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4],《2018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辽河流域、海河流域等呈中度污染,松花江流域、淮河流域等呈轻度污染,太湖、滇池等湖泊呈轻度污染。从污染分布来看,总体呈现出流域化和区域化分异的特点,东南沿海和南方部分地区呈现多种污染物的复合污染状况[5]。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关键问题。高等农业院校在环境科学与工程、生态学及林学、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等方面具有科技和人才方面的独特优势。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农科类专业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同时,整合高校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支持和培育一批研发投入大、技术水平高、综合效益好、具有社会责任感与人文情怀的农业创新型企业。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强职业农民培育,大力发展农业新业态、新模式,积极推动生态农业建设,成为破解我国当前面临重大生态问题的主力军。

2.2.3 高等农业院校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排头兵。高等农业院校通过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发挥高等农业院校在发展生物农业、智慧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及农业经济经营管理等方面具有的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同时,我国高等农业院校要以“新农科”的教育改革和建设为契机,充分利用各学科优势,对资金、劳动力、土地、技术、市场、信息等农业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使农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升级到一种新的业态和高度[6]。

2.3 新农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战略的新需求

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目前,我国农业面临资源环境压力大,农业效益偏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整体衰败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今后长期贯穿于我国改革发展进程的重要历史任务。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是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人才队伍。

高等农业院校作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主力军,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高等农业院校应以“新农科”理念为指导,以学科专业创新改革为基础,大力改造与变革现有农业学科专业,积极主动发展新兴农业专业,努力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构建新农科人才培养体系,满足新时代对新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要利用其人才优势、科技优势、文化优势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大有作为,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锋队,为中华大地天更蓝、水更清、环境更优美提供强大智力支撑[7]。

3 新时代高等农业院校新农科建设的战略举措

在党的十九大精神引导下,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焕发新生机、增添新动能、实现新目标。新时代开展的“新农科”教育,应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和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指导下[8],主动顺应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积极主动推动高等农业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并实施“新农科”教育。

3.1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新农科人才培养的根本

新时代高等农业院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与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紧密融合,切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要注重把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立德树人、责任担当的基本原则贯穿其中。立足乡村振兴对各级各类农业人才的需求,把立德树人、责任担当融合于新农科建设当中,着力增强学生学农爱农懂农、服务“三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9]。

3.2 植根中国大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解决“三农”问题,扎根中国大地是“新农科”建设的重要使命。新时代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的“新农科”建设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充分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知识技术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激发高等学校的办学积极性和创新活力,培养出一批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具有“三农”情怀的行业领军和拔尖创新人才,为新时代产业转型升级,为引领国际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10]。

在具体实践中,高等农业院校的新农科建设要坚持高校与区域农业农村发展的紧密融合,积极主动加强与企业、行业协会、地方政府的深入合作,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协同育人的创新机制,推动行业优秀人才兼任高校专业教师,实现校企师资共享;将企业行业的技术难题、人才瓶颈转化为高校教学科研的服务目标,实现校企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形成互利互惠共享共赢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

3.3 充分利用新科学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科

新的科学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是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经营手段与产业模式的创新,是新時代的一次全方位产业变革,原有的传统农业知识体系已不能适应未来“三农”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虚拟技术、基因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推动传统农科的改造升级,为发展智慧农业、设施农业、高效农业、循环农业、多功能农业等农业新业态,提升农业价值链,提高我国农业品质和竞争实力提供人才支撑。

新科技革命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技术、基因工程、SG技术等方面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农业院校也要应时而变,对新农科的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着力培养理念新颖、知识复合、学科融合、实践一流的新型人才,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供强有力科技和人才支撑[11]。

3.4 以学生为本,回归本科教育,注重4个教育模块融合

高等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要突出学与教的融合,以学生为本,回归教学,将其作为新农科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手段。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与提升教师教书育人的内驱动力相结合,推动学生培养过程与教师教学科研过程紧密结合,以学术科研成果促进教学内容,以教学需要指导科研发展相互促进、教学相长。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围绕创新创业教育,支持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充分发挥大学生创业孵化平台的作用,推动学生精益创业,推动提高教师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高等农业院校要坚持把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综合素质教育四大培养模块融合贯通,形成人才培养的“四位一体”模式。其中思政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石,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综合素质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点,强化通识教学和人文素养教育,夯实人才培养的基础。专业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提升人才服务现代农业的技术和本领。创新创业教育是人才培养的练兵场,强化和提升人才适应社会、服务“三农”,真正做到产学研协同发展。

4 结语

新时代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的新农科建设要顺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新科技革命的需要,做好与理科、工科、医学、文科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战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提升服务全球农业能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智慧和方案,为全人类的发展作出中国贡献。

参考文献

[1] 苏红伟,姜转宏,郝婷,等.关于我国农业高校社会服务工作的思考:基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社会服务发展的分析[J].农业教育研究,2017(3):8-11.

[2] 郝婷,苏红伟,王军维,等.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新农科”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18(3):55-59,94.

[3] 吕杰.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地方农业高校教育改革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9(2):3-8.

[4] 衡曦彤,程娟,何环,等.微生物降解煤产腐植酸及应用研究进展[J].洁净煤技术,2019(6):88-95.

[5] 王农,刘宝存,孙约兵.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与未来科技创新的思考[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20,37(1):1-5.

[6] 李道亮:农业4.0引领我国乡村振兴[EB/OL].(2018-01-16)[2018-02-20].http:∥news.cau.edu.cn/art/2018/1/16/art_8779_552857.html.

[7] 吴朝晖.面发挥高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N].中国教育报,2019-04-22(02).

[8] 董维春,梁琛琛,刘晓光.从传统到现代的高等农业教育——兼论中国“新农科”教育[J].中国农史,2018(6):33-45.

[9]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讲话[EB /OL].[2019-04-12].http:∥www.ccps.gov.cn/xxsxk/zyls/201812/t20181216_125682_1.html.

[10] 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积极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EB/OL].(2015-11-05)[2018-02-20].http:∥www.moe.edu.cn/jyb_xwfb/moe_2082/zl_2015n/2015_zl53/201511/t2015 1104_217646html.

[11] 王沛栋.“互联网+”助推现代农业发展的四个维度[EB/OL].(2016- 02-19)[2018-02-20].http:∥theory.gmw.cn/2016-02/19/content_18946116.htm.

基金项目 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HE3075);天津农学院2018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8-A-29)。

作者简介 郑红梅(1979—),女,河北衡水人,副研究员,硕士,从事教育教学管理研究。

收稿日期 2020-04-23

猜你喜欢
新农科高等教育
涉农综合性大学“新农科”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动物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初探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