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里石湖

2020-12-28 02:23叶梓
散文诗(青年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文徵明沈周姑苏

叶梓:本名王玉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副研究馆员。文学创作二级。江苏省第5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鲁迅文学院第27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有作品入选中考语文试题、中高考模拟试卷及乡土教材。获黄河文学奖、孙犁散文奖、鲁藜诗歌奖、“飞天”十年文学奖等奖项若干。出版诗文集《天水八拍》《山水客》《陇味儿》等9部。

五年前,我的生活是在湘湖和石湖之间不停地奔波,一次次抵达石湖,又一次次离开石湖,仿佛梦的旅程,带着灼热虚幻的美感。这美感宛似剥开的橘子,当它的内核一瓣一瓣地打开时,暮晚到了,我离石湖又远了,孤单的身躯陷入苏嘉杭高速公路上某一辆乘客稀少的大巴车上。回到百尺溇的客栈,看不到石湖,就翻开典籍,在一盏青灯下看画里的石湖,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什么滋味?

只有我知道。

在浩繁的典籍里不厌其烦地找出石湖,一杯酒,一页画,一个周末就这样过去了。现在,回忆那段日子,画里的石湖景象,竟然历历在目——

0

元代的倪瓒,曾在一派烟雨中游览过石湖。在那没有雾霾的遥远年代,有点小洁癖的倪瓒所看到的石湖,是风雅之景。他游完石湖还写了一组《烟雨中过石湖三绝》,其中“一绝”这样写到:

烟雨山前度石湖,一奁秋影玉平铺。

何须更剪松江水,好染空青作画图。

一个“奁”字,把石湖写活了。

我猜测,他一定是秋天来石湖的;我还猜测,他一定画过石湖,“一奁秋影”,不正是一个优秀画家的艺术感觉么?可翻遍他的画册,却找不到有关石湖的半点笔墨。也许,倪瓒的石湖图散轶在了某册典籍里,清冷而不失温暖,点墨间有着别样的清寒。

1

吴门画派的领军人物沈周,画过石湖。

而且不止一次。

读《沈周年谱》可知,成化二年(1466),沈周刚好40岁,步入不惑之年。这一年,他画了《山水采芝图轴》和《采菱图》,现均藏于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这一年,他还画了《山水卷》《墨萱图》《墨山水轴》等小品画;这一年,他还画了一幅《仿云林山水卷》,又名《石湖归棹图卷》,纸本,水墨,现藏美国芝加哥美术馆——画名已经告诉我们,仿的是倪瓒笔意。有文物专家称此画系伪作。但我觉得,从坡石、板桥、屋宇的疏简之笔来看,倒很像是沈周的笔法。

沈周的另两幅与石湖有关的作品,是《茶磨屿图》与《新郭图》。

这两幅画作均见于《明人西山胜景书画合璧册》,即《明贤姑苏十景册》,俗称“十景册”,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十景册”是沈周、唐寅、文徵明、陈淳等吴门画派大家的书画合集,计有画10幅,分别是刘钰的《踞湖山图》,沈周的《茶磨屿图》《新郭图》,唐寅的《越来溪图》《行春桥图》《饶稼桥图》,文徵明的《横塘图》《石湖图》,陈淳的《桃花坞图》《紫薇村图》。“十景册”的历史钩沉,我就不再赘述了,不过,它简直就是明代吴门画派诸位大师关于石湖的一次大写意!

茶磨屿,是石湖行春桥畔的一座小山,相传是吴王射箭比武之地;新郭是隋代杨素在苏州新建的一座城。沈周以此二景为题,大抵是删繁就简、以点带面地画出石湖之景吧。《茶磨屿图》可以和沈周的《茶磨屿》一诗结合起来读:

上方一带皆临水,浸入青山影漾流。

茶磨如询何代始,依稀鸿渐与名留。

读李日华的《六研斋笔记》,知沈周还画过一幅《渔庄村店图》:

石田《渔庄村店图》,乘兴数笔,酷似北苑,非许道宁所能及也,以其愈率澹愈真,愈简愈远耳。题句亦妙,云:“渔庄蟹舍一丛丛,湖上成村似画中。互渚断沙桥自贯,轻鸥远水地俱空。船迷杨柳人衣绿,灯隔蒹葭火影红。全与我家风致合,草堂亦有此愚翁。弘治庚戌秋八月,偶游石湖,道经村居野店,遂作此图,并系以诗。沈周。

沈周偶游石湖,得野店图一幅。可惜,此画已不存。彼时的野店,不是现在人们嘴边挂着的那个野店,而是一个人迹罕至的村落小店吧。

2

文徵明可能是对石湖用情最深的一位明代文人。

有一次,他跟儿子谈论石湖时说:

石湖风景,常在梦中,若得遂请,甚于进官也。

此句语出私人信札,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文徵明可能也是画石湖、写石湖最多的一位。他有关石湖的诗,我读了不止二十首,还专门写过一篇随笔《文徵明的石湖诗》,杂谈其详。他画的石湖,我见到的第一幅是《石湖泛月图》。月光流泻的石湖,渚浅,树高,稀疏有致,远处的峰峦连亘。肯定也有夜风轻轻吹着,一叶扁舟上,摇橹人沉默不语,三个雅士举头望明月的时候,都在想着各自的心事。这类作品是文徵明粗笔山水的代表作品,有元代倪瓒的笔意,构图开阔,墨色浑厚,虚实相生,给人无尽遐想。

此画款云:

愛此陂千顷,扁舟夜未归。水兼天一色,秋与月争辉。浦断青山隐,沙明白鹭飞。坐来风满鬓,不觉露沾衣。甲辰八月既望,延望具舟载余夜泛石湖。是夜风平水净,醉饮忘归,意甚乐也。徵明。

余生晚矣,望不到五百年前那么皎洁的月色了。

除此之外,前面已述的“十景册”里的《横塘图》《石湖图》,也是文徵明笔下的石湖之景。2013年初冬,苏州博物馆举办的《衡山仰止——吴门画派之文徵明特展》里就有这两幅作品。我有幸睹其真容,幸矣。《石湖图》落笔于行春桥,附以青山、平静的湖面以及小亭子,而《横塘图》则是远处是山、中间是水,近处是人间,多多少少有些尘世的气息。相较之下,我倒是更喜欢《石湖图》的题诗:千顷东南麓,登临兴渺然。断烟山外树,明月镜中天。故事追文穆,闲情付玉川。鸥亭盟再续,农圃胜常专。自吸泼为酒,行看水变田。冯将华发在,游赏谢飞仙。

文徵明有关石湖的画作,最得意也最气派的当是《石湖三绝图》。这是他典型的粗笔水墨作品,简洁有味,又含蓄有致。半入湖水的上方山、隐约的石佛寺、行春桥以及越城桥,都清晰可见,他还有意在桥上安插了携琴的人,有点名士的风流。此画,现藏苏州博物馆。画后,录有三首他的石湖诗。

文徵明的石湖之画,竟然让我想起一则轶事来——

有一次,唐伯虎、文徵明、祝枝山和徐祯卿交游石湖,唐、祝二人就想戏弄一番平时端庄儒雅的文徵明,于是先携妓藏舟中,乃邀文徵明同游。文徵明不知道船上有妓女同行,酒过半巡,伯虎高呼妓女进酒。文徵明大惊,要辞别,唐伯虎则命诸妓拉他。文徵明更是大叫,几乎要跳水。众人见此方罢,让人忍俊不禁。

这则传说,有的典籍里亦有记载。

3

如前所述,唐寅的《越来溪图》和《行春桥图》,是《明贤姑苏十景册》的一部分。越来溪是石湖的一条历史之溪,行春桥是石湖上的一座历史之桥。唐寅以此为题,从小处着手,是想画出一个细节的石湖。

看这两幅画,丝毫看不出唐寅生性狷介狂放不羁,反而有点含情脉脉的深意。

4

隐居支硎山种菊自赏的陆治,也画过石湖,名曰《石湖图卷》。他的这幅画堪称石湖巨制。点点远山,淡淡湖水,穿湖而过的小舟,让石湖多了一份生气。整个画面一如陆冶一贯的风格,用笔劲峭,意境清朗,自具风格。

画前他款云:

嘉靖戊午三月陆治为五湖先生作。

嘉靖戊午,即1558年。五湖先生是谁?陆师道也。他和陆治都是文徵明的得意弟子。显然,此画系同门间的赠予之作。有趣的是,卷后有85岁的文徵明的《游石湖追和徐天全满庭芳》,有王宠的小楷书法《石湖八绝句录呈子传尊兄郢政》。这也是我称其为石湖巨制的缘由。

《石湖图卷》纸本,设色,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我看到网上有《石湖图卷》的复制品在卖,惜其印制太差,要是稍好的话,我真想买一幅回来,挂在办公室。

5

文徵明有个脾气不太好的侄子文伯仁。

据说,他和文徵明曾经闹翻过,但这丝毫不影响他的才华横溢。他的山水画,风格鲜明,有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简与繁。简者效仿文徵明细笔山水,景色疏朗,笔墨细秀,多抒情意趣;繁者出自王蒙,山林层叠,构图饱满,皴点繁密,境界郁茂。

他的《石湖草堂图卷》,现藏苏州博物馆,是其简笔之代表,仿佛一幅水墨画。

他还有一组《姑苏十景册》,其中有一幅《石湖秋泛》,也是取材石湖。

顺便说一下,苏州阊门西街下塘的五峰园,据说是他的私宅。园中耸立五座太湖石峰,高二丈,颇极皱瘦玲珑之致,并峙高阜间,形似老丈,又名五老峰,分别为丈人峰、观音峰、三老峰、庆云峰及擎云峰。我是在苏州十中看完瑞云峰后去的五峰园,时间太紧,暮色里的五峰园阴气沉沉,不知是不是跟园子西南角传为柳毅墓的那个土墩子有关呢?

6

文嘉是文徵明次子,亦善诗、书、画。他画过一幅《石湖秋色图》,平桥古寺,山外远帆,远山近水,用笔草草,一派深秋模样,萧瑟之气,扑面而来。

画上有款,是文徵明的长子文彭的行草:

春到江南何处好,石湖山水画图开;

新蒲细柳一时绿,鸂鶒鸬鹚无数来。

这幅画上,喜欢处处题款的乾隆也有御题:

行春桥畔治平寺,蹊径由来素所知;

却是春光经见惯,飒然秋色见于斯。

乾隆皇帝的这一首,写得真不错。

7

一生八试而终不第的王宠,在石湖边建越溪庄,最后又郁郁寡欢而辞世。他写得一手小楷,以《雅宜山人集》而闻名。他亦曾画过石湖草堂,题为《楞伽小隐图卷》。可惜画已失所,不得见。但从《过云楼书画记》卷五中可以读到顾文彬关于此画的介绍。

其文如下:

雅宜山人画,传世绝少。此作古树绕屋,修竹当门,堂内一朱衣人踞几,与黄衣老衲坐谈。门外松奏笙簧,泉鸣琴筑,不数鼓吹两部。前峰窣堵坡下,琳宫梵宇隐见丛薄间,夕阳一痕射相轮作绀碧色,与四山紫翠相映带。“绝境閟兰若,金天建旌幢”,斯之谓矣。画后自跋云:“楞伽之麓,有堂三数楹,堂前有竹数百梃,竹间有泉,余与诸友所游憩而藉以遗世者也。掌之者僧方正,遂谓之曰古泉上人。既为之图,又倡短歌二章,诸友和之云尔。”余谓当时吾吴缁流,若治平之听松、竹堂之无尽、东禅之天玑,马禅之明祥、天王之南洲、宝幢之石窝、昭庆之守山,赖与衡山往还,比诸参寥、宝觉之徒。今古泉之于雅宜,亦复如之。虽有高僧,亦藉文士以传耳。

应该说,这是顾文彬给此画配的锦锈文章。

我想,王宠的石湖图,一定如他的小楷那般清雅,仿佛有和风缓缓吹来。

8

李流芳是晚明时期的一个异数。

之所以这么讲,是因为他不但写得一手好文章,书、画、印,也是样样皆精,简直就是明代版的苏轼。他的书法就取法苏轼,行草皆擅。我也真是孤陋寡闻,第一次知道他,是几年前在一本《晚明小品选注》的小集子里读到几篇他的文章,后来又在一本闲书里见到他的一枚印章:山泽之臞。此词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形容隐迹山林的高人隐士。李流芳刻下这四个字,大抵是一段心境的写照吧。

关于李流芳,可以备忘如下:

李流芳(1575—1629),字茂峰,又字长蘅,号檀园,晚称慎娱居士。祖籍歙县(今安徽歙县),自祖父起迁居嘉定(今属上海)。与唐时升、娄坚、程嘉燧并称“嘉定四君子”,亦为“画中九友”之一。明代的嘉定,归苏州府下辖,所以,李流芳与吴中文人交往甚频,也常常流连于吴中山水间。他不但到此游玩,还诉诸笔端。他写过一篇《游石湖小记》:

余往时三到石湖,游皆绝胜。乙亥与方孺冒雨著屐登山巅亭子,贳酒对饮,狂歌绝叫,见者争目摄之。去年,与孟阳、弱生、公虞寻梅到此,遍历治平僧舍已,登郊台,至上方绝顶,风日清美,人意颇适。九日复来登高,以雨不果登,放舟湖中,见烟樯雨楫杂沓而来,举酒对之,亦足乐也。是日秋爽,伯美舍弟辈俱有胜情,由薇村至上方,复从郊台,茶磨取径而下,路傍时有野花幽香,童子采撷盈把。落日泊舟湖心,待月出方命酒,孟阳、鲁生继至,方舟露坐剧饮,至夜半而還,盖十年无此乐矣。

古人,真是会玩啊。

这样的逍遥之游,估计只能在典籍里翻阅了。文中的“九日复来登高”,有他的诗作《九日风雨泛舟石湖》佐证:

客思逢重九,来寻雨外山。

未能凌绝顶,聊共泊西湾。

茶磨风烟白,薇村木叶斑。

谁言落帽会,不醉复空还。

李流芳在《江南卧游册页题词》里,也写到了石湖。这些题词,其实是他面对旧作随兴写下的感慨之词,但我想,里面一定也有石湖的山山水水吧。有据可查的是,他的吴中十景册里画到了石湖。他笔下的石湖,撷取渔舟,突出清旷之美,颇有古意,仿佛有欸乃之声隐隐传出,从这声音里流淌而出的是一个古老的石湖。

李流芳有个“三不似”理论:“画会之真山真水总不似,画会之古人总不似,画会之诗总不似。”说白了,也就是绘画应做到形似和神似、写实与诗境高度完美的融合统一。

他笔下的石湖,正好践行了这样的美学思想。

9

第一次逛苏州博物馆,我买的一款文创产品,就是一幅高仿版《姑苏繁华图》。

彼时,我刚迁居苏州,还不知道它就是“苏州版”的《清明上河图》,只是觉着好玩,就买回来了。后来,才知道这是清代宫廷画家徐扬描绘苏州风物的巨制,他因画艺出众而谋得宫廷画院画师一职,且被钦赐举人,授内阁中书。

有细心人考察过,《姑苏繁华图》的长度是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两倍以上,几乎将乾隆时期苏州城的繁华胜景和江南的风土人情一图打尽。画作自灵岩山起,由木渎镇东行,过横山,渡石湖,历上方山,介狮、何两山之间,复入苏州郡城,经盘、胥、阊三门,穿山塘街,至虎丘山而止,真实呈现了苏州作为当时江南地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的历史风貌。

知道了这些,再从中寻找石湖,就不难了。

《姑苏繁华图》,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10

古吴轩出版社和姑苏区吴门桥街道联合办了一个社工读书会,一月一期,算是公益之举。有一次,听出版社专题部主任张颖讲,潘文龙先生要去讲石湖,问我是否有意去做嘉宾,串串台,她知道我也在写一本石湖的书。在她的邀约里,我是一位石湖研究专家,其实,只是粗通皮毛而已。潘先生多年来致力于苏州地方文化研究,策划组织的保护苏州古井、古城墙等活动,我早有耳闻。可惜,讲座时间我恰好要回甘肃,就错过了。后来,从张颖处索来讲座的PPT,一看,果然出手不凡,不仅资料详实,而且独有见地。

其中,提到的一幅版画《姑苏石湖仿西湖胜景》,曾在苏州美术馆展览过。

2016年11月14日,一场名为“姑苏繁华录——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特展”在苏州美术馆拉开帷幕。源于宋代雕版工艺的桃花坞木版年画,从绣像图演变而来,又因刻工、造型而闻名江南。这次展出的90余件展品里,有13张来自中国、日本、法国的“姑苏版”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所谓“姑苏版”,也就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苏州桃花坞的木版年画,这也正是苏州木版年画的全盛时期。这时期的作品,由于受西方绘画透视、比例关系等技法的影响,跳出了版画的窠臼,把苏州的市民生活和城市景观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在同时代的版画中有“东方古艺之花”的美誉。

日本神户市立博物馆收藏的《姑苏石湖仿西湖胜景》,就是其中之一。

版画里的石湖,大红大紫,有俗气,不过,也有烟火气。后来,苏州的文化部门把这次特展的作品结集出版,名曰《姑苏繁华录——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特展作品集》。听说,此书获了2017年度“中国最美的书”等好几个业界殊荣,只是,价格实在太贵,而我囊中羞涩,一直舍不得买。

11

等我闲了,或者等我老了的时候——在中国,老了才有闲情逸致是基本国情——我就花点时间,把歷朝历代跟石湖有关的画,辑合成册,配以简单的说明文字,以及我个人的赏析,想想,这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再加点自己偏爱的当代画家的石湖之作。然后,坐在石湖边的小石凳上,沐着湖风,一页一页地翻读,这才是真正的风吹哪页读哪页啊!

可我什么时候会老呢?

不多想了,晚安吧,石湖。

猜你喜欢
文徵明沈周姑苏
一城一心,原创歌曲《姑苏同行》致敬苏州
虎丘剑池,流淌在姑苏血液中的音符
诗文书画四绝才子文徵明
富春山居图
文徵明余生念念不忘的西苑之行
文徵明:清风傲骨写江山
姑苏情
吴门沈周
沈周的气度
文徵明:吃亏是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