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钟”见证老校焕新颜

2020-12-28 02:34曾玺凡
科教新报 2020年33期
关键词:洞村图书室钟声

曾玺凡

“铛,铛,铛......”7月3日这天,花垣县十八洞小学二年级学生刘锦洁被教师蒲力涛抱起,手拿敲钟锤,将悬挂在教师办公室门前的“上课钟”用力地敲了三下,钟声清脆悠扬,余音顿时环绕了整个十八洞村。

再过20天,该校二年级的全体学生便将前往双龙镇排碧九年一贯制学校就读,开始三年级的寄宿生活。从学前班起听了三年的钟声,即将挥手告别。

一口沿用至今的“上课钟”“从哪个公社来,回哪个公社去。”43年前,刚从师范毕业的施贵海回到十八洞村任教。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村小的“上课钟”只是一块生铁铸成的破犁头,敲起来声音难听不说,还异常沉闷。

“我是全村第一个本地老师,想让整个村寨都听到学校悦耳的钟声,让村民重新认识十八洞小学。”

一個月后,施贵海托本村一位退伍军人从吉首机床厂带回一根旧钢管,将它的切口两边铸穿小孔,用细铁丝从中穿过。就这样,一口新的“上课钟”便制作完成,并沿用至今。

犹记“上课钟”正式使用的那天,学生们从教室跑出,纷纷围拢在施贵海的身旁。“铛,铛铛;铛,铛铛......”钟杵撞击钢管,一双双乌溜的小眼睛有些难以置信,捂了一会儿耳朵后,兴奋地喊出了声:“太好听了。”“我妈妈在家可以听到吗......”

那年月的校舍,是全村村民齐动员,你家出木材、我家出瓦片建成的。由于成本有限,教室里留了窗却无玻璃,支了天花板却难抵大雨,到了冬天,山区严寒,孩子们坐在教室里抱团紧缩才勉强御寒“。悠扬悦耳的‘上课钟可能是校园里唯一‘高配的硬件设施了。”施贵海苦笑道。

搬校也要带着它

2000年,花垣县委、县政府拨付专款5万元,为学校建了一栋砖房,而校址也搬到了如今的竹子寨。临走前,施贵海搬来凳子,取下了“上课钟”带去新校。巨变未到,46岁的他以一己之力坚守在十八洞小学,和钟声一起,陪伴着一代又一代“后浪”们茁壮成长。

“铛,铛,铛......”校园里钟声依旧,在各项扶贫措施的支持下,地处武陵山区中心地带的十八洞村正悄然改变着村貌:进村公路、水渠、村部大楼等基础设施相继建成。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考察,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短短两年多时间,村里又铺上了沥青路,修起了游道和护栏,家家房屋修缮一新,265人实现脱贫。

2013年后,花垣县委、县政府共投入110万元,用于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校园文化建设、营养餐设备设施等,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如今的十八洞小学,校园虽小,但“五脏俱全”,两间教室与图书室、厨房并排而立,崭新的桌椅及多媒体教学设备拉近了城乡差距,两位年轻教师吴忠碧和蒲力涛也先后从施贵海的手中接过村小教鞭,继续领着孩子们求知。

敲击43年,钟声依旧

在一张习近平总书记同十八洞村干部和村民座谈的照片中,有个被奶奶抱着的娃娃,正是十八洞小学二年级学生杨嘉豪。记者来到学校时,他正和同学们坐在图书室的书架旁入神地读着绘本,这是小嘉豪每天最爱来的地方。

书屋虽小,但却摆放着各类儿童读物近百本,孩子们远离喧嚣,徜徉书海,把这里当成了第二个家。中午12点,杨嘉豪和同学们走出图书室,在食堂外排队等候老师盛出饭菜。胡萝卜炒肉、炒豆芽、煮鸡蛋......尽管从学校到家只有5分钟路程,但他还是喜欢和小伙伴们一块儿吃学校的“放心餐”。

“读书不愁,国家资助到位,午餐免费,辍学情况为零。”1990年出生的现任教师蒲力涛告诉记者,该校在校学生从2013年的6人增加到现在的28人,适龄儿童全部实现就近入学。“通过信息化,如今孩子们还能联网与中心小学同年级的孩子一同上课,享受到更优质的教学资源。”

作为全国“精准扶贫”的首倡地,近年来花垣县委、县政府始终牢记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村作出的“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的殷切嘱托,教育发展脱贫考核连续三年位居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前列。

而那口敲了43年的“上课钟”,依旧悬挂在十八洞小学的屋檐下,敲击着日复一日的校园时光,也敲击出了这个时代的激荡回音。

猜你喜欢
洞村图书室钟声
十八洞村:苗寨风光惹人醉
“你所不知道的十八洞村”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题多解
书的尊严
盛世钟声
十八洞村的大变化
提高基层单位图书室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路径选择
新年的钟声
湘西苗寨的新美图画
海楼钟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