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中华文化符号 培树中华文化自信

2020-12-28 03:02白洋帆纪泽苑
丝路视野 2020年28期
关键词:认同感凝聚力文化自信

白洋帆 纪泽苑

摘 要:文化符号作为中华文化的表征,在民族文化强势复兴与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之下,被赋予了培树全民文化自信的意义,地位日显,作用日增。只有科学定位文化符号的人文属性与社会价值,对接文化自信宏图的核心诉求,形成开放、进取、多元的社会意识,才能在日益剧烈的全球经济、文化碰撞、竞争中赢得主动权。为此,就需巧妙运用中华文化符号资源,培树全民性的文化自信生态,促成文化符号传扬与社会意识荡涤的互融共进。

关键词:中华文化符号 文化自信 认同感 凝聚力

具备显著辨识度、深远影响力的符号性载体,一直都被视作最能集中展现各个民族历史传统、风俗习惯以及精神气质等文化内涵的代表形式,是维系整个民族精神体系的重要枢纽。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演进,文化符号这一中华文化的表征,含义也在丰富和完善,不再局限于历史留存这一纬度,也快速延伸到具备时代特色的全新元素上来,例如高铁、网购、共享单车以及非现金支付等,都因其强大的文化辐射力与驱动力,而成为能代表中华文明的文化符号。而在文化自信宏图激荡全社会,寻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全民愿景的背景之下,中华文化符号由于具有深厚、广泛的受众基础与影响力,集中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社会价值,优化了中国软实力体系,彰显了大国文化底蕴,能够聚合、提升民众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并提升中华文化的区域辐射力、国际地位,从而为文化自信的培树提供了强劲、持续的动力。然而,也需要看到,由于当前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干扰,限制了文化符号对于民众意识的进一步激发与引导,让中华民族全民性的文化自信的培树仍面临较多考验与挑战。所以,急需找到巧妙运用中华文化符号的方略。

一、文化符号对于培树中华文化自信的突出优势

(一)具备深厚、广泛的受众基础与影响力,能够聚合民众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中华文化是人类历史上唯一能够始终持续演进、未被外来文化完全同化的文明,建立在独特、庞大的东方文明母体之上,其所产生的文化符号也具备鲜明的独一性、多样性以及不可替代性,由此也成为凝聚中华民族向心力、提振民族成员自信的精神力量。所以,对于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也让中华文化全面渗透在了我国民众对于个人、社会、世界等的认知之中。妥善利用独具中华特色的文化符号,能够进一步彰显民族文化的强劲辐射力,令民众能够全面感受到族群文化与自身生活、发展的紧密联系,并通过思索、体验以及实践,深化对于中华文化的认知与体悟,有力夯实民族文化的认同基础。

(二)集中展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社会价值,可以提高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

崇尚自强不息、和而不同、互利共赢,是中华民族文化与其他族群文化相比,表现出的鲜明特性,其全面折射出中国人对于人生、自然、宇宙等的细微感知与深刻求索,释放出了独具东方美学、哲学意蕴的思想活力。因此,借助对中华文化符号的宣传,可着重展现中国文化的不可替代性与社会诱导性,令民众深切了解、感受到中华文化对于塑造中华民族人格精神、协调人际关系以及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促使其充分感受到作为民族一分子的自豪感,并在这种精神力量的激励与推动之下,自发参与到保护、传播民族文化的活动中。

(三)优化中国软实力体系,彰显大国文化底蕴,提升中华文化的区域辐射力、国际地位

受到全球一体化浪潮的洗礼,我国经济实力在增强的同时,软实力的地位日益凸显,成为衡量、影响中国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在文化愈发成为国家综合竞争力要素的当下,构建高效的文化发展推进体系,全面输出本民族文化,无疑能够在剧烈的全球化竞争中赢得主动。而我国文化自成一体,特色显著,运用文化符号,能够形成具备区分性、独特性的发展生态,使我国软实力体系更为完整、多样,与我国作为世界政治大国的地位相得益彰。而随着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符号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也让国际社会更为真实、全面地了解与感知东方文化,扩大中国文化在世界各地的辐射范围,稳步提升国际地位。

二、当前借助文化符号培树中华文化自信的待改进之处

(一)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缺乏深度合作,文化符号的普及率、认知度有待提高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政府部门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基础引导作用。随着文化资源的商业化开发、产业化运作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我国也调整了对于文化事业的统筹战略。然而在与社会第三方的文化企业、团体等的接洽与协作上,我国政府还未能有效地通过政策宣传、沟通以及磋商等机制,使行政主管部门与企业、团体、学校、社群社会组织之间建立长效的、多样化的合作模式,而是以相对单一的督导为主。缺乏了数量可观的社会机构的助力,自然也限制了文化符號资源的大众化传播,对于民众的感染、驱动作用自然也大打折扣。

(二)侧重历史宣传,时代文化传播不足,降低了文化符号在年轻人中的认知度

时代的快速演变、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令文化的内涵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历史留存层面。而在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当下,中华文化符号除了中医、武术、烹饪、儒家哲学等在民众中认知度极高的代表形式之外,一些彰显着东方智慧的新生事物,如高铁、网购、共享单车、非现金支付等,都同样应该被列为中华文化符号范畴之内。不过长期以来形成的固化认知,则是普遍将中华文化等同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以及精神气质,在宣传上自然也会侧重于此。而这就容易将中华文化狭义等同于历史文化,割裂了与时代文化潮流之间的衔接性,难以有效激发年轻人对于中华文化符号的了解、传播兴致与精神共鸣。

(三)文化符号的商业效益偏低,激发不起文化企业的参与性,难以形成社会带动效应

近年以来,文化消费的快速崛起,文化潜在收益的不断显现,都使得我国文化企业乐于参与文化资源的开发。对于流行度高、受众影响力大的中华文化符号,不少文化企业也都主动尝试将之导入产业化运作体系之中。不过由于当前在对文化资源的开发上,政府部门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其普遍都会将公益性作为优先考虑项,在文化产业项目审批上,一是开放程度还不够,二是也存在相对烦琐的程序流程。这就难以令欲投资文化符号经营的文化企业获取契合其预期的商业效益,激发不起其主动向社会传播中华文化的积极性,自然难以产生有效的全民文化带动效应。

三、巧用中华文化符号培树中华文化自信的方略

(一)建立专项化的中华文化符号推广机制,营造活跃的民族文化传播环境

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应当发挥统筹、管理以及引导等职能,通过专职、规范的专项化制度,对具备代表性的中华文化符号进行统一聚合,逐步建立开放式、机动性以及多样化的推广模式。由政府主管方牵头,邀请专家、学者以及民众代表等,共同围绕中华文化符号的推广进行公开探讨、磋商,依据各地发展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创设灵活、高效的推广机制,号召民众积极参与其中,彼此感染与鼓励,为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营造协调、活跃的传播环境。

(二)同步宣传历史人文与时代革新元素,激发民众参与的积极性、文化自豪感

社会文化的开放式、交互性以及多元化发展,使中华文化的内涵不再局限于单一、固定的人文底蕴留存层面,而是扩展到更具现实对接性的时代文化层面。所以,在社会化宣传上,一方面要充分展示、宣扬本民族优秀人文历史、魅力,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凸显带有时代精神的全新文化元素,如高铁、网购、共享单车以及非现金支付等,阐释其在更新民众生活和思维与方式以及改变社会发展形态上的重大效用,解读其所蕴含的独具东方哲学、人生思维的独特内涵,促使民众能切身感受到作为中华民族一分子的自豪与荣耀,更为积极地保护、传播民族文化。

(三)加强中华文化符号的品牌建设,丰富主题活动内容,增强民众文化认同

适度、合理的商业化开发,是深化文化资源传播和利用的有效途径。中华文化符号资源具备很大的经济潜力,可积极学习国际先进同行对于文化产品、服务的品牌运营模式,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逐步打响一批具备中国独有特色的文化品牌。可借助各类以中华文化为主题的品鉴会、推广会、体验会,集中展示中华文化产品、服务的品牌价值,同时根据市场的动态反馈进行产品、服务的更新,形成具有带动性的市场效应,使民众更能全面了解、感知以及认同民族文化。

(四)加快中华文化符号的海外布局、产业化运作,逐步增强中国文化的全球影响力

应当进一步加大对于本土文化产业“走出去”的政策支持与引导力度,将中华文化符号资源作为开发重点。通过各类税费减免、低息贷款、绿色通道审核等优惠手段,鼓励国内优秀的文化资源进入国际市场。灵活利用投资、并购、合作等各类资本运作途径,将中国文化符号资源細化为能够适应不同消费市场的跨文化产品,使其能够在人文层面打响国际名号、确立品牌优势、释放影响力,从而逐步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地位与全球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韩震.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三种根基[J].报刊荟萃,2017(02):125—126,128.

[2]胡偌菲,王晓荣.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论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21):8—10.

[3]杨英法,李彦玲,韩峰.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互融共建研究[J].社会科学家,2019(06):38—42.

[4]张殿元.社会文化自觉:中国文化发展的战略选择[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6):54—58.

猜你喜欢
认同感凝聚力文化自信
如何增强班级凝聚力
“如此凝聚力”
抓住班级群体的“灵魂”
监狱管理专业警务技能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改革的思考
浅析国有企业员工企业文化认同问题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工作认同感日本人最低
说“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