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贵州仡佬族的音乐及其文化研究

2020-12-28 13:40袁小菊
艺术评鉴 2020年22期
关键词:仡佬族音乐文化

袁小菊

摘要:务川作为仡佬族的集中地区和发源地,尽管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依旧保留着仡佬族最古老的习俗——对唱,在仡佬族优秀的民族文化里,这不仅是一种情感交流,更属于一种思想表达的重要形式。仡佬族的民歌取材较丰富,整体特征十分鲜明;探究仡佬族的旋律结构、调式调性等音乐特征,不仅有助于人们深入了解仡佬族的音乐文化,更利于其发展与传承。此外,仡佬族在傩戏、舞蹈、乐器、节日、信仰等方面也极具自己的民族特色。

关键词:仡佬族  音乐  文化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0)22-0019-03

一、仡佬族的历史概况

仡佬族在贵州是最古老的民族,遵义地区称之为“古老户”,安顺地区称之为“古族”,从史书记载“蛮夷仡佬,开荒辟草”中可知,民间常有“蛮夷仡佬,开荒辟草”俗语之说。从刘成刚学者的考订中得出,夜郎国在上古时期属于“濮人”一支,故仡佬族是曾建立過夜郎古国的民族;仡佬族是由濮人、僚人演变而来,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很多考古资料都有记载;东汉史书将滋人称为“濮、僚”,或“濮僚“并称,隋唐时期,僚人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仡佬族,此依据皆来源于北宋陈彭年等人修订的《广韵》一书中,“僚”当时作为部落称谓读作“佬”。仡佬族一词大量出现于宋朝,然而其渊源可追溯至上古时代。“仡佬”名称,最早见于隋黄阂《武睦记》,由考古史料可见,仡佬族确实是由濮人、僚人演变而来。仡佬族和茅台酒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我国茅台酒的称谓也来自于仡佬族,据史料记载,上古时期的濮僚部落曾居住于今天茅台镇的“四方井”(曾经的马桑湾),古时候濮僚人为了对先辈开荒破草的行动表示尊敬,便在茅草台子上祭祀祖先,故称之为“茅台”;“茅台”二字在中华先民的眼里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茅”有着“灵茅”之称,用于分封、军事、占卜、祭祀等,在中南、西南等地使用极为频繁,古湄潭山的傩戏以及现今夜郎(贵州六枝“茅口镇”)民俗里的“斗牛”依然使用“茅”用品;所以不管是从民俗还是史料记载我们都可以断定,茅台之所以称为茅台,其由来与濮僚人的土著文化有关,它们有着古老而不可分割的渊源。

仡佬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跟很多的少数民族一样呈现大散居、小聚居的居住模式,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东部的万山丛中(贵州、广西、云南、重庆、湖南),还有部分居于湖北恩施和海南的琼中、保亭等地。2000年人口普查统计,仡佬族人口约有58万,现居住于贵州的仡佬族占该民族总人口的97%以上。目前道真、务川以及石阡是仡佬族分布较为集中的地方,其余分别散居于贵阳市的清镇、遵义的正安、铜仁市的松桃思南、安顺市的平坝关岭镇宁紫云、毕节的威宁黔西织金六枝和大方、黔南瓮安福泉、黔东南镇远以及六盘水市水城等地。该族有4个方言(黔北方言“哈给”、黔中方言“稿”、黔西南方言“多罗”、黔西方言“阿欧”),12个土语,属于仡佬语属汉藏语系,目前语族语支未定,无本族文字。

二、仡佬族的音乐结构、旋律及其特征分析

仡佬族的音乐舞蹈与原始农业、原始婚姻、武术相伴而生;仡佬族先民在群体劳动中,常自发的以歌抒情,缓解疲劳、庆祝丰收等。仡佬族音乐主要以唱歌为主,且歌曲种类多种多样,曲种皆以场合而定;例如山歌(用于谈情说爱、生产劳动、走亲访友等场合)、礼仪歌(用于红白喜事、祭祀等场合)、哭嫁歌(用于婚嫁)、孝歌(用于丧礼上)、儿歌(向儿童讲述故事)、酒歌(用于喜庆节日、迎亲送友等)、古歌(用于拜神等节日),此外还有情歌、苦歌等等。仡佬族音乐在本族里有着特定的名称,例如山野歌曲称为“勾朵以”、爱情歌曲“达以”、酒宴歌曲“达以惹普娄”、婚嫁歌曲“哈祖阿米”、儿童歌曲“达以拉卑”等。

在音乐特点上,曲调鲜明,风格差异大,形式种类多样。最开始的音乐形式由三四言乃至十余言不等的长短句构成,构思较完整,韵律不规则;近百年来受各民族文化的互相影响,其形式逐渐采用七言、五言或四言格律长短构成,由不规则押韵变为规则押韵;不仅形式上多样,内容上也更为丰富。大家仔细分析仡佬族的音乐旋律就会发现,采用纯四度与小六度音程是该族民歌最显著的特点,尤其在旋律动机部分更能看到纯四度音程的运用;该音程特点使得其民歌旋律具备充分的流畅性,活泼性与抒情性。

仡佬族民歌旋律对下滑音与装饰音极为偏爱,受地方的语言特征、环境及戏曲等因素影响,在民歌唱腔旋律中常运用下滑音与装饰音;石阡地区的《扯谎歌》就是装饰音和下滑音应用的代表作,该歌曲充分体现了下滑音与装饰音应用的技巧与效果,并巧妙融合了当地的民歌和花灯因素。该族民歌是两种形态的融合,既可以是欢快跳跃的欣喜之感,例如当前收集整理出来的《我家住在龙潭边》《八月十五走坡来》;也可以表现出婉约抒情的秀美之感。仡佬族的山歌唱腔和打闹歌也较引人注目,山歌分别以高腔、低腔与平腔为主;打闹歌表现形式为齐田号(用于早上开工时)、花花闹(午饭后)、崔闹号与放闹号等,有独唱、对唱、齐唱与合唱等形式。

《情姐下河洗衣裳》是仡佬族民歌代表作之一,原唱为石阡花桥镇的毛呈祥,2003年由歌手穆维平在首届“多彩贵州”推向全国,此后穆维平被誉为《情姐下河洗衣裳》第一人。后来在《情姐下河洗衣裳》的基础上创作了情景音乐剧,该剧主要以明代末年为背景,描述石阡花桥穷小伙春生和尧上大户小姐云烟的爱情故事;该剧主要为:春生为母寻药邂逅云烟,二人一见钟情,以歌定情;春生千辛万苦找到云烟但被其父横加阻拦;春生与云烟之父张百岁(曾经的歌师)对歌,最终二人喜结良缘。在该剧的演出中,仡佬族将“说春、木偶戏、民歌、印染、婚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搬上了舞台,该剧以清新浪漫、轻松欢快的故事来表现仡佬族人民的淳朴、勤劳和善良。《情姐下河洗衣裳》属于南方山歌,其表现手法较为含蓄委婉,在感情上极具真实性,曲调具有浓烈的地方特色,此曲音域广阔,音调高亢嘹亮,有很多甩音,真假声灵活切换,不仅音乐个性鲜明,也极具原生态味道,此曲将南方山歌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仡佬族还有一种较为特殊的音乐,那就是报信歌(勾朵以——朵梅牙以),它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是不可以随便唱的;报信歌顾名思义,是一种报信专用的山歌,但凡听到此曲,便意味着族中发生了大事,或是吐司家、或是外族豪强来袭,通知族人此时需逃跑隐匿;这也反映了仡佬族在封建统治阶级社会里所遭受到的各种压迫,由于该族人民长期处于生活不安定的状况中,所以产生了报信歌。六盘水市六枝有一首报信歌采用民族调式,大概词意这样写到“天晕黑,吆牛回,四面八方有人围,好汉不吃眼前亏,宁绕小路走”,这首歌很鲜明的词意表达了报信的目的及内容,因为报信歌的特殊性,此曲只能采用本族语言进行传唱。

三、仡佬族乐器

早在唐宋时期,仡佬族人民就已开始使用竹黄乐器,并有“踏歌”等艺术形式。仡佬族较为常见且有名的乐器有以下几种:哈姆表“杆杆”(双簧吹管乐器,上下部组成——贞丰等地有使用),代表曲目《逗趣》等;泡木筒“玛呜哇”(竖吹单簧管乐器——镇宁县),分别吹出“1、2、3、4、5、6”等六个音阶,代表曲目《出门调》等;唢呐(较常见,有婚丧之分),代表曲目婚《满堂红》、丧《鸬鹚下滩过河调》;角胡(流行于广西),代表曲目《拜堂》等;宁宁(一种高音小锣);铜鼓(较为重要的乐器);八音(二胡、月琴、箫、笛、五星、锣、鼓、板等乐器组成),代表曲目《八仙》等;除此之外还有芦笙、木叶等。

铜鼓是仡佬族古老时期的主要乐器,《唐书》里“燕聚则击铜鼓,吹大角,歌舞为乐”可知,铜鼓曾经较为流行,既是礼器,又是乐器。1985年4月,茅台镇的银滩葫芦田出土了一面铜鼓,被考古专家称作“茅台铜鼓”,鼓面正中为光体,上部突出,中部束腰,下部矮且外扩;其造型较为凝重,构图巧妙,纹路较清晰,腐蚀性较小,内容极丰富,铜鼓音响宏厚且动听。同时,铜鼓较为神圣,民国初期,安顺弯子的老人在过世后要坐在铜鼓上沐浴;而大狗场的老人咽气时也要坐在铜鼓上,并用两面铜鼓垫脚。

目前笛子、唢呐是仡佬族的常用乐器。传说最初那时候的人们住在山洞里,闲暇之时,年轻人常摘取树叶、砍取竹筒自娱。后经过不断的摸索,发现竹管上钻出的小孔吹出的声调有高有低,且发出嘀嘀之声,故取名为“笛”。那时人们也常以草管为哨,并在草管上套上树皮,便能简单吹出琐呐之音,故将其命名为“唢呐”。“呜哇”是仡佬族最独特的乐器,其制作方法较简单,由泡木桶制作而成,先找二尺长的泡木捅去木芯制成筒,在筒腰上凿出两孔,筒的上端再插一竹哨便可制成;吹奏时只需手指按孔,便能发出呜哇之声;“呜哇”只能吹奏于秋收结束至正月十五期间,春耕时起人们便收藏不用。

四、仡佬族的舞蹈、信仰以及其他文化

在传统中华民族的文化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较为鲜明的除了语言、服饰、音乐之外,还有舞蹈、戏曲、节日、信仰等。由于仡佬族大都居住于云贵高原的万山丛里,自然环境优美秀丽、依山傍水,从而形成了该民族能歌善舞的特性。从服饰上来看,仡佬族同苗族、布依族一样,有着自己的刺绣、蜡染工艺,善于纺织;每个时代、每个支系服饰都不一样,历史上因为服饰款式多样,故称谓上也大不相同,有“红、白、花、青、披袍仡佬”等;由于仡佬族男女都偏爱于裙子(通裙),故我们可以根据裙子长短来判断性别(女裙长男裙短);该族少女爱穿带翘尖的绣花鞋,爱戴绣着彩色花边的黑色头巾(常以银首饰进行装饰)。

仡佬族的舞种较多,著名的舞蹈有《踩堂舞》《酒礼舞》《龙舞》《牛筋舞》《狮舞》等,其中《酒礼舞》和《踩堂舞》是较为典型的舞种。《酒礼舞》适用于传统婚礼,其舞蹈特点为一领众合、人口不限、动作简单、边唱边跳、气氛热烈;《踩堂舞》是一种哀悼、怀念逝者的舞蹈,用于丧葬仪式场合,古代在坟前表演,近代改在了灵堂前跳;该舞蹈流行于遵义的仁怀一代,皆为男性,三四人为一组,该舞蹈队列较为复杂,分别有“四瓣花、梅花阵、柳穿鱼”等,不跳的其他女子可以举火把,也可以端着各种酒食敬舞者。《牛筋舞》是一种特殊的舞蹈,用于大病初愈后的老人,此舞蹈目的是愿老人健康长寿,犹如牛筋一样坚韧有力,这种舞蹈只能老人的亲属所跳,主跳者须为老人的大女婿或者大侄女婿,陪跳者皆为女性家属。《龙舞》《狮舞》皆用于娱乐活动,是一种具有杂技特色的艺术形式。

仡佬族在信仰方面比较广泛,有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和鬼神崇拜;祖先崇拜最明显的就是祭祀先祖,吃新节要祭祖,年节要祭祖,就连拜树神也要祭祖;在宗教信仰方面除了道教、佛教、儒家之外,还信奉巫术;仡佬族傩戏属于巫礼仪,其主要内容为“驱邪、纳吉、使人如愿”等,这是一种流传于正安、道真等地的地方戏,在2007年5月29日被成功列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傩戏是一种极其复杂的艺术,仅唱腔就多达30多种,剧目类型多达两三百种,此外,其使用的道具更多,头饰(20多种)、面具(70多种)、打击乐器(10多种)、师刀(50多种)、口条(10多种)。除此之外,仡佬族在传统节日上也较丰富多彩,分别为“春节(一年中最大的节日)、祭山节、吃新节(摘他人谷物祭祖,不遭斥阻)、牛王节(祭牛王)、八月节(最隆重的节日,男女老少着新衣)、敬雀节(综合性民俗活动)、捉虫节(吃虫节“油炸蚂蚱、泥鳅”等)”等。

五、结语

仡佬族在我国少数民族中占有重要地位,其音乐旋律优美动听,结构丰富多彩,音乐特征明显。无论是从旋律、结构、音乐特征还是唱腔角度来看,都具备了其民族的民族性,这就是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与多元性。不仅如此,仡佬族在乐器、舞蹈、戏曲、节日、宗教信仰方面也是独树一帜。现如今,由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遭到冲击,逐渐汉化;文化大融合是一种有利条件,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留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加以传承发扬。

参考文献:

[1]贵州仡佬族学会.仡佬族文化百科全书[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

[2]周相卿.贵州世居民族研究[M].貴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9.

[3]骆文旭.浅谈“情姐下河洗衣裳”的演唱技巧[J].北方音乐,2017(11).

猜你喜欢
仡佬族音乐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传统回归之仡佬族“哭姊妹”婚俗研究
少数民族音乐
音乐
贵州省仡佬族音乐及音乐结构旋律浅议
仡佬族医药与水族医药对外来药物运用的比较分析
音乐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