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戏曲武戏发展初探

2020-12-28 13:40王贺超
艺术评鉴 2020年22期
关键词:学历戏曲舞台

王贺超

摘要:中国戏曲艺术剧目的呈现,分文戏和武戏两种表现形式。当前武戏艺术越来越走向颓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振兴武戏。笔者认为戏曲武戏艺术的发展,应从培养人才、使用人才,提高院团武戏建设,加强对武戏的重要性认知,提高武戏演员的待遇和社会地位,以及他们未来工作的后顾之忧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戏曲  武戏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0)22-0025-03

中国戏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延绵着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门类,也是中国文化的名片,有不朽的辉煌成就。戏曲艺术有两种表现形式。在表演形式上,有着高度的程式性、虚拟性和综合性。剧目的舞台呈现,主要是文戏和武戏,两者共同造就了繁花似锦的舞台局面。戏曲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即便是戏曲的一个动作都蕴含着不同的意义和很好的传承性。戏曲艺术要不断地传承、弘扬、健康、完整的发展才能源远流长。雄鹰翱翔在万里长空,是因为它有一对强壮的翅膀。戏曲要发展,文戏、武戏要方骖并路,像雄鹰的一对翅膀一样缺一不可。

近年来,由于各门类艺术的普遍发展和外来文化、艺术的涌入,以及国内观众审美取向的多元化,中国戏曲艺术逐渐变为小众文化。全国范围的剧院、团,普遍的产生了重文戏、轻武戏的现象,阻断了武戏的发展道路。国家层面也意识到武戏的衰微和断裂给戏曲发展带来了不良后果。京剧名家孙毓敏曾说过:“京剧的衰落是从武戏开始的”。可见武戏在京剧表演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武戏人才缺失,许多优秀剧目已濒于失传或鲜少在京剧舞台上呈现。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若是削弱了、丢失了,这将对中国文化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会隔断中国文化、艺术的历史传承性。

保护、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繁荣戏曲就要考虑到文戏、武戏齐头并进。当下武戏艺术传承迫在眉睫,必须得到全面振兴、普遍、更高的发展,中国戏曲艺术文戏和武戏这对双璧,才能呈现出它应有的光彩。

一、武戲发展人才是关键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这句话体现的是古代管理思想家深谋远虑和高瞻远瞩。培养人才需要很长时间,从长远利益来看从中得到的益处是无法估量的,这也恰恰说明了人才对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国家把传统文化的发展作为一项固本工程,传统文化是国家发展的根基,是中国文化的命脉。当前,国家开始大力扶持、保护、传承、弘扬戏曲艺术,对于武戏的振兴也开始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第八届中国京剧艺术节,诸多武戏名家强强联合,汇聚了全国许多的武戏精英;还有近几年举办的“京、津、冀优秀武戏人才展演”;“全国净行、丑行”暨武戏展演;上海举办的“京武会”等,很多人都在为武戏发展和传承积极努力着,这让不少武戏专家很开心,似乎看到振兴武戏的希望。但是,通过展演看到舞台上的武戏剧目、演员水平、舞台风貌,又不禁令人堪忧,显示的是弓折刀尽、强弩之末之势。看到的大都是岁数大点的演员,二十分钟的折子戏,还没结束就显得非常吃力;年轻的演员表演经验不足、技艺不精、淡而无味;再看配角和龙套简直不尽人意,高矮胖瘦、老幼参差、身体笨重,很难看到武戏艺术“精、气、神”花团锦簇完美呈现的局面。在所有的展演中,“行当”比例严重失衡,剧目也是寥寥无几、非常单一。如果把舞台比作战场,这些部队是非常缺乏战斗力的。这表明了人才的极其缺乏,这也是对人才没有加以重视的原因,造成了人才匮乏、青黄不接的现状。

纵观武戏发展,我们清楚的看到了一个由盛至衰的明晰的线索。从自身经历来回忆80年代、90年代初,武戏还在盛行。全国各院团都有很好的武戏剧目,如八仙过海、宝莲灯、哪吒闹海、呼延庆打擂、秦英征西、铁公鸡、雁汤山、金翅大鹏、大破铜网阵、三打白骨精、三打祝家庄等等,数不胜数。也出现了许多武戏领军人物,像李光、杨少春、奚中路、叶金援、張幼麟等。他们都有着自己的代表剧目和表演风格,舞台展现都是精彩夺目,表演出神入化、技艺惊人、各具特色。而今的武戏各种角色很难有代表的演员,一些老先生看着武戏发展没人重视、一路下行、难以为继,心中无比的感慨和酸楚。早年的梨园行还讲究“江湖一点绝,莫对妻儿说”。现在老先生想传承他们身上这些艺术和绝活,可是还有多少演员能静下心来学武戏,又有多少人肯忍受聚光灯总打不到自己身上的落寞呢?

武戏传承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撑,人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创造者、继承和传播者,必须加大力度培养、培育人才。充分认识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所以,解决当下武戏紧迫的人才问题是关键,没有人才的传承、发展只能是纸上谈兵。

人才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磨练。人才培养不只是单纯的培养新人,那样远水难解近渴。时下要让现有人才莫再闲置,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为他们提供一切可能展现的机会,量身打造剧目,参加各种比赛和展演,充分展现他们的能力和风采。“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合理使用人才才能更好地发展。无论是培养新人,还是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都要对他们有长久发展规划和培养计划,而不是想起来就用,更不是为了迎合某一时期的需要,成为形式上的过场。这样既是浪费人才,更是对人才的不重视和不尊重。正所谓:长才靡入用,大厦失巨楹。

二、因学历受限于就业

学历是衡量一个人学习的经历,学习层次高低的。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招聘注重的首先是学历。学历达不到要求,求职者即便有很好的专业技能,也会被拒之门外。现在学历要求对各行各业都成了普遍性的问题。

学历是一块敲门砖,但同时也是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笔者认为对于武戏行业学历的要求来看,还是要以专业而论。戏曲武戏演员真要等到符合学历时,那么这个演员也就错过了最佳艺术发挥的年龄段。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是:武戏演员是吃青春饭的,武戏演员的青年时期是最佳时期。对于这个时期我们一般都会界定在16岁到40之间,40岁过后大多数的武戏演员也就步入舞台表现的低谷。所以,对于武戏演员来说,在中专毕业时就应该进入到工作岗位。这时也就是17-18岁的年龄,正是青春年少发展的大好时机。虽然专业角度不是过硬,但是通过在剧团一段时间的培养和实践,他们很快就会成长起来。如果真要等到本科或是研究生毕业,他们的岁数又增长几岁,学历虽然提升了,却失去了艺术表现与发展的最好时机。戏曲演员无论你是本科还是研究生毕业,到团里必须经过实践、锻炼几年,才能在舞台上有点小作为,才能唱上一出、半出的戏,这也是武戏发展滞后的一个关键因素,所以学历作为就业条件的必要性就值得商榷。

当然,这样说不是让演员不再提升学历。既然我们要发展武戏,这些问题就应该考虑,就应该去解决。武戏演员舞台生涯短暂,为了提高武戏演员的学历,又不影响他们在舞台上的艺术实践,可以考虑建立武戏人才从中专到大专、本科、研究生培养链和发展链。以校、团合办的办学方法,中专毕业的学生到剧团,做到“上学不离团,读书不离戏”。以科学人才观的思维做到,不唯学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用人才,形成梯队、常态化、可持续发展的培养模式;科学合理的设计、使用、培养武戏人才,让武戏变得更加朝气蓬勃健康发展。

三、增强对武戏人才的重视程度

目前制约武戏人才发展的最重要的瓶颈,是对人才的重视程度、职称评定、工资、福利待遇等问题,這一点在全国的各个剧团都显现出不均衡、不合理现象。

武戏演员“翻打跌扑”危险系数大,舞台生命相对文戏演员短的多。多年来实践证明在评职称、工资、演出等问题上,弱于文戏演员,削弱了他们练功、排戏、演出的积极性,在这个问题上,要对武戏演员产生倾斜。听老先生讲,我国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全国大多数戏曲院校(中国戏曲学校、北京戏曲学校均实行了三年)和分院团,每周要给武戏的学生、演员补助一碗红烧肉,或者一定数量的金额补贴,这是因为武戏学生、演员在训练方面的能量消耗是非常大的。那个时代的认知尚且如此,为什么现在把这种重视给丢掉了?所以,从这一点上讲,我们要赋予武戏演员从精神上和物质层面的优越感,从而激发他们艺术表现和创作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武戏艺术才不会凋零,戏曲艺术才能够健康、蓬勃的发展。

当前戏曲界为了繁荣艺术创作、繁荣艺术市场,积极排演新编戏,很多剧院团领导热衷于获奖和政绩,这些做法和活动自然给文戏和主要演员创造了获奖、评定职称和走红的机会。文戏演员获奖、评定职称、涨工资、奖金等,一切水到渠成。武戏演员呢?新编戏里做不成主角,只能是跑龙套,即便是有些新编戏有武戏环节,但可能导演不是戏曲专业出身,也就把武戏埋没在剧本和导演的构思中。在这样被置若罔闻的格局下,文戏剧目和文戏演员是剧团的主角,武戏剧目和武戏演员似乎有点可有可无。新编戏大多讲究“文(戏)以载道”“深刻内涵”,而那些注重在舞台上翻、打、跌、扑的武戏,却沦为了沧海沉珠,难以承受“思想之重”。

有人说,时下的京剧舞台给传统戏留着空间,还是可以演武戏的。其实,就算有人情愿“累趴下”,武戏的演出机会也不多。一般的青年武戏演员,一年能轮上几回做主演?有些一线演员无奈地说:“恐怕不足五六次”。其余时间,给文戏演员跑龙套。就连武生名家奚中路为寻求演出机会,也经常到温州等地搭班小剧团,在条件简陋的剧场里演。台上的英雄,台下无用武之地,其苦涩滋味,非亲历不能尽知。每年的职称评定,不足次数的演出场次,无法达到评审要求,对于武戏演员来说只能是可望不可及,久而久之谁还拼搏练功,谁还愿意在舞台上卖命,去遭这份罪呢?于是只好站到舞台的边缘地带让时间侵蚀他们的青春,早就把什么练功、演出、弘扬、传承、发展武戏当成了故事和笑谈。

想要武戏得到发展,传承人才是关键。要尊重武戏演员们的付出,无论在演出场次、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等,全方位的提高武戏演员的待遇和地位,才能有效激发演员练功的积极性和舞台表现活力,从而,促进戏曲武戏的发展,达到继承、弘扬传统文化,传承艺术的目的,为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发展做出努力。

四、武戏演员后顾之忧

形成一个良好的武戏演员艺术发展产业链,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人才对武戏的建设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多年来在实践中武戏演员有着至今没有消除的顾虑和担忧。台下练功台上唱戏风险系数高,很多演员因此伤残。后期得不到很好的善后,令其心灰意冷,影响到其从事武戏行业的信心。即便是从事了武戏工作,也没有人再去努力拼搏和真正付出。武戏在舞台上的表现也就变的没有了特点、亮点、卖点,也就变成了稀松平常的演出。曾经一句话至今记忆犹新:“一招先吃遍天、薄底(舞台演员穿的鞋)一夹走遍天下”。老师们经常用这句话鼓励武戏学生,要练就别人所不能及的专业绝活。如今一些平常的跟斗已不多见,更不用说那些绝活,可能早已绝迹舞台。而且,武戏演员常用玩笑话,总结从事武戏心中的感触。“跟头翻上天,不如来家院,骨折筋又断,台下无人怜”,这句话让人感受到了武戏演员们内心的酸楚和伤感。武戏演员在舞台上靓丽光鲜、精妙绝伦、叹为观止的表演,给观众带来了观赏愉悦,为舞台增光添色,为戏曲的发展做着贡献。殊不知他们却担负着极大危险,承受着伤残之痛。当他们出现意外的那一刻起,却得不到一个善后的保障,最后换来的是心、身的伤残。所以对于武戏演员要重视,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安全保障,完善出现意外的善后处理工作,免去后顾之忧,否则武戏难以得到良好发展。

武戏演员一生面临学习、就业、转岗的问题十分明显,岗位的转换也是让武戏持续循环发展的重要环节。由于武戏演员舞台青春短暂,大多到40岁左右开始变得力不从心。那么这个时候就要考虑到今后他们的就业发展问题。从学习到就业,从就业后再转岗,形成良好的人才循环使用机制。要在他们年轻时,充分发挥他们的艺术才能和表现力。多方面培养,使他们提高文化和理论水平。待武戏演员到一定岁数,可以根据他们自身条件以及剧院团的情况,设定相应岗位,如技导、导演、编剧、舞美等,或是帮他们转换工作单位,到学校教学或是文化馆等相关工作单位。这样既不浪费人才,也有了好的安置,对于武戏输入也形成了良好的循环,武戏必然会得到很好的发展,从而带动戏曲的繁荣。

笔者根据多年的自身经历、艺术实践和教学的探索,发现了当前武戏艺术走向颓势的原因。根本原因在于人才稀缺,剧院、团剧目建设的不平衡,演员待遇的不平等,对武戏重视程度不够,以及武戏演员因为年龄、身体和学历、安全等原因,失去武戏表演能力之后的未来发展担忧……

文戏、武戏共同撑起了戏曲艺术的一片天地,戏曲艺术的发展要文武相生、文武相济,才能枝繁叶茂。武戏的颓势和丢失无疑是戏曲半边天的塌陷,这对于中国文化传承发展来说,岂不悲哉。当务之急要使武戏振兴发展繁荣。综上分析,全面的考虑武戏演员的“艺术黄金段”专业作用的发挥、未来走向,指出明确的努力方向。对个人的发展和院、团的武戏建设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从而让戏曲武戏永葆青春活力,使中国戏曲艺术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智联忠.戏曲武戏蕴含着丰厚的价值[N].中国文化报,2016-09-02.

[2]张正贵.当下戏曲行当、武戏发展现状观察[N].文艺报,2019-12-16.

猜你喜欢
学历戏曲舞台
中外大学生体验非遗戏曲文化
戏曲从哪里来
传统戏曲
台上
膨胀学历
画与话
河南省将戏曲纳入大中小学课程
知识无力感
学历是工作的敲门砖
我们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