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版画发展影响因素刍议

2020-12-28 13:40张聪张坤
艺术评鉴 2020年22期
关键词:版画

张聪 张坤

摘要:明代版画在中国版画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作品成就远超宋元时期。晚明至明末是明代版画发展的高峰,这个时期的版画题材多元、内容丰富、技艺高超,还出现了部分富有文人趣味的作品。本文拟从明代社会的经济与文化、画师与刻工、刻书家、读者等四方面入手,研究明末版画发展变化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版画  刻书家  明末

中图分类号:J21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0)22-0034-03

明代是中国古代版画发展的盛期,该时期的版画作品兼具艺术性与现实性。从版画史的角度看,可以将明代版画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嘉靖、隆庆之前属于明代版画的前、中期,从万历开始是明代版画的后期,泰昌、天启、崇祯则属于明代版画的末期。

明代初期版画主要延续元代的版画风格,并一直延续到万历时期,其艺术性和审美价值是毋庸置疑的。这个时期的版画技艺精湛、构图缜密、人物形象细腻,如洪武二十八年(1395)应天府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经》就是典型的精致细腻风格的代表。但同时也有不拘小节、简洁明快的作品,如刊印于正统九年(1444)的《圣迹图》,线条简洁而刚劲。明中期开始流行创作戏曲版画,如弘治十一年(1498)的《新刊大字魁本全相参订注释西厢记》。明代前、中期的版画尚处于发展阶段,其沿袭宋元时期的风格,题材与内容偏向传统。

明代后期,建阳、金陵、徽州、苏州等地涌现出大量优秀的版画作品。万历年间兴起的以城市手工业为主导的商业经济与逐渐繁荣的市民文化有力地促進了民间版画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书坊兴起,如金陵的富春堂、世德堂、继志斋、环翠堂等,坊刻也随之发展繁荣,直至明末也未见颓势。作为商品的坊刻图书大量交易,大大提升了书坊的地位,进一步促进了坊刻的发展,之后小说、戏曲以及各种通俗内容的版画争相面世。万历年间戏曲版画的创作十分兴盛,仅金陵书坊所刻流传至今的戏曲版画作品就多达50多件。

明末泰昌、天启、崇祯三朝也毫不逊色,是“光芒万丈”的万历时代的延续,版刻作品的题材内容相比之下也更为丰富,从传统的佛教、经史版画,汇编方志、文人游记,乃至戏曲小说、物理机械、水利、日用百科等等都有涉及,几乎每本书都配有刻印精美的插图,艺术水平颇高。另一方面,自晚明开始文人逐渐成为刻书的重要力量,因此出现了一些具有士人趣味的版画作品。这些作品借鉴园林、山水画,质量方面持续提高,例如汪廷讷出版的《环翠堂园景图》中版画的绘画风格即朝着文人绘画靠拢,并体现出一定的吴门画风。

以下,笔者将从明代社会的经济与文化、画师与刻工、刻书家、读者四个角度去分析影响明末版画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明代社会的经济与文化

明代社会的经济与文化对版画的发展有着客观影响:从经济角度来看,万历年间开始,商品经济逐渐繁荣,市民阶层也开始扩大,这为版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从文化角度来看,明代较为宽松的文化环境也为明后期版画的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

经济的发展对版画的题材内容和质量水平均有影响。明前、中期的版画作品以佛教、经史等传统题材为主,而到了明后期特别是明末,经济繁荣,大众购买力增强,坊刻作品随之增多。书坊为了逐利,多以小说、戏曲、日用百科等通俗内容为题材进行版画图书的创作。不仅如此,经济发展还使版画的刊刻更为普及,先进的技术也令明末版画插图的质量更上一个层次。当然,明末也有一些版画的质量较差,部分版刻作品出现“强分门类”“改头换面”“篡改原文”等现象。图书商品化固然极大促进了版画图书的创作与流通,但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了部分版画质量的粗糙化。

其次,明代文化环境较为宽松,学术发达,这也对版画的发展有所助益。明太祖对于图书的态度十分积极,他大量收集、出版图书,出台政策,对图书、笔墨等免税,以此鼓励并支持出版业的发展。而且元代复杂的审查制度在明代几乎是不存在的,各个社会阶层的人都可以从事刻书行业。这也是明后期文人得以从事刻书、经营书坊的客观条件。另一方面,明宣宗时期秘阁藏书量多达两万多部,从数量上就可以看出明代社会文化及学术事业的发达。繁荣的经济环境与宽松的文化政策,为版画题材内容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

二、画师与刻工

版画创作的特殊性导致其需由不同的角色共同协作完成,画师与刻工作为版画的直接创作者,必然会对版画的风格产生影响,例如郑振铎将《二刻拍案惊奇》中精美的插图归功于凌濛初手下杰出的徽派名手。画师与刻工是版画创作的关键,两者缺一不可,“绘稿能力”与“刊刻能力”对于版画创作极为重要。

万历中期以后,画师的绘稿能力不断提高并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间接影响了版画作品的风格,诸如王文衡的潇洒飘逸、汪耕的精工细巧、陈洪绶的匠心独运。其中陈洪绶属于明末时期较早涉足版画的文人画家,他将晚明时期江南盛行的变形手法注入版画人物形象的塑造,进而表达出愤世嫉俗的心理状态。《水浒叶子》是陈洪绶的佳作之一,画中人物造型怪谲夸张、笔简意足、富于动感,面形椭圆或近似方形,衣纹以弧形线条或方直线条作排叠之状,装饰意趣中显露陈洪绶的反叛精神与刚正不阿的品性。画师的“绘稿能力”对版画作品风格影响是非常大的,例如汪廷讷的汪氏刻书基本的创作班底有画师汪耕和刻工黄应组,但他创作《环翠堂园景图》时又约请了来自吴门的职业画家钱贡,最终创作出富有山水园林趣味的版画作品。

诸多版画史论著中,刻工的“刊刻能力”被习惯性地认为是最为重要的技术能力。故而在以往的版画研究中,部分学者时常将刻工置于版画创作的核心位置,但是这种“刻工中心论”实际上并不适用于解读明末版画的创作活动。明末时期,刻工对于版画作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是否能够精准地再现画师的画稿。以刻工黄一彬为例,其为起凤馆和凌濛初分别刊刻了一套《西厢记》插图,但两套作品的风格截然不同,这主要是因为二者的画稿来自不同画师——汪耕与王文衡。汪耕画稿中,人物造型工丽、图案纹样繁复;而王文衡画稿中,人物形象则具有鲜明的文人绘画倾向,同时以简淡萧疏的山水或者江南庭院作为背景衬托。虽然黄一彬以出色的刊刻能力跨越两种风格的限制,将不同类型的画稿精准地刊刻再现出来,但是刻工角色在这个时期版画创作过程中的从属地位已经较为明确。

猜你喜欢
版画
版画作品选登
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版画艺术
2018广西版画邀请展作品选登
拓印版画是这样做出来的
大学版画教育改革因时而动新思路
田华丝网版画作品
论中国版画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
张瑞超版画作品
蒋园媛版画作品
“老百姓对版画的认知远远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