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民族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2020-12-28 13:40刘佳蕴
艺术评鉴 2020年22期
关键词:民族音乐校本课程

刘佳蕴

摘要:民族音乐教育的实证研究,为校本课程体系的架构和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提供支持,为持续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提供保障,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并愿意了解接受民族音乐。多年以来,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成果丰富,通过分析相关资料发现,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总体状况良好,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研究主体分布不合理、研究范围存在较大差异等。通过高中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形成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特色,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同时,使高中生能较为全面与立体地接触到民族音乐的精粹。

关键词:民族音乐  校本课程   开发与实施

中图分类号:J6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0)22-0136-03

近些年来,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成果丰富,通过分析相关资料发现,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总体状况良好,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研究主体分布不合理、研究范围存在较大差异、研究内容深化不足、研究方法和视角单一、缺乏课程整合研究等。就音乐学科而言,相对于其他高考科目,学生和家长对音乐教育重视程度不同,有的认为反正是副科,玩玩而已,有的把音乐学习寄托于社会和民间各类培训中。

我国幅员广阔,地域文化课程资源十分丰富,经济和科技趋于国际化快速发展的地区,对课程的标准及内容有相对更高的需求。很多学校尝试进行民族艺术的教学,但是缺乏一贯制教育的载体,学校音乐教育难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音乐需求。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学习历史优秀、博大精深的中国民族音乐,有助于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不仅仅要做好对高中阶段民族音乐的教学,还有一个重点便是在课程的设置上有机地渗透一些篇幅短小、朗朗上口的作品片段哼唱、欣赏,让课堂更为生动,让课后更加充实,让活动更为丰富,使高中生能较为全面与立体地接触到中国民族音乐的精粹。

在现有音乐教学的基础上,构建高中阶段的民族音乐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形成立体教学构设,逐步形成高中民族音乐校本课程。注重专业技法与审美素质的和谐,从理论方面的积累入手,为学生制定相关任务,注意各民族学生的美学思想理论的学习,使学生在丰厚的文化底蕴中蓄积技法上突破的实力。

一、将课堂教学这一常态形式作为民族音乐的熏陶渗透

(一)深入课堂教学呈现民族音乐文化

以课堂为根基,优化整合民族音乐文化。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充分挖掘各类优秀、健康、向上的中华民族传统音乐,以多种形式在课堂呈现。

比如歌曲《嘎达梅林》的教学中,在学习歌曲的同时,引导学生挖掘蒙古族音乐的特点,注入民歌的介绍和蒙古族的音乐知识,加入蒙古族长调与短调的知识点,让学生在学习歌曲的同时,除了会唱歌曲,还了解了蒙古族音乐文化,丰富学生的知识。学生可以尝试将歌曲《嘎达梅林》进行合唱编配,用蒙古族的长调与短调尝试不同的声部创作。

(二)渗透多元智能感悟民族音乐文化

音乐学科有其特殊性。就口头评价而言,方式方法可以很多,如:进行学生的分组合作、自主评价,达到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在课堂上用比赛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员参与,荣辱与共;在才艺展示上,多组织班级音乐会,民歌教学环节,安排学生课后搜集素材,进行课堂的歌唱展示及作品介绍。

总之,教师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公平、公正、公开的进行合理、有效、多元的评价机制。在短暂的高中音乐教学中,对学生的音乐学习起到激励作用,也便于对学生日后的音乐欣赏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与正确的音乐情趣培养。

比如在《中国古代乐器》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介绍、现场乐器展示、学生听辨音色等途径,了解我国古代乐器之成就,知道世界上最早的吹奏乐器与弹拨乐器产生于我国。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尝试弹拨与吹奏,掌握其要领。通过课堂上的兴趣培养、潜移默化的知识渗透,让学生对古代乐器文化有更多的深刻体会。

(三)结合其他学科理解民族音乐文化

我国幅员广阔,各门文化课程资源十分丰富,经济和科技趋于国际化快速发展的地区,对课程的标准、内容及评价有相对更高的需求。对于整体的高中民族音乐教学评价,可以有一个相对规范或者是相对统一的标准与模式。

比如在《华夏音乐之光》的教学中,结合语文学科中的若干首古诗词,学生在欣赏朗读中思考“窈窕淑女,琴瑟友之”中有什么样的乐器?再让学生朗读一首《三字经》中“八音分类法”……这时学生充分体会到古代乐器在其他学科中已有提及,但自己却从未真正关注。通过这样的传授,不仅让学生挖掘出古诗词的内涵,教师更是有选择的运用这样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感受到我国古代传统音乐的魅力。

(四)利用课堂实践展示民族音乐文化

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不仅仅体现在各民族及传统作品中,更体现在民歌传承中。在“民歌”一课的教学中,除了学习汉族民歌,了解民歌的体裁、分类、地区特色等,也鼓励学生去搜集各个民族的传统民歌和现代的改编创作。学生将收集到的民歌班级演唱展示,每个班每位同学一首、不重復。既让广大同学巩固了民歌的知识,又在课后的资料收集与课堂的实践展示中学到和欣赏了更多民歌。引导学生学会课后自我学习。

二、将社团课、选修课、艺术节等第二课堂作为民族音乐的实践拓展

(一)创建舞蹈、器乐、歌曲等形式多样的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实践团队

学校坚持开展以民族音乐、地方曲艺等民族性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全校社团活动,将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进行挖掘与拓展,有针对性的安排选修老师与社团指导老师,鼓励并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实践。

近年来,各个学校加强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纷纷创建民乐团、鼓乐团、民族舞团等各类社团,开设了中国音乐赏析、古诗词吟诵等围绕民族音乐的选修课。这种以团队为核心的实践拓展方式让学生真实体验到民族音乐文化,用课堂以外的时间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兴趣,也引领学生将固有的课堂学习模式向自我探究、小组合作的模式进行转变。

(二)利用“校园文化艺术节”契机,进行各班、各年级的团体性的节目展演

利用学校的支持与资源,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每年组织丰富而盛大的文化艺术节、合唱节、异域风情秀、民族风情展演等活动,还有各个学校良好的硬件设施都为民族音乐校本课程的进行提供了先决条件。

据了解,不少学校艺术活动的传统安排是每学年的五月份举行“校园文化艺术节”,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为宗旨,结合音乐艺术的教学内容,举行民族乐器达人秀、中华民族情韵秀、民乐社团展演、民歌演唱比赛等,每班学生代表众多,甚至有的节目是以班级为单位,组成代表队参赛,并根据成绩评选出优胜奖项。

通过这一系列传统音乐活动,巩固学生课堂所学内容,扩大学生课外知识面,同时激发学生的音乐素养,创建特色校园音乐艺术文化。

三、将公开课、研究课等主题教学作为民族音乐的深度挖掘

各校已经形成一种模式,即每学期均对校内或者对校外开设公开课或展示课,相对于高中民族音乐的校本课程,多研讨、多展示关于民族音乐的研究课或者公开课,结合教材比如《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蒙古族及朝鲜族音乐》《华夏音乐之光》《中国古代乐器》《嘎达梅林》等。这些课形式多样,个性鲜明。有民族音乐节奏的对比,有古诗词中古代乐器的体现及介绍,更有用现代的合唱形式演绎民族歌曲的创作。

丰富多样的课例,除了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巨大魅力,也潜移默化地增强了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整个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中,师生合作,活动与讨论结合。主题教学的展示,不单单是教师个人,更是师生相互间的自我成长过程,也将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引领到一个新的高度,为我们传统音乐文化的教学起到了一个示范、借鉴、评价和研究的作用。

一线的音乐教师可以发现,每一年的学情都不太一样,校本课程的推进都要进行适度微调。高中今年已经启动新教材,初中的教材也有了改版,如何更好的将初高中民族音乐课程进行衔接,如何顺利从高一年级进行民族音乐的校本课程的渗透,是我们需要细化的主题。

高一的学生已经有了之前小学初中九年的音乐学习基础,在进行授课时,关注他们对音乐要素及音乐听赏习惯方面的养成。可以设计调查问卷,让学生进行填写,汇总整理后,从中得出他们对民族音乐的原有理解,便于下一步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高一学生民族音乐的教学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了解学生后,对民族音乐进行分段教学,结合教材,板块设计如下: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蒙古族篇、藏族篇、朝鲜族篇、新疆篇、西南篇……中国汉族民歌——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中国古代音乐篇(音乐、乐器、舞蹈)、中国近代音乐篇、中国当代音乐篇、音乐与中国古代诗词的融合篇,曲艺篇、梨园篇,中国古风与当代影视的结合篇等等。学生在体验课堂的实际学习中,进行作品片段的感受与哼唱,对中国民族音乐有初步且相对广泛的感知。学生在自主寻找民族音乐并介绍的时候,大部分会集中在初中学过的知识,如初二的《村寨踏歌》板块中的西南音乐、有《草原情曲》这样的蒙古族与藏族音乐,还有《青春舞曲》这些新疆作品的突出。对民族音乐文化中的器乐、舞蹈类相对匮乏,有的学生还不能够分清楚民族管弦乐与交响乐的区别及乐器组别以及代表性乐器。容易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小组合作中,仍有一小部分学生属于“被动”的那一个,高中生的年龄段表现最直接的就是少说、少唱、少表现。

一个学年的民族音乐的接触,学生已经形成了一个框架概念。学生从高一升到高二,开始将课堂阵地转向课外活动的广泛參与。比如:通常情况,学校的建校大型周年庆,迎新联欢会这样的传统类活动,也有每年常态的十二月历史及英语节等校园文化节。因此,对于学生的音乐民族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施,建议结合学校的现有资源,将学生们的民族音乐从课堂的听、赏、跟唱,转为实践操作,然后进行展示,如歌唱、舞蹈、乐器的演绎。利用好民乐团、鼓乐团、民族舞团等各类社团,开设了中国音乐赏析、古诗词吟诵等围绕民族音乐的社团课、选修课。这种以团队为核心的实践拓展方式让学生真实体验了民族音乐文化,用课堂以外的时间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和兴趣,也引领学生将固有的课堂学习模式向自我探究、小组合作的模式进行转变。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明显有了更为广阔的思路,能够做成PPT进行介绍、下载视频音频进行欣赏、小组合作发挥特长进行演绎。内容也从民歌到民乐,从自唱到自弹,从戏曲曲艺到与现代音乐的融合……可谓多元而统一。

可以发现,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主题侧重点不同,由高一的全员普及性到高二的在活动中合作与个体展示。这样的优势在于有相关特长的学生可以更游刃有余,在歌唱、舞蹈、器乐的表演中,显得非常得心应手。因此,面对活动,要尽可能让全员参加,侧重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与交流合作,比如可以尝试用诗词吟唱这样的方式,鼓励更多的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进行实践与表现。

高中阶段设置各项音乐类模块进行专题学习研究,把选修、社团、特长生辅导协调整合,为学生梳理民族音乐的脉络,总结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便于学生抓住其中的精髓和精神。注重寻求各文化要素间相结合的联结点,拓展学生的视野,并帮助学生建立一种文化交叉结合的主体认识。介绍民族音乐的各种体裁、形式,对每一类型的音乐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和总结。突出音乐教育的特点,精选在音乐教学和社会音乐活动中应用价值较高、指导意义较强的声乐、器乐曲目,力求广度和深度相结合,对作品进行赏析引导,加以音乐特征的分析,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作品本体,并且将部分代表曲目收入CD光盘,方便学生课本学习之余,多听,进而学唱,真正掌握中华民族音乐之精髓。

高中民族音乐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在过程中也容易遇到一些瓶颈,值得我们一起探究:

首先,针对学生的民族音乐材料的收集、加工整理特别是再创作,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同时还需要有一定的设备支持。很多作品的原生态味道已经慢慢被“现代化”,音视频的下载有难度,看似容易获得,但却难以“获得”。所以相关素材的收集清晰度及高质量、多数量相对缺乏。学生在演唱时大多是清唱,因为能够获得的伴奏资源相对于原唱并不多,并且民歌的艺术性较强,有些颇具特色的唱腔及高腔,伴奏降调对音质和速度有影响。

其次,高中生已进入青春期,相对于初中生更为腼腆,非专业的学生不太愿意积极主动的进行表演与歌唱,还有在实际操作中,比如现场环境因素、心理压力、嗓音特色、舞台表演……能够模仿音视频的状态相对较难。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还需要教师和学生更广泛的教学实践,鼓励和引导。

最后,在大胆建立音乐校本课程的实践过程中,以往更偏向注重方式、方法、表现技巧,而淡化了作品本身的文学性以及人文性和音乐本体。更应该侧重于美的熏陶,树立正确的美育观念,成为艺术素养全面的人。

民族音乐在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意义重大,制定高中民族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操作范式、内容标准和课时计划,进行校本化、特色化的研究,是民族音乐教育的提高阶段。民族音乐教育的实证研究,为校本课程体系的架构和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提供支持,为持续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提供保障,使各类学生都能掌握并愿意去了解和接受民族音乐。通过学习与研究转变教学方式,形成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特色,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同时,使高中生能较为全面与立体地接触到民族音乐的精粹。

猜你喜欢
民族音乐校本课程
在高一年级音乐教学中深化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
论高校音乐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
传统文化与民族音乐的重构研究
民族音乐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深化策略分析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中西民族音乐在多元世界民族音乐中的地位探析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