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唱歌学习中“听”的重要性

2020-12-28 13:40沈春静
艺术评鉴 2020年22期
关键词:歌唱家唱歌

沈春静

摘要: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遗憾的是,自从识谱被认为是科学学习音乐的工具以来,识谱的重要性渗透到唱歌领域,以至于现在的唱歌都是“依谱唱歌”。事实上,这恰恰是阻碍唱歌学习者学习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我们应该要重视从“听”入手学习唱歌。“听”学习有多方面的价值,但也要注意一些学习误区。

关键词:“听”  唱歌  声音概念  歌唱家

中图分类号:J6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0)22-0148-03

在世界歌壇上,意大利的安德烈尔·波切利是一位与“三大男高音”齐名的歌唱家。但他学习音乐的经历却是独特于“三大男高音”的。波切利12岁时因意外而导致双目失明,直到30岁时才开始学习声乐。因其双目失明,所以只能靠听觉来学唱歌。不过,靠听觉学习唱歌的不仅仅是波切利,这几乎是失明者学习音乐普遍的学习方式。值得关注的是,作为明眼人的法国男高音歌唱家罗贝托·阿蓝尼亚也是通过听觉来学习唱歌的。他从未接受过正规系统的声乐训练,也未曾得到过大师名家的真传。他通过“听”大量的前辈名家的唱片来学习唱歌。曾有个谣传说:“帕瓦罗蒂不识谱”,其实帕瓦罗蒂不是“不识谱”,而是喜欢通过“听”来学习唱歌。大师都如此重视“听”,这对于为我们唱歌教学指明了一条重要学习路径。遗憾的是,现在的唱歌教学太多关注依谱学唱了,“听”的机会反而少了。要想唱歌教学有效果,应该要重视“听”。那么,“听”在学歌中有什么价值呢?

一、多“听”能迅速建立对声音的科学概念

毫无疑问,声乐学习的每一个环节、步骤、阶段都离不开声音概念的指导作用。“声音”概念就好比是黑暗中的指路明灯引领着我们的前进道路,若是没有它,我们就会迷失方向,我们的声乐学习势必要多走弯路。常规的概念只要靠下个定义就行了,但“声音概念”没法下个定义就能让学生掌握,只有靠多“听”,如:“听”老师对“声音概念的”示范、讲解;“听”名家演唱;“听”学习同伴的演唱,尤其要多“听”自己的演唱。可以把自己的声音录下来去多“听”。为什么多“听”有好处呢?这就像普通学科“题海战术”一样,做多了,自然就形成条件反射。但与一般学科的“题海战术”不一样的是,即便学习疲倦了,“听”也能对学习者有效果。因为音乐有“弥散性”功能。总之,离开了听,构建声音概念的活动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我们在声乐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养成多听的好习惯,有意识的训练自己的“耳朵”,这必将使我们的声乐学习受益无穷。

二、多“听”能培养学生学唱的兴趣

宣传领域邮局名言,“谎言重复百遍变成真理”,这当然是荒谬得了。但这句话用在唱歌学习上还真是有可能的。一首歌,“听”多了,本来不喜欢的或许也有点喜欢,本来喜欢的,那就更喜欢了。反过来讲,喜欢人不喜欢某首歌,主要是因为你不熟悉这首歌。通常的教育方式是了解这首歌背景,包括名人轶事来增加兴趣。但文字阅读有时吃力不讨好,学音乐的学生一般也不喜欢读文字,所以“听”是学习培养唱歌兴趣的最佳方式。有了兴趣,学习就有了动力,效率自然就提高了。帕瓦罗蒂喜欢通过“听”学习,这跟他儿时潜移默化地听父亲的演唱有关,尤其通过这个培养起来的兴趣一直激发他走向事业的巅峰。其实,帕瓦罗蒂也遇到挫折。帕瓦罗蒂刚出道时,自己家乡的音乐厅就很难容他。帕瓦罗蒂是因在美国出名后才在家乡受到重视的。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曾在20世纪60-70年代遭难,被要求不许唱歌,但此前培养起来的唱歌兴趣一直支撑着他热爱歌唱事业,他说:“不让我上台演唱,我还可以教书,如果有一天书也教不成了,我就去做嗓音医生,给别人治嗓子”。寥寥数语,却不能不使人为先生的那一颗对声乐事业的赤诚之心而感动。为了自己钟爱的事业,先生无怨无悔的奉献了一生,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先生之所以能在事业上取得如此的成就,与其幼年时对于声乐的浓厚兴趣是密不可分的。受其父亲的影响,先生在幼年时就有机会接触大量著名歌唱家的唱片,并且被唱片里那些优美的歌声所着迷、沉醉。通过听大量的前辈名家的演唱,他(她)们精湛的技艺、美妙的歌声、丰富的情感是激发我们声乐学习兴趣的最好办法。先生就曾经说过:“就这样听着、听着,到‘七七事变时我已经上瘾了,只听就不解渴了,还想唱,于是加入了南海歌咏团”。结果,这一唱不仅唱出了名堂,而且还教出了众多高徒。尽管我们不一定能在声乐上取得像先生那样的成就,但是,多听肯定会逐渐培养起我们对声乐的兴趣,肯定会有益于我们的声乐学习。因此,我们一定要养成多听、善听、乐听的好习惯,说不定在我们当中就会有谁真的搞出点名堂来,毕竟江山代有才人出嘛!

三、多“听”丰富歌者的情感储备

我们知道,一个人成才需要有广博的学识积累。同样道理,凡是想在歌唱上学有成就的人,也要有广博的情感积累或情感储备。你看杨洪基演唱的《滚滚长江东逝水》,真的就像长江水滚滚而来,翻腾不止,深不可测;你看刘欢演唱的《我爱黄河》,也真得就像那势不可挡的黄河水朝你扑面而来,让你不由得不跟刘欢一起汹涌,一同澎湃。由此可见,情感积累对于一个歌者来说非常重要。可以这样说,有情感的歌者未必能获得成功,但缺乏情感的歌者就一定不能成功。因此,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应当有意识的细心观察、体会生活的细节之处,通过生活的点滴积累丰富自身的情感储备。

四、“听”丰富唱歌学习者的审美体验

人们音乐实践的全过程即作曲家的创作——演奏(唱)家的表演——欣赏者的接受,始终都是围绕着音乐的审美、立美活动而展开的。尽管在音乐实践的不同阶段,人们的侧重会有所不同,然而审美与立美两者却总是密不可分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立美活动的成果为审美活动提供了依据,使其得以顺利进行;反之审美活动则是立美活动得以顺利实现的保障和条件。这表现在立美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都离不开其审美活动的参与。立美活动正是在立美主体的审美经验、审美意识等因素的指导参与下才得以顺利进行和最终完成的。因此,我们要多听、多“熏”,时间久了,“感觉、味道”就自然“熏”出来了。在此基础上,再溶入自身的理解、体会、感悟才有可能逐渐形成个人的审美意识和表演风格。学声乐,最忌讳的就是“闭门造车”,因为“路”一但走偏了,想再回头可就难了。所以,一定要多听、多借鉴,正所谓“听”多才能识广嘛!

总之,多“听”对唱歌学习是很有价值的,但也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听”的东西要有选择。不是什么歌曲都能拿来让学习唱歌的人听的。这跟娱乐场所的“听”不同。学唱歌者的“听”是为学习目的而“听”,不是随意听听娱乐的。因此,多听一些经典是非常必要的,就像读书要读好书一样。除了历史上的民歌、艺术歌曲外,歌剧更是歌唱的精华之作,其中优美动人的咏叹调更是歌唱家们所乐于演唱的。对于初学者而言,听时还是应当有选择性的。由于发声技巧、乐队、审美意识等因素的影响,古典时期及其以前的作曲家所写的歌剧作品往往没有强烈的戏剧性因素,因此在整体演唱风格上是较为规整、适度、自然的,这与浪漫主义时期歌剧的演唱风格是截然不同的。建议初学者多听古典时期及其以前的歌剧作品(例如:莫扎特、亨德尔等作曲家的作品),这对于其形成良好、规范的声音概念是很有益的。

其次,即便是声乐经典作品也要进一步选择。初学者应当首先在老师的帮助下明确自己所属的声部,男高音的人多听女高音的作品即便有学习效果也不一定很大,即便男高音听男歌唱家也要有选择,男高音者听男低音的经典作品效果肯定也不大。尤其对尚未形成清晰的声音概念的初学者来说,若总是听与自身声部类型不符的演唱,久而久之就会混淆声音概念,阻碍学习的进步。多人同听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法。因为个人的注意力指向总是有限的,而且主观色彩总是不可避免,但多人同听效果就大不一样。大家听完之后进行一番讨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样就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进步的速度自然就快许多。旁听他人的声乐课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但是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你的耳朵必须有准确的判断力,对于初学者而言,还是不宜过多的旁听他人的声乐课。对于具备一定声乐基础的学唱者,旁听他(她)人的声乐课则有助于学习他(她)人的优点,不足之处可以引以为戒,亦可为今后的教学积累许多宝贵的经验。

再次,读书有“精读”和“翻读”之分,其实“听”唱歌也有“精听”和“泛听”之分。初学者尤其要少而精的“听”,到一定程度还要边视谱边听,这样才能更精准了解作品。初学者若是能在教师的指点下听一些精典之作,对于其声乐学习绝对是大有帮助的。因为,初学者对于声乐的了解畢竟非常有限,在独自听时不免会带有盲目性和主观的色彩,这就影响了听的质量,收获就比较有限。若是在老师的引导讲解下听,其注意力就会有比较明确的指向,主观色彩也相对少了许多。这样听不但获取的信息量多,而且更为客观,进步的速度自然会快许多。此外,阶段性的反复听亦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这在学习理论上叫“反射性学习”,用中国一句俗语就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第四,当初学者有一定的积累后,也要“泛听”,听的内容要多而广。正所谓海纳百川,方显浩瀚之势。精典的作品很多歌唱家都唱,甚至要去找不同版本的录音相互比较去听。因为每个歌唱家都有自己的长处,但又不可能达到完美,所以听多个版本可以博采众家之长,为自己的演唱和今后的教学积累经验。由于多而泛的听一般都不够细致,因此听完之后应当立即总结,感觉好的地方要尽量吸取,为己所用,不足之处要引以为戒。只有如此,多而泛的听才能达到目的,有所收获。否则就成了一般性的消遣娱乐,收获甚微。

由于市场经济巨大的驱动力,现在的音乐会可谓是名目繁多,但其质量却是良莠不齐。因此学唱者在听音乐会方面一定要有的放矢。对于大师名家的音乐会即便是票价偏高只要经济上允许,还是应当尽可能多听一听。因为,一方面大师名家的确有听的价值,另一方面听大师级音乐会的听众层次也相对较高,因此能够营造一个很好的现场氛围。笔者个人的体会是听此类音乐会的确是颇有收获,不但可以一睹大师名家的风采,为自己积累宝贵的舞台经验,而且还能结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些收获绝对是听光碟、看录像所不能及的,确实是物有所值。

当然,纯粹的模仿“听”唱也要不得。经常听到、看到一些学唱者跟着歌唱家的录音一起唱,对于初学者而言,一定不要一边放录音一边跟着唱。因为初学者尚未能形成良好的声音概念,在声音上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这样跟着录音唱、跟着感觉走可能唱的很过瘾,但唱久了,绝对要出问题。对于已经具备一定程度的歌者,在有老师或他人监听的情况下,可以跟着录音唱一唱。因为,当歌者在技术上基本不存在问题时,就应当尽快提高完善自己的歌唱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跟着录音唱,由于歌唱的氛围非常好,歌者就容易唱出好的情绪和感觉。但也不宜唱的过多,若无人监听,最好还是不唱为妙。当在无真实音响材料可听的情况下,凭借记忆来“听”实为一条佳径。这其实是培养内心听觉、建立声音概念的最好方法。学唱者若能在耳边无实际音响的情况下,凭借记忆而非常清晰的“听”到曾经听过的某位歌唱家的演唱,甚至就像在听实际音响般那样真切,这就证明学唱者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内心听觉能力。若是能长此以往的坚持下去,那么其声乐学习进步的速度将是很快的,并且能有质的提升和飞跃。因此,初学者一定要非常重视培养自己内心听觉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晋瑗,李晋玮.沈先湘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

[2]杨耀东,李海主编.心理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228.

[3]邹本初著.歌唱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203.

[4]徐行效著.声乐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5]尚家骧著.欧洲声乐发展史[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

[6]张前,王次昭.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7]修海林,罗小平合著.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8]王宏建主编.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9]程民生.音乐美纵横谈[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歌唱家唱歌
蜕壳的歌唱家
唱歌和本人一样不靠谱
唱歌猪
树叶都是歌唱家
长不大的调皮蛋歌唱家
会唱歌的小路
草丛里的歌唱家
不会唱歌的蝉
蜜蜂是个歌唱家
一只大狼想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