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格林纳威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2020-12-28 13:41李凤起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51期
关键词:枕边书大师

李凤起

如何成为当代电影大师?这是一个问题。是谨记上世纪初电影先贤们的宗旨并继承下去?是学会用电影语言为观众们编织出复杂多变的故事?是取悦大众收获创造历史的票房?亦或是拥有数目可观的死忠拥笃?彼得·格林纳威用他仍然在视听语言道路上孜孜不倦的全新追求告诉你,想成为当代电影大师没有那么简单。或许当你有幸见到格林纳威并向他请教他是如何成为电影大师的时候,他会斜着眼望向你,并用他那饱含磁性的嗓音回答你道:“你问我,我问谁啊?”这不是大师在谦虚,这是因为格林纳威根本不关心你所提出的这个问题。虽然他也不曾亲口告诉我什么才是他关心的问题,但我从他的作品、访谈以及有关他的书籍中似乎感受到他所关心的是如何在超越了电影范畴的新媒体艺术的道路上实现自己渴望达到的高度。正是这种过往的电影人尚未思索过的全新视听追求成就了今天的彼得·格林纳威,成就了他那诡异、大胆、揭露人性又无与伦比的真实的影像风格。

全新视听追求的形成原因之我见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我通过书上对格林纳威的生平介绍了解到他这种全新的视听追求也不是一天形成的。在我看来,一个人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最主要是来自三个方面:成长的环境,受到的教育以及推崇的偶像。可想而知,格林纳威与众不同的视听追求的形成自然也或多或少地受到这三个方面的积极影响。

首先是成长的环境,格林纳威出生于英国威尔士的格温特郡,威尔士虽然与英格兰和苏格兰同属“英伦三岛”,但它不像英格兰般彰显着大都会的繁华,而是处处洋溢着原生态的美景。因此威尔士的人文风情也与另外两座岛颇为迥异。岛上的年轻人不像英格兰的年轻人般追求浮华,也不像《猜火车》中呈现的苏格兰年轻人般颓废不羁。他们和格林纳威一样接受的都是老式的英国教育,不仅通过严厉的训导监督你循规蹈矩,同时还强迫你学习大量的古典文学与历史。在我看来,古典文学与历史对于提高格林纳威的个人素养有着积极作用,对他能够自如驾驭各个时代的作品也起到了一定的指导性作用,这在《魔法圣婴》将舞台放在中世纪的欧洲就可见一斑。而那种看似压抑的教育方法却使得格林纳威在还没走上电影道路的时候就注定了他日后诡异的影像风格。这一点虽然格林纳威没有亲口承认,但希区柯克的例子却使我们不得不将二者联系在一起。希区柯克不正是因为当年他的父亲让一位警察把他关进了小黑屋里关了一夜才成就了他日后紧张、压抑的影响风格的吗?仅仅是一夜就有如此大的“功效”,更何况是几年的学校教育呢?

提到受到的教育,除了之前我们提到过的古典文学与历史对他整个人的素养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之外,格林纳威后来学习的绘画艺术可以说使得他当时还埋藏在内心深处的视听追求有了初步的轮廓。特别是奇塔基的绘画对他影响颇深,虽然对这位画家我没有过多的了解,但通过翻阅资料我得知奇塔基原来是“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而格林纳威认为奇塔基的绘画“融汇了文字、参照、个人神话与公众神话、性与政治。无丝毫枯躁或干瘪,却有一种强大的构图观念与面积观念”正是日后他电影中展示的视听追求这一客观事实,使得绘画对他全新视听追求形成的深远影响不言自明。

最后我们要谈的是格林纳威在早期就开始推崇的几个人物,这里他们或许不能称之为是格林纳威的偶像,但绝对都对他全新视听追求的形成起到过重要的影响作用。奇塔基就是其中之一,但毕竟格林纳威的视听追求并不仅仅局限在画面一个方面,他早期接触到的电影导演或许才是促使他全新视听追求最终形成的关键因素。而在得知了早期对他影响最深的影片是伯格曼的《第七封印》以及他认为阿伦·雷乃是当今的电影人中走得最接近电影艺术本身的一位的时候我立刻确认了这一想法,因为《第七封印》对死亡与宗教的探讨以及阿伦·雷乃在解构复杂、颠覆传统价值等方面的探索也正是格林纳威全新视听追求的核心之一。这几方面在他几乎每部作品都有着全部或部分的思索,但难能可贵的是格林纳威通过各种现代手段使得这些思索在形式上呈现的更加多元化了。不过如果仅仅是在呈现手段上的多元化还不足以确立他在影史上前无古人的地位,我想既借用其他艺术形式的样式又传承它们的内核才是格林纳威成功的决定因素。这一点具体表现在格林纳威欣赏的作家是博尔赫斯,因此他不仅在自己的作品例如《枕边书》中直观地展示了大量的文字,更是在架构故事时做到了如《交叉小径的花园》般复杂,细致又暗含哲理。在我看来,以上的几个方面就是使得格林纳威全新视听追求最终形成的重要因素,而知晓了这些因素对于我们理解并感悟大师的全新视听追求也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全新视听追求的具体阐释之我见

既然格林纳威的视听追求可以称得上全新之名,那自然有着与其他导演不同的全新之处,而这些全新之处最难能可贵地是做到了质量与数量的完美结合。当然,这些全新之处都直接或间接由我们之前介绍过的形成原因作用产生的。如果一个导演在视听语言的一个方面有着与众不同的创新之处,那么他也许会得到电影界的短时间关注。但是只有像格林纳威这样一直持续着给人们惊喜,才能最终收获电影大师之名。

因为格林纳威最初想要终身从事的事业其实是画家,所以他的这些视听追求最基本的还是对作品画面的特殊追求。这一点可以从他的《画师的契约》与《枕边书》等片中明确感受到,影片中存在着大量以往电影人很少运用的画中画风格,而这种风格无疑对电影画面的空间与内容起到了非同一般的扩展作用。另外画家的本性使得格林纳威对于固定镜头和机位以及静止画面有着不小的钟爱之情,这在《厨师,窃贼,他的妻子和她的情人》中新鲜食物静物画般的横移镜头表现地淋漓尽致。提到横移镜头,不得不说的是我通过翻阅资料得知,格林纳威竟然请来了阿伦·雷乃《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大量运用横移镜头的摄影师做自己影片的摄影师,这绝对是众多有着电影梦的年轻人在自己成为电影导演之后都希望实现的一个愿望。除了镜头运动的承袭,格林纳威在画面颜色上的表达运用也同样因绘画受益。同样是在《厨师,窃贼,他的妻子和她的情人》中,格林纳威在展现不同的场景如餐厅,医院时运用到了不同的颜色表达其功能与含义,其经典程度可以说与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蓝》、《白》、《红》相提并论。

不过如果仅仅是纯粹地通过这些外部手段展现影片内涵对格林纳威来说是远远不够地,虽然他的影片故事性不强,但却都如博尔赫斯的文学作品般呈现的是复杂的网状结构。正是通过这些复杂的故事脉络格林纳威表达了自己极为深入地对于人性与社会的种种思索与探讨。如《枕边书》中的女性主义,《魔法圣婴》中的人的肉体与宗教、信仰的关系,《一个Z和两个O》中对人类逻辑思维的质疑等等。这些例子不胜枚举,但都毫无疑问地将格林纳威影片中的思想性与开拓性展现无遗。

虽然我第一段设想出来的格林纳威对于大师问题的回答并没有真实地发生过,但这种设想也绝对不是空穴来风。因为他全新的视听追求导致他不仅对这种问题无暇思考,同样他也不会像如今的许多高票房导演般去迎合观众的口味拍摄电影,他拍摄电影的目的绝对只会是对艺术上以及精神上的追求。但这却并不意味着格林纳威对观众不重视,相反的是,在我看来,格林纳威恰恰是最为观众着想的导演,因为在他绝对不会小看观众的智商,因此他总是将在他看来最有深度与代表性的事物通过最直接又最纯粹地方式展现给观众,使得观众真正地走进了他的每一部电影并从中有所感悟,就像他在《魔法圣婴》中让戏剧舞台上的观众们做到的那样。

视听表现手段的多样性同样也是格林纳威在他的追求中想要實现的,《枕边书》时文字、影像、声音的高度结合已经使这种趋势初见端倪,到了后来的《塔斯鲁波的手提箱》更是实现了电影、电视、网络、书籍、展览的完美统一,可以说是格林纳威迈出的实现自己将电影事业推向新媒体艺术的道路上历史性的一步。

(作者单位:运河高等师范学校)

猜你喜欢
枕边书大师
雪夜读书
对话大师
枕边书
对话大师
对话大师
谢冕趣谈枕边书
作家们的枕边书
猫大师妙煎三鱼
大师
大师谈翻译永不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