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的特殊学校:嘉兴青年中学研究

2020-12-28 06:53蒋玲玲
兰台世界 2020年9期

蒋玲玲

摘 要 嘉兴青年中学于1946年9月创办。1949年初,国共军事实力发生变化,嘉兴青年中学在局势动荡中奉命解散。在嘉兴青年中学两年半的历史中。在青年中学就读的学生,无时无刻不受到战争和派系斗争的裹挟,部分学生跟随国民党去了台湾,部分学生在共产党的影响下发动了“嘉兴起义”。

关键词 复员青年军 嘉兴青年中学 国共内战 嘉兴起义

一、青年军复员及嘉兴青年中学的设立

1944年10月,蒋介石提出以“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为口号,发动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声明“一旦抗战胜利,三个月后即行复员,欲学就学,欲工就工”。各地知识青年纷起响应,组成青年军201师至209师九个师。当1945年8月15日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时,为维护政府的“信誉”及“社会稳定”,青年军的复员安置工作即被提上了议事日程。1946年初,成立“青年军复员管理处”①,陈诚任处长,蒋经国任副处长。规定凡是要求复员者,必须参加预备军官教育,训练六个月结束后,发给每人一份“预备干部训练结业证书”,按照每人的文化程度和表现,分别授予少尉或准尉军衔,成为“预备干部”,如果将来需要再服兵役,则可充当基层军官(如排长、连长)。

1946年6月3日,第一批青年军官兵正式复员。国民党国防部预备干部局在全国举办了六所青年中学,分别在嘉兴、杭州、贵阳、重庆、汉中、长春。其中嘉兴青年中学,最为蒋经国所重视。1946年6月初,青年军以数字编列在全国各地举办夏令营。蒋经国希望借此来进行思想工作和思想动员,使复员的青年军心始终向着青年军系统,巩固国民党统治。青年军208、209师复员官兵集中到嘉兴西大营②,因嘉兴位列第八,故称第八夏令营。第八夏令营是嘉兴青年中学的前身,是一个带有过渡性质的训练营。训练内容紧紧围绕“一个敌人(指日本)虽然已经被打倒,但是还有一个敌人(指共产党)并没有被打倒,所以我们(指青年军)要团结起来,继续努力”这一主题思想来进行动员,为青年军系统出力,“为国努力”[1]。此外,还开设了《中国政治》《中国经济》等课程,用这些青年军所编印的教材来进行政治教育。夏令营以前,在青年军各团中,虽已有一段时间的预备军官训练,但在夏令营内,仍然进行补充训练,夏令营按照军事编组,以部队形式,配备有武器,生活军事化。教官多数是208、209师的复员官佐,担任队长、军训教官和政治教官等。

在第八夏令营期间,孙乐陶、王昇等已奉命筹备创设嘉兴青年中学。1946年8月13日,国民党军委会青年军复员管理处任命胡昌骐为嘉兴青年中学校长[2]。1946年9月1日,夏令营结束,嘉兴青中即行成立,胡昌骐正式视事,并于2日上午在司令台举行交接儀式,胡氏希望各同学继续保持青年军作风和士兵精神,同时建立特殊校风。夏令营教官、职员中,绝大多数转入青年中学。5日举行开学典礼,9日即正式开课[3]。

学生们在学校内有双重编组③:一为军事编组,采取军事管理,于训导处下设管理组,形成“训导处→军事管理组(组长)→大队(大队长)→中队(中队长)→区队→分队→学生”编组。大、中队长由预干局派来的专任军官担任;区、分队长由学生互推,任期以三月为限,每学期改选两次。组织是跨班级的,有许多同一班级的学生,分别属于不同的区队或中队。另一为班级编组,采取导师制,以指导学生课外学习、培养学生完善品德。班级自初中一上起至高三,春秋季都有,各班一般都有甲、乙两个平行班,高二以上分设文、理两科。形成“训导处→训导组→各级级任→各级级会(包括正负级长各一人,纪律、学习、康乐等股股长各一人)→学生”编组[4]。

在课程设置上,青年中学所用教材与普通中学的教材大致相似,设国文、史地、公民、体育、劳美等课程。但在课程中突出公民及军事训练。教员在上课时,着重讲述所谓的“国内外时事”,并对进步青年学生运动进行诬蔑,所教的不以课本为准,而常插入时事,尤其是灌输“反共”方面的内容。在训导处组织下,通常利用早会讲话和联谊刊物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5]。

二、蒋经国与嘉兴青年中学

嘉兴青年中学的教职员多数为蒋经国的嫡系,主要有以下人员:一是新赣南派,是蒋经国担任江西赣南专员时的干部,如校长胡昌骐,曾任赣南行署教育处处长。二是“三青团”中央干部学校毕业生,如训导处主任王昇,曾任江西第四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视察员、赣县政府军事科科长。1947年2月1日,蒋经国曾到青年中学,对全体师生训话,希望嘉兴青年中学争取成为全国青中的模范,要求学生们团结力量,为国家民族奋斗[6]。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勾结美国重新掀起内战,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消灭全国的进步力量。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国统区人民反对斗争的声音日益高涨。1947年5月,北平进步学生发起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之后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各地尤其是各大学、各专科学校,进步运动空前高涨。这引起了以“青年领导”自诩的蒋经国及青年军系统的极度震惊,认为必须采取措施,来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5月20日,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学生联合在南京举行示威向国民党政府请愿,却遭国民党军警野蛮镇压,造成了震惊全国的“五二〇”血案。“五二〇”运动对青年军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使其内部出现了分化。由此,蒋经国及其青年军系统认为,有进行一次集中和训练的必要。通过举办夏令营对青年军内部来一次整肃,将不可靠分子清除出去,使学生对他更加拥护,以缓和并平息青年军内部的矛盾[7]。举办夏令营的动机,从公开意义上说,是根据预备干部管理法规的规定,可以利用暑期、冬令或节日,对具备预备干部称号的复员军人员,进行临时动员或临时召集之类的训练活动,以为动员召集的尝试和兵员补充的准备。

嘉兴晨光夏令营④由国民党国防部预备干部局主办,局长蒋经国任营主任,副局长贾亦斌、嘉兴青年中学校长胡昌骐任副主任,嘉兴青年中学训导处主任王昇任训导主任。嘉兴夏令营的性质,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夏令营,而是一个具有短期特务训练性质的夏令营。在夏令营期间,蒋经国基本上都在嘉兴。

夏令营为期四十天,前三周的内容大体相同,除星期天休息、学院自由活动外,其余六天,每天早上是早操与早会,上午是分组讨论或上大课,下午午睡后是体育活动和文娱活动,晚上分组讨论或文娱活动。早操,由军队编制教官与体育教官带领,如柔软操、跑步等。早会,由教学组主持,一般是由蒋经国、王昇或政治教官在露天作短时间的报告。其内容有关于政治的,也有关于“通知”性质的。上大课,是主要的训练内容之一,其内容比较复杂,可以分为下述几种。第一,由蒋经国、王昇和政治教官上课,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第二,请国民党政府官员来上课,如7月下旬,请陈立夫上了两个多小时的课,陈立夫谈到当时正在进行的国共和谈的情况。第三,请一些大学校长或权威教授来上课。夏令营之所以请他们,一是由此可以跟这些校长联络感情,或进一步发展关系,使他们今后对青年军有所助益。二是可以听取他们对自己学校的看法与做法,有助于情况的了解。分组讨论是训练的另一个重点。把学院按照原来学校为单位编成小组,再把同地区的若干小组合编为大组。讨论分为小组讨论、大组讨论和全体大会讨论:小组先讨论各自学校里的青年军力量和进步学生力量,两个力量的对比,前一阶段活动所取得的结果、经验与教训,今后怎样争取中间力量,采取什么方式方法等。嗣后,在大组上讨论同一地区若干同一情况,在此地区的力量对比,今后如何活动、如何联系及组织等。然后,进行全体大会讨论,由蒋经国、王昇作指示,经过上下反复的讨论,最后由蒋经国作结论,作今后怎样进行组织与活动的训示。

夏令营的第四周,除和前三周一样上午开大会、下午小组讨论外,另增添了一些新内容,为参观工厂、访问农村、举行大餐和周末联欢晚会等项目。开大会,也不同于前三周,不再是邀请专人前来讲演,而是每次会议都由蒋经国主持,议题集中在加强组织和增进团结方面。会上正式提出了把原有的青年军通讯社改组为青年军联谊会的提案。经过全体与会人员的讨论、表决,一致通过了提案及与之有关的“预备干部甄审条例”。所谓“甄审条例”,是要在进行改组的同时,对每一个具备预备干部头衔的,包括就业与就学的复员青年军分子重新加以考核鉴定,而后再批准其申请参加青年军联谊会作为会员。由此可见,第四周是这届夏令营的活动重点,达到了营务活动的高潮,这清楚反映了举办本届夏令营的真正目的和任务。经过这次改组,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澄清组织、增强团结的作用。

蒋经国在嘉兴夏令营中,首次提出“一次革命,两面作战”的理论,既反对共产党,也反对国民党内的贪官污吏。一面反对国民党的腐化,一面反对共产党的赤化,两大“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标榜既非共产党路线,也非国民党路线的“第三条路线”。学员们极感兴趣,讨论也极为热烈。对于把政治上民主革命和经济上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的“一次革命”,以及既要在国民党内部进行斗争,又要在党外对共产党进行所谓“两面作战”,在提法上并没有什么异议。争论的焦点则集中在究竟以反共为主,还是以反对国民党内部的官僚主义及与之有关的一切贪污、腐败、无能等病症为主。对国民党内部也有两种看法:究竟以采取大刀阔斧的“大手术”,还是采取缓渐柔和的治疗为宜。前者可能冒一定的风险而欲速则不达;后者则姑息养奸,贻误战机。尽管这个问题不仅在受训人员中间,而且在蒋经国派系内部闹得沸沸扬扬,而蒋经国始终没有表态,直到国民党当局自大陆败逃到台湾前夕,也没作出明确的答复。

三、嘉兴青年中学的解散

1948年11、12月间,学校里已纷纷传说,嘉兴青年中学即将解散,而解散后如何,则众说纷纭,师生人心惶惶。1949年1月14日上午,国民党国防部预干局局长贾亦斌亲自来到嘉兴,宣布嘉兴青年中学结束并解散,让全体师生自己决定出路:或去台湾,参加孙立人主持的“新军训练”;或去杭州,參加青年救国团;或留嘉兴,编入预干总队⑤,并每人发放两个月遣散费。宣布解散后,学校方面即决定,即日起停课复习,在短时期内完成学期考试,但教职员与学生们都无心考试。校内气氛受到许多教职员自找出路的影响,学生思想上也很乱。1949年1月22日,国民党国防部预干局派来一批人,一面筹备预干总队,一面进行分发学生。去台湾的,约300人,被送往上海;参加青救团的,约400人,被送往杭州,以高中部为多;进预干总队的,留在嘉兴,约300人,以初中为多。此外回家的学生约400人。1月底,南京开来预干团两个大队,并携带武器,预干团第一总队即告成立,青年中学就此结束。

1949年4月7日,预干团第一总队总队长贾亦斌在中共地下党的策反下,带领3000余人起义,震惊全国。被称为“一支特殊的部队(蒋经国培养的嫡系军官),在特殊环境下(强敌四围之中)的一次特殊行动(不计成败,不惜牺牲)”[8]。贾亦斌是行伍出身,在抗日战争中取得赫赫军功,后到陆军大学深造。针对中国近代频遭外侮、国防积弱的现状,他撰写出《预备干部制度的理论与实际》这一新国防论著,引起了蒋经国的关注。后来,他到“青年军复员管理处”就职,圆满解决了复员青年军入学深造这一难题,使蒋经国对他另眼相看。但国共双方签署《双十协定》后,蒋介石一意孤行,坚持内战,贾亦斌萌生退意。但还是抱着“士为知己者死”的心态,尽力为蒋经国做事。之后,他目睹了国民党高级将领在指挥上的颟顸无能、在经济上的腐化堕落,而蒋经国在“发行金圆券”、“只拍苍蝇,不打老虎”等事件中的表现,也让贾亦斌彻底失望。1948年晚秋,贾亦斌独邀段伯宇到中山陵,与段伯宇商定如何掌握武装的初步计划。后因起义消息走漏,遂于1949年4月7日提前发动起义。

四、结语

抗战胜利后,青年军按照规定进行复员,为了使复员青年军继续就学,国民党国防部预备干部局在全国举办了六所青年中学。嘉兴青年中学从1946年9月创办到1949年1月解散,前后两年半时间,五个学期,接纳青年军复员军人2400余人。在全国举办的六所青年中学中,规模最大,且最为蒋经国所重视。1949年初,国共军事实力发生变化,随着国民党在战场上的失势,国民政府南逃广州,嘉兴青年中学在局势动荡中奉命解散,教职员及学生或去台湾,或留嘉兴,或回家乡。然而相较于举办时谨慎选址、细心筹备,嘉兴青年中学的消亡令人猝不及防,正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而在嘉兴青年中学成立、发展、消亡过程中,贯穿了战争以及国民党内的派系斗争。蒋经国提出的“一次革命,两面作战”的理论,既反对共产党,也反对国民党内的贪官污吏,标榜既非共产党路线,也非国民党路线的“第三条路线”。然而国民党政治上的腐败、军事上的失利最终使蒋经国的理论化为泡影,既没有完成反腐败的任务,也没能阻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的全面胜利。30年后,当昔日莫斯科中山大学同窗邓小平成功在大陆实行“改革开放”,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知远在台湾岛上的蒋经国回首这段历程,作何心态?

注释

①1947年春,由“青年军复员管理处”改组的“国防部预备干部管训处”奉命撤销,正式成立“国防部预备干部局”(简称预干局 ),为国民党国防部八局之一,蒋经国任中将局长,贾亦斌任少将副局长,管理复员至全国各地的青年军。

②今子城所在,位于嘉兴市府前街,占地约7.5万平方米。辛亥革命后为军队营房,俗称西大营。1937年11月毁于日军炮火。此后,日军陆续建起大小营房20多幢。抗战胜利后,为国民党国防部预备干部局特设嘉兴青年中学驻地。

③嘉兴青年中学由国民党国防部预备干部局直接领导,设校长室、总务处、教务处、训导处、等机构以及学校分部。

④因徽章上有“晨光”二字,故名。参加夏令营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中学。

⑤1948年11月,在南京孝陵卫陆军大学校址成立,学员大部分来自复员青年军。贾亦斌自兼总队长。1949年,根据蒋介石旨意,预干总队扩充为预备干部训练团(预干团),下设三个总队。第一总队驻嘉兴,贾亦斌兼任团长、第一总队总队长。第一总队辖四个大队。

参考文献

[1]李馥承.青年军第八夏令营.嘉兴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黎明前的抉择——国民党国防部陆军预备干部训练团第一总队嘉兴起义始末 .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54.

[2][3]嘉兴青年中学校刊:第1期 ,1946-09-16.

[4]胡昌骐.本校两年来校务概况.嘉兴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黎明前的抉择——国民党国防部陆军预备干部训练团第一总队嘉兴起义始末.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97.

[5]嘉兴青年中学校刊:第2期,1946-10-1.

[6]嘉兴青年中学校刊:第10期,1946-02-1.

[7]贾亦斌.在嘉兴、北平夏令营.半生风雨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96.

[8]嘉兴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黎明前的抉择——国民党国防部陆军预备干部训练团第一总队嘉兴起义始末.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