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与区域旅游空间结构
——文献评述与成果启示*

2020-12-29 07:25杜洁莉
关键词:空间结构旅游者交通

杜洁莉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 深圳 518055)

0 引 言

交通网络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及区域旅游空间布局演变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随着交通可达性的增强,旅游者的行为选择、旅游流空间运动模式、旅游产业要素的空间分布、区域旅游空间格局的演变、旅游产业的整合,以及区域旅游竞合关系等方面都随之发生变化.

国内外学术界对于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较早,其主要集中于旅游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并在旅游规划实务中具有广泛的战略性应用.Gunn[1]认为旅游系统是由吸引物、服务社区、中转通和区内连接通道、客源地到目的地的交通、交通入口、区域边界一系列空间要素组成的空间系统.Nell[2]认为旅游空间结构系统包括旅游者、旅游业、旅游通道、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等5个要素,各个要素形成动态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系统模型.此后,Mill等[3]进一步完善了旅游系统理论.楚义芳[4]基于旅游系统概念,对“旅游空间组织”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是国内最早进行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研究的学者.杨新军[5]认为从旅游空间位置、距离、方向、扩展空间广度和继承性动态尺度等五大基本旅游空间要素探讨区域旅游空间结构.陶伟等[6]认为旅游空间结构为节点、通道和域面的要素集合.节点是旅游活动最密集、最活跃的地方.卞显红[7]认为旅游空间结构是由旅游目的地、客源地市场、旅游区、旅游节点、旅游循环路线,以及旅游入(出)通道六大基本要素构成.张凡等[8]认为旅游空间结构是城市旅游系统中各个要素在空间中的相互位置、相互关联,以及相互作用等相互关系.

因此,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和总结,为我国后续相关研究提供经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方法论意义.

1 交通与旅游者行为及旅游流的相关性研究

交通与旅游者行为及旅游流的相关性研究是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研究的基础.国外对交通与旅游者行为的相关研究集中于交通成本对旅游者需求与旅游目的地行为选择的影响;旅游者个体特征与旅游行为模式对交通方式选择的影响[9];旅游交通可达性对旅游需求的影响[10];基于不同交通的客流动机与行为差异性研究[11]等方面.Jameel等[12]通过重力模型探讨旅游需求对旅游交通空间格局的影响,实证验证交通对于旅游目的地旅游流布局的重要性.Masson等[13]以巴塞罗那与佩皮之间高速铁路对旅游者需求动机与旅游行为的影响为案例,他认为高铁的开通导致旅游区域城市发展不平衡.Claire等[14]基于交通距离的衰减模型探讨了目的地旅游流的运动模式,分析了影响旅游流空间分布的相关要素,研究表明交通网络对旅游流运动具有重要作用.

国内关于交通对旅游者行为的影响,主要关注交通如何影响旅游者的目的地选择、旅游活动安排、出行方式、出游半径、旅行的质量和满意度.卞显红等[15]通过分析交通系统对旅游者目的地选择与出行方式的影响,阐释了交通网络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构建了旅游交通消费模式图.于秋阳[16]从旅游者动机、旅游活动参与和旅游出行特征三个方面阐释游客旅游行为模式,并针对高铁的“时空压缩”效应,建立高铁驱动下的游客行为测度模型.

国内交通与旅游流的相关研究集中在旅游流空间运动模式的理论研究[17];旅游流空间分布数据的方法与技术分析[18];苏建军等[19]关注交通客运量与旅游客流量的相互关系及地域性差异,并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和协整分析检验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均衡化的关系.汪德根等[20]则分析了高铁开通前后城市圈旅游流的空间结构变化;从研究视角来看,目前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高铁与航空交通对旅游流的影响上,吴晋峰等[21]以北京、上海的入境旅游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航空交通运输对旅游流规模和分布结构的影响;殷平等[22]对京津冀地区进行调研,运用旅游空间、交通边际效用、旅游平均中心、标准距离等指标分析在高速铁路影响下城市间旅游空间作用和空间结构呈现的演化特点.目前国内针对高速公路对旅游流影响的研究较少,现有的研究以川藏公路对旅游空间影响的研究较多,其他地区甚少.

2 交通与区域旅游经济产业的相关性研究

交通对旅游企业经营选择、区域经济活动的影响是区域旅游经济产业研究的重点内容.国外学者Nakamura等[23]对日本新干线车站的沿线城市和区域进行考察研究,发现新干线停靠站点的出现与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就业率、投资率和旅游经济存在密切联系.Bruinsma等[24]运用交通向心性指标,以欧洲高速铁路为个案研究其与旅游经济的关系,认为高速铁路影响了城市区位交通连接度和向心性,从而影响区位交通可达性和旅游企业的区位选择.Plassard[25]认为高速铁路TGV网络的形成对法国产生经济的集聚效应,使得巴黎逐渐发展成为空间网络的经济中心.Gutierrez[26]以高铁线路马德里—巴塞罗那研究为例,认为高铁对城市旅游经济活动的影响随着交通空间尺度的大小而发生变化.Bazin等[27]关注高铁对住宿餐饮业布局的影响,研究发现高铁周边的商务型酒店、会展类酒店随着高铁开通而呈现明显的增加.

学者也以中国为案例进行相关研究.Wang等[28]探讨了高铁交通网络对相邻区域旅游发展的影响.他认为随着高铁网络的发展,旅游竞争范围、城市旅游市场得以不断升级,区域的旅游中心也将发生改变.Hou等[29]以珠三角地区为研究案例,探讨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旅游经济的影响,认为时空距离的缩短拓展了经济活动的辐射半径,从而城市经济产业格局调整.国内学者对于旅游经济、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众多,但是基于交通对旅游经济的影响研究较少,马耀峰等[30]以西安为例,对旅游产业与交通系统的耦合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表明旅游产业与交通系统相互影响与制约,两者的耦合度是衡量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殷平[31]关于郑西高铁附近旅游产业发展的研究表明,随着城市交通网络的日益完善,旅游产业要素逐渐集聚,旅游市场规模扩大,中心城市借助高铁和城际轨道交通成为旅游集散中心,沿线城市如果进行特色开发和定位将形成新的旅游集散中心.史春云等[32]通过分析旅行线路的旅游布局和空间模式,验证了交通可达性的提高有利于缩短旅行时间并节约旅行成本,使得区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王兆峰[33]通过武陵山区的交通研究表明,山区等偏远地区随着公路交通的完善,拓展旅游线路,扩大旅游区域,从而提升当地旅游经济的质和量.交通与区域旅游经济产业的相关性研究是我国区域旅游研究一个亟需填补的领域,尤其在经济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紧缺.

3 基于交通的旅游空间格局演变的研究

国外最初对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多是借助经济地理学等学科的基础传统理论,如核心-边缘理论、空间一体化理论、点—轴结构理论等并将之运用到旅游空间结构的演变中.此后,Gunn[34]的目的地地带理论、Dredge[35]的3种目的地空间结构模式、Johnston[36]的空间演化模式通过旅游要素的分析提升了旅游空间理论.此外,学者还关注区域旅游空间发展的非均衡性[37];城市旅游空间一体化模式[38]等.国外学者对交通与旅游空间格局的相关研究则较少,仅有的如Kim[39]认为高铁能够提高城市圈的可达性,实现城市空间结构的均衡发展,等等.实证研究方面,国外研究主要涉及旅游者行为和旅游流空间研究,包括旅游者空间行为、旅游流集聚与流动、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与布局、目的地空间结构的竞争、合作与演变等.

国内学者在对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集中于旅游地理学视角.如从旅游资源的地理集中度、区位熵、交通可达性等方面分析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特征[40];旅游地空间组织形态、旅游流空间结构、旅游空间演化模式及区域旅游地相互作用[41];旅游系统的构成要素、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优化[42];旅游客源市场空间结构研究,学者运用距离曲线、引力模型、地理集指数、交通可达性等计量指标和模型描述旅游目的地客源市场的分布规律和空间结构,得出的结果基本符合距离衰减的一般规律[43].

国内学者尤其关注交通对旅游空间结构演变机理的影响研究,研究视角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①旅游交通可达性、交通成本对旅游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赵中华等[44]分析长三角地区旅游交通资源的分布配置,借助交通网络密度和旅游客运量等指标,从宏观层面探讨区域旅游交通优化配置的对策;陈浩等[45]以珠三角地区旅游空间结构为例探讨区域旅游交通可达性对区域旅游空间格局演变的影响机理;殷平[46]从旅游效益的角度构建旅游交通成本模型,揭示了交通成本与时间成本对于旅游目的地空间竞争的影响;戢晓峰等[47]通过区域旅游交通网络的模型分析,从交通距离、时间、交通成本三个方面对旅游交通网络可达性进行量化分析.②旅游流与区域旅游空间布局研究,王兆峰[48]从旅游流的关联度、网络节点、连接强度及旅游空间结构等切入,阐释入境旅游流与航空交通网络的相互关系及其区域差异;卢松等[49]以安徽省黄山市自驾车旅游者为例,分析自驾车旅游流空间行为,研究表明高速公路是自驾车旅游交通流量的骨架,自驾车在区域内形成显著的旅游流集聚中心,交通流量在区域空间内分布呈现不均衡状态.③近年来,交通与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呈现新的研究视角:人类学功能主义和现代性视角下的空间分析.该观点认为,道路在旅游系统中作为通道的承担着空间结构连接功能,一方面是旅游流的载体并影响着旅游者的旅游体验,另一方面也对旅游社区与外界的关系产生重要影响[50].旅游空间结构研究中,旅游社区作为目的地或节点的受到关注,道路作为旅游界体,其与全球化、经济发展、文化变迁、旅游,以及环境等息息相关.

4 区域旅游竞合机制研究

国外对旅游区域竞合机制的研究起步甚早,其主要侧重理论层面的研究,实证研究较少,理论方面涉及到区域旅游合作模式、区域旅游合作的相关影响要素及区域旅游一体化研究等.Zahra等[51]分别以生命周期理论、混沌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等为理论基础研究区域旅游合作的相关内容; Araujo等[52]提出了跨界旅游的竞争与合作模型.Augustyn等[53]论述并提出一系列旅游合作的影响因子.Sparke[54]提出跨界区域旅游市场营销的概念、相关要素及营销策略等.

国内学者对区域旅游合作的研究集中在基础理论研究、区域旅游竞合模式研究、区域空间结构研究等方面.杨效忠等[55]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理论阐释跨界旅游空间合作的实质,探讨区域合作对地方经济的影响;陈淑兰[56]借助熵和AHP分析法对区域旅游资源进行评估,并对区域旅游合作机制进行综合评价,提出区域合作的关键是构建高效的旅游空间结构系统;郭鹏等[57]不局限于国内的区域合作,以丝绸之路的区域空间合作为例,探索国际间旅游合作的开发模式.

5 结 束 语

从文献综述可见,国外研究更为体系化、规范化,对基础理论的借鉴较多,国内相关研究则更为多元化,更多是基于城市个案的实证研究.纵观国内外的研究文献,既有研究主要呈现以下两个方面的优势:

1) 研究内容体系化、多样化 现有文献研究关注交通对区域旅游空间各个层面的影响,从旅游者需求、动机及行为决策、旅游产业要素的流动与配置、旅游企业选址及经营方向、旅游经济产业格局、旅游空间结构等方面进行相关研究,形成较为全面、完整的研究内容体系.

2) 研究方法规范化、多元化 研究主要方法有描述统计、案例分析、比较分析、实验分析、田野调研、参与访谈,以及模型建构等.具体而言,通过运用交通可达性指标、交通优势度、因子分析法等探讨交通网络和区域旅游空间的互动关系及客源市场结构变化;借助特尔斐法及层次分析法、地理集中指数、区位熵、计量分析、结构方程模型、跨群组分析、GIS平台集成等方法揭示区域旅游发展的时空差异与演变;利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分布均匀度、泰尔指数、社会网络分析法、ESDA空间自相、重心演变轨迹,通过运用引力模型、拓扑结构的方法分析交通对城市旅游发展的影响以及区域旅游空间的关系.

然而,既有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 研究内容 涉及交通与旅游区域空间结构关联过程与机制及其耦合定量评价的不多,目前多数研究关注旅游空间结构演变因素的独立影响因素,或是以区域旅游景区景点等旅游资源及空间布局为个案进行研究,而针对交通网络对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的整体作用机理缺乏系统性分析,更缺乏基于交通可达性的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时空特征多维计量分析及模型建构.

2) 研究区域 国内三大主要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及泛珠三角经济圈(粤港澳大湾区为核心区域)在旅游资源、旅游市场各具特色与优势.目前多数研究针主要集中在环渤海经济带、长三角两大区域的旅游空间演变探究,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澳门和珠三角9个主要城市,其作为目前国家政策倾注、备受关注的核心区域,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然而旅游区域研究相对滞后.亟需对粤港澳大湾区旅游空间结构的演化特征进行系统研究.

3) 研究方法 学者多从交通成本、交通可达性、旅游流、旅游资源分布、旅游经济、或旅游产业效率等单一层面来衡量区域旅游结构的变化,缺乏多维度视角下的区域旅游发展综合评价研究,对旅游空间结构演化的时空特征缺乏有效的分析工具和模型建构.

综上所述,亟需在考虑发展背景与要素变化的同时重新审视传统的理论,并从多种角度研究探讨交通网络与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的耦合机理及关联效应,发挥交通网络的辐射优势,优化区域旅游空间结构,使其形成“城市-区域”与“市场-资源”共轭型旅游空间结构体.因此,只有扎根理论,文献梳理,并通过扎实的实地调研与实证研究,才能获得学术创新,在交通网络日新月异的时代指导旅游空间结构布局的合理优化,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猜你喜欢
空间结构旅游者交通
基于角尺度模型的林业样地空间结构分析
繁忙的交通
喀拉峻风景区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研究
小小交通劝导员
旅行社未经旅游者同意安排购物属违约
国内历史文化街区研究综述
道路绿化带的不同空间结构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运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浅析《被占的宅子》的空间结构
浅论生态旅游者的分类与识别方法
阅读理解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