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只蜗牛去远航

2020-12-29 10:29江西省大余中学周涵瑀
高中生之友(中旬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学说话牙牙学语漫长

○江西省大余中学 周涵瑀

1岁多的弟弟自从完成了从四肢爬行到直立行走的蜕变后,就一直在向高级智慧生物发展的道路上慢吞吞地挪动,学说话的速度比蜗牛的爬行速度还慢。他先学会叫“妈妈”,之后学叫“爸爸”用了一个月,学叫“奶奶”用了一个月,学叫“姐姐”又用了一个月。

对此我嘲笑不已,因为我听说自己学说话的速度是很快的。“就你这速度,到2岁你都说不了几个字!”

大人却都不这么认为,在他们看来,弟弟说几个字就像吐了几块玉似的。母亲总爱说:“哎呀,你急什么,弟弟慢慢学嘛,你看弟弟刚学会了……”

刚学会了什么?反正不超过4个字。

我比弟弟大14岁,在这个喜欢思考的年纪,其实看着一个小不点儿长大挺有意思的,而最大的感受是不可思议。每个人都是从这么小的个儿成长起来的,直至终老。这个过程何其漫长,所要支付的最昂贵的无疑是时间。从牙牙学语到意气风发便需十余载,倘若把这期间懵懂度过的光阴用在当下,我们又可以干些什么呢?

前些日子在整理书柜,我把书架上不怎么翻的书一摞一摞地塞进纸箱,这才发现数量不少。这成千上万的纸张上印刷的全是我早已不看的童话。小学时我十分喜爱校园故事与冒险奇旅,曾经令我如此热爱的故事在今天终成为略显幼稚的文字,我甚至边收拾边想:当初我是怎么喜爱上这种读物的?

我坐在椅子上,悠闲地翻着书,在这些简单的话语里捕捉遥远的记忆。儿时为什么喜爱呢?或许只是出于纯粹的快乐,能在看书时开怀大笑,我就已经满足。不问目标,不问结果,就这样,我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几年前的孩童捧着书开怀大笑,如今的少年摊开书深沉思考:这些书真的有用吗?

我不止一次做过这样的假设:假如用读所谓的“闲书”的时间来读所谓的“名著”,是否会有完全不一样的意义?但仔细想来,不可否认的是,被如今的我怀疑无用的书,都成了塑造我自身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正是受到这些简单干净的文字的陶冶,幼年的我才对世界无所顾忌地敞开怀抱,去相信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总存在着美好。也许这些被视作无用的书才是属于童年的养料。忽地庆幸我儿时是捧着一本本爱书不亦乐乎,而不是对着不知所云的论述囫囵吞枣。

只是我依旧感到有点儿遗憾:沉浸在童年的世界中太久,以至于没有及时地打开新的大门。

我忆起复旦大学一位教授的一场演讲,她说,在不同的年龄段,你会喜欢上不同的书,等到后来你会发现,原来书是陪你一起成长的。

我把这份记忆藏在脑海里,直至今日拿出来品一品,仍感到回味无穷。

大概人的成长都是一段漫长而不荒凉的旅途。书本陪伴心灵一同成长,一同变得凝重,变得厚实。这么多不同时期的书本叠在一起,叠出了自己长大的模样。我们都在马不停蹄地跑向前方,想与未来的自己说一句“相见恨晚”,可自己总嫌过程过于漫长。

我曾看过这样一则故事:上帝让一人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那人不停地抱怨,可蜗牛始终走不快。那人开始埋怨上帝,不明白上帝的用意,可当他抬起头时,竟望见了满天的星斗。

我与故事里的人一起恍然大悟。也许成长就是像踱步一般缓缓向前,人的身心之所以成长得慢,就是为了看遍旅途的繁华,当幼年时亲眼所见的瀑布已流成迂回的小溪,我们便完成了日夜期盼的成人礼。

弟弟如今开始学着看一本只有寥寥数语的图画书,当我嘲笑他“你是不是傻”时,这个曾经只会自言自语的小不点儿已经会很严肃、很认真地告诉我:“没有!”就像这样,慢慢来吧,不必揠苗助长,时候到了,人自然会长大。

或许我也应该牵只蜗牛,不过不是去散步,而是去远航。时不时等一等慢悠悠的蜗牛,歇一歇时就能望到葱茏草木、万紫千红。

点评

作者从自己对弟弟牙牙学语的嘲笑讲到自己对童年书目的嫌弃,二者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对成长的思考。我们渴望快速成长,但不论是表达能力的培养,还是阅读水平的提升,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文章的亮点就在于作者能够在日常琐事之中体悟到生活的道理。全文的语言夹叙夹议,既有风趣的叙述,也有精辟的说理。文章的标题和结尾还具有象征意味,形象生动。不过文章第二部分的思路不够清晰,作者可以采取先抑后扬的方式来厘清思路。(张照生)

猜你喜欢
学说话牙牙学语漫长
妞妞学说话
漫长的“旅行”
跟庄子学说话
捷径,是更漫长的道路
学说话
小老鼠的漫长一夜(下)
小老鼠的漫长一夜(上)
组织派对、文化沙龙
反思:一种学习数学的有效手段
时间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