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表象寻捷径,助力鉴赏破千军
——高考古诗鉴赏重难点手法辨析

2020-12-29 21:41湖南何永顺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0年2期
关键词:代指借代白描

湖南 何永顺

在古代诗歌阅读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常常混淆“工笔、白描”“借代、借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等几组概念,导致阅读理解题不断失误,影响了语文学习的质量和信心。为了帮助学生分辨这些易错的概念,本文尝试从概念梳理及案例剖析两方面切入,阐述几组容易混淆的概念,以就教于方家。

一、重心把握准,工笔、白描易分清

在描写中,工笔与白描是正面描写的两种方法。古诗鉴赏中常出现这两个概念,学生需要进一步厘清它们的含义,才能正确判断两者的区别。

工笔指用细腻的笔触作精细地刻画和重点描绘,以突出它的特点,使读者有清晰、深刻的印象。古代诗人常用工笔着意于动作、外貌和心理的描绘,突出细节的重点,进一步强化情感。如张籍《秋思》中的“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作者因见秋风初至,忽发思乡之情,欲作书一封,但就在家书将要发出那一刻,他又觉得信中言语未能写尽心中之意,叫送信之人“又开封”。一个丰满的细节将人物思乡浓情写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孔雀东南飞》写刘兰芝被休回家,临别之时的装束:“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对穿戴的服饰及外貌写得十分具体详细,既突出了刘兰芝的美貌也表现出她的自尊,形象鲜明饱满。

白描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只用线条勾勒,不加渲染烘托,后被文学艺术借用,指用简明准确的语言,勾勒事物形象,表达作者的感受。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再如马致远《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都是列出几种景物,用蒙太奇手法建构完整的意境,不加修饰,突出情感,这就是白描。另外,白描很少拘泥于具体的动作、外貌和心理的描绘,重在突出“神韵”,营造含蓄的“意境”。如李白《赠孟浩然》中的“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寥寥几笔,勾勒出一个高卧林泉、风流自赏的高洁形象,人物神韵顿出。再如韦庄《菩萨蛮》中的“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用简洁的语言营造了明净悠闲的意境,富有感染力。

二、本质理解透,借代、借喻很明了

借代与借喻都属于修辞手法。两者虽都带“借”字,但本质上却有着明显的区别。借喻属比喻,本体与喻体不同类不同质,只是外形相似;而借代的本体与客体间紧密相关,而非相似。

借代侧重于“代”,即代替。或以特征代整体,如李煜《虞美人》中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用“雕栏玉砌”代指故国宫殿;或以部分代整体,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用“樯橹”来代指战船;或以颜色代本体,如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中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落红”代指落花;或以工具代本体,如晏殊《蝶恋花》中“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用“尺素”,即写信用的绢来代指书信;还有用专有名词代替本体,如曹操《短歌行》中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用“杜康”这个人名代指酒;再如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用“吴钩”代指刀剑等。不论何种形式,借代的本体和客体之间都有一定的关联,即相关性。

借喻侧重于“喻”,即比喻。借喻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它仅出现喻体而掩藏了主体。借喻可以还原成明喻。如苏轼《西江月》中的“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琼瑶”本是美玉,这里用来比喻皎洁的月色。再如李贺《梦天》中的“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用“九点烟”比喻“九州”。

在诗人笔下,借代与借喻常被同时运用。如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的“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既用了借喻也用了借代,“钟山”代指南京,“风雨”比喻革命洪流,两者巧妙结合,意趣盎然。

三、细微见真章,情景关系渐分明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移情于景、触景生情等都属于间接抒情的手法。这几者之间的区别需要学生仔细分辨,才能把握其中奥妙。笔者曾就这一问题认真查阅过相关资料,发现在不同的高考复习资料中,它们的表述有差异,甚至是相悖的。经过一番思考、对比和研究,笔者发现三者之间还是有一些细微的差别,将之准确区分,学生可以准确界定情与景之间的关系,提升古代诗歌鉴赏能力。

借景抒情是情与景兼顾,重点在情,景只是抒情的媒介,诗人在景中饱含强烈的情感。这就是王国维先生曾说的“情景相生,以情着物”。例如韦庄《含山店梦觉作》:“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最后两句借景抒情,将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惆怅和盘托出,情感强烈。再如李商隐《端居》:“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最后两句借景抒情,赋予“青苔”“红树”以浓郁的情感,寄托思亲孤寂之情。

寓情于景的重点在于“景”,情隐藏在景中,需要结合语境细细斟酌方能体悟。如屈原《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景中寓情,含蓄蕴藉。再如韦应物《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寓情于景,读者要知人论世,方能披文得情,悟出其间不得其用的无奈伤感之情。

借景抒情和寓情于景密不可分,但侧重不同。如张说的《送梁六自洞庭山作》:“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前两句寓情于景,景下隐藏着送人时的孤独之情;后两句借景抒情,借湖水悠悠抒发遭贬谪的失落和送别的伤感,言有尽而意无穷。

移情于景与寓情于景有时相提并论甚至相互混淆,但两者还是有区别的。移情于景即将人物主观的情感移植到景物、事物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景物、事物衬托人物的主观情绪,使物与人一体,能够更好地表达人的强烈感情,发挥修辞效果。如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月和铃本身并没有情感,作者将“伤心”之情、“断肠”之声移于月和铃之上,赋予这两种事物浓郁的情感。再如苏轼《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红烛照红妆”,花不会睡,但作者却将深深的爱护之情投射其上,以“睡”字点出,别具风味。

触景生情的重点在于“触”,即诗人见到景物后所触发的联想和情感,有一个由此及彼的跳跃或转换。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就属于典型的触景生情,少妇看到杨柳色,突然想到自己戍守边疆的丈夫,触发了思念之情和后悔之意。

以上是笔者的一家之言,希望能抛砖引玉,在教师实际教学中发挥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区分这些概念!

猜你喜欢
代指借代白描
初识借代手法
巧用“白描”把人物写活
新语
器官妙喻
新语
说借代
中原官话中“俺”的特殊语义分布及代指用法
关于比喻、借代区别的一点研究
诗笔白描,写照传神
写给远去的路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