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杲阴火理论研究探析*

2020-12-29 14:46张钰欣马博雅沈翊康张雨菲刘钟阳张保春
陕西中医 2020年3期
关键词:升阳医家元气

张钰欣,王 雨,马博雅,沈翊康,张雨菲,刘钟阳,张保春△

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2.美国加州中医药大学(CA 95131)

李杲,字明之,元代真定(今河北正定)人,授业于张元素,为“金元四大家”之一。“阴火”一词为李杲所创,并在李氏著作中频繁出现,据李国平[1]统计,李杲的《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四部著作中,除去重复句段,使用“阴火”一词共有43处。由此可见,阴火理论为李东垣重要思想之一。笔者通过对近五年阴火相关文献进行整理总结,从本质、病因病机、症状、治疗以及临床运用五个方面探究李杲阴火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以期丰富李杲学术内涵,为临床诊治及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1 “阴火”的本质

“阴火”一词主要出现于《内外伤辨惑论》与《脾胃论》中,因李氏并未对其概念进行明确阐述,故医家们对“阴火”的理解至今仍存在较大分歧。近五年来,医家的观点主要集中于阴火为妄动的相火、内生之火和内伤发热三个方面。

1.1 阴火为妄动的相火 李杲在《脾胃论》中明确提出:“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2]即下焦阴火,上攻于心,致使心不主令,相火离位而代之,耗伤元气。书中亦云:“如时头热躁,是下元阴火蒸蒸发也”[2]。因此,部分医家认为阴火即下焦妄动之相火,其病位在肾。赵瑞占等[3]持此观点,其利用郑钦安“坎卦解”进行论述,认为“阴火”实为坎中之“一阳”即“相火”妄动为病,并指出原文所述“心火”并非心君之火,应为下焦离位相火上冲而取代心主之能,因而妄动的相火即为阴火。至于为何以阴火代之,冯瑞雪等[4]认为,从部位而言,相火生于下焦肝肾,属阴;从功能而言,病理性相火为耗气伤阴之壮火,与充养温煦之少火相对,属阴,故以“阴火”命名。由此可见,阴火为妄动相火之说较为完善成熟。

1.2 阴火为内生之火 区别于从已有的相火概念定义阴火,部分医家用脾胃虚损所致的内生之火阐述阴火的本质。如冯梅等[5]认为,“阴火”涵盖由脾胃衰败而生的僭越之相火与亢盛之心火两个方面,二者可以用生理性的内生之火发生病变所致的火热病邪概括。黄为钧等[6]将阴火的范畴由心、肾两脏扩展至五脏六腑,其认为,“阴火”是以脾胃气虚为基础而产生的五脏六腑的病理邪火。而白建英等[7]将阴火的范畴进一步扩大,其认为“阴火”为脾胃气虚下产生的一种火热邪气,除包含脏腑之火外,也包含气虚气滞之郁火、气虚湿浊蕴结之湿热、气虚津亏血枯之虚火等。笔者认为,阴火为内生之火之说虽明确了阴火的性质,但“内生之火”所含内容较广,故以此定义阴火并非十分准确。妄动不宁的心火及相火虽可由此概括,但若将“内生之火”中所包含的其他脏腑之邪火、气虚气滞之郁火以及气虚津亏血枯之虚火等也归为阴火范畴,这无疑扩大了阴火的范围,脱离了李杲对阴火的定义。

1.3 阴火为气虚发热 部分医家指出,李杲的“阴火论”源于《素问·调经论》“阴虚生内热”[8],故“阴火”之“阴”应作“内”解,阴火代表了内伤疾病元气不足所引起的发热。如丁光迪[9]将阴火看做因内伤脾胃、中气不足而引起的内热,属内伤发热范畴。管利民[10]认为,李杲引“阴火”概念,是为了解释脾胃虚衰,元气不足所致寒热生,从而区别阴虚发热及外感发热。此种认识突破了阴火单指火邪的限制,而将其作为气虚发热的代名词,代表一种因脾胃虚损,元气不足而致发热的临床病证,更加突出其临床意义。

除此之外,也有医家对阴火的本质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如蔡超产等[11]认为,阴火的本质是失生发之性的闭藏之火,但并未引起医家共鸣。赵心华等[12]从发病、正邪、病机与治疗四个角度分别对阴火做出定义,认为阴火是内伤之火、壮火、离位之相火与气虚发热,总结众家之言,使“阴火”内含更加有层次感。

2 阴火产生的病因病机

各医家对于阴火的本质虽莫衷一是,但对于阴火产生的病因,看法基本相同。大多数医家认为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七情内伤是阴火产生的始动因素,而脾胃亏虚,元气不足是阴火产生的根源。就阴火产生的病机而言,主要有两种观点,以王海明等[13]为代表的部分医家认为“气火失衡,升降失常”是阴火产生的基本病机。《脾胃论》云:“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2]即脾胃元气不足导致阴火亢盛,上乘脾土,气火失调。书中又云:“脾胃既为阴火所乘,谷气闭塞而下流,即清气不升,九窍为之不利。”[2]即阴火乘于脾胃,导致脾胃清气不升反降,头面失养而九窍不利。因此“气火失衡,升降失常”是对阴火病机的高度概括。以安宏等[14]为代表的部分医家认为阴火的基本病机是脏腑功能失调。正如《内外伤辨惑论》所言:“脾胃有伤,则中气不足,中气不足,则六腑阳气皆绝于外……气伤脏乃病,脏病则形乃应,是五脏六腑真气皆不足也。惟阴火独旺,上乘阳分,故荣卫失守,诸病生焉”[15]。笔者认为,阴火的产生虽涉及脏腑,但应以气火失衡为根本,若以“脏腑功能失调”概括阴火病机则太过笼统与宽泛,其包含了肝胆湿热、心肾不交、肺脾气虚等各个方面,且内伤疾病大都因脏腑功能失调所致,故不能以此突显阴火致病机理的独特性。

3 阴火的症状

李杲对于阴火为病的症状描述,散见于《内外伤辨惑论》及《脾胃论》中,医家将其归纳总结,认为“阴火”之证常以元气不足与火热亢盛征象并存。如王海明[13]认为,阴火的临床证候有二,其一以中气不足为中心的内伤虚损表现,如肢体沉重,四肢不收,怠惰嗜卧,气短,精神衰少,大便泄泻等;其二为火热表现,有发热、恶热、四肢烦热、肌热不欲更衣、或热如燎而扪之烙手、烦躁、大渴不止等,较为全面地对阴火症状进行了概括。但针对此二者何为主证,何为兼证,不同的医家存在不同的观点。如陈光等[16]认为,谷气下陷常常有之,而阴火并非时时上冲,故虚象常在而燥热间或有之。即阴火为病,以虚象为主,热象时有出现。而安宏[14]提出反对意见,认为阴火为病,常不以脾胃虚损症状为主要表现,并举《兰室秘藏》载朱砂安神丸治“心烦懊憾,心乱怔忡,上热胸中气乱,心下痞闷,食入反出”[17]为例,说明阴火为病以火热之象为主。笔者认为,阴火为病初期,脾胃虚而阴火盛,为内伤热中之证,故元气不足与火热亢盛之象并存,或火热为主兼见虚象,或虚象为主而火热并存;至于后期,阴火日炽而气血渐耗,阳气日亏而热象渐消,故虚象更为明显,而逐渐向寒中证转变。

4 阴火的治疗

对于“阴火”之治,医家大多从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三个方面入手,遵循李杲提出的甘温除热,升阳散火之法,以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及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化裁使用。治法方面,吴昊天等[18]的说法较为深入,其认为对于“阴火泛滥”的论治,李杲以重新调整阴阳水火平衡为基本手段,培补后天元气、增强脾胃运化为前提,辅以升散元气、消导浊阴及发散郁火为根本之法。遣方用药方面,于新捷等[19]通过统计学方法发现李杲治疗阴火证用药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重用补气升散之品;泻阴火以甘温为主,苦寒为辅;重视脾胃肺,兼顾心肝;组方君臣有序,主次突出,以补中益气汤为核心方,从治疗方法、性味使用、涉及脏腑、组方规律四个方面进行总结,较为完善。

5 阴火理论的临床运用

近五年来,阴火理论多运用于糖尿病、发热及消化类疾病的诊治,肺、心、肾、五官、皮肤等相关疾病亦有涉及。

5.1 糖尿病相关疾病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为阴火理论临床运用的热点。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其发病多因过食肥甘厚味所致,并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部分医家受《兰室秘藏·消渴论》中三消之论的启发,从阴火理论入手,以脾胃元气亏虚,阴火鸱张作为消渴发病的主要病机,并以脾胃为本,将补益元气、调畅气机、清泻阴火作为治疗原则。脆性糖尿病属糖尿病特殊类型,王进波等[20]认为,该病类似于中医的“脾脆”,多因体弱、久病、脾胃失常引起中气不足、气血乏源、阴火内生所致,与2型糖尿病类似,“阴火”鸱张为其重要病机。王氏以清暑益气汤为基础创十味平糖方,通过补中益气、升举精微、清泻阴火治疗元气不足,阴火困脾所致的脆性糖尿病。并发症方面,贺三美等[21]认为,2型糖尿病所致大血管病变是由于失治、误治及消渴日久不愈所引发的变证,其在消渴病脾胃元气亏虚,阴火亢盛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阴火日久伏于脉络,灼伤阴血而为浊瘀,浊瘀互结酿而为毒,损伤络脉,终致病发。故以升发脾胃阳气,升阳散火为其基本治则。对于糖尿病胃轻瘫,石燕萍等[22]认为,该病应属“消渴”与“痞证”合病,既有因肝肾阴虚火旺所导致的脾胃气虚,升阳无力,又有因气、痰、瘀、食、湿热所导致的脾胃升降失常,故治疗以健脾益气、升阳举陷、和中化浊、滋阴降火为准则,方选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实验证明,该方剂可促进胃排空率,并降低患者糖化血红蛋白、胃动素即胃泌素水平。由此可见,“阴火”贯穿于糖尿病发生、发展、变证之中,其内可入五脏六腑,上冲心肺而口干渴,中入脾胃而多食、肌肉消,下注肝肾而小便数;外可达四肢经络,灼伤阴血,痰瘀酿生,使得糖尿病变证丛生。

5.2 发热类疾病 对于发热类疾病,研究多集中于癌性发热,也涉及四肢烦热及不明原因的发热。中医认为,癌性发热多由机体阴阳失调、气血偏虚、虚瘀湿毒内聚、蕴久化火所致[23]。而阴火为病则因脾胃元气不足,阴火独亢出现发热,二者同属内伤发热范畴,因此陈顺泰等[24]认为,癌性发热中因手术、化疗损伤脾胃,亦或是病程迁延日久,正气渐弱所导致的气虚发热,与阴火所致内伤发热病机基本一致,故依据阴火理论,运用李杲甘温除热之法,可取得不错的疗效。但需要注意的是,癌性发热亦存在阴虚、血虚、热毒炽盛及痰瘀互结证等其他证型,因此临床诊疗时应当仔细甄别。四肢烦热多见于因虚火旺证,常因热病、房事不节、情志失调所致,但黄德政[25]教授认为,除阴虚火旺证外,四肢烦热亦可由阴火内盛所致,即饮食劳倦损伤脾胃导致脾胃气虚,谷气下流,郁遏下焦,郁热上冲,伏于四肢肌肉,蒸蒸化热,从而出现四肢烦热症状。对此,黄教授采用甘温除热法治疗,以补中益气汤化裁使用。对于内科不明原因发热,张建平[26]认为其起病多缓慢,病程长且病情反复,临床常表现为低热,时有高热,属内伤发热。其病机主要分为气血阴阳亏虚和郁结壅遏两大类,而其中气虚型发热应首参“阴火论”,以补益脾胃为治疗之本,脾胃运则阴火消,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由此可见,李杲阴火理论及甘温除热法的提出,为脾胃不足,阴火内生所致的癌性发热、四肢烦热等气虚型发热提供了新的认识及诊疗思路,其所创补中益气汤亦成为治疗气虚型内伤发热的首选方剂。

5.3 消化类疾病 运用“阴火”理论治疗消化类疾病并不多见,近五年仅见于胃食管反流病、溃疡性结肠炎及功能性便秘三种病证。贾博等[27]以阴火作为“血中伏火”阐述阴火与胃食管返流病的联系。其认为脾胃虚弱,元气不充,痰气交阻,日久则阴亏火亢,此亢盛之火同血中伏火与胃中津液相互搏结,致使胃阴夹火邪上逆,为该病的主要病机,因此对于该病的治疗,可以甘温益气、甘寒泻火之法,佐以清热化痰、遣阳益阴之品。溃疡性结肠炎病位虽在大肠,但胃与大肠相表里,故脾胃为患亦损及大肠。叶柏[28]教授认为,该病以脾胃气虚为本,湿热血瘀为标,与阴火脾胃虚衰,阴火独亢相似,均属虚实夹杂,且二者临床表现颇有联系,故可运用阴火理论对溃疡性结肠炎进行论治,当该病以本虚为主时,以甘温升阳为主,甘寒、苦寒泻火为辅,参用风药发散,随证权变进行治疗。顽固的功能性便秘患者多长期服用通便苦寒之药,其性寒伤阳,且气味多下降,故日久损伤脾胃,致使脾胃气虚,清阳不升,而阴火渐生。王帅等[29]举升阳散火汤治疗混合型功能性便秘一案,说明症见手心发热、潮热、心烦等热象的顽固性功能性便秘患者,可从阴火理论入手进行治疗,以升阳散火汤加减,补脾胃、升清阳、散郁火,使得脾胃复、阴火消、气机畅而大便通。

除此之外,阴火乘于脾土,可致脾胃升降失常,谷气下流,郁于肾间,湿热相合而两肾为患;亦可致清气下陷不升,水谷精微不布,心肺官窍失养,加之阴火上攻煎熬津液而心肺及头面官窍受损为患。因此,近五年也陆续出现了医家运用阴火理论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慢性肾病蛋白尿、快速性心律失常、冠心病室性早搏、慢性湿疹、小儿疳证、肺纤维化、眼科等疾病的新方向,并取得一定疗效。

6 小 结

综上所述,近五年来,各医家对于“阴火”的研究主要涉及阴火本质、病因病机、症状、治疗以及临床运用五个方面。对于阴火本质的研究,近年来侧重于妄动的相火、内生之火以及气虚发热三种观点。其中妄动相火之说较为成熟,内生之火之说较为宽泛,气虚发热之说从临床病证角度对阴火进行阐释。就病因而言,多数医家认为,阴火产生的始动因素是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与七情内伤,而产生根源为脾胃亏虚和元气不足。就病机而言,医家的观点主要分为气火失衡伴升降失常以及脏腑功能失调,前者较后者而言更能突出阴火的病机特点。就治法而言,医家大多从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三个方面入手,以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及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化裁使用,此三方为李杲治疗“阴火”的代表方剂,遣方用药中可以体现出李氏甘温除热与升阳散火的思想。如何在临床上随证加减,灵活运用,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就临床运用而言,近五年来,阴火理论多运用于糖尿病、发热及消化类疾病的诊治,肺、心、肾、五官、皮肤等相关疾病亦有涉及,这表明医家已经逐渐重视并逐步拓展阴火理论在临床上的运用。目前,有关李杲“阴火”理论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从李杲个人著作入手,对其“阴火”理论进行分析;其二为运用“阴火”理论诊治临床疾病。目前,仅有赵瑞占[3]、汤煜媛[30]、陈芳[31]、张航[32]等四位医家,将李杲“阴火”同郑钦安“阴火”及朱丹溪“相火”进行对比,从而探究李杲“阴火”理论的独特性[33]。由此可见,通过对不同医家的纵向分析,寻找“阴火论”的思想来源与延续,以及通过对同时代医家的横向对比,寻找东垣“阴火论”的独特与差异,这两个角度的研究较为欠缺,这一点有待更多的学者去研究与发掘。

猜你喜欢
升阳医家元气
快手元气早餐
No.3 元气森林宣称2021年营收约70.2亿元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升阳益胃汤肺系疾病应用与药理学研究进展
The Dunhuang murals are helping to revive travel on the old Silk Road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扮嫩高手“元气裸妆”来袭
升阳通降法治疗胃下垂48例
对病机十九条中“心”与“火”的质疑
中医所讲的“忌口”是怎么回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