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在新闻采集中的应用及发展

2020-12-29 12:08陈海军罗祖怡陈婉冰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0年22期

陈海军 罗祖怡 陈婉冰

【摘要】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新闻采集的手段得到很大的拓展,传感器也随之进入新闻信息采集领域,变革着新闻生产的方式,成为新闻界关注的重点。文章通过一些传感器应用的案例,分析了传感器在新闻采集中的应用形式和发展前景,同时对传感器新闻面临的发展困境进行了总结和拓展。

【关键词】传感器新闻;新闻采集;媒介技术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继续教育多元协同发展模式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湘教通[2018]436号;本论文为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基于分布式对抗网络的文本摘要生成技术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A124。

中图分类号:G2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0.22.027

从互联网到物联网,传感器的出现给新闻行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激发出了新的新闻数据采集模式,为媒介融合发展注入新活力。

1. 传感器新闻的概况

对传感器新闻的研究源于哥伦比亚大学托尔数字中心在2013年提出的“传感器新闻”新概念,即“传感器新闻是大数据在互联网逻辑支持下形成的非独立类型的新闻报道,是新闻媒体依靠传感器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融合来生产新闻内容的一种新闻内容制作方式。”代表着传感器新闻进入新闻传播学的领域。

目前,传感器在环境新闻生产技术领域应用得较为广泛,媒体利用传感器能快速地测量、获取、收集和挖掘大量的水质、空气、温度、风、土壤、噪声强度等环境数据,将其转化为新闻产品。此外,传感器在调查新闻、社群化用户参与新闻等方面也有所应用。

2. 传感器为新闻生产带来的变革

传感器技术在新媒体环境下为新闻的生产带来了一系列突破性的变革,颠覆了整个信息传播方式,构建了更加一个深远的生态系统,重构传媒领域的生态环境。

2.1 拓宽新闻来源

传感器技术可以扩展感知能力,提供采集、分析数据的定量测量工具,使人们能调查无法看见、听见和触碰的对象,开拓新闻信息采集的新维度,提高了信息采集的效率,变革传统的新闻采集模式。

比如,南方周末绿色新闻部和清华大学调研团队发起的首次全国室内空气质量调研行动,向几百位参与者发放了便携传感器“PiMi”,共获取了北京7000多个地点的空气质量数据,并以像素为单位进行解读,并发布了首份室内PM2.5数据研究报告,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影响。由此可见,传感器极大地扩大了新闻报道涵盖的选题范围,使新闻来源从以往的单向度转为多维度。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新闻工作者能从繁杂的数据中发现重要的联系,能及时地为公众进行总结、分析和报道。

2.2 强化反馈机制

麦克卢汉曾经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传感器技术则将这种延伸向前推进了一步。传感技术能实时、连续捕捉人体生理情绪的動态数据,能记录并反映观众在看节目直播过程中的情绪变化,收获精准反馈,调整内容制作的方向和形式。

目前智能手机或可穿戴设备等移动终端中的传感器种类非常丰富,是人们感知器官的延伸,受众信息的采集已经十分方便快捷。海量的个人数据汇聚成源源不断的数据流。如新华网的机器人Star就是利用生物传感器采集用户的生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提取和分析,能预测未来要发生的新闻事件并有效地进行预测性报道,真正实现麦克卢汉的“人的延伸”。

2.3 增强时效性

传感器能在第一时间获取新闻,增强新闻的时效性,实现数据的永久保存,提升社会影响力,在灾难预警等方面发挥着非常巨大的作用。2014年,政府在武汉的鹦鹉周长江大桥、江汉六桥、武汉二桥和汉江大桥上安装了传感器,实现了数据的自动采集和分析,当遇到风险的时候桥梁发出预警信息,及时地防范灾难的发生。在2015年的天津港爆炸、2016年的洪灾以及2017年的九寨沟地震中,无人机的准确监测对灾难的实时报道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3. 传感器新闻生产形式

将传感器融于新闻有几种不同的形式。第一种是直接通过已有的传感器资源得到所需数据。第二种是通过使用成熟的、市面上已有的设备设计出能产生所需数据的传感方法。第三是创建一个原始的传感系统来捕捉数据。

3.1 直接获取传感数据

国家政府权威地掌握着各部门的传感器数据,如气象局掌握着海量的天气监测数据,环保局掌握着丰富的环境监测数据,交通局掌握着各地各时间段的车辆行驶数据等。一般来说,政府所收集的传感器数据准确可靠,可方便通过正规途径申请获取。2011年,《太阳哨兵报》的记者莎莉·克斯汀和约翰·梅因斯为了调查佛罗里达州警察下班超速现象,与收费站交涉获得了每台警车上装有的SunPass——公路电子付费系统所记录的行驶数据,用两地之间的距离除以时间差计算出汽车的平均驾驶速度,证明了佛罗里达州警察的超速行为。该报道揭示了警察私底下漠视法律的风气,荣获普利策“公共服务奖”。新闻工作者利用政府权威数据生产新闻作品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3.2 设计数据获取方案

当下我国很多新闻工作者为了采集新闻数据,都会选择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安装使用技术成熟的传感器设备,设计出能获取所需传感数据的方案,进行严格的策划与布局,以发掘重要的数据采集点,获得较可靠的数据,提高信息采集效率。《休斯敦纪事报》的记者迪娜·卡比尔罗曾向专业的研究机构购买一批化学传感器并分发给志愿者,让志愿者将其放置在化工厂周围,对空气进行采样和送检。一枚枚徽章大小的传感器,揭露了休斯顿长期以来的空气污染问题。《今日美国》的记者艾莉森·杨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仪对金属制品工厂旧址的土壤进行检测,结果数据显示部分地区确实存在不同程度的土壤铅超标,对生活在该地方的居民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这些记者们都利用了传感器建立起的强大的数据库设计数据获取方案并进行新闻内容生产,能有针对性地解决信息多维度采集的难题。

3.3 自制传感器

自制的传感器能够灵活地根据具体需求来获取数据,让用户可以直接参与到新闻生产当中,激起公众参与生产的积极性,增强新闻的真实性和说服力,也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影响力。纽约公共电台设计出的电子温度传感器原型,在网上发布了之后吸引许多参与者重新修改和完善传感器装置,最后鼓动近百名志愿者制作土壤温度传感器,将其放在地下8英寸来追踪蝉的生长,让受众亲身体验到全球气温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014年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发起的“溪流实验”项目,指导志愿者制作一個水质感应器并把它投放到河流中,同时及时发布收集到的数据,让媒体记者、环保组织和公众一起参与制作环境新闻,揭露美国的水污染问题。自制传感器虽然不能保证数据的准确可靠性,但其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给新闻业带来很大价值。

4. 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4.1 技术精度存在不确定性

数据的精确性和传感器技术紧密相关,然而技术成熟的传感器大部分被掌握在政府等权威机构的手中。对媒体或个人机构来说,要经过重重审批才能获取此类数据,较为困难。而且传感器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数据采集工具,通常要求使用者要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这种技能是大部分新闻工作者所缺乏的。新闻工作者自行购买的或自制的传感器在精度上和大型专业检测机构的传感器设备会有一定的差距,技术精度存在不确定性。

4.2 新闻报道同质化

传感器新闻在收集数据和数据分析过程中通常会使用专业供应商所提供的硬件与算法技术,因此相同的数据来源可能会导致数据的大量堆砌、新闻报道千篇一律,也可能会导致缺乏有意义的深度报道。因此有能力的媒介机构应尽快构建自身的传感数据分析系统,避免新闻报道的同质化。

4.3 公共与个人隐私存在模糊性

媒体在收集数据的同时可能会导致对公民的个人身份信息、肖像等不知不觉地暴露,形成新一代数字“圆形监狱”。因此,在公共与私人的情境交融中,国家要建立有关保护公众隐私的法律法规,防止个人隐私数据被非法利用;新闻从业者在新闻报道时要明确公私界限,适当取舍。

4.4 难以跟进用户行为变化

传感器分发算法虽然更了解用户的喜好,但也会造成“信息茧房”。公众总是选择性接收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内容,无法获得全面的社会环境感知。专业机构要尽可能地摆脱传感器机器算法的固化,及时地采取更新策略,跟随用户的行为变化做出调整,在符合用户兴趣需求的同时提供更全面高质量的信息内容。

5. 结语

传感器新闻从诞生到现在经历了7~8年的发展时间,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实践和应用都还处于一个探索和认识的初期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媒体行业管理机制的完善,传感器新闻的应用也将逐渐规范化,在改变新闻生产的同时也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然而,新技术只是一个载体,我们终究还是要摒弃技术至上主义,回归新闻价值,培养正确的物联网思维,真诚地打动读者。

参考文献:

[1]李林翰.大数据时代传感器新闻的发展研究[J].新媒体研究,2019,5(4):11-12.

[2]尹楠楠.智媒时代传感器新闻的发展与反思[J].青年记者,2019(20):15-16.

[3]蒋银洁.大数据背景下物联网与传感器新闻的应用问题研究[J].河南教育(高校版),2019(3):33-37.

[4]李蓉.传感器新闻:新闻的生产变革与价值重构[J].中国出版,2019(20):51-54.

[5]米华.物联网时代西方传感器新闻生产的理念及实践[J].中国编辑,2019(12):97-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