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芨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研究进展

2020-12-30 21:29蒋红心杨加凌苏佩清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0年19期
关键词:白芨消化性灌肠

蒋 颖, 蒋红心, 乔 明, 杨加凌, 苏佩清

(1. 扬州大学医学院, 江苏 扬州, 225000; 2. 扬州大学临床中医学院, 江苏 扬州, 225000)

消化性溃疡好发于胃和十二指肠,也可发生于食管下段、小肠、吻合后的胃肠吻合口以及位于肠道的Meckel憩室等异位胃黏膜。胃溃疡(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是最常见的消化性溃疡。中医将消化性溃疡归为“腹痛”“胃痛”“吞酸”“吐酸”等范畴,病机多为“不通则痛”,治疗上多采用通法,促使脾胃纳运、升降恢复正常,则气血调畅,痛亦自除。白芨为兰科植物白及的干燥块茎,在欧洲和美国仅被认为是一种观赏植物。白芨广泛分布于中国、日本、韩国、蒙古和缅甸[1], 主要产自中国贵州、四川、湖南、湖北、河南、浙江、陕西等地[2]。白芨在夏、秋季采挖,除去根须,洗净、晒干,生用。白芨性苦、甘、涩,微寒,归肺、胃、肝经,具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之功效。《本草汇言》记载: “白芨,敛气、渗痰,消痈之要药,有脱毒生新之妙用也。”《本草纲目》[3-4]谓其能“入肺止血,生肌止疮”,其药理活性主要有止血、创面愈合、抗氧化、抗癌、抗病毒、抗菌等。临床上白芨可用于治疗外伤出血、皮肤皴裂、疮疡肿毒、咯血、吐血、肿瘤栓塞、肛肠疾病、妇科肌瘤以及前列腺术后恢复等[5]。

1 白芨的药理作用

白芨的化学成分主要有糖苷类、双苄类、菲类、醌类、联苯类、二氢菲类、花青素、甾体、三萜、酚酸类等[1]。最近对白芨化学成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联苄类、二氢菲类(dihydrophenanthrenes)和联菲类(bi-phenanthrenes)等成分,并成功分离、鉴定出一系列新的联苄、二氢菲和联菲化合物。白芨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作用机制如下: ① 抑制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释放。研究[6]表明白芨可通过下调 JNK、P38 MAPK基因和蛋白表达来抑制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异常分泌,从而减轻炎性级联放大反应,保护胃黏膜组织及其功能。② 抗氧化、抑制自由基生成。白芨能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含量,增强抗氧化能力,抑制自由基的生成,促进溃疡愈合,可以显著降低溃疡的复发率。③ 改善黏膜血流量,发挥黏膜保护作用。研究[7]证明白芨能降低大鼠胃黏膜一氧化氮(NO)活性,降低内皮素-1(ET-1)含量,改善黏膜血流量,发挥保护黏膜的作用。④ 促进细胞增生,保护黏膜。研究[8]表明白芨能上调溃疡大鼠胃黏膜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 EGF作用主要有促进上皮增殖、抑制胃酸分泌及营养胃黏膜,其与EGFR结合能保护胃黏膜免受损伤因子破坏,维持胃黏膜的完整性。⑤ 调整不同细胞因子的分泌平衡,提高机体的防御功能。研究[9]表明白芨可通过调节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8(Caspase-8)、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R)及白细胞介素-4(IL-4)等细胞因子的分泌平衡,提高胃组织对炎症因子的防御功能,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受损黏膜组织细胞的修复。⑥ 止血,加速创面的愈合。研究[10-11]表明白芨可加速血小板聚集,参与多种途径的止血过程,如血小板黏附于内皮下基质堵塞血管(初级止血),通过激活多种凝血因子促进凝血酶-a2的合成而形成纤维蛋白凝块(次级止血)。白芨可增加伤口处NO含量, NO可使伤口获得更丰富的血液供应,促进伤口修复及新血管的生成。白芨可以清除坏死组织,为伤口组织的后续再生提供条件。

2 白芨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实验研究

高俊等[12]研究白芨对阿司匹林致大鼠胃溃疡的治疗作用,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白芨高、中、低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实验前后评价各组大鼠胃溃疡指数,HE染色观察胃组织病理变化,检测大鼠血清TNF-α、IL-6及胃黏膜前列腺素E2(PGE2)、内皮素(ET)的表达水平; 检测胃黏膜环氧化酶-1(COX-1)、环氧化酶-2(COX-2)基因和蛋白表达。结果显示,白芨各剂量组溃疡指数降低,血清TNF-α、IL-6表达减少,胃黏膜PGE2水平增高、ET水平降低,COX-1基因和蛋白表达均增加,COX-2基因和蛋白表达均减少,胃黏膜组织病理损伤减轻。白芨有效减轻了阿司匹林对大鼠胃黏膜的损伤。

武桂娟等[8]研究白芨多糖对大鼠乙酸性胃溃疡的治疗作用及机制,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白芨高、中、低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实验前后检测血清SOD活性、MDA含量、NO活性、ET-1含量以及溃疡病灶周围胃黏膜EGF和EGFR的表达。结果显示,白芨多糖能促进溃疡局部胃黏膜上皮细胞增生,加强组织修复,其作用机制是增强胃黏膜的抗氧化能力,抑制自由基生成。白芨多糖加速了大鼠乙酸性胃溃疡的修复。

王红英等[13]研究白芨甘露聚糖对大鼠幽门结扎性溃疡的干预作用,从白芨中分离白芨甘露聚糖,采用冷水应激、乙酸灼伤、幽门结扎等方法制作大鼠胃溃疡模型。实验前后统计溃疡指数、胃液的总酸度、胃蛋白酶活性。结果显示,白芨甘露聚糖可有效减轻水浸束缚致应激性胃溃疡、幽门结扎致消化性胃溃疡以及乙酸烧灼致慢性胃溃疡严重程度。实验表明,白芨甘露聚糖对实验性胃炎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其作用机制是增高实验性慢性胃炎大鼠的胃酸总酸度,降低胃蛋白酶活性,降低致炎因子的影响。

刘莹等[14]研究白芨超微粉对大鼠实验性胃溃疡的影响,采用无水乙醇和醋酸制作胃黏膜损伤型大鼠胃溃疡模型,实验前后测定胃溃疡面积,计算溃疡抑制率, HE染色观察胃组织病理变化。结果显示,白芨组的胃黏膜点状出血、充血、水肿均减轻,溃疡面缩小变浅,出现新生肉芽组织,促进了溃疡创面的愈合。

3 白芨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研究

白芨治疗消化性溃疡在临床疗效显著,剂型多样且给药方式灵活,例如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口服、中药研粉内服、中药液保留灌肠等。

3.1 中药汤剂口服

马志杰[15]认为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主要病机为脾胃不健,肝木犯脾,气滞血瘀,可选经验方“白芨合剂”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白芨合剂”由《伤寒论》芍药甘草汤加味而成,药物包括丹参30 g, 白芨18 g, 杭芍12 g, 三七6 g(另冲),甘草3 g, 水煎服,每日1剂,内服1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显示,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胃镜下可见胃黏膜溃疡面缩小,充血水肿减轻。白芨合剂组方中的丹参、白芨具有活血止血、生肌护膜的功效,芍药、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三七散瘀消肿、止血生肌、补而不滞,全方共奏疏肝止痛、健脾和胃、活血生肌之效。

万文静等[16]研究“白芨愈疡汤”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口服“白芨愈疡汤”(含有白芨、黄连、白头翁、半枝莲、白花蛇舌草、槐花、人参、五味子、珍珠粉,具有抗菌消炎、止血消肿、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局部溃疡愈合等功效), 4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2组治疗前后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显示,“白芨愈疡汤”可显著调节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水平,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许继艳等[17]认为“白芨愈疡汤”对老年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同样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3.2 中药研粉内服

魏科辉等[18]将经胃镜和X射线钡餐确诊且幽门螺杆菌(Hp)阳性的68例胃溃疡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口服,治疗组在其基础上加用白芨粉6 g, 装入胶囊吞服。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胃镜疗效和Hp根除率。结果显示,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94.1%(32/34),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8.82%(20/34); 治疗组胃镜下有效率为91.18%(31/34),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1.76%(21/34); 治疗组Hp根除率为47.06%(16/34),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7.65%(6/34)。上述结果表明白芨具有抑制Hp的作用,相较于单用奥美拉唑治疗,白芨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胃溃疡的效果更强,疗效更确切。

李雄根等[19]将白芨4 g、大黄3 g研成细末后加温开水调成稀糊状吞服,每2 h服1次, 48 h后可使中止消化道出血。向爱民[20]将大黄白芨颗粒50 g与100 mL蒸馏水充分混合,经胃镜喷洒于创面来治疗上消化道出血,3 d后粪便常规检查显示,大便隐血显著改善。研究[21]表明,白芨当归粉具有止血养血、抗菌消炎及镇痛的作用,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显著。王晓瑜等[22]给予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患者白芨粉、三七粉、血竭粉各1.5 g治疗,口服2次/d, 结果表明,3药合用能显著缩短溃疡出血的止血时间,提高止血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白雪梅等[23]将118例活动性胃溃疡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58例,对照组应用奥美拉唑20 mg, 1次/d, 阿莫西林1.0 g, 2次/d;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白芨粉、三七粉各5.0 g, 乌贼骨粉2.0 g, 2次/d, 餐前0.5 h冲服。结果显示,治疗组治愈57例(95.0%), 对照组治愈48例(82.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明白芨具有收敛止血、生肌散结及祛腐等作用,可以在胃内形成黏附在溃疡表面的膜,促进溃疡的愈合和修复[24]; 三七具有化瘀、消肿、活血、镇痛等作用,可改善溃疡组织的微循环,抑制溃疡面的少量渗血,促进炎性水肿和坏死组织的吸收[25-26]; 乌贼骨具有收敛止血、制酸止痛、收湿敛疮等功效,所含碳酸钙可中和胃酸,促进溃疡面的愈合[27-29]。

3.3 中药液保留灌肠

武玉俐等[30]采用复方白芨灌肠液治疗重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对照组给予抗炎、免疫抑制治疗,治疗组在其基础上加用复方白芨灌肠液灌肠治疗,其主要由白芨、黄连、冰片等药物组成,具有止血化瘀、抗菌消炎、镇痛清肠的功能。结果表明,复方白芨灌肠液可以有效降低重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红细胞沉降率,能较好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结肠镜表现、粪便常规,疗效显著。

曾云[31]研究葛根芩连汤加白芨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的疗效。对照组给予柳氮磺胺吡啶肠溶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葛根芩连汤及白芨汤灌肠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分、临床疗效和肠镜表现。结果显示,治疗组临床症状缓解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0%, 对照组患者结肠镜下结直肠黏膜好转的程度显著低于治疗组。上述结果表明,葛根芩连汤加白芨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患者安全、有效,能够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4 结 语

白芨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32]。白芨含有多种有效化学成分,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在消化、血液、免疫系统、抗肿瘤、抗菌[33]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34]。目前对白芨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研究较为广泛,在治疗消化性溃疡方面,白芨的生物活性成分能有效地吸附在胃肠黏膜的表面[35], 减轻黏膜炎症,改善局部微循环,加速黏膜修复[36],凝聚红细胞[37], 促进溃疡愈合,抑制Hp生长,在治疗消化性溃疡和预防复发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

猜你喜欢
白芨消化性灌肠
红藤汤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护理体会
中西医结合治疗内科消化性溃疡观察与探究
生活方式干预在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患者中的应用
开塞露联合温盐水滴注灌肠法在脑卒中便秘病人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基层卫生院消化性溃疡内科治疗效果探讨
白芨组培快繁技术体系的建立研究
添加不同浓度萘乙酸(NAA)对白芨种子成苗的影响
远离消化性溃疡 无忧生活
白芨的高产栽培技术
关于白芨中药材栽培技术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