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多元化学生评价体系

2020-12-30 21:43保定市第十七中学赵素珍
河北教育(综合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多元化主体素质

■保定市第十七中学 赵素珍

随着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改革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校不再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不再只有“五角星”“小红旗”的奖励,各学科教师都在各展其能,制定出一套又一套的评价方法,激励着学生进步和成长。但问题也随之而来,那就是各班的评价方法都不一样,虽然彰显了个性,鼓励了百花盛开,但从学校层面来说,缺少了全面系统的评价体系。因此,如何制定一套既可以保留班级特色,又可以统一全校标准的评价体系,成为了许多中小学面临的新课题。近年来,保定市第十七中学以多元智力理论为支撑,构建了一套基于初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积极转变教育评价观念

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是主体对客体满足其需要的程度作出的判断。在进行评价时,如果评价者依据的是个人的价值观念,那么他和别人对同一现象的看法将会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教育评价往往只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尤其注重评价学生的理解力和记忆力,而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兴趣爱好,且评价方法和评价主体也很单一。这种单一的评价目标、评价方法和评价主体,容易造成学生的片面发展和被动发展,这与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全面、主动的发展是相背离的。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而不是一元的,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各种智力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却又是彼此独立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指出,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3 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6 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情怀等18个基本要点。因此,探索基于多元智力理论的校本化学生核心素养评价不仅符合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各种智力潜能,促进其终身发展。

对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拟定多元化学生评价指标。我们认为,学生评价指标应具有很强的可观察性,而不是一个主观定论,无论谁来评价,都能根据学生是否有相应行为和行为表现程度而得出一致的评价结论。为此,十七中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义务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意见》、省教育厅《关于完善河北省义务教育学生成长记录与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相关内容和要求,通过师生问卷调查,跟踪和分析学生发展,提出影响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6 个子系统和107 个可测量、可观察的相关因素。同时,学校运用多变量增广混合逐步回归非线性数学模型,分析相关因素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相关系数大小,得出107 项相关因素与学生发展之间相关矩阵Rxy和T检验。结果表明,有83项因素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具有较大的相关性,因此我校学生多元化评价体系设置了6 项一级指标、18 项二级指标、83 项三级指标。在确定评价指标权重时,我们采取了以下方法:一是依据83项三级指标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相关系数大小来确定;二是依据学校培养目标,由专家、学校领导、骨干教师和学生代表适当修改二级指标权重;三是进行师生评价一致性检验,修正权重,得到三级指标权重。

解读多元化学生评价指标。为了提升多元化学生评价的可操作性,我们对该评价体系中的6项一级评价指标进行了分解和说明:(1)道德品质主要考察学生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等方面的表现;(2)公民素养主要考察在理想信念、责任担当、热爱集体、遵纪守法等方面的表现;(3)学业水平主要考察学生各门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情况、学习目标、独立探究等;(4)身心健康主要考察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阳光体育与健康生活等;(5)艺术素养主要考察学生感受美的能力,理解美、鉴赏美和艺术表现的能力;(6)社会实践主要考察学生在社会活动中养成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

适当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在实施多元化学生评价过程中,我们努力做到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或全班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一是健全过程性反思机制。过程性评价反思机制指学生在特定时间内定期进行反思的汇报工作,同时反思的汇报结果要形成书面形式,并定期整理。“日反馈”时间统一定在每天早晨第一节课之前,在班主任指导下由班长主持、汇总、反馈前一天学生个人、小组、班级的每日目标落实情况以及日常表现;“周反思”指在周末对一周的关键表现进行反思总结;每月、学期中、学期末、毕业前分别召开总结班会,彼此分享成长感悟。

二是构建过程性评价的记录系统。为了帮助学生完善“成长档案”,我们专门以班级为单位为学生编订了班集体文化建设手册、假期自主管理手册、毕业留言册和班级日志。另外,以行政小组与课堂学习小组为一体的小组日志、特色美篇制作,个人日常习惯本、个人成长档案、个人实践活动护照,也都是记录学生个人、小组和班级进步的重要载体。

三是以学生自我为主体的多元参与评价。在我校,实施学生评价的主体除了任课教师、学生、家长,还包括社区人员。例如,《学生假期自主管理手册》中“关键表现”这一部分主要通过学生自评和家长评价完成;寒暑假的《学生实践活动护照》,主要由学生所在社区工作人员填写;学生若想加入中国共青团,首先必须由任课教师和各处室负责人填写《团员体验手册》,随后班主任审核,最后由全班投票决定。

我校在实施基于核心素养的多元化学生评价过程中,采取了参与性的评价方式,强调了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多方面搜集了学生表现与发展的资料,走上了真实、公平、科学的学生评价之路。然而,要把这条路走好、走到底,还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其一,多元主体评价的实效性问题。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要进行多元主体评价,这样既费时费力,又可能出现形式主义。因此,对哪些内容需要哪些主体来进行评价需要进一步研究。其二,多元主体评价必须有明确的评价内容、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不同的评价主体来说,其评价内容、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往往是不同的。以后,我们将对上述问题展开针对性研究。

猜你喜欢
多元化主体素质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山西大同:多元化养老服务 托起幸福“夕阳红”
论碳审计主体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永荣锦江瞄准差异化多元化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何谓“主体间性”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