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医药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现状与建议

2021-01-01 23:31肖晗
中国市场 2021年33期

[摘要]在国家大力推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提升技术创新能力、重塑核心竞争力,是辽宁医药制造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采用2011—2018年辽宁医药制造业有关数据,分析其技术创新现状及路径。研究发现,2011—2014年辽宁医药制造业在R&D经费投入强度、发明专利申请量等方面都呈上升趋势;但自2015年起,产业发展出现下滑。根据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辽宁医药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辽宁医药制造业;发达工业国家;R&D经费投入

[DOI]10.13939/j.cnki.zgsc.2021.33.018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阶段,在此背景下,辽宁省医药制造业在发展理念、技术革新、产品标准等方面都需要寻求新的发展动力。发达工业国家的成功经验说明,技术创新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必须倚重的关键因素之一。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实现技术进步,区域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引擎。

目前国内对医药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的研究,多以全国整体情况作为研究对象,或将目光投向医药产业发达的省份和地区。辽宁在发展医药产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但医药经济发展程度与上海、北京、山东等地有明显差距,因此全国或发达地区的情况并不能代表辽宁。文章分析辽宁医药制造业当前在技术创新发展方面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增强其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议和对策,这对于在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提高辽宁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制订医药产业发展战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都有着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研究述评

关于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有关问题,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展开了研究,目前主要形成了以下观点:①医药制造业实现创新升级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提高微观企业技术层面的创新水平。这类研究的共同之处立足于微观企业层面,以技术创新能力作为产业创新能力的替代物。如宋河发[1]、DOLATA[2]的研究都从知识和技术体系出发,指出产业创新的关键在于其变革新技术的创新能力。②目前还没有形成权威的、普遍能够获得业界认可的评价体系,用以科学合理地评估医药产业的创新能力。很多学者都从多种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解析,主要包括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和动力机制等方面。如施伯琰等人[3]分析了当前我国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的各种影响因素,主要有政策法规、市场需求、创新投入、人力资源、技术中介等11个方面;这类研究众多,研究方法非常丰富,但始终没有得到权威性、普适性的结论。③医药制造业要实现创新发展不能忽视创新网络等环境因素的影响。LAI W[4]等在文章中指出由于各创新主体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网络型的创新环境,各企业知识技术体系共同完成演化过程,最终实现医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升级。④政策扶持对于医药产业创新影响巨大。此类研究主要强调了政策对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重大影响。如周戈耀等[5]从投入、人才、政策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中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认为缺乏激励和保障政策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中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在如何实现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发展方面,国内学者从多角度,如国家政策、技术进步、组织结构等方面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对策。黄卫剑[6]针对浙江医药产业,提出应从单纯仿制向自主创新转型,工艺装备应由现代制造模式代替传统工艺,改变现有的代加工模式,创立自由品牌等创新驱动策略。孙艳香[7]对于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现状,提出可以通过加入全球技术创新联盟,制定产业开放式创新发展战略以及建立多维度的新型国际合作创新体系等方式实现产业创新驱动发展。

综上,对医药制造业创新升级的研究主要从企业和产业两个层面入手,并取得了很多成果。目前的研究基本集中在全国或比较发达的区域,辽宁医药制造业虽然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和自然禀赋,但近年来发展却不尽如人意。目前少有文献系统分析其技术创新现状,进而探索其如何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唯有在充分认清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才能对促进其创新驱动发展提出有效建议。

2辽宁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发展现状

辽宁现有制药企业100余家,成功创建了生物工程、抗生素、药物制剂、现代中药等多方面的技术平台,在中药材种植、化学药品、医疗器械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发展规模和竞争优势。近年来,国家和省里陆续出台大量政策,推动辽宁医药产业发展,鼓励技术创新,建立了本溪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等一批独具特色、国内一流的国家级医药产业基地。辽宁制药产业结构正努力由以原料药、中成药为主向生物制药转变,技术进步方式也正从仿制药向创新药转变。[8]

自2009年我国实施新医改以来,在医疗卫生保障、监管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医药产业政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加之经济增长、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风险资本加入等诸多因素导致医药市场不断扩容,这些因素都促使整个医药产业以提质和创新为导向实现转型升级。在此形势下,辽宁医药制造业的创新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政府资金投入量近年来有所减少,占R&D经费支出比重也出现下降趋势,到2018年较2016年有小幅提高;企业资金投入量自2012—2014年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15年、2016年两年出现明显下降,2018年回升明显,达到与2014年持平的状态,占R&D经费支出比重也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见图1。

R&D经费投入强度是国际上通用的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投入水平的核心指标,高水平的研发投入强度被认为是提高国家或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从2015年开始,辽宁医药制造业新产品R&D投入强度出现明显下降态势,而且在绝对量指标方面与当年全国医药制造业新产品R&D经费投入最多省份江苏省相比差距相当明显。以2018年为例,江苏省新产品R&D經费投入额为1270688万元,新产品销售收入为10438349万元 见《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19年)。。

受产业政策激励的制药企业,专利申请数量有所增加。但只有实质性创新,即发明专利申请数量的增加才能有效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2012—2014年3年间,辽宁医药制造业发明专利申请数量逐年增加,2014年达到292件见《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16年)。;但自2015年起出现大幅下降,2016年仅为114件②,2018年又有小幅增长。此外,近几年发明专利申请数占专利申请总数的比重一直波动,且2016年该比值仅为54%根据《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17年)整理所得。,是近年最低值,这反映出专利申请中非发明专利也占据了不小的比重,但这只是增加创新“数量”而非“质量”,并不能真正激发产业技术创新和获取竞争优势,见图3。

医药产品的生产、制造是整个医药产业链条上极为关键的一环,我国历来非常重视医药制造业的发展问题。创新是医药制造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命脉。以提质创新为主要目的的产业政策,老龄化进程的迅速加快等,以此为代表的产业环境的变化对医药制造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不断增强。辽宁省医药资源丰富,在中药饮片、生物制剂生产等方面都具有较强的实力。

综上可见,近年来辽宁医药制造业的发展呈现出起伏的态势。截至2014年,产业发展一直保持正向增长,企业投入、政府扶持力度均不断加大,产业产值、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均保持上升趋势;但自2015年开始,辽宁医药制造业整体发展出现下滑,政府资金投放量、产品销售收入、发明专利数量等指标均出现了明显下降。产业发展的“沉疴”与“新疾”都更为突出地展现出来:研发投入,包括经费和人员在内都远远不足,资金来源有限,融资渠道单一,相关人才政策吸引力不够;产学研协同机制发挥作用有限,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研究与企业的市场化开发脱节,企业尚未成为创新活动的主体;成果转化能力不强,科研院所和高校是科研成果的主要产出地,但科研管理部门却很难将其商业化[9],导致大量科研成果无法应用到企业产品的开发中;能够有效支撑医药制造业发展的营商环境尚待进一步完善。这些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阻碍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作用,进而转化为医药制造业的现实生产力。

3辽宁医药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相关建议

辽宁医药制造业要摆脱过去的投资拉动方式,转变为创新驱动发展,需要紧握产业环境变化的脉搏,不断丰富创新投入的方式和内容,真正使技术创新成为产业发展主要的驱动力,引导企业走上自主创新之路,打破以往以仿制创新为主要创新模式的局面,掌握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的、前沿的、关键的技术和产品,实现创新效果“量”与“质”的提升和飞跃,进而给予产业发展环境以正向的推动,才能使辽宁医药制造业获得真正的、长期的、稳定的发展。因此本研究认为,在辽宁医药制造业转型升级,谋求更大、更新的发展空间的过程中,产业环境、创新投入、创新模式和创新效果四个因素互相作用、螺旋递进,共同构成了产业创新驱动发展路径。基于上述分析,提出有效促进其创新驱动发展的有关建议:

(1)政府牵头,进一步打造透明、公正、稳定的良性产业发展环境。医药制造业研发活动周期长、风险大,从上游的基础性研究到下游的产业化涉及众多环节和利益主体,尤其需要一个透明、公平、稳定的发展环境。政府既要发挥行业引导、监管作用,更要注重对其相关产业活动的支持,尤其是自主创新活动。政府首先应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战略,继续明确投融资、技术创新体系、人才队伍建设等“一揽子”具体政策,可以在《辽宁省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实施方案》的基础上更加明确对以技术创新为重点的发展规划,并同时制订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方案使规划落地:如积极探索“专利盒”税收激励政策,在应税收入中扣除企业从专利等知识产权及含有知识产权的产品中取得的收入,以吸引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获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技术和标准;为保障政策有效实施,還应汇集财政、人才、发改等部门人员,并引进领域内知名专家、企业管理者,成立相关工作领导小组,同时配套政策执行委员会,明确职责,以保证政策的有效执行。

另外,政府要转变自身职能,真正做到简政放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配置作用,将其职能转变为打造透明、公正、稳定的产业发展环境,为产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产权、合同保护制度体系,激发企业不断开拓进取,勇于创新。

(2)加大创新活动投入力度。创新投入主要包括资金和人员两部分。医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活动需要庞大的、持续的资金投入。目前政府直接投资有限,由于行业特点,企业对研发投入保持审慎态度,银行等金融机构也由于风险因素不愿意或不敢轻易注资。这意味着要解决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来源问题,必须引入风险资本。首先,政府应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完善的投融资制度,学习医药产业发达国家经验,设立风险投资基金,利用风险资本向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完成“孵化”过程,使创新成果快速产业化。其次,针对辽宁医药制造业R&D经费投入强度较低的问题,可以建立相关规定,约束企业在年销售收入中按照一定的比例范围提取研发准备金,改善企业以往将积累资金过多用于营销、产品推广等活动,研发投入不足的情况。

在人才投入方面,一要培养造就大批专业人才,二要适时引进高端人才。制度环境作为重要的环境因素,在人才聚集的作用方面尤为重要。[10]因此需要制定一系列完整有效的人才培养、使用以及保障政策。可以借鉴德国“双元制”的先进经验,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鼓励大学教师与企业建立联系,在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能融入企业的技术实践经验。加强人才中介机构建设,努力培育与市场经济制度相匹配的、开放的、发达的人才市场,为满足人才要素供需双方的需求提供适宜的空间和场所;积极探索紧缺人才的层次和研究方向,建立科技人才需求数据库[11],做到“精准”引入,对于引进的人才,要给予其发挥才能的广阔空间,尤其要注重后续培养,避免造成人力资源浪费;政府或企业还可以通过设立各种基金的方式鼓励人才参与国内、国外跨地区的学术、技术交流,以了解医药制造业发展的前沿动态、研究方向。同时需要为科技人才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打造方便的生活条件,对其医疗、社会保障、子女教育、学习培训等都要有配套的服务体制,[12]从而为辽宁医药制造业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新鲜血液。

(3)建立紧密、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使企业成为研发活动主体。产学研合作是技术创新的上、中、下层联系与耦合。企业研发资金短缺,技术人才不足,创新意识淡薄,导致目前多数企业难以成为创新活动的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产出的众多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转化能力较弱,直接导致了研究资源的重复浪费。因此,建立紧密、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在其中的主体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建立高效的创新网络,才能真正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为此有效整合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各方资源,建立从基础研究到临床研究再到下游工程技术研究[13]的产学研协作系统,针对企业技术利用和技术创新的方向,突破重大、核心的技术问题;为促进产学研合作的顺利开展,还应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充分发挥其桥梁作用,将企业管理者和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聚集在一起,各尽其才,降低项目选择和技术判定的风险。[14]

参考文献:

[1]宋河发,穆荣平.自主创新能力及其测度方法与实证研究——以我国高技术产业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30(3):73-80.

[2]DOLATA U.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and sectoralchange[J].Research policy,2009.38(6):1066-1076.

[3]SHI W.Theory of pharmaceutical innovation research survey[J].China pharmacist,2008,8:1007-1008.

[4]LAI W,LIN C,WANG T, Exploring the interoperability of 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5,68(4):867-871.

[5]周戈耀,朱昌蕙.提升我国中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对策初探——基于成都市中药产业自主创新研究[J].软科学,2008(12):129-136.

[6]黄卫剑.向现代制药发展模式转型——浙江医药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J].浙江经济,2013(10):38-39.

[7]孙艳香,肖文.開放式创新与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路径[J].中国医药导报,2011,3(8):9-10.

[8]李振福,孙忠.战略管理——企业持续成长的理论[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10.

[9]潘长沛,伍文林,等.南宁市生物技术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问题及对策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8(10):43-46.

[10]曾红颖,吴佳.政府与市场作用视角下人才集聚模式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8,35(4):118-125.

[11]高显扬,周尊艳.我国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政策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1):99-101.

[12]陈鹏远.高层次人才引领常州高水平发展模式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23):496.

[13]罗文华,屠冰.浙江省医药产业竞争力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J].中国药业,2015,24(10):11-15.

[14]田国华,张胜.中国大型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来自煤制低碳烯烃技术的案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21):1-7.

[基金项目]2020年度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辽宁省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编号:2020lslktqn-051)。

[作者简介]肖晗(1979—),女,山东蓬莱人,辽宁中医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医药产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