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幼小衔接中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

2021-01-01 23:25张红如
教育界·下旬 2021年11期
关键词:思维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

【摘要】三年幼儿园时光给幼儿打下了基础,但是如果步入小学生活之前不做好准备,孩子很可能会出现不适应症状。为了使儿童将来很好地适应小学生活,家长和教师要重视幼小衔接的问题,在生活和学习方面提前灌输习惯思维,帮助儿童养成小学生活所需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促进幼小生活之间自然地过渡。

【关键词】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思维习惯

作者简介:张红如(1977.11-),女,江苏省启东市北新幼儿园,中小学一级教师。

幼儿在幼儿园度过三年以后即将升入小学,小学生活和幼儿园生活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需要做好幼小衔接。幼小衔接指的是处于幼儿园和小学时期的儿童有着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要关注两个阶段之间的衔接问题。解决好幼小衔接问题,对孩子的成长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两个教育时期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教育环境、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方面。小学课程的难度和教学方法的不同会使孩子出现难以适应的情况,一下子转变过大,会使孩子对小学生活产生抵触情绪。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教师和家长要合力注重幼小衔接的过渡,为儿童即将开始的小学生活做好准备。在幼小衔接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甚至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幼小衔接问题谈一谈个人的看法,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议。

一、自我管理,养成秩序化生活习惯

比较幼儿园和小学生活的不同,可以发现一个很大的改变是环境的改变,小学不再以玩耍和学习基本生活技能为主,而是以学习文化知识为主。因此,小学时期最不可忽视的就是习惯的养成。有了好的习惯,幼儿才能适应新的小学生活。

(一)树立规则意识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追求好习惯。”养成良好的习惯,不仅仅使小学阶段受益,更是让人受益终身。一旦进入小学,一些行为规范的要求便会随之而来,主要目的是帮助孩子树立规则意识,顺利完成入学。在生活习惯方面,由于小学生活时间紧凑,教师要着重培养孩子独立做事的能力。比如,孩子要学会自己收拾书本和文具盒,听从教师的指令,遵守秩序,上课时不交头接耳,坐姿、站姿正确等。教师可以从在园一日生活开始锻炼,家长也要在家用心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但是尽量减少中小班时使用的物质奖励法,要更深层次地帮助孩子树立规则概念。

(二)养成有序生活

良好习惯重点指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有的孩子学习习惯较差,不会自己收拾整理小书包,文具用品、书本杂乱地堆积在小书包里。笔者曾看过有的儿童进入小学以后,每天过得兵荒马乱,不是忘记带作业就是忘记带橡皮、尺子;还有的家长经常被教师约谈,因为孩子調皮捣蛋。凡此种种,都是因为孩子没有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没能形成秩序化、自我控制的意识。幼儿园有生活教师,生活上的很多事情有教师帮忙,也没有任何学业压力。但是进入小学,除了生活要自理外,还有好几门课的任务,不光孩子,就是家长也不适应,所以养成秩序化的生活习惯显得尤为重要。

在幼儿园,教师可以提醒幼儿将图书角的书本收拾整齐,将玩具按照图标要求分类摆放好,将剪刀、油画棒、记号笔等文具放在指定的位置。生活秩序化还包括遵守班级常规纪律,排队时不拥挤,玩大型玩具时不做危险动作,做数学操作材料时不争抢材料,按照要求有序地玩游戏。

家长是幼儿园工作的有力助手,幼儿在园、在家要一个样。要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家长可以采取榜样激励法,帮助孩子快速感知秩序。比如有的孩子羡慕上小学的哥哥姐姐们,对小学生活有一种向往的情绪,家长可以鼓励孩子看看哥哥姐姐们是怎么做的,怎样端正坐姿,怎样严于律己。久而久之,孩子就可以养成秩序化的生活习惯。

(三)加强自我管理

《纲要》指出:“幼儿不是被动的‘被保护者’。教师要尊重幼儿不断增长的独立需要,在保育幼儿的同时,帮助他们逐渐学会生活自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教师要给幼儿成长的空间,让幼儿在一定的环境下加强自我管理,学习保护自己,提高自我管理的水平。比如在户外活动中,当达到一定活动量,感觉身上热的时候,有的孩子能及时脱衣服,并把脱下来的衣服整理整齐,但是有部分幼儿还是需要教师提醒。对于这种情况,教师要树典型,表扬行为适当的幼儿,暗示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学习照料自己的方法,让身体越来越健康。

在集体活动时间,教师要让幼儿改掉插嘴、上课说悄悄话的坏毛病,争取做一个认真听讲的好孩子。上课积极动脑筋,努力举手发言;同伴发言,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与同伴相处时,管好自己的手和脚,不伤害他人。教师要指导幼儿从细节做起,从学习与生活做起,一步步加强自我管理,让自己的言行符合班级常规要求,逐渐向小学的纪律要求靠拢。

(四)学习管理好情绪

在幼儿园,有的孩子一不如意就大哭大闹,到了小学,这样的行为会被人嘲笑。因此,到了大班下学期,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醒幼儿控制和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随意哭闹。遇事要多想一想为什么,情绪激动时,深呼吸,不冲动,不要做情绪的奴隶,而要做情绪的主人。当遇到烦恼时,学会排解负面情绪;即使要发泄情绪,也要控制好时间与方法,尽量不打扰他人。这样,慢慢教会幼儿掌控自己情绪的方法,使幼儿学习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二、早期读写,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

幼小衔接的另一大重点就是教学内容的改变。幼儿园和小学不一样的教育侧重点使得孩子难以快速适应规律的学习生活。因此,前书写和前阅读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幼儿需要在低年级时就打好习惯基础,不然到高年级就很难纠正了。

(一)阅读能力

步入小学以后,幼儿不再进行以图画为主的学习,而是要接触占书本大部分的文字,阅读水平在这个阶段开始变得重要。这就要求家长和教师在幼小衔接期间注意锻炼孩子的阅读能力,有意识地扩大阅读书籍的范围,适当改变阅读内容,激发幼儿对书籍的阅读兴趣,在潜移默化中扩大孩子的知识面,增加阅读量,也能为幼儿上小学一年级做好准备。

比如,亲子共读不仅能促进孩子阅读能力发展,而且能促进亲情的交流沟通。在阅读题材上,选择孩子感兴趣的内容,像《小鱼散步》《一片叶子落下来》这类书籍,减少图画所占的比例,增加故事情节。儿童在读书的过程中认识了字,认识更多字以后就会想看更多的书,这样良性循环,渐渐进步。班上有孩子特别喜欢科普类故事,比如《小牛顿科学馆》,这类书籍包含很多知识性内容,有一定的文字部分,又有图画相对应,是学习的好素材。孩子妈妈告诉笔者说,孩子看了很多遍,还是不厌其烦,不懂的会主动询问妈妈。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仅吸收了知识,提高了阅读水平,而且和妈妈有更多相处的温馨时光。

(二)書写能力

《纲要》指出,教师要“利用图书和绘画,引发幼儿对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文字的比例开始大幅增加,除了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另一个需要重点培养的就是孩子的书写能力。比起阅读,书写难度更大一些。尽管很多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书写基础,但是面对系统规范的要求,还需要加强锻炼。开展前书写活动,让幼儿喜欢上书写活动,能够专心细致地投入到书写中,能够坚持书写,爱惜书写材料,学会用书写方式来传达自己的思想。

保持端正的握笔姿势是书写的基础。教师要在培养书写技能时就注意纠正孩子的错误姿势,不然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不利影响。然而只依靠教师是不行的,家长作为孩子成长的引路人,要主动为孩子创造书写的机会,提供随手能拿到的画笔、铅笔、纸等工具,鼓励孩子自己动笔写写画画,最好是有意识地模仿规范的书写。像描红这类活动,就有益于幼儿进行书写锻炼。在疫情肆虐期间,笔者就给孩子们布置了描红的作业,每天写几行就可以。其实并不是要幼儿写得多好多像,而是写字的过程一来可以训练他们的专注力,太活泼的孩子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安静下来;二来能练习握笔姿势,锻炼手部力量,帮助他们渐渐熟悉书写过程。丰富多样的活动方式,目的是激发幼儿的书写兴趣。在书写内容方面,挑选有趣生动的素材,避免机械练习。

教师也可以给幼儿准备有趣的书写工具,用游戏形式让幼儿学习书写自己的名字,书写自己家的电话号码,书写家人、朋友的名字,书写自己喜欢的动画片的名字,书写简单的数字,书写自己感兴趣的字等,让幼儿在写写画画中初步感知书写的乐趣,激发前书写的兴趣。像“描画”游戏,孩子们学习拿笔描一描,画一画,感知笔画的变化;或者玩“复印汉字”“拼字”“虚线描实”等游戏,不断丰富书写经验,提高书写时的专注度,提高手眼协调的能力。

三、认知转变,培养新的思维习惯

为了使孩子更好地适应小学学习生活,教师和家长还要重视孩子思维习惯的转变。社会认知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末由美国心理教育学家班杜拉提出的,又称三元交互决定论,指的是个人因素、环境因素和行为因素三种因素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也就是说,环境和认知会对行动产生影响。美国教育家爱雷·马洛尼提出,培养孩子的要诀之一就是“能够及早地让他们自立,要想自立必须自理”。他说:“过分的保护只会妨碍孩子从生活中通过自身实践去获得有效的经验教训,从而影响其尽快成长。”因此,家长的思想也要进行转变。有的家长像爷爷奶奶会习惯性什么都代替孩子去做,这对幼儿成长和与人相处只有弊端。要逐渐放手让孩子去独立,家长要做的就是陪伴在孩子身边,时刻关注孩子的动向,做好引导工作。

幼儿天性活泼好动,也容易喜新厌旧,没有保持长时间专注的耐力。小学生活需要孩子在思想上进行转变,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家长可以在生活中经常提提这个话题,比如告诉他们即将要成为一名小学生了,让幼儿在心理上做好上小学的准备,慢慢铺垫。还可以带孩子去小学转一转,让孩子提前熟悉小学环境,激发其上小学的兴趣。

另外,在介绍小学生活时,注意避免消极话语,不要说上了小学就没空玩之类的话,不要让幼儿对小学产生恐惧心理和抵触情绪。孩子心理上有了一定准备,就会对行动产生影响,对环境适应也更快。具体来说,幼小衔接思维转变主要包含以下两个部分。

(一)责任感

幼儿对一件事情失去兴趣后,很容易直接扔下不干了。但是小学生活需要很强的责任感,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而且要对集体负责。教师可以提前培养孩子负责任的认知,比如简单的值日,安排幼儿一周轮流负责游戏角的归类整理。一开始孩子觉得新鲜有趣会去做,过了一段时间后,就会忘记或者觉得无聊不想去做。这时候教师可以设置小老师的岗位,职责是提醒值日生,敦促他们完成自己的任务。小老师可以由大家轮流担任,方便幼儿体会在不同的情况下自己职责的不同。像小学的作业布置,教师一般会在群里分享给家长,同时会让孩子写在专门的本子上,为的就是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幼小衔接时期,教师可以让孩子当“小小传话筒”,有什么任务和事情由孩子传达给家长,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和完成任务的能力。

(二)人际交往

小学是一个独立自主且环境多变的空间,需要孩子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积极的性格、好的品行有利于小学生的人际沟通。小学期间需要与人合作的情况大为增加,因此幼儿要学会与人和平相处,真诚待人,尊重他人。教师和家长可以鼓励幼儿和哥哥姐姐们相处,使幼儿在大龄孩子的带领下学到好的习惯。如有一次班上的乐乐带了一大罐好看的糖果到班上,主动分给了小伙伴们。笔者及时夸奖了他,问他怎么想到和其他小朋友分享的,他说哥哥就是这样做的,哥哥把喜欢的贴画分给了同学,他也想把喜欢的东西分享给好朋友。

总而言之,幼小衔接在习惯这个大框架中需要注意三个方面,分别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幼儿早日养成秩序化的生活习惯,认识到规范、守则的重要性,有利于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学习方面,开展丰富的读写活动,培养早期的阅读和书写习惯,不仅可以鼓励幼儿亲近书本,而且可以为其后续的课程学习打好基础。最后,思维习惯的改变需要家长和幼儿共同努力,从责任感和人际交往两个角度入手,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认知,达到改变行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明珠.如何在幼小衔接教育中提高幼儿综合素养[J].当代家庭教育,2020(34):51-52.

[2]许娜.让早期阅读成为幼小衔接的重要元素[J].考试周刊,2020(95):17-18.

[3]陆春明.幼小衔接的困境和出路:一项教育叙事研究[J].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2020(11):33-34.

猜你喜欢
思维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
大学生生活习惯对胃病的影响
探索发展学生科学思维习惯的方法——以初中生物学实践活动为例
探索发展学生科学思维习惯的方法——以初中生物学实践活动为例
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策略研究
论中职生怎样培养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
提升血液与血管力的10个生活习惯!
语文教学中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