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调查与思考

2021-01-02 06:12中共清镇市委党校安宏
区域治理 2021年33期

中共清镇市委党校 安宏

一、清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效

(一)产业发展多样

一是果蔬产业较快发展。新店镇中坝村坚持着力践行“两山”理论,加强党建引领,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坚持林下套种,扎实扩大赤松茸产业种植规模,采取“线上电商+线下实体”的销售模式,线下实体销售,让更多村民参与进来抱团发展。犁倭镇红岩村多管齐下,以“村社合一”合作社为纽带,采取“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联动机制,着力发展魔芋、酥李、樱桃、刺梨、辣椒等产业,切实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二是茶药产业逐步壮大。近年来,红枫湖镇坚持绿色发展、环保先行原则,坚持“两山”发展理念,紧扣农村产业发展“八要素”,以坝区建设为重点,结合地方实际,坚持市场导向,以500亩以上坝区建设为突破口,努力推进茶叶、蔬菜和草本中药材等种植。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在原有2000多亩茶园的基础上,民乐村、右二村、芦荻哨村等坝区积极推进茶产业发展,辐射带动周边1万多亩的“中华茶博园”项目,推动形成环红枫湖“万亩茶园”茶产业等坝区发展格局和态势。犁倭镇翁林村依托自然资源丰富、山清水秀的环境优势,积极探索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路径。坚持走出去、引进来思路,发现名贵中药材铁皮石斛适宜在凉爽、湿润、空气畅通的环境生长,翁林村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种养结合,群众就业增收并进,中药铁皮石斛让全村致富路越走越宽。三是特色产业不断兴起。近年来,站街镇毛家寨村乘势而上,依托生态优势和地域优势,以建设省级森林康养试点基地为契机,以民寨民宿、特色餐饮、农事体验、休闲观光为主题,着力打造“农文旅商养”一体化的乡村振兴综合体,让各方旅客来到真实的红红火火的毛家寨。在脱贫攻坚进程中,清镇在多个乡镇发展元宝枫产业,并建设元宝枫加工厂和生物科技研发中心,着力将元宝枫产业打造成为推进乡村振兴重要的特色产业。

(二)农业结构升级

一是以坝区建设为重点调整产业。红枫湖镇始终坚持将产业发展与保护生态相结合,以坝区建设为重点,在蔬菜、茶叶和中药材等种植上下功夫,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有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2019年,红枫湖镇调减玉米种植面积4000多亩,共流转土地15000余亩,农民专业合作社38个,覆盖12个行政村,实现贫困户全覆盖。二是以坡地产业为抓手调整结构。站街毛家寨村抢抓产业结构调整机遇,果断摒弃以往种植玉米、稻谷等为主的传统农业,以农村“三变”改革为抓手,采取“党支部(村集体)+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结合“月月有花赏、四季有果采”的产业定位,大力发展“坡地种树、树下种菇、棚内种蔬”的坡地产业,12000平方米大棚蔬菜、700亩元宝枫、1300亩玛瑙红樱桃、1400亩绿化苗木、200亩褐灵菇、50亩葡萄等高效山地农业陆续铺开,为成功调整产业优化结构打下坚实基础。三是以“四个万亩”为推手强化产业。特别是红枫湖镇的“万亩菜园”“万亩茶园”“万亩果园”“万亩花园”的推进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加速器。同时,2020年,红枫湖镇进一步举全镇之力完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5330亩、调减低效农作物975.6亩目标任务,以及3500亩茶叶种植、蔬菜保供基地3724亩蔬菜大棚建设、2380亩元宝枫种植任务,发展成效显著。

(三)群众增收致富

一是特色种植促收。据了解,新店中坝村仅宋光平户种植食用菌日产量近400斤,线上线下每日销售额约4500元,实现销售额10万多元,既带动就业又促进增收。二是规模产业增收。截至2019年站街毛家寨村种植竹子、桂花、樱花等苗木3万余株,种植葡萄50多亩,总投资1000多万元,每户已分红近20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近30万元,实实在在富了村民,美了村庄。三是扶贫项目保收。犁倭红岩村采取“输血”促增收、“三变”促增收、产业促增收等方式,千方百计让群众“钱袋子”鼓起来。一方面先后实施了鹅、牛、猪、鸡等养殖产业化扶贫项目,直接帮助群众增加收入;一方面将扶贫资金入股蔬菜保供基地、四季玉冠桃等产业项目,让群众享受“三变”改革红利;一方面以“村社合一”合作社为纽带,采取“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联动机制,种植魔芋、酥李、樱桃、刺梨、辣椒等,推动村集体壮大,农民得实惠。

(四)治理能力提升

一是着力打好生态环保攻坚战。铁腕治理红枫湖的环保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缩影。全面排除红枫湖污染隐患问题,先后取缔红枫湖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不合规农家乐、民宿及烧烤摊位,着力排除“水缸”隐患难题,针对实际出台方案,明确污水处理、油烟排放、垃圾收贮等标准,采取污染原位控制、无土快速生态修复、围栏隔离、监控覆盖等措施,同时,加大法律处罚力度,确保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二是着力解决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针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模小、工程散、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为切实提升农村供水能力,加大投资力度,持续加大饮水工程改造,保障饮水安全。2019年,投资2亿多元,着力改善新店、王庄等6个乡镇共计72个村居,近16万人的饮水安全现状。三是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效果显著。自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启动以来,实施“垃圾不落地”志愿服务项目,政府支持,村支两委发动,广大群众配合,志愿者监督检查,网格管理,试点推进,第三方清运,鼓励先进带动后进,“政府+社会组织+村(居)+群众”的环境治理模式很快形成,从环境治理的指导、转运、监督方面环环相扣,层层跟进,推动了全市乡村人居生态环境的“蜕变”。特别是站街洗马村成为清镇人居环境整治脏乱成功典范。

二、清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充分

一是“领头羊”作用发挥不够。个别村还存在注重当前利益、忽视长远目标,注意小敲小打、忽略全盘部署;二是村支“两委”力量不集中。有的村支“两委”思想不统一,内部矛盾突出,大局意识不强,缺乏凝聚力、号召力;三是村组织领导力不强。有的村组织存在学习重视不够,导致思路不一致、效率不高、凝聚力不强、组织力不强。

(二)发展规划样板设计突出不够

一是比较注重规划“资质”,请一些具有建筑资质的规划公司来为乡村设计住房、道路和公共设施,大都是把城市建设的模板搬到乡村,于是会出现整齐划一、千篇一律和全面铺开一齐上的局面。二是对个性化、特色化、示范化的打造规划不突出,资源要素不集中,缺少示范引领,这样难以形成聚集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

(三)人力资本不足问题更为突出

一是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十分突出。根据调研了解,目前,在清镇农村,务农的劳动力大多数在60岁左右、甚至在60岁以上占比很大,劳动力老龄化矛盾突出,导致农业的兼业化和粗放化现象严重。“谁来种地”成为较为普遍的矛盾。二是主要受人口流动不均衡的影响,大多数年轻人外出务工,新技术推广、新方式生产都难以适应农业农村需要,“如何种地”面临新的挑战。同时,对外地年轻、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导致农村严重缺乏经营、技术、管理人才。

(四)产业支撑不够较为明显

一是产业基础薄弱。据调研了解,全市农村产业发展取得一定成效,可是在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及科学化等方面还不能适应当前发展需要,显得支持不足。二是存在产业同构化现象。当前,存在产业发展跟风现象,一哄而起,缺乏理性分析研判,缺乏乡村地域特色,背离市场供求的深度考证,导致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三、清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点建议

(一)党建引领推动乡村振兴

一是加强基层党支部的政治建设。巩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成果,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党员交心谈心、民族评议党员、主题党日和为群众办实事等制度,切实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加强村支“两委”一把手建设,增强乡村振兴的引领力。乡村振兴成效怎么样,“领头羊”是关键。可借鉴遵义凤冈做法,针对较大的村任命国家公务员或事业编制干部任支部书记;针对较小的村主任和支部书记由民选人员一人担任,乡镇选派一名联系领导协管;针对本村实在选不上合适人员胜任村主任或支部书记的,考虑跨村选择能人担任。三是加强农村基层党员的教育管理。乡村振兴离不开组织振兴。

组织振兴的关键在人,重点在加强党员的教育与管理。加强学习培训,增强党员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加强日常管理,严格贯彻中央、省、市等各级党员教育管理要求,建立健全村级配套有关制度,管在日常、严在经常,培养一支本领过硬、纪律过硬的党员队伍。

(二)样板带动助力乡村振兴

一是顶层设计规划样板村。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的大战略,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设计引领非常重要。在国家、省、市的规划指导下,要因地制宜,突出规划的导向性、主体性和科学性,坚持“培育重点、打造样板、串点成带、辐射带动、示范引领”为原则,按照“市统筹、镇主体、村创建、组跟进”的模式,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时间表和路线图理思路、定规划、明任务,高起点规划牵动、城乡融合互动、分类施策联动,重点突破,以点带面,连线成片,打造民俗风格独特、生态环境优美、配套设施完善的美丽乡村示范带。二是特色发展差异开发样板村。准确把握市情和乡村发展规律,坚实一带一规划、一带一主题、一带一重点,一村一特,一品一特,一特一优,抓重点、立标杆,做到集中力量、集中资源、集中资金、集中人力,认真研判,准确定位,把准对策,差异化开发,梯次性推进。规划一片,建成一片,完善一片,带动一路,着力引领城市郊区、旅游景区、乡镇街区、各类园区和公路沿线、旅游景区沿线、环湖走廊沿线等点线推进,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清镇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三是创新制度供给打造样板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创新制度供给,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长期以来,农村各种要素向外流出,成为农村发展短板,制约乡村振兴持续发展。制度管长远、管根本,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改革,建立健全土地要素城乡平等交换机制,建立健全竞争奖补机制,健全经费投入保障制度,构建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建立健全供销体制机制,创新乡村人才引进、培育、使用、激励、考核机制,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根本保证。

(三)要素回流激活乡村振兴

缺乏“人气”,是乡村发展之困,要素回流是乡村振兴的必要途径,乡村振兴必须扭转资源要素乡城单向流动格局。一是搭建人才回流的载体和通道。实施本土社会精英返乡创业工程,实行本土人才回乡挂职等方式,政府搭建渠道平台,在城市开发区或乡镇工业园组织创建返乡创业园区、农业孵化器等,孵化期内提供相关技术帮扶,着力促进本土人才回归。二是制定人才返乡创业政策。构建清亲的政商环境,采取能人经济模式,发挥村支“两委”成员致富带头人作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建立返乡人才双向流动机制、为返乡人才留出口,有助于各类人才城乡优化配置。三是创新农业融资机制。激励商业银行降低抵押物认定门槛,适度增大农业担保贷款比例,简化农业信贷手续,逐步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对象范围。四是改革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明确土地交易市场规则,促进土地产权流转,充分释放制度创新活力。适度放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对象范围,激活农村宅基地继承、使用市场,优先支持返乡创业人员或投资企业发展休闲、旅游、康养、田园综合体等建设。

(四)产业支撑促进乡村振兴

一是以品牌引领产业优化。用现代生产方式、信息技术等方式推动农业发展,打造自己区域具有的产业特色、旅游特色、产品特色,切实提升质量、效益,减少农业产品不良的同质竞争。二是以城乡融合激发产业活力。加强城市“园、区”建设,着力促进产业聚合,创建一批农区、园区互动的产业发展集聚区,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以农助产良性互动,促进“农文旅商”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弥补小农户小规模经营短板。三是做好“农文旅商”融合发展。依托清镇“四湖四河”天然的环境优势,“四个”贵州旅游集聚地,以及独特的红色资源,挖掘、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项目和旅游产品,以文化软实力提升旅游竞争力和区域吸引力。依托职教城丰富的资源优势,充分运用餐饮、科技、影院等元素,融入农艺、武术、太极拳、演艺、科普、健身、休闲等业态,不断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服务需求。

(五)巩固脱贫成果夯实乡村振兴

一是建立健全长效工作保障机制。紧扣“两不愁三保障”这个重点,对有可能反贫或者新的致贫户,要随时跟踪监测管理,建立健全长效的响应机制。二是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无论是打赢脱贫攻坚战,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民始终是源源不断地主体力量。政府、企业要多渠道搭建平台,发挥农村能人的带动作用,加强本地农民的培训工作,重视返乡创业农民的引导、扶持,激发全体农民的主人翁意识。三是资源、资金着力向农村倾斜。鼓励、引导金融业、房地产开发企业、电子商务、物流业、文化旅游业等资源下乡进村,加快乡村发展进程,带动农民就业,防止反贫和新的致贫,促进农民发家致富。